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奇,李斐然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32)
麝(Moschus berezovskii)為麝科(Moschidae)麝屬(Moschus)草食性反芻動物,因雄麝年周期性分泌名貴中藥材麝香(Musk)而成為我國重要的珍稀藥用動物之一。現有研究和生產顯示圈養(yǎng)麝較高死亡率(尤其仔幼麝階段)制約著麝群健康發(fā)展,哺乳期飼養(yǎng)管理則直接關系著幼麝存活率[1-3]。然而,作為馴養(yǎng)時間短、應激性強的麝類動物,其相關研究多集中在生態(tài)[4-6]、營養(yǎng)與疾病[7-12]、生理與繁育技術[13]、泌香機制[14]及組學[15]領域等方面,仔幼麝階段飼養(yǎng)管理、成活率方面探索及具體措施等基礎性研究尚少、系統指導性不強,較高的仔幼麝死亡率導致麝場(戶)經濟受損,麝群整體質量發(fā)展受到制約。基于多年養(yǎng)殖實踐及技術探索,結合仔幼麝體溫調節(jié)機能差、先天免疫力缺乏、消化機能不完善等生理和親本育幼行為特點,針對部分養(yǎng)殖場(戶)養(yǎng)殖經驗不足、飼養(yǎng)管理較粗放等易現棄仔、踩踏致死等飼養(yǎng)管理方面的原因進行剖析、歸納及技術探索,提出仔幼林麝階段飼養(yǎng)管理相應的措施和建議,供林麝養(yǎng)殖場(戶)參考。
出生至斷乳前階段即哺乳期為仔麝(2~3月齡);斷乳至性成熟階段即1.5歲前為幼麝;性成熟至體生長發(fā)育完全(體成熟)階段即18~24月齡為亞成體麝;體生長發(fā)育完全后即24月齡后屬成體麝。
林麝屬季節(jié)性(短日照)繁殖動物,國內多數麝場一般建于北緯31°~35°間。通過調查比較,陜西(海拔高度900~1 300 m)、四川兩地分布的一些麝場地理位置及繁殖資料發(fā)現,陜西鎮(zhèn)坪(北緯31.9°,海拔998m)、勉縣(北緯33.15°,海拔600 m)、留壩(北緯33.7°,海拔900 m)、鳳縣(北緯34.2°,海拔1 100~1 300 m)、太白(北緯34.07°,海拔1 200~1 300 m)、隴縣(北緯34.9°,海拔1 230 m)等麝場麝群發(fā)情配種始于每年10月下旬,11、12月份集中發(fā)情配種,產仔集中在翌年5、6月份;四川馬爾康麝場(北緯31.9°,海拔2 650 m)和米亞羅麝場(北緯31.7°,海拔2 750 m)麝群發(fā)情配種始于11月中旬,集中在12月發(fā)情配種,產仔則主要在翌年6月份。顯然,四川麝群發(fā)情配種及產仔時間較海拔低的陜西麝群推遲1個月左右。實踐顯示,麝場建在海拔900(秦嶺北坡)~1 300 m處麝發(fā)情配種、產仔早,仔麝生長發(fā)育較快、成活率較高,主要原因在于緯度、海拔相對較低、氣溫相對偏高的地區(qū),植物發(fā)芽和樹葉生長早,母、仔麝能夠較早采食適口性好、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青綠飼料有關,加之氣溫回升早等,仔麝生長發(fā)育快、成活率提高。
4月下旬出生的仔麝,因氣溫較低或陰雨天氣時,被毛干燥較慢,飼養(yǎng)環(huán)境安靜有利于母麝盡快舔干仔麝軀體。新生仔麝不久能站立行走,本能性出現一定時限性的覓食反應,此時仔麝應盡早采食初乳;若4~6 h仍未采食,本能覓食行為明顯減弱,需及時供給牛奶或優(yōu)質奶粉(制成乳液),飼喂后將仔麝放回母麝處(用無異味布擦拭干凈仔麝鼻、口腔及頭部等)。采食乳汁時,仔麝兩前肢交替撞擊母麝乳房,并伴隨吮吸乳汁行為;若覓食前后伴隨呻吟,精神不振、兩耳下垂、對外界反應差,鼻鏡干燥、污白色,呈側臥、爬臥臥姿,則表明未采食到乳汁。3~5d內母麝分泌較濃稠、乳黃色含大量抗體易被吸收的初乳,這時仔麝不僅能獲得母源抗體,又能刺激胃腸道蠕動,促進乳汁消化吸收及胎糞排出等。
母麝初產、母性不強(育幼能力差),或僅舔舐仔麝,不哺乳育幼,或臀部略下沉致仔麝無法順利采食乳汁時,可將仔麝置于母性強的哺乳麝(保姆麝)后代仔麝中,待粘附氣味后讓其采食乳汁,或人工哺喂牛奶、奶粉(配制成乳液)后放回原母麝處,仔麝不可粘染污物、異味;也可用干凈竹棍等輕慢從母麝后肢間抵觸乳房處,輕撫乳房,待母麝后肢分開、臀部下沉,仔麝即可順利采食,不久母麝習慣哺乳;馴化程度高的母麝,按摩乳房輔助仔麝哺乳2~3次/d,1~2 d即可。
7日齡左右仔麝活力不強,觀察3~4次/d。如接近仔麝時,母麝或因護仔表現驚恐狀,而仔麝臥地不動、顫抖,間或伴隨呻吟,影響母麝育幼及仔麝臥息時,則可將母麝驅趕至另一小舍,檢查仔麝正常與否后,將母麝放回育幼。
哺乳期間保持產舍干燥、溫暖、無賊風;在圈舍門一側設置60 cm 52 cm 40 cm小臥室或保育箱,鋪軟褥墊供仔麝臥棲保暖,并防止母麝受驚蹦跳將仔麝踩傷、致死;產舍地面利水、干燥,禁止刺激性石灰粉等散、墊地面,以防母、仔麝誤入口中或致呼吸道疾病。
2.2.1 技術措施新生仔麝以親本育幼方式為主,15日齡前的仔麝一般禁止手觸等行為,防止母麝因異味而排斥、遺棄仔麝;親本母麝死亡、遺棄仔麝或母乳不足時,可將新生仔麝寄養(yǎng)給產仔時間相近(相差2~3 d)、產單胎、仔麝個體相近、母性強的哺乳麝,即將代養(yǎng)仔麝與保姆麝仔混放,粘附保姆麝仔氣味,或將保姆麝適量尿液等涂拭仔麝軀體(頭、頸、體背、肛周及雄仔麝腹部尿道口周等);如母麝不接受寄養(yǎng)仔麝,不可強行代乳,避免影響自身仔麝;寄養(yǎng)仔麝第1次采食不宜過量,避免消化不良;7日齡內的仔麝加強觀察,可輔助仔麝采食乳汁3~4次/d,即將保姆麝仔麝圈起,讓寄養(yǎng)仔麝先行采食。
2.2.2 人工哺乳方式以50 mL注射器連接直徑約3 mm、長3~5 cm乳膠管制成哺乳器。哺乳前,將哺乳器置于60℃左右的熱水中,將優(yōu)質奶粉配制成的乳液或煉乳乳液、牛奶、羊奶等吸入哺乳器,溫度保持在37~38℃;將哺乳器膠管遠端置于固定頭部的仔麝口腔一側,結合仔麝吮吸、吞咽動作緩慢推送,防止食入過多或吞咽不及而誤入瘤網胃引起消化不良,或入氣管、肺部引起劇烈咳嗽或引發(fā)異物性肺炎。
2.2.3 羊代乳方式選擇體型小、乳頭小且產羔不久的羊進行代乳。哺乳前用溫濕毛巾將羊乳頭擦拭干凈,羊側臥保定,以大拇指、食指適當撬開仔麝口腔,將母羊乳頭置于其中,擠乳汁些許、舔食,待仔麝適應即主動吮吸,擠乳不可過急,防止乳汁誤入呼吸道,仔麝初期不適應,故饑餓狀態(tài)下飼喂效果更好。日喂乳次數、時長為7日齡內仔麝間隔3~4 h、3~5 min/次;10日齡間隔4~5 h,不超過10 min/次。3~5 d后仔麝主動覓食即僅固定羊后肢,適當協助擠乳,供仔麝采食。
20日齡前,母麝舔仔麝肛門、尿道口,刺激性排出糞、尿被母麝舔食。人工哺乳、羊代乳需用溫熱濕毛巾或手指按摩仔麝肛門、尿道口,仔麝尾巴翹起采食,并排糞、尿;此外,依據母麝常舔舐仔麝嘴、眼和耳等部位的行為表現,故在人工、羊代乳結束后,用干凈的濕毛巾擦拭干凈仔麝嘴、鼻、眼和耳等部位。
上述3種方式均可應用于生產中,以提高仔麝成活率。相較而言,羊代乳雖成活率較高但較耗人力、時間,應用存在局限性;人工哺乳雖較羊代乳便捷,但奶溫較難控制。
產仔期間,飲水盆置于?。óa)舍中央,水適量(約100 mL左右),因剛出生仔麝步態(tài)不穩(wěn),體毛易被水浸濕或誤舔食冷水患??;出生2~4 h,仔麝即能行走,哺乳結束后給母麝補添適量飲水。
個別胎產3仔的母麝若體況較差,最晚出生的仔麝初生重僅250~370 g(單仔一般為600~780 g),體況差、肢體偏軟,較難采食乳汁。故前兩個仔麝采食后關入保育箱或小臥室,待第3個仔采食、且臥棲0.5~1 h后再行放出;或早、中、下午定時用帶鉤竹棍將第3個仔麝輔助先行采食,10日齡后即可輪換采食,不再進行輔助。如母乳不足,7日齡后可將出生早的仔麝寄養(yǎng)至其他產單仔母麝,以減輕親本育幼壓力。
母麝分娩后5~7 d內暫不清理舍內糞便,此后如產舍為一套兩個小舍,清理糞便等污物時讓母麝進入另一小舍,結束后將母麝驅趕回原小舍;如僅有一個小舍,可先置仔麝于保育箱或小臥室,再行清理,避免母麝跳蹦而踩傷、踩死仔麝;特別膽怯的母麝,可驅至活動場,待清理衛(wèi)生后,再將其驅回小舍。
白天仔麝少活動、多臥棲于暗處,健康仔麝頭部貼身、兩耳豎立,眼睛明亮、有神,鼻鏡光亮、濕潤,鼻常呈嗅聞狀,反應機敏;站立時先弓背、伸腰舒體,不久臥棲,并伴隨收回四肢動作。如仔麝兩耳下垂、眼微閉無神,鼻鏡干燥無光,嗅聞行為差,不站立或站立時精神不振,無弓背伸體動作,臥棲時無收回四肢動作,應及時檢查、處理。
15日齡后,仔麝開始采食鮮嫩、質好的飼草和精料補充料,精料中增加炒花生粉或煮熟質軟的黃豆飼喂,但防止一次性采食過多而造成消化不良、瘤胃積食等。飼喂精料時先供給母、仔少量精料,再補足剩余用量;飼草分早、中、下午3次飼喂,飼喂量以下次供草前無剩余為宜。仔麝應檢查糞、尿液情況;觀察有無腸鳴,若無腸鳴,則將仔麝單關小舍,給予少量飼草和精料,采食異常應及時查清原因、給予治療。此階段白天敞開小舍門供仔麝自由出入、活動,11~12時將母、仔驅入小舍讓仔麝采食母乳。
25日齡后,母麝、仔麝夜間不必關入小舍喂養(yǎng),讓其自由活動;體瘦弱、患病麝則下午將母、仔麝關入小舍飼養(yǎng),第2天早晨將小舍門打開,自由活動。
哺乳1個月左右,白天仔麝可自由出入活動場、小舍。大的活動場一般有幾個母麝產仔,可在仔麝頸部或后肢佩戴標記物區(qū)別;30日齡后,仔麝大量采食飼草和精料,母、仔不再關在小舍飼養(yǎng)。初始幾只母麝逐漸輪流放出,待習慣、安靜后合群,否則會相互咬斗、來回奔跑引發(fā)疾?。挥袝r部分仔麝采食非親本母麝乳汁,導致強壯仔麝食乳多,瘦弱者采食少或采食不到,此時需將體弱仔麝與母麝關入小舍飼喂至仔麝恢復正常體況。
仔麝哺乳期不輕易抓捕,馴化時忌強行撫摸,否則仔麝易恐懼、心跳加速,母麝也易不安、蹦跳,給仔麝、母麝均帶來不利影響。
仔麝大量采食飼草、精料時,供給充足的多維素及礦物元素,特別維生素A、維生素D、鈣和磷。日糧中添加骨粉3 g/d,魚肝油1次/3d、每次1粒或1 mL,調節(jié)鈣磷比及促進鈣、磷吸收,預防仔麝佝僂病或異食癖(舔食糞尿、污水及啃食朽木等)。
斷乳前患病、體瘦弱的仔麝給予優(yōu)質飼料如桑葉、榆樹葉、李子樹葉、櫸樹葉、胡蘿卜或白蘿卜等,精料中提高黃豆、豆粕或炒花生粉等比例,保證多種維生素、骨粉和微量元素等供給,使其盡快恢復體況。
2.4.1 斷乳時間生長發(fā)育快、體健壯仔麝哺乳2個月即可斷乳;體瘦弱或患病仔麝合理推遲斷乳至3個月左右,日糧組成斷乳前、后保持一致。
2.4.2 斷乳前仔麝雌雄辨識及個體標識斷乳前區(qū)分仔麝性別是合理分群飼養(yǎng)的基礎。如哺乳時母麝舔仔麝肛門后、又舔腹部(即鼠鼷部)時為雄麝,僅舔肛周而不舔腹部為雌麝;仔麝排尿姿勢呈下蹲排尿者為雌麝,下蹲姿勢同便糞,下蹲1次尿即排出、且尿于后肢后,排尿速度較快;雄麝排尿時,前肢向前一步,后肢彎曲,后軀稍向下,尿從后腹部排出,尿于后肢前,排尿細而慢,排尿一般在仔麝覓乳、活動期間即5~6時、18~20時;用鉤棍摸觸腹部,腹部有麝香囊者為雄麝,無麝香囊者為雌麝。
仔麝哺乳20 d后,開始佩戴有母麝號的臨時標記,即以松緊帶戴于頸部或在后肢上作上標記;斷乳前0.5~1個月仔麝佩戴永久耳標,原圈飼養(yǎng)至9月份按出生時間順序斷乳。
2.4.3斷乳方式斷乳是仔麝飼養(yǎng)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不合理的斷乳方式常會引起仔麝死亡,主要原因是斷乳前未把母麝與仔麝進行隔離,一次性將仔麝調入斷乳圈(幼麝圈),仔麝因依賴母麝不適應新環(huán)境,尤以夜間亂蹦、亂跳而過勞,故調離仔麝前10 d左右,在原小舍飼喂仔麝,并與母麝間斷性隔離至仔麝習慣;一次性將幾個仔麝同時調入一個圈內,未先行單關入小舍喂養(yǎng),新環(huán)境下仔麝常急劇奔跑、相互咬斗,造成肺充血或肺出血而死亡。
調離仔麝:斷乳應按仔麝出生時間及仔麝、母麝體況進行。出生早、體健的仔麝壯或體瘦弱、患病的母麝先斷乳,而體瘦弱或患病的仔麝推遲斷乳。斷乳時雌、雄仔麝按系譜6~8只/組或5~6只/組,一次同時調入幼麝圈,并先單獨在小舍飼養(yǎng),避免到處走動、嗅聞、奔跑;飼養(yǎng)2~3 d,于上午7~8時先打開兩個小舍,供其自由活動、相互熟悉,標記、適應活動場環(huán)境,下午飼喂時再單獨關入原小舍,經2~3 d左右可習慣新環(huán)境;間隔1~2 d再陸續(xù)放出、逐步合群。
調麝采用籠捕方式即一人將網門籠[16]對置于小舍活動門處,另一人將幼麝驅趕入籠,立即插好網門籠兩端門板,轉移至斷乳圈小舍單獨飼養(yǎng)。斷乳時間一般在晴朗、涼爽的上午8時前,幼麝至下午基本適應新環(huán)境,晚上則較為安靜;斷乳幼麝舍內飼養(yǎng),下午用布(草)簾遮擋門窗,白天則逐漸減少遮擋時間或摘除,使幼麝盡快適應環(huán)境。
調離母麝:調離母麝方法與調幼麝相同。幼麝留在原圈飼養(yǎng)至1歲左右再按雌雄、大小、強弱分群飼養(yǎng)。該方法存在母、幼麝均需調動1次,不如調離仔麝斷乳簡單,采用很少。
斷乳后飼料是幼麝營養(yǎng)需要的唯一來源,幼麝胃腸道酶分泌及活力不足、腸道菌群尚未建立完全,消化粗飼料能力較差,加之對飼料尚未完全適應及0.5歲前是幼麝生長發(fā)育最快的階段。幼麝日糧中需供給鮮嫩、質好飼草及多汁料;添加飼喂煮熟黃豆50~65 g(干重約25~30 g)及豆粕、炒花生粉、小麥粉各10 g,骨粉4~5 g或磷酸鈣、葡萄糖鈣1~2 g,多維素1 g左右,微量元素0.5~1.0 g,飼喂1個多月待采食正常,逐漸更替為冬季飼草。
斷乳幼麝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在圈舍內活動量大、依賴母麝,故斷乳后10~20 d采食量下降、體重減輕,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即每天早、中、下午仔細觀察麝群狀況,體瘦弱幼麝單獨飼養(yǎng),以盡快恢復體況,以便安全越冬。
通過在活動場設置活動架供麝活動等進行環(huán)境豐容,不但有利于麝更多的行為發(fā)育,而且對提高麝交配成功率、幼麝成活率有輔助作用;白天盡可能讓幼麝多曬陽光,夜間多露天活動,有利于增強體質。冬季圈舍需設置遮風保暖設施,及時清掃積雪,保持活動場干燥,做好衛(wèi)生防疫工作。
幼麝期一般歷經13~17個月,即4月底出生的仔麝幼麝期16個月,8月出生的仔麝幼麝期13個月,其飼養(yǎng)管理措施與斷乳早期幼麝飼養(yǎng)管理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