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安德魯·G.馬歇爾
20世紀50年代,后來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決定著手研究人們是如何做出決策的。當時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有大量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西蒙發(fā)現(xiàn)人可以被分成兩類:最大化者和滿足者。最大化者極其挑剔,他們只對最好的東西感到滿意,追求極致的體驗;而滿足者追求的是優(yōu)秀,不是完美。對他們來說,在那一刻,滿足才是最佳決策。
真正面對選擇時,人們都想得到最好的。在愛情面前,我們毫無疑問都想成為最大化者。沒有人愿意將就,只想和最佳伴侶攜手共度余生。我們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能確定自己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呢?比如,如果想找到最好的冰箱,我們就可以多看幾家網(wǎng)站找到最優(yōu)惠的價格。畢竟,比較價格很容易。我們還需要考慮其他參數(shù),比如內部空間、制冷時間、外觀設計,等等??梢杂糜诒容^的參數(shù)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就能買到自己中意的冰箱。
同樣,我們能不能找到最佳伴侶呢?尤其是在網(wǎng)上搜索或速配時,我們如何對心儀的對象進行排名?最大化者的思維模式會讓我們傾向于根據(jù)外在因素做出判斷,比如長相、身高、身材和賺錢能力,而不是根據(jù)內在的品質,比如善良、誠信和寬容。這些內在品質才是決定一段感情成敗的關鍵因素。
最大化者的思維鼓勵我們去比較,否則如何能做出最優(yōu)選擇?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約會對象與朋友的伴侶做比較。這樣的想法會給確立關系增加困難,因為選擇與某人步入婚姻殿堂,意味著可能錯過更合適的人。
滿足者與最大化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們的目標是“差不多”。因此,滿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歡的人與別人做比較,也很少這山望著那山高。他們對伴侶十分滿意,因此更容易建立穩(wěn)定的戀愛關系。
此外,最大化者更渴望和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約會。如果能與最漂亮的女人或最英俊的男人永沐愛河,人生就圓滿了。然而,被拒絕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大。
純粹的最大化者認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純粹的滿足者認為,“好吧,為了平靜的生活,一切隨緣”。所以,兩者在愛情上最終都會留下遺憾。幸運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滿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間。
一段關系剛剛開始時,尤其是你想要向對方發(fā)出約會邀請乃至前幾次約會時,你都可以將自己調整得像一個滿足者。這樣做會讓你有更多的選擇,避免一時沖動做出判斷,錯過一個合適的潛在伴侶。在關系升溫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像個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覺都良好的情況下,才讓關系進一步發(fā)展下去。
摘編自中信出版社《好好戀愛》,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