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海
志同道合,喜結(jié)連理
費梁、葉昌媛同是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研究員,從事兩棲動物研究六十年,兩人心靈相通,堪稱“神仙眷侶”。
雖然到了退休的年紀,可兩人都沒有離開崗位,每天早上,他們會手挽手到單位工作。一人獨行時,費梁腿腳利索、大步流星,但因為葉昌媛早些年身體不好,做了手術(shù),和她一起走路時,他會跟著對方慢步緩行。在研究所的辦公室里,兩張書桌、兩臺電腦、兩臺顯微鏡、兩個書柜,兩位老人對向而坐,身后是堆積成山的資料和書籍。除了交流工作,他們很少說話,筆尖摩擦紙張,沙沙作響;玻片來回移動,清脆悅耳。
20世紀60年代初,費梁和葉昌媛先后進入中科院四川分院農(nóng)業(yè)生物研究所(現(xiàn)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此前,他們都就讀于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葉昌媛至今都記得畢業(yè)后再次見到費梁的場景,“當時我跟院里的同事在食堂排隊打飯,見他來了很高興,便招呼著,心想這下我們的(研究)隊伍又增加了力量。”吃過飯后,大家就去走馬街、春熙路逛了逛,一行人很快熟絡(luò)。費梁和葉昌媛之間也慢慢熟悉并互相欣賞起來。“我聽老師說,你的成績是最好的,畫標本圖案既認真又仔細,老師經(jīng)常表揚你,讓我們向你學習呢?!甭犃巳~昌媛的夸獎,不善言辭的費梁臉紅了。
不久后,二人被派到四川大學華西醫(yī)學中心協(xié)助前輩教授完成工作,當年條件艱苦,研究所買了三頭奶牛想改善大家的飲食。單位把飼養(yǎng)奶牛的任務(wù)交給葉昌媛,因為沒有飼料槽,奶牛不肯吃東西,產(chǎn)奶量很少,葉昌媛就用自己的臉盆盛飼料。鬧脾氣的奶牛終于產(chǎn)奶了。一天傍晚,費梁去食堂的路上正巧看到葉昌媛在喂奶牛,奶牛的舌頭把她臉盆上的搪瓷都舔掉了。他挺感慨:“小葉很善良,是個無私的好女孩?!彼麑λ膼勰街橐苍絹碓綕?。兩人志同道合,很快確立了戀愛關(guān)系。
1962年2月,研究所組織兩支隊伍去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的二郎山做野外科考。費梁和葉昌媛分別被分到小型獸類考察隊和兩棲爬行類考察隊,一個在西坡,一個在東坡。從西到東翻越整個山頭,要三個多小時的車程。見不到面,他們就寫信交流,請當?shù)氐酿B(yǎng)路工人捎信給對方。展開信紙,費梁的“嘮叨”躍然紙上:“你要注意山中的大型野獸,如果下河,上岸后一定要先想辦法把衣服和褲子晾干,不然濕氣會傷身體的?!辟M梁負責小型獸的標本采集,但如果看到特殊的蛇類或者蛙類,也會幫葉昌媛帶些標本回去。實在想念時,他偶爾會趁工作間隙,搭養(yǎng)路工人的車與葉昌媛見面。在朝夕相處中,費梁和葉昌媛相互深愛著對方。1962年5月,兩人結(jié)婚了。
黃金搭檔,內(nèi)外默契
費梁和葉昌媛有一個共同的志向:我們國家的資源,應該由我們自己搞清楚,一定要盡快填補科研空白。
于是,“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成了費梁、葉昌媛兩夫婦對自我的要求。兩人結(jié)婚后將大半的工作時間投入野外考察,條件艱苦,但他們很享受一起考察的時光。白天熟悉環(huán)境,晚上捕捉動物,處理好標本才睡覺,通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們在瀑布后面的石頭縫里摸湍蛙,險些被水沖走;在四川的山溝里,遇上泥石流險象環(huán)生;在海南的水草里,被螞蟥叮得血流不止……野外科考危險無處不在,兩人攜手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
1964年10月,懷孕后的葉昌媛暫停野外科考工作。費梁和葉昌媛開始“內(nèi)外”配合,按照工作需要,一人主要去野外采集標本,一人留在家中整理資料。每年3月~8月是兩棲動物研究者們野外科考的時間,一趟下來得一兩個月至半年時間。每次出發(fā)前,葉昌媛都會幫費梁收拾好行李,除了科考必備的采集網(wǎng)、標本箱和布袋外,還會在箱子里疊好衣物,放多雙草鞋或筒靴,備好藥品。每次科考采集回來的標本數(shù)以千計,整理標本、資料收集等工作就主要由留守實驗室的葉昌媛等人負責。同事羨慕地說:“他們夫妻成了工作中的黃金搭檔?!?/p>
那些年,費梁基本都泡在野外,春節(jié)回來幾天后又匆匆離開。兩個孩子很小,葉昌媛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很辛苦。夫妻倆相互鼓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如今,中科院有全亞洲最大的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那里收藏的480個不同物種的兩棲動物標本,幾乎都是由費梁與葉昌媛親自采集、制作、繪制、解剖、記錄、整理的。全館6萬多個動物標本,費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每一個標本、每一個瓶子,他都進行過整理分類,都親手摸過、看過,甚至對標本的位置、藥液顏色都清清楚楚?!斑@門學科就像我的孩子。別說這些標本,就是科考常去的地方,每一個溝壑、每一條溪流,都太熟悉了?!辟M梁說。夫婦倆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目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標本館內(nèi)的11.7萬號標本中,費梁和葉昌媛參與采集和整理的標本超過一半。
科研路上,碩果累累
在費梁和葉昌媛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兩棲動物科研取得長足發(fā)展。由費梁牽頭的“中國兩棲動物系統(tǒng)學研究”項目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編目,編著了《中國動物志·兩棲綱》《中國兩棲動物圖鑒》《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鑒》等專著。
隨著一本本著作出版,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特征、生態(tài)習性、地理分布和受威脅狀況等情況被摸清。通過扎實的基礎(chǔ)調(diào)查與研究,費梁打破了國際上持續(xù)近一個世紀的傳統(tǒng)蛙屬舊分類系統(tǒng)——在各國學界原本公認的四個蝌蚪類型外,發(fā)現(xiàn)和定義了第五個蝌蚪類型:無唇齒左孔型,引發(fā)全球?qū)W界關(guān)注。目前,費梁夫婦的研究成果已廣泛用于環(huán)保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制訂、物種現(xiàn)狀評估,以及漁政、海關(guān)和公安等部門的保護管理與行政執(zhí)法。
退休后,費梁仍然常帶隊到野外考察,為學生做示范。盡管有了相機成像方便,但費梁仍堅持在書中錄用了大量的科學繪圖,因為繪圖在一定程度上比相片更能直觀、清晰地體現(xiàn)動物的骨骼特征。葉昌媛也沒停息,負責了《中國兩棲動物》英文版(第二卷)的編撰,這一版本的一大亮點就是記錄和展示兩棲動物各個科、屬、種的不同骨骼特征。“骨骼不一樣就導致了動物的機能不一樣,骨骼可以反映動物的系統(tǒng)關(guān)系、進化的歷史和過程,在分類學上有重要意義。”葉昌媛解釋。
六十多年來,費梁和葉昌媛并肩奮戰(zhàn),夫妻倆在兩棲動物系統(tǒng)學創(chuàng)造出多個“科研奇跡”,截至2021年12月,累計發(fā)表論文近200篇,出版專著30部,附圖1.5萬余幅;發(fā)現(xiàn)新物種72個,建立新屬24個、新族15個、新亞科6個、新科1個……
2022年8月4日,費梁于華西醫(yī)院辭世,享年87歲。此后,顯微鏡旁只有葉昌媛一人。相依相伴半個多世紀,費梁和葉昌媛的婚姻里沒有花前月下和甜言蜜語,甚至沒互送過禮物,但他們的相濡以沫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讓世人贊嘆。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