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羽
閑暇時,翻開一幅畫卷。畫中有一座農(nóng)舍,坐落在小溪旁,看上去頗有杜甫草堂的意蘊。農(nóng)舍上方飄蕩著縷縷炊煙,風(fēng)輕輕吹過,便彎成了一道道弧。這一場景,讓我想起了記憶中炊煙的味道。炊煙里深藏著人間的煙火氣息,是老家的味道,是鄉(xiāng)愁的味道。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那里依山傍水。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蜿蜒至青磚黛瓦的屋舍。每當夕陽灑下絢爛的光輝時,家家戶戶的煙囪里便升騰起裊裊炊煙,或白或灰,飄向四面八方。我們這些在外頭瘋玩的孩子,看到自家煙囪冒出炊煙,便知道該回家了。
每當我趕到家門口時,便一路小跑著,嘴里嚷嚷著“我回來啦”。聽到聲音,奶奶便從廚房里探出頭來,笑瞇瞇地看著我。
如今,我早已遠離了家鄉(xiāng),搬到了城里。風(fēng)中再也沒有炊煙的氣息。
在媽媽的鼓勵下,奶奶也進了城。她好像成了籠中鳥,困在鋼筋水泥的迷宮中。當她做飯時,油煙機轟隆隆地飛速運轉(zhuǎn)著,吸走了柴米油鹽的味道。奶奶的眼中,漸漸多了落寞。
最終,奶奶又回到了老家。村里大多數(shù)人家也都用起了煤氣灶,而奶奶,堅持用老灶,燒柴火。
我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路上,路旁的風(fēng)景依舊,清風(fēng)依舊,只是不見曾經(jīng)裊裊升起的炊煙。
我站在老家前,老家依舊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知道,只要有炊煙的味道在,家就在,故鄉(xiāng)就在。
奶奶在廚房里忙進忙出,翻炒的聲音不絕于耳??|縷清風(fēng)徐來,從煙囪中升起的炊煙搖搖晃晃,向遠方蜿蜒而去。
我深吸一口氣,嗯,是那熟悉的味道。
(指導(dǎo)教師:張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