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行家
屈原和莊子的不同,如同散文和詩歌不同,如同宋國的平坦固執(zhí)和楚地的山澤剽輕不同,而他倆的浪漫和散漫,又共同屬于南方派。莊子從玄想里碰撞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東西。屈原從感情里碰撞出另一種從未有過的東西:他的命運來自天賦,必須入世,他的歌用不著像儒生那樣言志,也就是反復申說理由,他那南方的想象和聲音注入北方的詠言歌,寫成了從前寫不成的長度。這全新的東西,流出楚地,流入歷史,還要等到最聰明的北方“舌人”來轉(zhuǎn)達,用同樣的歌喉唱和。
一百年后,賈誼渡湘水。賈誼乘舟走在湘水上面時,就從水里照到了屈原的影子。
雖然相隔不久,但他是新朝里的新一代,生于漢高祖七年。這洛陽少年十八歲以文章成名,二十二歲被召為博士。他老師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他又向丞相張蒼學過《左傳》,張蒼是荀子的弟子。賈誼論證的儒法兼?zhèn)涫擒髯右慌?,霸氣淋漓有李斯的風格——秦代文章,殺得也只剩下個李斯。
他在這年的《過秦論》里寫道:“夫并兼者高詐立,安危者貴順權,以此言之取與攻守不同術也。秦雖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也就是說秦的速亡不是由于殘暴和基建的規(guī)模都太大,而是在以取天下的政治來守天下,不懂自我削減,越求剛強整齊,敗亡得越快?!翱闪⒍病币苍S是后見之明,恐怕連摸著石頭起義的諸國也想不到:秦國竟然敗得干干凈凈,連基業(yè)都丟了。所以劉邦才要問:“到底是為什么啊?”
有今人說,秦國滅亡之快,因為摧毀了六國貨幣,“物賤錢貴”擴算得比民亂快,而且波及到文帝時代才逐漸止住。無論如何,賈誼的持論跳出了陸賈以來的窠臼,達到漢代政見的高點。這洛陽少年雛鳳清于老鳳聲,展露出王霸雜用的頭角。同為少壯的文帝當然看著可愛,后世儒生幻想起被明主拍著后背乃至摟著肩膀的情景,也無不覺得可愛,隱約間,自己好像也多了什么盼頭似的。
賈誼的時論被迅速經(jīng)典化,《史記》《漢書》直接以《過秦論》為論、為贊,都自以為發(fā)不出更好的見解。宋代人還留意到它的文體,說《過秦論》是“以賦體為文”“作論而似賦”。從技術上看,是,又不全是。漢人渾厚,文章是有大體無定體,或者說“破體”。篇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句,慣熟四六的后人,會習慣性地寫成“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之意;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比欢鴼忭嵔疲€來說這句:有人說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一個意思,說一對也就罷了,怎么還要說上四遍?賦家的最高愿望,是有個嗓門亮堂的人把文章念給皇帝聽。法家、儒家的文字里都有這類修辭技術。文字鋪陳一些,悠揚一些,連被秦國滅掉的國家都不止四個,席卷、并吞,怎么就不能說上四遍呢?這種以時間擬程度的修辭也是賈誼創(chuàng)造的。這類細節(jié),代表著賈誼的文壇地位:古文家模仿的秦漢風格,是以他的“西漢鴻文”為標榜,駢文家推崇的賦體,也是以他為創(chuàng)始。
(有刪改)
本期讀2版參考答案
1. A(“崇尚聲音的殷人卻不用氣味來歆神”錯。原文為“殷人崇尚用聲音來祭祀,先演奏而飄蕩起樂聲,待音樂演奏三段,然后出廟迎牲”,演奏音樂是祭祀的前奏,最終還是出廟迎牲,用氣味祭祀,且殷人崇尚聲音來祭祀,不等同于殷人不用氣味來歆神。)
2.D(原文中提到:《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都提到了鼻子對氣味的辨別功能,顯示著人們對嗅覺機理進行的“初步”探索。而不是選項中的“深入”探索。)
3.C(C.體現(xiàn)了先秦嗅覺表達的豐富性。A.體現(xiàn)了嗅覺用于政治外交場合。B.側(cè)重描述氣味載體,而不是氣味的表達。D.體現(xiàn)了嗅覺的飲食文化。)
4.①運用視、聽、嗅、觸等多感官享受美食,讓我們擁有豐富的味道體驗,體會舌尖美味。②不只依賴視覺、聽覺,嘗試用嗅覺喚醒記憶,感受生命的情味。③多進行烹任等家務,少點外賣,愉悅視覺和嗅覺,享受舌尖美味和生活趣味。④把散發(fā)馨香之物用于饋贈或者佩戴于自身,感受愉悅氣味和人間情味。
5. ①人民對嗅覺的表達和應用可以追溯到很早,這些關于氣味的成語早就為人們所熟知。②(在現(xiàn)實中)這些成語具有趨利避害的效果,體現(xiàn)行善與行惡的不同結(jié)果,人們用以警戒規(guī)范自身。③(在超現(xiàn)實中)這些成語用馨香代表美德,用腥臭代表侈靡生活,能體現(xiàn)人們贊揚、向往美德,批判惡行的價值取向。 ④這些成語是嗅覺文化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熱愛。⑤這些成語能直觀表達人們對香味的喜愛和對臭味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