李改改
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依照單元目標,根據(jù)不同課型、不同篇目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可以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可以在歡樂的氛圍中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提高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從而達到語文課程綜合育人的目的。下面筆者就以自己教過的一些課文為例說說多維學習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及效果。
一、以第一人稱的角色走進文本,讓課堂多一份共情
在給學生上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時,我讓學生先認真地讀一遍課文,然后把自己化身為一棵小桃樹,以“我是一棵小桃樹,小主人把我種在院子的角落里,我很細小瘦弱,沒人注意到我……”這樣的格式開頭,讓學生真正走進小桃樹,感受它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磨難、內(nèi)心的種種孤寂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再讓學生化身為作者賈平凹,以“我是賈平凹,我覺得自己也是也是一棵小桃樹,初到大城市,遠離家鄉(xiāng)的我……”從而感受作者來到陌生城市之后的各種不適應,但內(nèi)心卻不懈追求的品質(zhì),以及作者以樹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最后讓學生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覺得自己是一棵小桃樹嗎,自由發(fā)言。整個課堂活潑靈動,時而充滿了歡聲笑語,時而又無限傷感。學生沉浸在小桃樹的世界里感受它成長的傳奇經(jīng)歷。最后找到共鳴,覺得“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棵小桃樹呢?出生的時候我們帶著長輩們的無限期望來到這個世界,成長的過程中卻會碰到種種困難,總覺得自己特別渺小,卻又不放棄自己執(zhí)著的夢想,小桃樹最后開出了絢麗的花,相信只要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會成就自己的絢麗人生”。一篇課文從小桃樹到作者再到自我,始終以第一人稱的角色設計活動,貫穿全文,讓學生和文本和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讓課堂多了一種共情。
二、以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活化課堂,讓課堂多一份參與
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課堂活動形式。既可以當堂演講鍛煉自己、愉悅課堂,又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比拼,提升大家的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上《回延安》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信天游的格式和延安的民風民俗等多種富有陜北特色的文化,在讀中學詩歌,我組織了朗誦比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誦,朗誦時可以任選一節(jié),既不能脫離文本,又可以適當?shù)丶尤腙儽毖砀?、陜北說書來豐富朗誦形式,有的學生還加入了說唱。一節(jié)課在熱鬧而新穎的活動形式中走進了信天游,走進了陜北文化,走進了陜北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收效良好。課后學生又模仿著寫了《回……》,有的寫了《回甘泉》,有的寫了《回延川》,內(nèi)容豐富多彩,情感異常飽滿,切實達到了聽說讀寫齊抓、共抓的效果。再如,上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活動探究單元時,幾乎每節(jié)課我都讓學生當堂進行即興演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真正活化了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又如在講《安塞腰鼓》這一課時我借鑒了王君老師的課堂誦讀部分,設置了男女生配合讀、男女生領讀、全班合讀等形式,讓整堂課在高低起伏、蕩氣回腸的誦讀中感受著安塞腰鼓磅礴的生命張力。課堂氛圍也相當不錯,更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舉行表演活動、游戲活動走進文本人物、走入文本內(nèi)部
人們喜歡看表演,覺得有趣,孩子們不僅喜歡看表演,而且更喜歡自己親自表演,給身邊的同學帶來快樂和感悟。在上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這一課時,我讓孩子們在細讀文本、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分工的基礎上,表演奇特的旅途這一部分,親自扮演馬車夫和他的朋友,注意人物的臺詞、動作、說話的語氣和路途的顛簸等。并進行小組比評、同角色PK等,孩子們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在表演中加深了對角色、對文本的理解,認為在平淡的生活中或許一次偶遇,或許一次巧合,或許一點風雨讓我們受驚,但不全是擔驚受怕或許還有驚喜,這也許就是奇遇。再如,在講《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這兩篇短文時,第一篇我設置了“誰是推理小能手”這樣的游戲,問學生怎么能從“恐龍無處不在”推導出“板塊在緩慢地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移動著”這樣的科學結論,既抓住了本文作為事理說明文重推理的特點,又讓課堂妙趣橫生,學生們各個摩拳擦掌想要大顯身手,最后大家把復雜的推理越推越簡單,讓學生在要點精髓中把握了文章的核心。在上《被壓扁的沙子》這篇短文時,我設計了“誰是明星大偵探”這樣的游戲,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破案看看究竟誰是恐龍大滅絕的兇手。孩子們起先是一邊讀課文一邊勾畫要點,后來是在小組內(nèi)熱火朝天地給同學講解梳理,再后來當堂破案發(fā)言,最后有理有據(jù)地推導出了恐龍滅絕的“真兇”。在整個課堂中不僅有熱火朝天的參與,更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尋找關鍵要點的概括能力。
四、借助情境活動,激活課堂,把握文體要素,貼近現(xiàn)實生活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游記單元,讀著有趣,但上起來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的找行蹤、賞景物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提不起來興趣,讓老師不知道如何是好。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上《壺口瀑布》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研讀課文,化身為壺口的一名導游,向大家介紹壺口瀑布,包括觀景的季節(jié)、觀景的位置、景物的層次、景物的特點以及壺口瀑布的精神內(nèi)涵等方面,還可以讓其他學生扮演游客,讓情境更真實一些。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把握了游記的特點,而且活化了課堂,讓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學習游記的寫作要素,感受祖國的壯美山河和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在上《桃花源記》這一篇課文時我把自己化身為文中的太守,課堂一開始就在感嘆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何時何地才有天堂一般的太平盛世啊。讓學生化身為漁人,告訴我:他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人間天堂、新大陸?它美好嗎?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帶著我一起去找可以嗎?沒找到卻穿越到了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在的世界是文中人物向往的世外桃源嗎?整堂課氣氛熱鬧,學生們踴躍發(fā)言,紛紛向我渲染桃花源的美好和再尋不得的失落,以及來到新時代的興奮和思考。從內(nèi)容到主題再到對現(xiàn)實的思考,整個環(huán)節(jié)既完整,又盤活了語文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思考,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和教學目標設計辯論賽、設計頒獎活動、設計記者采訪等不同的活動形式。貼合教學目標和文體的課堂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他們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熱愛語文,在熱愛中、快樂中,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做課堂的主人,真正提高自己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并在深入的活動、學習中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祖國的文化,發(fā)揚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