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和,劉 驊,馮 固,楊金鈺,王彥平,黃 建
(1.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1931;2.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nóng)業(yè)節(jié)水研究所/國家灰漠土肥力與肥料效益監(jiān)測站/農(nóng)業(yè)部新疆北部耕地保育與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觀測實驗站,烏魯木齊 830091)
【研究意義】施用量不斷增加,會導致農(nóng)田普遍出現(xiàn)過量施肥、氮磷養(yǎng)分大量累積、作物產(chǎn)量對化肥依賴性高、肥料利用率低等[1-3]。磷是植物生長發(fā)育必需的大量營養(yǎng)元素之一,以多種方式參與植物體內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對促進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新陳代謝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厩叭搜芯窟M展】磷素在土壤中的不宜移動和極易被固定,導致作物對磷的當季利用率一般僅能達到15%~25%[5-8],施入土壤的磷素至少有70%~90%以作物難以利用的磷酸鹽形態(tài)在土壤中固定并累積,隨著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磷肥的不斷以及投入量持續(xù)增長,農(nóng)田土壤磷含量呈增長趨勢,大部分地區(qū)土壤磷素水平從80年代的10 mg/kg提高到了20 mg/kg以上,并且仍在進一步提高[8-12]。童文彬等[13]研究認為,當土壤全磷達到一定水平時,植物有效磷將隨土壤磷素積累的增幅明顯地增強,土壤有效磷的演變與土壤的磷素的盈虧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單位磷盈虧量與土壤有效磷的變化值可以作為土壤磷素的轉化率(或稱有效磷效率),但不同土壤有效磷的效率有較大差異[14]。隨著農(nóng)田磷肥的施用,土壤磷素都呈現(xiàn)盈余狀態(tài)[15],外源磷的大量、長期施用,常常是土壤磷盈余發(fā)生的主要原因[16-17]。作物可利用的磷主要為土壤總磷中的有效磷,土壤全磷和有效磷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過程,可用土壤有效磷占全磷的比例—土壤磷活化系數(shù)(Phosphorus activation coefficient,PAC)作為衡量施磷的效果一個重要指標,可以代表土壤總磷轉化為有效磷的難易程度[18]。土壤PAC越高,有效磷在全磷中的比例較大,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也越高。通常對于特定的土壤類型,全磷含量越高,有效磷含量也越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越大[19]。合理施磷能提高土壤磷素肥力和土壤供磷能力[20-26]。沈浦[27]研究認為,我國13個長期施肥試驗的土壤有效磷的總體變化為:有機肥配施化學磷肥有效磷年增加4.2 mg/kg、施化學磷肥年增加0.9 mg/kg,不施磷年下降0.2 mg/kg。不同土壤的磷庫水平不僅受到土壤性質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受磷肥的用量和類型的影響?!颈狙芯壳腥朦c】不同區(qū)域農(nóng)田,由于作物類型、氣候狀況、施肥習慣、土壤類型和農(nóng)業(yè)管理措施等差異,農(nóng)田磷素的盈余和虧缺狀況也將發(fā)生變化。新疆土壤中磷素的平均值僅為5.15 mg/kg左右[28],新疆典型的灰漠土屬干旱區(qū)石灰性土壤,土壤中的磷與易與鈣結合,形成難以溶解的鈣磷,對磷產(chǎn)生強烈的固定作用,再加上土壤干旱缺水,使磷肥利用率降低。但是由于連續(xù)多年的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農(nóng)田土壤中已出現(xiàn)了磷的積累[29-30]。需研究灰漠土在不同施肥制度下的磷素水平與磷盈虧的關系、磷肥施入土壤后的有效性?!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29年的灰漠土長期定位施肥試驗,以8種施肥為材料,研究灰漠土磷素盈虧的演變規(guī)律、有效磷與累積磷盈虧量的響應關系及土壤PAC演變特征,為新疆灰漠土區(qū)作物高產(chǎn)、磷養(yǎng)分資源高效利用、土壤肥力培育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jù)。
依托1989年的長期定位施肥監(jiān)測試驗,設8個處理:不施肥(CK)、氮鉀(NK)、氮磷(NP)、磷鉀(PK)、氮磷鉀(NPK)、氮磷鉀+秸稈還田(4/5NPK+S,以下用NPKS表示)、常量氮磷鉀+常量有機肥(NPKM)、增量氮磷鉀+增量有機肥(1.5NPKM)。不同處理的施肥情況參見文獻[31]。表1
供試土壤為灰漠土,起始土壤基本性狀:有機質含量15.2 g/kg,全氮0.868 g/kg,全磷0.667 g/kg,全鉀23 g/kg,堿解氮55.2 mg/kg,有效磷3.4 mg/kg,速效鉀288 mg/kg,緩效鉀1 764 mg/kg,pH8.1,CEC值16.2 cmol(+)/kg,容重1.25 g/cm3。1年1熟,輪作設為冬小麥、春小麥(棉花)、玉米,2009年以后將春小麥季改為棉花季,且開始采用滴灌灌溉,棉花玉米采用覆膜種植。
每年作物成熟期,將每個小區(qū)上下平均劃分為3個假重復區(qū),每個假重復區(qū)分別采用五點法采集植株和土壤樣品,小麥每點不低于50株,玉米、棉花不低于20株取樣,籽粒、莖稈樣品經(jīng)風干粉碎后留作分析和保存之用,同時進行小區(qū)測產(chǎn),測產(chǎn)面積不低于5.0 m2;土壤樣品采集深度為0~20 cm,每小區(qū)多點合成一個混合樣,風干研磨過篩,供測試分析用。分析測定方法見文獻[32]。土壤全磷用氫氧化鈉熔融—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有效磷(Olsen-P)用濃度為0.5 mol/L的NaHCO3提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植株全磷樣品用H2SO4-H2O2消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
表1 試驗處理及施肥量Table 1 The design of treatment and quantity of fertilization (kg/hm2)
土壤磷活化系數(shù)PAC (%) = Olsen P (mg/kg) / [全磷(g/kg)×1 000] × 100[19];
土壤有效磷增量△OlsenPi(mg/kg) =Pin(mg/kg) -Pi0(mg/kg),(Pin表示第n年土壤有效磷含量;Pi0表示初始土壤的有效磷含量);
作物吸磷量 (kg/hm2)=籽粒產(chǎn)量 (kg/hm2) × 籽粒含磷量 (%) +秸稈產(chǎn)量 (kg/hm2) × 秸稈含磷量(%);
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 (kg /hm2) =每年施入土壤磷素總量 (kg/hm2)-當季作物(籽粒+秸稈)吸磷量(kg/hm2);
土壤累積磷盈虧 (kg /hm2) =∑[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SPSS 16.0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與制圖。
研究表明,29年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與施肥年限均呈顯著(P<0.05)或極顯著的直線負相關關系(P<0.01)。不施磷肥的處理(CK、NK)當季土壤呈現(xiàn)持續(xù)虧缺趨勢,當季土壤磷素平均虧缺量分別為8.9、15.5 kg/hm2,由擬合模型推算每年虧缺量分別以0.44和0.56 kg/hm2的速率增加。而施磷肥的處理(NP、PK、NPK、NPKM、1.5NPKM、NPKS)當季土壤表觀磷呈現(xiàn)盈余狀態(tài)。僅施化學磷肥及化學磷肥配施秸稈(NP、PK、NPK、NPKS)當季土壤磷盈余值的平均值分別為35.4、38.9、32.3和25.4 kg/hm2,盈余水平相近,由擬合模型推算每年盈余量分別以0.81、0.96、1.02和0.98 kg/hm2的速率減小?;瘜W磷肥配有機肥(NPKM、1.5NPKM)處理當季土壤磷盈余值均較高,平均值分別為49.6、127.8 kg/hm2,由擬合模型推算每年盈余量分別以1.18和1.07 kg/hm2的速率減小。圖1
各處理土壤表觀磷盈虧前13年波動較小,基本保持穩(wěn)定,第13年后,隨施肥年限延長同一施肥措施下年際間波動增大,且施磷和不施磷處理土壤磷盈余和虧缺量分別減小和增加,即作物攜出量增加。
圖1 各處理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Fig.1 Annual phosphorus balance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不施磷土壤累積磷盈虧與施肥年限均呈極顯著的直線負相關關系(P<0.01),施磷土壤累積磷盈虧與施肥年限均呈極顯著的直線正相關關系(P<0.01)。不施磷肥處理(CK、NK)土壤磷素連續(xù)處于虧缺狀態(tài),累積虧缺量隨施肥年限延長而增加,CK處理土壤磷累積虧量大于NK處理。僅施化學磷肥的3個處理(NP、PK、NPK)土壤磷素連續(xù)處于盈余狀態(tài),隨施肥年限延長累積盈余量增加,第29年土壤累積磷盈余值分別為1 074.2,1 168.2和992.1 kg/hm2。秸稈還田配施化學磷肥(NPKS)的處理土壤累積磷也處于盈余狀態(tài),盈余量和變化趨勢與單施化學磷肥處理相似,29年后土壤累積磷盈余值為776.0 kg/hm2?;柿着涫┯袡C肥(NPKM、1.5NPKM)土壤累積磷盈余值29年后分別達1 522.7和3 790.1 kg/hm2,均高于其他處理。圖2
圖2 各處理土壤累積磷盈虧Fig.2 Correlations of soil accumulation phosphorus relative to treatment each year
研究表明,不施磷肥的處理(CK、NK),土壤△Olsen P與磷累積虧缺量沒有顯著相關性,土壤△Olsen P變化較小。僅施化學磷肥及化學磷肥配施秸稈(NP、PK、NPK、NPKS),土壤△Olsen P與土壤累積磷盈余間呈顯著的上拋物線型相關性,當土壤磷累積盈余量分別為567.5、775.0、517.5和448.0 kg/hm2時,對應的△Olsen P最大值分別為8.7、26.2、9.4和12.1 kg/hm2?;瘜W磷肥配施有機肥(NPKM、1.5NPKM)處理土壤△Olsen P與磷累積盈余間表現(xiàn)為極顯著性直線正相關(P<0.01),土壤每積累100 kg/hm2磷,Olsen-P濃度分別上升4.60和4.77 mg/kg。圖3
圖3 各處理灰漠土△Olsen P對土壤累積磷盈虧的響應Fig.3 Respons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Olsen-P and P balance
不施磷土壤磷累積盈虧并未顯著影響△Olsen P的變化,施用化學磷肥土壤△Olsen P隨土壤累積磷盈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轉而開始下降,化學磷肥配施有機肥土壤△Olsen P隨土壤累積磷盈余量持續(xù)增加。兩者間存在極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P<0.01),可用直線模型y= 0.040 2x- 9.651表示兩者間的關系,其中:y為△Olsen P,x為磷累積盈虧,灰漠土每盈余100 kg/hm2磷,Olsen-P濃度可提高4.02 mg/kg。圖4
研究表明,長期施肥下灰漠土磷活化系數(shù)隨施肥年限的演變規(guī)律,長期不施化學磷肥的處理(CK、NK)土壤PAC與施肥年限沒有顯著相關性,基本維持平衡,兩者PAC由起始的0.51%分別下降到近3年的平均值0.39%、0.30%;施用化學磷肥的處理,土壤PAC均與施肥年限存在顯著相關性(P<0.05),其中僅施化學磷肥及化學磷肥配施秸稈處理(NP、PK、NPK、NPKS)與施肥年限間呈上拋物線型變化趨勢,PAC最大值平均出現(xiàn)在施肥的第16年,而后分別下降至近3年的平均值0.62%、2.15%、1.38%、0.94%,4個處理仍高于起始值;化學磷肥配施有機肥處理(NPKM、1.5NPKM)土壤PAC與施肥年限間存在極顯著的直線正相關性(P<0.01),兩者近3年的平均PAC值分別為8.52%、14.45%,分別是起始年的16.7倍和28.4倍,上升幅度較大。各施肥處理中,僅PK、NPKM和1.5NPKM處理的土壤PAC值均大于2%。圖5
圖4 灰漠土所有施肥處理△Olsen P與土壤磷累積盈虧的關系Fig.4 Correlations between all treatments Olsen-P and P balance of grey desert soil
圖5 長期施肥下灰漠土PAC變化Fig.5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PAC in grey desert soil
該3種施肥方式下,灰漠土全磷容易轉化為有效磷,CK、NK、NP、NPK、NPKS土壤PAC值均低于2%,該5種施肥方式下,灰漠土全磷各形態(tài)很難轉化為有效磷[19]。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磷素的收支存在較大差異,在不施化肥磷條件下,土壤磷素處于連續(xù)虧缺,土壤單施化學氮肥或氮鉀同施時,促進了土壤磷的活化,加大了土壤對有效磷的供應,作物磷攜出的增加致土壤磷的虧缺隨之加大。在施化肥磷條件下,土壤磷素含量均提高,因作物對磷的攜出不同,土壤磷的累計差異較大,但磷鉀配施較磷氮配施土壤有效磷的活化系數(shù)有大幅提高,灰漠土屬高鉀土壤,土壤氮對作物產(chǎn)量的限制要大于鉀,在不施氮條件下,抑制了作物的生長,導致對磷的吸收下降,增加了土壤中磷的累積。研究中,灰漠土每盈余100 kg/hm2磷,Olsen-P濃度上升3.77 mg/kg,而南方黃泥田土壤每累積100 kg/hm2,NPK、NPKM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可分別提高4.5與11.2 mg/kg[33],紅壤性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2磷,土壤有效磷提高1.20 mg/kg[20],曹寧等[34]對我國7個長期實驗地點Olsen-P與土壤累積磷盈虧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Olsen-P含量與土壤磷盈虧呈現(xiàn)極顯著線性相關(P<0.01),我國7個樣點每盈余100 kg/hm2磷,Olsen-P濃度上升范圍為1.44~5.74 mg/kg,平均可使土壤有效磷水平提高約3.1 mg/kg。試驗結果的差異可能是連續(xù)施肥的年限、環(huán)境、種植制度和土壤理化性質不同引起的。
灰漠土Olsen-P與土壤累積磷間的關系可表示為y= 0.040 2x- 9.651 6(R2= 0.785**,n=232),土壤每盈余100 kg/hm2磷,Olsen-P濃度上升4.02mg/kg,外源磷投入可直接因素影響土壤PAC,僅施施化學磷對土壤PAC的變化幅度影響較小,土壤磷均有累積,施用有機肥可大幅提高土壤PAC,促進土壤全磷向有效磷的轉化,施用有機肥土壤磷累積顯著高于單施化肥,且有機肥用量越大,效果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