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雨,邸乘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合肥 230051)
共同富裕是新時代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黨中央高度重視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對共同富裕作出系統(tǒng)謀劃和全面部署,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突破。共同富裕蘊含豐富而深刻的平等觀念。共同富裕理論一經提出,學界就關注到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學者們探討了共同富裕的富裕程度差異與平等的辯證關系[1]、共同富裕的平等與“不平等”的對立統(tǒng)一[2]、共同富裕過程中的收入差距[3]以及部分先富與共同富裕的關系[4]等話題。進入新時代,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后,隨著共同富裕理論演進和實踐推進的深化,學界更加重視共同富裕的平等意蘊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數量激增,主要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出發(fā),著重分析了共同富裕的倫理邏輯[5-6]、共同富裕的正義觀或共同富裕的正義意蘊[7-9]、共同富裕與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關系[10]、共同富裕進程中的不平等現實問題及其對策[11]、共同富裕的平等內涵[12]以及共同富裕對西方平等理論和政策的超越[13]等,呈現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理論性與現實性并重的特點。但是,當前對共同富裕的平等意蘊的全面揭示和深入闡釋仍不充分。本文聚焦共同富裕的平等內涵,提出并論證共同富??梢宰鳛樾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標識性概念,進而明確將共同富裕的平等觀作為研究主題,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和實踐,嘗試解答什么是平等、為什么要平等、怎么樣平等等關于平等的基本問題,闡述平等的含義、主體、客體、特征、基礎、價值、原則和途徑等,力求進一步揭示共同富裕的平等觀的豐富內涵。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內涵研究對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質要義、價值旨歸和實踐要求,進一步領會、弘揚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和新時代平等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
平等是人類社會長久的實踐追求和理論主題,諸多思想家都發(fā)表過關于平等的見解。然而,平等是歷史的、具體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平等具有不同內涵,與之相適應的平等觀也呈現不同面向。社會主義平等突破資產階級的狹隘眼界,是更高級、更徹底的平等,社會主義平等觀是更科學、更徹底的理論。但是,反觀現實,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分配正義理論、平等普世價值觀卻大行其道。平等被污名化,與政府管制聯系起來,一同被歪曲為“通往奴役之路”,平等被肆意掏空、定義,成為形式平等的假象,其實質內容被大打折扣。
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位列其中,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界的研究熱情,學者們開始自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許多學者高度評價平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地位,認為就平等與價值觀體系的關系而言,平等具有基礎性[14]。也有學者闡明我國社會主義平等觀與西方資本主義平等觀在哲學世界觀、階級基礎、實現途徑及程度上的本質不同[15]。當前,在西方話語霸權下,如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獨特內涵,使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同,仍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難題。為此,可以結合馬克思主義平等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黨的平等理論和實踐,提煉一個承載新時代平等觀的標識性概念,使平等這一抽象、宏大的概念具象化、中國化、生活化,從而實現更好的宣傳和傳播效果。本文認為,共同富裕是較為合適的選項,理由如下:
其一,共同富裕傳承馬克思主義平等觀,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揭示了平等觀的本質,批判了資產階級平等的虛偽性,闡明了社會主義平等的進步性與局限性,論述了作為真正平等的共產主義平等的特征和實現途徑。共同富裕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彰顯了物質與精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tǒng)一,既牢牢抓住物質、生產力、經濟基礎等矛盾主要方面,又強調精神、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堅持唯物史觀和人民史觀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堅持重點論、兩點論、系統(tǒng)論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堅持以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夯實平等的物質基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強化平等的制度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等社會。
其二,共同富裕內含中華傳統(tǒng)平等觀,契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民族性。共同富裕具有公共、大同、平等、富民、互助、自強等豐富意涵,契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道德品格,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呈現濃郁的中國特色,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
其三,共同富裕承載中國共產黨的平等觀,體現黨的奮斗目標和歷程,具有歷史性。經過長時間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平均主義不是平等,只會導致普遍貧窮,社會主義的平等應該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兩大歷史任務之一[16],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一百多年來,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磨難、腳踏實地、矢志不渝地推進共同富裕,歷史性地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中產階級群體,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出氣勢恢宏的人類史詩。
其四,共同富裕凸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符合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具有現實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重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質、文化、公共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需要外,還包含對平等和公平正義的需要,人民期盼實現共同富裕;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是產生不平等問題的重要原因,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fā)展的目的和動力,必須堅持在高質量發(fā)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同時,促進共同富??梢蕴嵘肆Y本,夯實高質量發(fā)展的動力基礎。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共同富裕作出系統(tǒng)謀劃和全面部署,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創(chuàng)新和突破,歷史性地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十四五”、二〇三五和本世紀中葉的戰(zhàn)略目標,共同富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共同富裕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中國故事更易使世界共情共鳴,從而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和時代引領力。
其五,共同富裕與平等在實踐中耦合共進,具有內在一致性。共同富裕與平等內在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實踐,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兩極分化和普遍貧窮都不是社會主義;平等是社會主義的獨特標識,爭取平等貫穿社會主義誕生和曲折發(fā)展的全過程,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共同富裕一經提出,就具有深刻的理論關切和現實關懷。改革開放之初,共同富裕是為了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本質,打破平均主義桎梏,跳開自由主義陷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讓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現更快發(fā)展。隨著部分先富逐步實現,貧富差距拉大,共同富裕的現實性愈加凸顯。新時代,共同富裕著力解決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現實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體現新時代平等的精髓,并包含新時代平等的主要內涵。共同富裕是平等的政策載體,平等是共同富裕的價值內核,二者耦合共進。推進共同富裕就是促進平等,促進平等必然要求推進共同富裕。
平等具有歷史性,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平等,脫離歷史階段抽象地談論平等是無意義的。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同富裕是闡述公平正義觀念的核心范疇[17],是平等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的平等觀深刻闡發(fā)了平等的含義、主體、客體和特征。
平等具有雙重含義,它既是一個描述性概念,表示價值、數量、尺寸或程度上的相等、等同,又是一個規(guī)范性概念,表示權利、身份和機會的平等。著名政治學家薩托利將平等的雙重含義界定為“作為相同性的平等和作為公正的平等”[18]。平等的雙重含義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必須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和付諸實踐。沒有作為相同性的平等,平等就無法衡量,只剩下形式平等的軀殼;沒有作為公正的平等,平等就會失去基礎,滑向兩極分化或絕對平均主義的極端。當代西方資產階級的平等主義者雖然承認平等概念的雙重性,強調人人平等享有天賦權利,也認可某種程度的收入平等,但是在實踐范圍上卻將平等限制在分配正義領域,認為平等是“分配上的平等,即人與人之間應在財產分配、社會機會和(或)政治權力的分配上較為平等”[19],而忽視了最為基礎的生產領域的平等,表現出資產階級平等的巨大局限性。
比較而言,共同富裕對平等的定義更為全面和深刻?!肮餐斌w現對生產關系(包括分配關系)的要求,共同占有、共同使用、共同參與、共同享有;“富?!斌w現對生產力的要求,實現發(fā)達、充分、富足并使全體人民生活達到富裕水平的生產力。共同富裕抓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既要以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夯實平等的物質基礎,把蛋糕做好做大,又要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加強收入分配調節(jié),把蛋糕切好分好。共同富裕既體現權利、地位的法定平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保證人民平等發(fā)展和致富的權利,也體現數量上的結果平等,不斷縮小收入差距,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觸及所有制基礎、導向人民生活普遍富裕的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圍的平等。
平等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平等只有限地存在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廣大人民群眾無平等可言。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擴大了平等的范圍,喊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宣布有產者和無產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形式上或法律上的平等”[20]。但是,“人人生而平等”的美麗宣言無法掩蓋資產階級平等的階級局限性,剩余價值的發(fā)現戳穿了資本家平等的謊言,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也是人數不多并且仍在不斷縮減的少數人剝削絕大多數人的龐大機構”[21]461,資本主義平等也不過是少數人的禁臠。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平等主體是全體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盵22]全體人民是一個總的概念,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按照鄧小平的設想,在先富帶動后富階段,“發(fā)達地區(qū)要繼續(xù)發(fā)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23],在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解決好地區(qū)、城鄉(xiāng)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實現城鄉(xiāng)平等、地區(qū)平等。除此之外,共同富裕還關注民族平等、男女平等、殘健平等等方面,促進民族地區(qū)繁榮發(fā)展,保障女性平等就業(yè)不受歧視,尊重殘疾人、關心殘疾人,特別是在上述人群與貧困人口有較大重合的情況下,共同富裕的平等關注就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共同富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共同富裕雖然主要是面向中國國內的政策,但也具有世界意義,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符合中國一貫的外交方針和基本主張。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都有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都有平等參與地區(qū)和國際事務的權利,都有共同享受發(fā)展成果的權利。世界的長久繁榮穩(wěn)定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富裕而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的基礎上,各國共同發(fā)展,世界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提出:“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龠M亞太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24]因此,共同富裕的平等主體是多元的,一般意義上是指全體中國人民,在區(qū)域共同發(fā)展語境中可以指國際區(qū)域內全體人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中可以指全世界人民。但是,無論場景如何轉換,共同富裕平等主體的人民性都是一以貫之的。
平等的客體或“什么的平等”是當代西方平等主義討論的核心問題,主要有福利平等、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三種分析路徑。福利是個人偏好的滿足,或者快樂、幸福的感受。福利平等,即資源的分配要使人們享有平等的福利,讓每個人獲得平等的滿足感和幸福感[25]44。然而,滿足感和幸福感是非常主觀的,難以量化,存在人際相異性乃至相斥性,在平等實踐中存在諸多困難和矛盾。資源平等要求平等地分配每個理性人都想要的社會資源,如“基本的善”,包括權利、自由、機會、收入和財富等[26]。資源平等“致力于某種形式的物質平等”[25]3。然而,人利用資源的能力存在差異,即使擁有平等的社會資源,也可能會產生事實上的不平等。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出能力平等,認為“能力就是生活內容向量的集合,反映了人們能夠選擇過某種類型的生活的自由”[27]。他將自由視為最重要的能力,但是自由的概念十分復雜,使得能力平等具體是指哪些能力變得含混不清。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平等主義理論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探討分配正義問題,并不適合作為共同富裕平等客體的分析范式。
共同富裕平等的客體是立體的、多層次的,滲透平等的全要素,貫穿平等的全過程,涵蓋平等的全方位。從平等的要素看,共同富裕的平等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能力平等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盵28]共同富裕也非常重視能力平等,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幫助群眾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從平等的過程看,共同富裕在基點、起點、過程和結果等平等的全過程發(fā)力,“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29]。從平等客體的各方面看,共同富裕同“小康社會”一樣,是內涵不斷延展的概念,從最初表達物質富裕,到強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0]142,富裕的內容在不斷豐富。當前,共同富裕還體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共同富裕要“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huán)境宜居宜業(yè)、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31]。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的平等的客體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聯互通的。權利平等是平等的基點,共同富裕把平等放在社會主義權利平等的牢固基點上;機會平等和規(guī)則平等是平等的起點,共同富裕讓每個人獲得發(fā)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平等地適用規(guī)則;能力平等是平等的過程,共同富裕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激發(fā)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促進群眾掌握和運用致富的能力;結果平等覆蓋五位一體全方位的內容,人民群眾平等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發(fā)展的成果。
共同富裕的平等觀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平等的一般闡述,又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全民性、全面性、歷史性、階段性、總體性和差異性等特征。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在平等的主體上具有全民性,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平等的客體上具有全面性,共同富裕不僅包含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也指向人民在政治、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需要的滿足。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在平等的實現程度上具有歷史性,共同富裕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基礎上的共同富裕,無法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1]436的真正平等,富裕和平等的實現程度都要結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量力而行;在平等的實現過程上具有階段性,共同富裕是讓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分階段實施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需要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推進。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在平等的最終實現上具有總體性,全國范圍內和全體人民總體上達到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總體概念,是對全社會而言的”[30]146;在平等的具體實現上具有差異性,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在富裕的時間上有先有后,在富裕的程度上有高有低,存在一定合理的差異。
平等并不是不證自明的,有的平等被人們普遍接受,如道德平等、法律平等、權利平等等,而一些平等卻沒有得到如此廣泛的認同,特別是經濟平等,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因此,“為什么要平等”是一個需要論證的問題。在倫理學中通常有兩種論證方式:道義論和功利論,道義論揭示平等的基礎,功利論彰顯平等的價值。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從平等的基礎和價值兩個角度回答了為什么要平等的問題。
康德著名的道德律令“把一切人當作目的而非僅僅是手段”[32],提出了平等的道義論基礎??档抡J為,人是具有理性的目的王國的成員,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絕對價值,是平等的。同康德一樣,恩格斯也認為人作為人的相同性是平等的重要基礎,“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盵33]但是,恩格斯反對先驗的、形而上學的道德觀念,他認為平等以及平等的觀念都是歷史的,“要從這種相對平等的原始觀念中得出國家和社會中的平等權利的結論,要使這個結論甚至能夠成為某種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東西,必然要經過而且確實已經經過幾千年?!盵33]
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提出歷史的、具體的道義論基礎。一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平等比資本主義平等更進一步,不僅要求政治平等,而且還要求經濟平等,是在比資本主義具有更高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更快經濟發(fā)展速度基礎上的平等。二是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共同富裕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導致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三是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懊裰?我必行之?!盵30]65人民期盼美好生活,不僅期盼物質文化生活更為富裕,而且還期盼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四是共同富裕體現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黨的初心、性質和宗旨決定黨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任務責無旁貸,這既是時代和人民賦予的重任,也是黨向歷史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平等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價值,他們相信平等與效率存在矛盾,與自由相抵牾,并且會侵犯他人的權利。這些西方學者眼中的平等是資本主義的平等,不是共同富裕的平等。在他們的理論視域中,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實現的,一部分人的富裕必然以另一部分人的貧窮為代價,這是經濟發(fā)展的鐵律,經濟平等就是削峰填谷、劫富濟貧,會使社會喪失活力。共同富裕的平等觀認為,平等包括經濟平等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對政黨、國家、社會和個人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共同富裕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擁護是保證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關鍵因素。共同富裕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成為穩(wěn)固黨執(zhí)政根基的“定海神針”。其次,共同富裕維護社會穩(wěn)定。當前,國際社會中一些國家因收入不平等問題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甚至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等現象偶有發(fā)生,教訓十分深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防止兩極分化,可以保持社會長期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再次,共同富裕促進經濟發(fā)展。共同富裕激發(f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動力和基礎[30]141。最后,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共同富裕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積累物質基礎。共同富裕實現平等和自由的統(tǒng)一,這種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平等的發(fā)展,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權,“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4]。
共同富裕的路應該怎么走?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對共同富裕作出系統(tǒng)謀劃和全面部署,共同富裕的原則和途徑逐漸清晰,深刻地回答了“怎么樣平等”的問題。
平等的推進受到社會性質、時代條件和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共同富裕的平等觀明確了新時代促進平等的主要原則。一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激發(fā)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于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tǒng)一、不斷實現共同富?!盵30]184,它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規(guī)定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性質,是保障社會主義平等的制度基礎。二是堅持高質量發(fā)展。平等不能以犧牲經濟發(fā)展為代價,社會主義平等需要較高發(fā)展水平的生產力為基礎,社會主義不是共同貧窮,而是共同富裕,從部分先富到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各個階段都是在發(fā)展中進行的。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高質量發(fā)展順應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三是鼓勵勤勞創(chuàng)新致富。共同富裕不是不勞而獲,也不能靠投機取巧,更不能違法犯罪,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創(chuàng)造。政府、社會為個人提供平等的教育和致富機會,取締非法收入,鼓勵勤勞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個人要明確作為致富主體的意識,利用社會提供的有利條件和環(huán)境,提高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四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進共同富裕和促進平等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當前經濟條件下,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著力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同時,要統(tǒng)籌需要和可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fā)展和財力可持續(xù)的基礎之上。五是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和系統(tǒng)工程,急不得也等不得。共同富裕有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內也有先后之分,要準確判斷所處方位,既不盲目超越也不遲疑滯后,在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推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在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過程中找到推進平等的路徑,總體來說,就是在生產和分配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體現平等,在保障和促進平等的硬約束和軟環(huán)境上都要下工夫。一是提高發(fā)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發(fā)展是平等的基礎,諸多不平等問題都是源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因此,要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深入推進協調發(fā)展、共享發(fā)展,深入實施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區(qū)域重大戰(zhàn)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重大戰(zhàn)略為抓手,不斷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在源頭的發(fā)展上促進平等。二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初次分配既要重視效率,又要重視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再分配更加重視公平,通過稅收征收、財政支出、公共轉移支付等方式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fā)揮第三次分配的補充作用?!疤岬汀薄皵U中”“調高”“取非”,努力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三是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籬,暢通向上流通渠道,促進機會平等,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平等享有的權利。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法治、行政、經濟、文化、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生態(tài)文明等保障人民平等的制度體系,重點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強化平等的政治保障;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夯實平等的物質基礎;改革完善行政體制,優(yōu)化平等的程序規(guī)范;建設統(tǒng)籌城鄉(xiāng)的民生保障制度,保證和提高平等的質量;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協調城鄉(xiāng)文化資源配置,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四是推動形成勤勞創(chuàng)新致富的社會風尚。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破除壟斷,反對腐敗,打擊各種非法獲利的行為,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huán)境,提高群眾知識技能水平,弘揚奮斗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為群眾增添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勇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共同富裕蘊含豐富而深刻的平等觀念,可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標識性概念。隨著共同富裕理論和實踐的推進,共同富裕的平等意蘊愈加凸顯。共同富裕的平等觀系統(tǒng)地回答了什么是平等、為什么要平等、怎么樣平等等關于平等的若干基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平等的含義、主體、客體、特征、基礎、價值、原則和途徑等,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鮮明特質和獨特內涵,充分表明共同富裕的平等觀是“兩個結合”和馬克思主義平等觀中國化時代化的結晶。共同富裕的平等觀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對準確理解新時代平等的真諦、推進新時代平等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限于文章篇幅和結構,本文對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內涵的揭示是較為宏觀的、提綱式的。下一步將深化和細化共同富裕的平等觀內涵研究,梳理共同富裕的平等觀的理論源流和形成過程,深入闡述其理論和實踐價值,提出共同富裕的平等觀的培育和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