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薪
精品微課
課標導覽
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遼、宋、西夏的并立。
【參考答案】
遼的建立與發(fā)展:契丹 耶律阿保機
西夏的建立與發(fā)展:黨項 元昊
澶淵之盟:澶淵之盟 和平
拓展延伸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致相當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境域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自古以來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御陣地。
公元936年,中國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給契丹,使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后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燕云十六州的戰(zhàn)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xù)長達兩百年。這片拋灑了無數將士鮮血的錦繡河山,直到元代才與中原重新統(tǒng)一,而它回到漢族人的懷抱,已是在四百年后的明朝。
隨堂練習
1. “統(tǒng)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君主是()
A. 耶律阿保機 B. 李元昊
C. 完顏阿骨打 D. 拓跋宏
2.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岳飛抗金》歷史劇
B. 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C. 《李白詩集》譯注本
D. 出土壁畫《契丹人引馬圖》
3. 西夏統(tǒng)治者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模仿漢字創(chuàng)制“方塊文字”,命人翻譯了大量的漢族書籍,對俘虜到的漢人一律重用,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會生產有所發(fā)展。這些措施體現(xiàn)了()
A. 澶淵之盟推動了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
B. 少數民族與漢族一直和平相處
C. 漢族政權深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
D. 少數民族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
4. 北宋景德元年,遼大舉攻宋,宋真宗御駕親征獲勝后與遼訂立盟約,并作詩一首以記其事。詩由寇準書寫刻石,立于真宗駐蹕時用的水井旁,稱
“回鑾碑”(如右圖)。它見證了()
A. 澶淵之盟 B. 宋夏和議
C. 宋金對峙 D. 蒙宋結盟
5. 考古學家在一座遼代契丹族公主墓中發(fā)現(xiàn),墓門兩側的仿木結構,都采用了漢族的營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風格已深受宋朝畫界的影響。這種墓葬風格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我們研究()
A. 禮樂文明的確立
B. 生活習俗的變遷
C. 科舉制度的沿革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摘編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二
材料三 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15萬匹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錢物成為“君”,保一方“國泰民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契丹”“拓跋”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盟約?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分別從遼、北宋及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三個方面對這一盟約進行評價。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當時西夏在位的皇帝是誰?試比較宋夏和約與材料二中的盟約有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