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 朱毓梅 張鶴鳴
張燦玾(1928—2017),首屆國醫(yī)大師。張燦玾治療泄瀉主張首先應審明病因,其次辨寒熱虛實,分別用藥,現(xiàn)精選其治療泄瀉的經(jīng)驗方,以饗讀者。
張燦玾指出,慢性泄瀉(腹瀉)當責脾腎。脾主運化、主統(tǒng)血、主升清散精。脾虛運化功能失常則見大便溏薄,胃口不佳,神疲乏力,嗜睡,口淡,面白無神,舌質淡白,脈細弱。慢性泄瀉還與腎有關。由于泄瀉日久,累及腎臟,致腎陽虛;亦可由于腎陽虛不能溫煦脾陽所致。
張燦玾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虛泄瀉,屢用屢效。其謂:凡泄瀉者,雖由脾虛而致,然其消化之功必有所損,腸胃中常有留滯之物,故可加雞內(nèi)金,既有消導之力,又具收澀之用。若有滑泄甚者,可加炒烏梅、煨肉豆蔻、煨草果以固澀。脾腎陽虛者可酌情加入干姜等溫腎陽之藥。
醫(yī)案
男,老年。患者于2006年9月始患腹瀉病,排泄物為黃色稀溏,并夾有不消化物,如黃豆大小。癥狀最嚴重時,每日八九次,從早晨至中午為腹瀉高峰期,晚上至半夜時不瀉。但患者無腹痛,間或有腹脹感?;疾≈?,服用過止瀉藥,但日久未愈。經(jīng)當?shù)蒯t(yī)院檢查、化驗,又做細菌培養(yǎng),大便未見異常,故按醫(yī)囑服整腸生一類的藥物,但多日無效。改服中藥,先后服湯藥數(shù)十劑亦無效?;颊咄V狗?,改為食療,每天早餐吃羊肉蘿卜湯,腹瀉好轉,但未根除,飲食稍有不慎即復發(fā),每日腹瀉四五次,過一兩天好轉。
方藥:太子參10克,炒白術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砂仁6克,蓮子肉6克,炒山藥10克,桔梗6克,雞內(nèi)金15克,炒烏梅6克,煨肉豆蔻6克,煨訶子6克,葛根6克,炙甘草3克。水煎溫服。患者服藥數(shù)劑后即好轉,服28劑藥后病愈。
按:本案患者腹瀉,排泄物中有未消化物,是由于脾虛不化所致。后服羊肉蘿卜湯,因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熟蘿卜能下氣消谷、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二便,二味合用,能補腎壯陽、暖中祛寒、開胃健脾,故采用該食療法進行治療,腹瀉好轉。但病未根除,仍時有復發(fā)。因患者久泄,給予參苓白術散加雞內(nèi)金、炒烏梅、煨肉豆蔻、煨訶子、葛根治療。其中:參苓白術散補氣健脾,滲濕止瀉;炒烏梅收斂生津;肉豆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訶子苦澀降斂,固脾止瀉;葛根升陽止瀉。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止瀉的功效。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