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霜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社交媒體平臺越來越豐富,網絡用戶能夠隨時隨地發(fā)布、接收和傳播各種消息,網絡謠言順勢而生。網絡謠言具有強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力,極易誘發(fā)社會重大事件,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態(tài)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重大事件造成的社會影響,必然會引發(fā)高度的關注,高度的關注必然會引發(fā)各種信息的冗雜,從而引發(fā)網絡謠言的傳播。借助網絡媒介傳播的謠言能夠突破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的傳播模式,傳播速度極快、范圍極廣,極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甚至引發(fā)社會的恐慌等。如何預防和應對重大事件下網絡謠言傳播就成為了黨和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網絡謠言指的是通過網絡介質傳播的與事實不符或主觀捏造的虛假信息。網絡謠言的傳播往往遵循一定特定的生命周期,自然災害、體育活動、突發(fā)疾病等不同類型的網絡謠言信息傳播具有相似的時段性?;谏芷诶碚?,專家對網絡輿情、網絡謠言傳播各個過程階段有各種各樣的劃分方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潛伏期、萌芽期、爆發(fā)期、衰退期。
在網絡謠言的潛伏階段,由于突發(fā)性的事件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涉及的群體范圍小、造成的社會影響較低,導致受眾關注度低,公民對該事件的意見也比較分散。在這一階段網絡謠言尚未形成具有規(guī)模的熱點話題或新聞事件,體現在互聯網數據方面,就是訪問量有限,未引起網民的熱烈關注和廣泛議論。在這個階段的網絡謠言只是存在潛在的風險,并未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是控制和消除的關鍵時期。如新冠疫情網絡謠言的潛伏期,很多信息如病死率和傳播速度并沒有得到官方的認證,更多消息都是來自于微博或微信等社交軟件,以知道內情的人進行內部溝通為主,這個階段謠言的數量較少,形不成規(guī)模,各種小道消息更多的是滿足親朋好友的好奇心,并未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在這個階段,公眾的意見逐漸匯聚開始形成規(guī)模性的新聞事件或熱點話題,人們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臺開始接觸到網絡謠言信息,由于其突發(fā)的刺激性,迅速吸引網民的眼球,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信息。與此同時,每個接觸信息的人都成為了網絡謠言的傳播媒介:通過對話題進行一系列的看、發(fā)、跟、轉、回等行為,在表達自身對于刺激話題的態(tài)度、情緒和看法的同時,也助推了網絡謠言的初期傳播。除了公眾自發(fā)充當傳播媒介外,在這一時期,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在網絡謠言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yōu)榱俗非罅髁孔儸F或者其他目的,精心策劃并組織傳播針對某一具體社會重大事件的各類信息,設置話題討論會,發(fā)帖,并聘請大量的水軍針對敏感話題的評論進行風向指引,助推話題的關注度呈爆發(fā)式增長。
在網絡謠言助推和傳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網絡謠言開始在這個階段快速聚集關注度,特別是當輿情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時候,往往會引起大規(guī)模的關注和響應,推動輿情的爆發(fā)和傳播。在這個階段從眾心理導致網民可能大規(guī)模跟風,在無法判斷網絡新聞信息是非對錯的情況下就加以轉發(fā),網絡謠言也因此得以迅速傳播。參與輿情的人數迅速增加,發(fā)言的語氣態(tài)度愈加惡化。同時,網民隨時關注著事態(tài)的進展,對全程緊密監(jiān)控,并隨時提出質疑。在此階段,公民還是較為相信涉及事件的有關部門發(fā)表的官方動態(tài),但一旦官方政府部門未及時作出回應或回應不全面,網絡謠言勢力便占據了人們對該事件的主導印象,而主導印象一旦走向錯誤的路徑,后續(xù)輿情發(fā)展也將“覆水難收”。
在這一階段,話題的傳播主要內容已經從單純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發(fā)言這種個人觀點、態(tài)度或媒體報道轉變?yōu)檩浨閷蛐畔⒐_、網上意見高度統一的錯誤風向。此階段大眾越來越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由于錯誤的風向對政府做出的決定也提出質疑,謠言爆發(fā)期后期網民對政府等主流媒體發(fā)布的信息均持質疑態(tài)度,在這一階段,網絡謠言已經無法控制,控制的著力點更多集中于如何處理謠言帶來的負面信息以及及時辟謠、增加政府公信力、及時給予公眾滿意答復。
網絡謠言在經歷了爆發(fā)式傳播之后逐漸歸于平淡,進入衰退期。一方面由于重大事件的社會熱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下降,或者被其他事件所替代,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官方媒體對輿論事件的真相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揭開,逐漸滿足了群眾對真相的官方需求。群眾被滿足需求后,好奇心和關注度直線下降。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導致所有的網絡謠言最后歸于平息、衰退、消失。新冠疫情的謠言消退期是由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們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一些強制性的管控措施也逐漸開始解除,人們的關注點也就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并且此時主流媒體也開始掌握引導輿論的主方向,有關疫情的網絡謠言雖然仍時有發(fā)生,但明顯傳播力不足,對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不足為懼。
縱觀近年來重大事件,其發(fā)生后對網絡謠言傳播過程進行分析,得出幾點共性。
網絡本身在傳播信息方面就具有迅捷性,以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靈活性,當重大社會事件相關的正面和負面新聞同時流入網絡媒介后,由于人們關注點不同或網絡操盤手人為操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謠言生成的形式多樣,并且大部分是造謠者根據事態(tài)的發(fā)展以及受眾群體的需求傾向編造的突發(fā)行為。網絡謠言借助于現代傳媒工具和社交平臺,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和發(fā)酵,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正是由于網絡謠言具有突發(fā)性及迅捷性的特點,導致網絡上的意識形態(tài)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
在處置謠言過程中,由于政府的不及時性和不全面性,導致社會重大事件網絡負面情緒濃厚,且當事件與自身息息相關時,群眾的情緒就容易受到煽動,容易產生恐慌、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網民暫時喪失理智的判斷,難以分辨信息的真?zhèn)巍S捎诰W友的從眾屬性,往往還會通過向網絡上其他人進行訴說、傳播等方式緩解自己的焦慮與恐慌,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網絡謠言的傳播。當涉及自身利益,網民情緒失控、抵制缺失時,這種摻雜了個人負面情緒的網絡謠言往往比真相更具有說服力,在“回音室效應”的作用下,最終會演變?yōu)槿后w性的政治參與事件。其次,網絡謠言大部分存在背后網絡操盤手的操控,通過互聯網炒作創(chuàng)造流量,流量變現等形式為自身創(chuàng)造利益。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部分自媒體博主開始捕風捉影和帶節(jié)奏,充當所謂的“意見領袖”。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由原來的傳統媒體變?yōu)楝F在的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一對多,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則是點對點。再加上網絡平臺越發(fā)多元,例如常見的微博、抖音、百度、騰訊、快手、小紅書、嗶哩嗶哩、360、知乎、豆瓣、UC 瀏覽器、鳳凰網等。網絡謠言不僅在某一平臺上進行擴散,而且通過互聯網高頻率流動到其他平臺,在短時間內被快速傳播,在人們根本來不及仔細分析和揣摩時在多平臺看到一致的謠言信息,由于從眾心理被動地吸納了錯誤的信息,從而自身也可能變成了網絡謠言的傳播者。據統計,網絡謠言的信源有42.97%皆來自于個人。其中部分謠言制造者是試圖散播重大事件謠言來提高自己網絡賬號知名度。與之相對的,另一部分網民散播不實謠言時,本人并不知情。其余信源中自媒體占45.29%,主流媒體占11.75%。個人與自媒體合計高達近90%,這兩者都缺乏對于快速獲取到的信息真實性的把控,故而也成為了網絡謠言傳播的主體。[1]
針對重大事件下出現的網絡謠言,需要從健全機制、輿論引導以及法律和道德約束等方面來進行綜合治理。
1.要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相應的預防、研判、治理機制。首先通過目前網絡謠言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以及體現出來的特點,政府部門要完善網絡謠言領域防治機制。當網絡謠言處在潛伏期和萌芽期,在謠言還沒有形成體系化和系統化的階段建立監(jiān)測機制以及預警分析機制,比如當前關于網絡謠言研判預警等方面沒有統一的研判體系;網絡謠言協同治理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聯動。這直接導致了政府輿論監(jiān)管人員在輿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存在信息的滯后和偏差,無法精準地把握輿情信息的真?zhèn)?,因此非常容易錯過消除網絡謠言的最佳時期。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力量并不能及時地治理龐大的網絡謠言,預防和治理網絡謠言應當吸納社會各界的力量。比如互聯網企業(yè)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協助政府在網絡輿情方面進行收集和研判,通過大數據分析謠言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的風向。相關的專家學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對于已經發(fā)生的網絡謠言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權威的醫(yī)療專家可以作為謠言治理的“主力軍”帶頭打擊錯誤輿論,用正確的自媒體力量對抗為博取瀏覽量宣傳網絡謠言的網絡水軍。
2.要積極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一方面進行打擊整治網絡謠言的宣傳,起到防止謠言產生的作用。相關部門需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組織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宣傳“進機關、進單位、進學校、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農村”。深入到社會各個群體組織;舉辦各具特色、形式豐富的線下主題活動,倡導網民規(guī)范上網理性發(fā)言,維護好網絡空間秩序;加強線上線下互動,發(fā)放展示各類內容鮮活的普法手冊、音視頻作品等,把識謠、辨謠手冊送到群眾手中;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專項行動典型案例、突出成效;持續(xù)宣傳科普網絡謠言的種類、危害及鑒別方法;進一步普及相關法律和安全文明上網知識。另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針對一些自媒體從業(yè)人員為吸粉引流、賺取平臺補貼、增加廣告收入和帶貨牟利,頻繁借社會熱點事件編造傳播網絡謠言,擾亂網絡空間秩序,擾亂公共秩序,違反法律有關規(guī)定,相關部門需要定期開展專項打擊整治活動。重點打擊惡意編造、傳播網絡謠言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依法打擊熱點事件造謠引流、非法牟利的網絡水軍團伙;依法整治網絡謠言問題突出的互聯網企業(yè),清理關停一批違法違規(guī)網絡賬號,堅決遏制網絡謠言高發(fā)態(tài)勢,切實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如微博2020 年開展的互聯網“清朗活動”等。
3.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建設和公安執(zhí)法的力度。治理網絡謠言,可以從加強網絡謠言法律法規(guī)建設方面入手,同時加大執(zhí)法力度。對于故意散布網絡謠言的行為,公安機關要及時進行打擊,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
針對重大社會事件群眾對信息需求量大、好奇心重的情況,政府應當第一時間公開事實、迅速介入,在輿論風向上占據主導權,引導事態(tài)發(fā)展的節(jié)奏。首先第一時間做反應,不一定是第一時間做回應。在沒有調查清楚問題的真實情況階段,面對群眾的質疑,應當秉持“邊調查邊公開、邊公開邊承諾、邊承諾邊改進”的原則。對沒有調查清楚的事件如實匯報,以消除群眾的負面情緒。同時告知群眾等候消息,在調查清楚有事實性結論后,及時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一旦政府不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就容易讓微博、抖音等自媒體賬號博主“鳩占鵲巢”。其次,在治理網絡謠言過程中也要提高技術水平。一是在網絡謠言的識別和鑒定上,有關部門仍依靠人工巡查,極大地延后了謠言發(fā)現的時效,同時很多肉眼發(fā)現不了、隱蔽性較高的圖片、視頻、語音等謠言信息容易被人工遺漏,因此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智能識別。及時反映到后臺通過算法和數據進行封鎖。二是在網絡技術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在網絡謠言治理與應用領域卻較少,政府防治網絡謠言的技術也應與時俱進。針對很多高科技手段偽裝的謠言,也需要專業(yè)的技術人才來鑒別。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公司,采取簽訂協議或合同雇傭等方式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填補政府在預防和治理網絡謠言機制上的技術空缺。
網絡謠言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一直在路上。例如,2017 年6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開始實施,對網絡實名制做出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對制造網絡謠言的網絡水軍以及更嚴重的意識形態(tài)方向指引的自媒體賬號提出了警告。此后還出臺了《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規(guī)范性文件,對網絡平臺自身的監(jiān)管也有了較大的約束。但社會在發(fā)展,重大事件輿論反饋的結果證明我國治理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guī)仍需完善。首先,我國沒有一部以謠言為主的法律法規(guī),現有的關于謠言的法條多數與侮辱罪相關,這體現了我國對網絡謠言的法律重視程度不高。同時現有法律對于網絡謠言的認定標準、謠言主體的界定、法律適用的條件仍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細化,以方便執(zhí)法部門在界定主體時更為方便,尤其是利于高效迅速地控制網絡謠言傳播主體,避免網絡謠言滋生,加大網絡謠言處理的力度。[2]
其次,在道德約束層面上,可以通過約束公民和規(guī)范媒體責任等方面進行教育。公民在互聯網平臺上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要教育公民接收和傳播信息的過程要通過理性的判斷之后再進行,不要被個人負面情緒及煽動性語言所影響。及時為公民提供類似于“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等平臺,對于公民的信息需求提供能夠解決的訴求平臺。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角色,應當自覺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嚴格遵循職業(yè)道德,提供準確客觀的新聞報道,避免產生并傳播謠言。因此,應對廣大媒體包括自媒體從業(yè)者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其正確對待流量與變現,守住道德底線,做正能量自媒體主播。互聯網公司或平臺本身要對網絡謠言進行實時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立即屏蔽關鍵詞,力求把網絡謠言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是引發(fā)網絡謠言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深入了解了網絡謠言的特點和傳播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控,從源頭切斷輿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