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承進 秦沖
“叮鈴鈴……”一天夜晚,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正在填寫值班日志的軍醫(yī)劉怡的思緒打斷。電話是一位老干部的老伴打來的:“值班室嗎?我老伴突然頭疼,虛汗直冒,請你們抓緊來看看……”
幾分鐘后,劉怡就趕到老干部家中。情況是危急的:老干部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血壓190/90mmHg,經詢問阿姨得知,春節(jié)期間親朋好友頻來造訪串門,由于勞累過度,情緒激動,引發(fā)舊病。問清病因后,劉怡當即判斷老干部為高血壓危象,立即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服用適量速效降壓藥,吸上氧氣,同時安撫老人情緒,化解緊張心情。老干部家中只有兩位老人,孩子不在身邊,劉怡就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把平時該注意的事項,一一講給兩位老人聽,直到老人血壓漸趨平穩(wěn),最后降到平日的數(shù)值,劉怡緊懸的一顆心,才終于放下。
“老干部是戰(zhàn)爭年代的功臣,和平建設時期的棟梁,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把他們的生命和健康交給咱們,是對咱們最大的信任和囑托?!边@是劉怡發(fā)自內心的心聲和平時恪守的信條。她對老干部既像部下對待首長一般尊重,更像孩子對待長輩一樣關心。只要老干部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風,她都隨叫隨到。聽到她打來的電話,老干部們就感到寬心、踏實,與她坐在一塊講病情、拉家常,老干部們就覺得敞亮、親切。寒來暑往,十五個春秋轉瞬而逝,劉怡在為老干部服務的征程上,也走出了一行堅實的腳印。在門診部領導的支持和同志們的協(xié)助下,她為每位老干部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如有老干部突發(fā)疾病,急需搶救,可隨時為醫(yī)院急診搶救提供詳實的資料。有次劉怡到老干部家中巡診,當她戴上聽診器給老干部測量血壓時,聽出對方心臟跳動頻律與以往不同。職業(yè)的敏感,立刻引起了她的警覺:老首長以前無心臟病史,為何突然出現(xiàn)早搏?她馬上協(xié)調醫(yī)院,將老首長送進病房。經心內科醫(yī)生檢查,診斷為“心律失常”,“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建議植入起搏器。由于她的細心,避免了一場疾病的潛伏,使老首長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在第一時間得到控制。
她常和干休所其他醫(yī)務人員互相交流學習搶救經驗,營造良好的業(yè)務學習氛圍,協(xié)調借用地方醫(yī)療資源為老干部服務,打通院前急救軍地“雙通道”。她的婆婆是省中醫(yī)的門診專家,丈夫是省中醫(yī)的業(yè)務尖子,她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拓寬了為老干部服務的渠道,常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帶老干部去省中醫(yī)特色診療門診。有些老干部經年臥床在家,不便外出,她就請婆婆上門診治。婆婆也是年逾七秩的老人,且久病纏身,但為了支持兒媳的工作,常常是有求必應,被劉怡攙扶著,來到老干部床前。就這樣,長久纏身的痼疾在幾劑湯藥的苦香中消失遁形,長期郁積的精神障礙在春風般的疏導中塞散暢通。
做工作中的“有心人”,更要做老干部生活中的“貼心人”,是劉怡孜孜以求的一件事。有些獨居的老干部,子女不在身邊,家中孑然一身,未免感到孤單凄涼。劉怡就借登門巡診的機會與他們嘮嗑閑談,當忠實聽眾,做生活管家,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位遺孀,老家在膠東,劉怡就隔三岔五送去同是膠東的婆婆做的膠東大餑餑、鲅魚水餃……獨居的冷清被親情替代,孤寡的氛圍被溫暖填充。幾天見不到劉怡,老人就打來電話詢問劉怡的情況,還特別叮囑:“劉軍醫(yī),你能來看看我,我就喜的慌,千萬別帶吃的啦!”劉怡答:“阿姨,我的工作是軍醫(yī),我的身份是您的女兒,女兒守在您跟前,是我的本分!”
真情付出換來真情回報。23匝年輪的軍旅生涯,劉怡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嘉獎7次,在國家級報刊發(fā)表業(yè)務論文7篇,發(fā)明實用性專利三項。撰寫的反映醫(yī)療專家科技攻關的文章在《解放軍報》發(fā)表后,當年被評為全國報紙優(yōu)秀文藝作品。做保健醫(yī)生整整15年,先后治療搶救突發(fā)疾病危重病人百余例,沒有一人因處置不當留下后遺癥。老干部們欣慰地說:“有她這樣的醫(yī)生陪伴在身邊,我們完全有希望看到國家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