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逢周末,家長來得及小火燉一下午,便能吃上一鍋雞。我媽常勸我吃雞腿雞翅,我卻從小愛吃燉在一鍋里的雞雜:雞胗、雞肝、雞腸、雞血、雞心。雞肝沙滑潤香,雞腸細而耐嚼,吃了才知何為“小肚雞腸”。倒是雞胗無所謂些:我們那里,鹵雞胗是各家小店涼菜。比如辦宴席,雞胗皮蛋、牛肉海蜇,加了芫荽便上來。后來到了上海,賣白斬雞的店里,會有雞血湯賣,里面也會擺些雞雜青蔥:不拘季節(jié),都能吃??次也粣鄢噪u肉,倒愛吃雞雜,我外婆就笑:小赤佬,嘴倒刁。
我去重慶,若的外婆給我做泡椒雞雜:主要是雞胗雞肝,泡椒炒一鍋。吃一口,麻辣沖上頜、鉆兩耳、鼻通嘴疼,一時涕淚都要稀里嘩啦;再吃幾口,味道出來了:雞肝沙,雞胗脆,雞腸韌,口感參差;加上軟白米飯、滑筋道面,多幾重變化。更兼泡椒花椒、姜絲芹菜,嘴里打成一片。
為什么雞雜適合加辣呢?大概對辣量大的人,泡椒雞雜余香滿口,自不待提;對辣量小的人,滿嘴灼灼之后,唇舌都敏感;平時吃雞雜所得的沙韌滑脆,至此都加了三五倍分量。所以辣量大的人吃雞雜,可以吃得細嚼慢咽,滋味無窮;辣量小的人,反而容易面紅耳赤,急吼吼吃得癲狂。我一勺子泡椒雞雜扣在米飯上,拌了便吃;邊吃邊問若:“怎么喜歡一點點挑揀著吃呢?”若答:“在泡椒堆里揀雞雜吃,多好玩?。 毕胂胩K軾在惠州時,從羊脊骨里找碎肉吃,說感覺像在吃蟹,意思相去不遠。
如上所述,雞雜乃至于內(nèi)臟的妙處,大概就是口感紛雜?;F盧大學(xué)神經(jīng)科學(xué)助理教授邁克爾·巴內(nèi)特-考恩有個說法:“我們說的口味,說到底,是對味道、氣味和質(zhì)地特性的完整體驗?!辟|(zhì)地就是口感了。比如雞肝雞胗炒一鍋,雞肝沙,雞胗脆,這種搭配,老北京炒肝也是——所謂老派炒肝,說白了就是豬小腸豬肝加蒜末雙燴。據(jù)說老年間還有口訣,跟賣炒肝的念叨“肥著點兒”,就是多要點腸子,“瘦著點兒”就是多盛幾片肝。各人要的肥瘦,也就是口感比率了,但過于純粹,大概就沒意思了。
張佳瑋自由撰稿人Free Lancer雜食動物
不健康的禁忌感,也是吃美食的快樂來源之一嘛。
對動物內(nèi)臟的喜愛,全世界都差不多。像日本人吃燒烤,雞胗雞心雞肝都可以拿來烤,求的也是個口感多樣。動物肝臟口感潤滑,所以多拿來做醬。法國人的鵝肝醬眾所周知,中北歐各處吃肝醬的歷史很悠久:豬肝牛肝,搭配豬油牛油、洋蔥面粉、雞蛋與鹽,甚或各地香料,制作出各家的醬。拿來蘸面蘸餅、炒蘑菇空口干吃,都有。北非南非,都有整塊烤羊肝拿來待客的吃法。營養(yǎng)學(xué)家諄諄教誨說這類東西高熱量高膽固醇,未必健康,但說者自說,吃者自吃:不健康的禁忌感,也是吃美食的快樂來源之一嘛。
廣東人吃豬肚雞天下皆知,火鍋里涮金錢肚與牛百葉那也是保留節(jié)目。全世界似乎都愛拿牛肚羊肚來燉湯。再暖和一點的地方,味道也下得重:東南亞好多地方用咖喱烹肚,南美則喜歡土豆和花生燜肚。佛羅倫薩有著名的牛肚包,外脆內(nèi)韌,但整體極軟爛,牙口差一點的也能吃得很快樂。說到軟爛,我見過意大利鄉(xiāng)下館子有用雞胗與雞心燉湯的,只是似乎不太像上海的雞雜湯條縷分明,而傾向加各種配料燉成糊糊,吃起來也少了脆,只更容易入口;捷克的卡羅維發(fā)利以面包和啤酒著稱,一家滿是稻草香的小館子里,我吃過口味酸辣的雜燴啤酒湯,里頭有面包皮也有雞雜,意外地好吃。日本還有所謂內(nèi)臟鍋,起源是博多——就是博多拉面那地界的鄉(xiāng)土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