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卜晶晶
2020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其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刻內涵?!遍喿x是一種動態(tài)的思維過程,需要讀者將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方法、文本背景之間建構具體化的過程。實踐證明,語篇理論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獲取信息、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是高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語篇是在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下,表達完整意義的語言單位。語篇由一系列的連續(xù)性的語段或者字句構成,具有一定的內聚性和向心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語篇學習是發(fā)展語言的基礎。文本有著內在的邏輯結構、文體特征、語言形式。宏觀建構語篇的結構模式,巧設情境、梳理文脈,可以有效探尋文本的主題和內涵。
經典的文學作品有獨特的魅力,散發(fā)出特有的“篇性”特征。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語篇研讀為起點,提煉文本知識,歸納文體特質,挖掘文本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比如,2022年語文全國新高考I卷一共考查了四篇文本,包括信息類文本、文學類文本、文言文本、古詩詞類。上述文本的選材注重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多個材料組合讓學生挖掘不同文本的文化價值。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精準把握每一類文本的特質,掌握其內容、觀點、情感和審美價值。以文學類文本《江上》為例,學生閱讀時可以抓住歷史小說的文體特質,挖掘文本的多重主題。對于“歷史小說”,學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識點:(1)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背景,具有強烈的趣味性;(2)以歷史情境為載體,符合人物活動場景;(3)語言淺顯易懂而又不失文雅簡潔。由此,學生可以找到解讀小說的“巧妙切口”,進而讀懂文本。比如,學生可以緊扣歷史小說的“歷史性”梳理小說文脈。具體為:伍子胥被迫離開韶關——伍子胥聽見季札的故事——伍子胥渡江——伍子胥送劍。同時,文中用大量筆墨描寫伍子胥的心理活動,看似為閑筆,實則為了刻畫人物的多重性格。例如:
季札在死友墓旁掛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佩著的劍,不覺起了一個愿望:“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而我永久只是一個人?!?/p>
學生可借助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把握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具體為:(1)自然景色的變化使得伍子胥感到“生命”向好;(2)百姓對季札的議論使得伍子胥感到孤獨、痛苦;(3)雖然時空沒有明顯交替,但是伍子胥的心理已悄然發(fā)生改變;(4)伍子胥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復仇者,而是一個渴望有愛、渴望被尊重的普通人。這篇小說不單單是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而是在塑造一個鮮活的靈魂。
由此,學生自然會聯(lián)想到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文學類閱讀文本《理水》。《理水》選自魯迅的《故事新編》,取材神話傳說,塑造了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圍繞其“歷史性”,可將文本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大禹治水前——大禹治水時——大禹到來——大禹治水成功——大禹治水成功后。同時,小說語言古今雜糅,大量運用白描的手法。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多維度、多角度地勾連教材,前后比較、主動挖掘,使學生全面掌握該類小說的文體特質,從而實現觸類旁通。
文本的篇性往往體現在作者獨特的語言之中。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或者是同一題材的不同作者的作品,其表現出的篇性特質也有所不同。在閱讀中,學生只有沉潛到文本內部,讀出其獨特性,才能真正解讀出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比如,《江上》一文運用了“詩化”的語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妨抓住其散文筆法、抒情節(jié)奏、空靈的景致等特點,讀出小說的多重境界?!督稀芬晃闹幸运木涓柚{讓漁夫詩意出場,又在無聲中讓其離開;主動渡江讓伍子胥獲取了溫情,堅決拒劍又讓伍子胥多了份不解?!案柚{”“劍”成為一種表情達意的文化符號,讓作品達到了“立象以盡意”的效果,給讀者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由此,學生可梳理出涉及上述內容的具體語段,前后勾連、比較,進而掌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即: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通讀這首漁歌,學生需要理解其字面含義:“時光飛逝,蘆葦畔、江水邊,不期而遇,天色已晚,我為你而憂,我載著你渡江?!苯Y合小說的具體場景,學生的理解從淺層走向深層:“反反復復、平平淡淡那是漁夫的生活;寧靜美好之境、溫情脈脈之語那是伍子胥心靈的回歸。”由此,運用比較、分析、聯(lián)想等方式,學生可以迅速地進行類似文本的解讀。又如,201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古渡頭》,小說結構散化、少有沖突、在自然、平淡的描寫中展示生活的本色。學生可以抓住文本的語言特點,讀出《古渡頭》中“漁歌”在文學作品中不僅僅是一個物象,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象征。聯(lián)系文學作品,渡夫的縱情高歌是一種豪放、瀟灑,是一種對生命苦難的抗爭。這些類比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對文本篇性的認知,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推理、判斷和發(fā)現能力。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言文字需要從語文本體出發(fā),探尋語言文字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边@就要求學生從細微處著手,結合上下文語境,探尋特定背景下文本的內涵。
首先,注重上下文語境,尋找“語”的多向表達。語篇學認為:“語言只有在一定語境中才能實現其語言功能?!睆谋举|上看,具體的語境是對語言最好的建構與運用。從近幾年語文高考命題上看,命題者注重設置貼近生活語境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2022年語文全國新高考I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學生需要讀懂材料,結合語境進行推理,進而準確掌握文本的語境義。其中,“正確使用成語”一改以往的“成語辨析”形式,以“填寫成語”的方式呈現,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語境角度看,除了用邏輯關系與詞語對應進行解題,學生還可以從詞義角度,用提及語素與詞義輕重上進行字斟句酌?!伴L短句”更需要學生整體感知語段,了解語境,洞悉句子大意??梢?,語言是一個多層次的語義系統(tǒng)。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借助經典的文本,進行梳理、吸收、轉化、整合,將語文知識積累升級為語文能力。
其次,注重語法銜接,尋找“語”的邏輯關系。經典的語篇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的同時,還巧設邏輯關系,如并列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準確判斷句子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而讀懂文義。以2022年全國語文新高考I卷中的“補寫”題為例,試題既考查了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連貫,也考查了學生對文段的概括能力和推斷能力。從語法銜接上看,學生需要關照前后文的照應關系以及語意的提示語。如第二處“不但”可見前后的遞進關系,進而推出下一處應填寫的內容。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語篇教學應該是語言學習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思維品質的起點。教師需要依托語篇理論,深度挖掘文本文化內涵,準確判斷其價值取向,以此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