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蘇
馬洛伊·山多爾的《燭燼》簡體中譯本2015年出版,但學界少有論述。我不認同封底的推介語說,這部書主要是講世界秩序坍塌時的傳統(tǒng)道德動搖,我認為它是對友誼和人生真相的探討,對人性深處的激情的緬懷。
這是部高妙的書,在一晝夜的時光里閃回人物的一生,在一支蠟燭燃盡的夜晚訴盡積郁,可想而知,這需要的是不斷傾瀉而下的靈動語言才能做到。它是閃爍光澤的詩語,又像直抵核心的禪語,雖然點到為止,卻無損豐實意蘊。這種飽滿傳神的描述隨處可見,譬如它說,維也納不只是座城市,它更是世界上的一支音叉,說出這個詞,就如同敲響音叉。它描繪鋼琴樂手上身筆直、緊繃,稍微后仰,就像拽著狂野不羈地舞著翅膀的音樂神駿的韁繩,而隨著最后一個短促有力的鏗鏘樂音結(jié)束,“夕陽將一束光投在翼樓的窗上,金色的浮塵在光柱中炫舞,仿佛疾馳到遠方的音樂神駿在身后留下一條揚塵的天路,通向虛無與毀滅”。
小說的核心是講兩個男人的友誼。宮廷近衛(wèi)官之子、后來的亨利克將軍,和落魄男爵之子、后來的康拉德上校,童年時即成為朋友,“從一同寄宿的第一刻起,他倆就像母親子宮里的一對單卵雙胞胎”。他們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直到一個相約打獵的清晨,將軍感覺到康拉德在背后舉起獵槍瞄準了自己,他聽到了清脆的咔嗒一聲,獵槍上膛,但又慢慢放下?;厝ヒ院螅诙炜道虏晦o而別離開祖國,去了亞洲的熱帶地區(qū)。覺察到妻子與康拉德的隱情后,將軍與妻子無言分居,直到八年后妻子因病去世。四十一年后,將軍意外收到康拉德要來探訪他的信,勾起了他全部回憶和談話激情,當晚年逾古稀的兩位老人秉燭長談。小說以收信開頭,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回憶過往,余下的三分之二篇幅說是對話,實則基本上是將軍的獨白?!坝兄撤N特別的能量。燃燒著生命,如鬼怪的魔光,但與此同時也賦予生命以張力和熱度,迫使人不得不活下去……只要一個人在地球上還有未竟之事,他就得活著”。
按庸常的邏輯,將軍會在這場對話中控訴和審判康拉德,發(fā)泄憤怒和仇恨,但是他沒有。他不是從來沒有,四十一年前,當他站在康拉德逃走以后的那個公寓里,想到被妻子和唯一的朋友、比手足還親的密友欺騙,他感到天塌地陷,那股憤怒甚至許多年都不曾釋解,以至于他賭氣八年沒見妻子,直到她病逝。然而在四十一年后的重逢時刻,他對審判和仇恨沒有任何興趣,甚至也無所謂寬恕與和解,他在這波濤洶涌的時刻只要一樣事物:真相。再一次反庸常邏輯的是,將軍至死不渝所追討的不是關(guān)于事件的真相。在談話將盡、回憶已了之時,將軍要問康拉德兩個問題,他用了四十一年翹首以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出乎意料的是,這兩個問題是:“克麗絲蒂娜知不知道你在那天早上打獵時想殺我?”“我們到底贏得了什么?生命的真正內(nèi)容是什么?”
說實話,在將軍聲稱事實性真相毫無意義,他甚至把妻子寫有真相的日記投入了壁爐的情況下,他的第一個問題讓我有點迷惑,不明白其深意所在。真正打動我的是第二個問題,這才是透徹犀利的靈魂發(fā)問,它可以轉(zhuǎn)譯成,“友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人生的實質(zhì)和真相又是什么?”
在將軍的回憶和講述中,他和康拉德的友誼是很奇妙的存在,幾乎是宿命般地相愛相殺。隔閡則是康拉德性格上的“另類”。當將軍和他的父親每每出于禮貌而聆聽音樂并在樂聲中感到孤獨時,康拉德卻仿佛在音樂中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以至于將軍的父親斷言,康拉德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軍人,他是一個另類。音樂仿佛是他的秘密,又仿佛是“一道將要使他脫軌,讓他崩潰的致命指令”。正是音樂,讓康拉德和將軍的母親、妻子之間有了一條無形的紐帶,而與將軍和他的父親卻有了無法逾越的溝壑,隔開了彼此無法抵達的彼岸。也是這種“另類”,使得在康拉德逃跑以后,將軍第一次走進他租住的房子時,幾乎將房子的陳設(shè)驚為藝術(shù)家的杰作,從而理解了“你在我們中間,在另一類人中間,為什么會成為局外人……我理解了你生活在我們中間所感到的深深孤獨”。
卸去忠誠的枷鎖之后,友誼顯露出的真容是什么?將軍否定了很多東西,比如欣悅、同情等,那都還不是他心目中的友誼,最后他的說法是:“在所有的愛和所有人際關(guān)系的深處,都住著一個厄洛斯。”“友誼不是柏拉圖式的情感。友誼是嚴格的人類法則……它比男人和女人懷著絕望的沖動相互追逐的激情還要強烈,友誼不含欺騙,因為雙方彼此均無所求,朋友可以被殺掉,但兩個人從少年時代就締結(jié)的友誼是殺不掉的……記憶繼續(xù)活在人的意識里,就像一塊無言的英雄紀念碑?!币簿褪钦f,友誼的真相和實質(zhì)就是激情,是厄洛斯?!凹で楦静辉诤鯊乃四抢锏玫绞裁矗幌氡磉_自己”。這番話絕非虛矯大話,讀到這里,我們應該恍然領(lǐng)會到,為何康拉德的一封信就能讓將軍從已成慣性的程序化生活中完全騰空而起,讓他從暮年瞬間時空穿梭,讓他在爐火慢慢燃盡的長夜談興滔滔,完全不計較對面這個人的作為。這也絕非將軍的獨角戲??道略谛≌f中看似沉默寡言,沒有歉疚、懊悔等內(nèi)心波瀾,可是實際上他一切都有。在那個打獵的清晨,他放下獵槍,第二天他不辭而別,在異國他鄉(xiāng)度過孤獨艱辛的生涯,在暌違四十一年后風塵仆仆地探訪,這不多的幾個行為已經(jīng)將他無限的內(nèi)心酣暢地訴說出來。若非是那種比絕望還要強烈的、激情的友誼,他又能依靠什么完成這一件件事呢?
由談論友誼的真相,將軍繼而將話題指向人生。在將軍未必可靠的長篇大論之后,兩位老友在此達成了共識,或者毋寧說他們在此共同完成了對激情的緬懷。貫穿友誼和人生的真相,原來就在于那股激情,這也是小說的標題“燭燼”所寓示的。譯者余澤民在《后記》中解釋,書名按匈牙利文直譯的話,意思是“蠟燭燃燒到了根部”,這里面的一語雙關(guān)很清楚,既是指故事中在寒夜里點起的蠟燭,也是指兩位老人的風燭殘年。以蠟燭燃燒為喻,留在悲觀者眼里的是灰燼,留在積極者心里的,卻是燃燒的火焰、升騰的激情。
這是《燭燼》留給人的自主選擇,它給人盡可能豐富的意蘊。它用華麗的文字簡約明晰地寫出人物的神采,不管是將軍的母親、乳母、妻子,在本文論述未及處,其實都有華彩存焉。它也抽絲剝繭地析離感情的悖反、命運的悲劇,例如將軍說,他們共同所愛的克麗絲蒂娜死了,“我們用活下來出賣了她……我們活過了一個跟我們很親密的人,為了她我們差一點喪命,這本身就是生活神秘而殘酷的罪行之一。法典里沒包括這項罪責。但是我倆心知肚明”。但是在這一切之外,《燭燼》最震撼人心的,在于它將人生燃燒的火焰與冷寂的余燼同時呈現(xiàn)出來,一切會燃盡,一切曾燃燒。歲月讓人衰老,讓將軍的憤怒和康拉德的懺悔都輕如塵埃,但歲月也蘊蓄了珍貴的記憶,讓他們?yōu)榱烁鎰e而重聚,在日薄西山后的寒夜深情緬懷,共同成就了《燭燼》這部關(guān)于激情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