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廣 楊榮
編者:文廣,《鯨》這篇稿子我讀完了,我感覺挺有意思。但有個問題是,你這篇作品讀起來比較特別,它到底算是小說還是散文?
作者:屬于小說。我們都是編輯,這件事我還真想過,寫的時候我一直繃著這根弦——別寫成了“四不像”。想象讀者的閱讀,我覺得《鯨》很容易讓人感覺到是在寫作者自己的生活,使用第一人稱很容易給讀者造成這個印象。事實上,這篇作品里有很多元素就是我生活里面的,比如女兒學芭蕾,在地下車庫里練倒車,這都是真事。
編者:那你怎么確定它是小說,而不是記錄生活的散文?還有這個作品的后半部分,寫到魯迅和《莊子》,又特別像是讀書隨筆。就算前面有虛構(gòu)的成分,它也有跨文體的感覺,不像是常見的小說。
作者:關(guān)于跨文體這件事,我有兩個考慮:一是怎么把后半部分你說的像“讀書隨筆”類的文字融合到小說里。我多次和文友聊到作者朱利安·巴恩斯,他在《10?章世界史》里有一篇小說《海難》,前半部分是歷史小說,后半部分是對籍里柯《梅杜薩之筏》的“畫評”。
關(guān)于《海難》,我覺得它就算只有后半部分,也是小說,不是文藝評論。但這么說可能過于武斷。我的解釋是,關(guān)于籍里柯在《梅杜薩之筏》中畫了什么沒畫什么,巴恩斯表面看是在評價一幅畫,實際上是以解讀油畫的形式來虛構(gòu)海難的現(xiàn)場、籍里柯作畫的現(xiàn)場以及觀察和評論的現(xiàn)場等。我相信這也是讀者閱讀這一部分時能夠清晰體會到的。我想,我們不能通過形式來區(qū)別文體,要以通過此形式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目的來區(qū)別文體。好比穿著籃球服去上班,并不表示要去單位打籃球,雖然穿得不得體。
編者:但我們要把這個作品呈現(xiàn)給讀者,你和我都不能決定讀者最終怎么看待這個作品,對吧?
作者:我明白。這也是我為難的地方,作為編輯,我知道作品要考慮讀者,同時我也要考慮作者,他也可以要求有誠實寫作的空間?!饿L》的主角有多重身份,小說編輯、小說寫作者、父親、閱讀者,后半部分有點讀書隨筆感覺的內(nèi)容,是混合了小說寫作者和閱讀者兩個身份的產(chǎn)物。如果作為讀書隨筆來看的話,讀書隨筆的體裁要求觀點的完整以及嚴謹,可是《鯨》的后半部分并不嚴謹,它很任性、跳躍,也并不考慮思考過程和觀點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如果這時候來了一個讀者,找到我,說:“你寫得不對!你對魯迅的認識全是錯的,你對宇宙的想象也是錯的!”我可以告訴他:“沒錯,因為那些都是我虛構(gòu)的。”(哈哈)。
編者:小說可以這么“不負責任”嗎?我說的“不負責任”是加引號的。
作者:這真是很難兩全的問題,作者要對認知邏輯負責,作者也要對人物負責,作者不能因為寫的角色是傻子,他就可以胡言亂語。虛構(gòu)不能成為錯誤和草率的借口。
編者:我覺得你小說的“后記”尤其獨特。剛讀兩段,還以為你要給讀者解釋一下這個寫作,以為它是個創(chuàng)作談,可是突然針對“現(xiàn)實生活”這個概念,就岔開話題了,然后就在這個概念的討論中結(jié)束了。它不但沒有解決讀者可能有的困惑,可能還帶來了更多困惑。
作者:這我可以解釋。我前面說了,《鯨》的主角在日常生活里有多重身份,其中一個身份是小說作者。小說作者需要長期和語言打交道。具體說,他常常要和詞語、句式、形式、修辭、象征、隱喻、視角、形象、時空……打交道。寫小說時,經(jīng)常拿到一個詞,這個詞到了手上就炸開了,寫小說就得把這個炸開的詞重新拾掇起來。一個詞是不可能完整使用的,你要知道用它的哪一部分,這一部分準確,另一部分有可能完全錯誤,準確和錯誤也不是二元對立……這么說下去,越說越亂了。
我想說的是,后記部分,其實是對一個小說寫作者的虛構(gòu)。做任何工作的人,都會出神,一個寫小說的也會出神,如果他出神了,又正好在寫作,他寫出來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東西。
這種寫法絕對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馬原就曾用過,叫“元小說”。馬原也不是原創(chuàng)者,否則就叫“原小說”了。一直往前推,推到塞萬提斯,他也用過。這其實是小說寫作里非?!皞鹘y(tǒng)”的寫法。
編者:說到這里,基本就確認了《鯨》是一篇小說。我的顧慮是,你也知道,這么寫小說的并不常規(guī),讀者第一次看了有可能一頭霧水。
作者:我明白你的意思,雖然不是必要,但我還是可以說一下《鯨》寫了什么。它寫的是一個日常的、多重身份的人(大家差不多都這樣),寫他的生活,多重身份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核心是一篇小說的寫作(這也是我為什么說它是“元小說”)。這篇小說涉及一個幻想的圖景——一座樓內(nèi)注滿了水,住著一頭鯨。一個小說寫作者,要怎樣才能把腦海中這個形象,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來;他寫的東西和他的生活究竟有哪些關(guān)聯(lián),這就是《鯨》的主要內(nèi)容。
它其實特別直白。
編者:直白……(哈哈)我想套用卡佛的書名問你一句:“當你談論直白時,你在談論什么?”
作者:舉個例子吧。杜尚的《泉》,這個例子足夠通俗,足夠經(jīng)典。沒有人會覺得小便池難以理解,但小便池在它不該出現(xiàn)的地方出現(xiàn),又被賦予一個新名字,它就變成了難解的啞謎。你覺得小便池本身不夠直白嗎?
編者:好吧。我得說,你對自己的作品真不厚道。
責任編輯: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