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必成 陳婷 廖伯年
腦卒中是各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腦部疾病的總稱,傳統(tǒng)醫(yī)學稱為中風。最新數(shù)據顯示,中風是我國成人致殘的首要原因,其患病率仍不斷上升[1]。腦卒中后常發(fā)生偏癱,患者出現(xiàn)同一側的上下肢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完全喪失運動功能,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衰減,降低生活質量,加重心理負擔。通過檢索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有別于傳統(tǒng)針法的特色針法在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過程中效果顯著,本文針對不同的針法治療偏癱進行綜述,以期更好指導臨床。
醒腦開竅針法是石學敏院士基于對傳統(tǒng)的中風病機“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的認識,確立的以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總的治療原則的針法[2]。此針法規(guī)范了針刺時進針的方向深度、針刺施術手法、針刺間隔時間、每個穴位應達到的刺激量[3]。冼麗霞等[4]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梗死偏癱患者,以水溝、內關、三陰交為主,以極泉、肩髃、曲池、尺澤、合谷、委中、足三里為輔,采用提插捻轉瀉法,每個穴位行針1~3 min,四肢的穴位以肢體抽動3 次為度,結果發(fā)現(xiàn),8 周以后患者的運動功能較常規(guī)治療明顯改善。張娓等[5]使用醒腦開竅針法結合作業(yè)療法治療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6.67%,表明醒腦開竅針法能顯著改善運動功能。
腦卒中發(fā)生的機制復雜,陳冠廷等[6]研究表明炎癥反應是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和神經功能缺損的重要機制。醒腦開竅針法能抑制腦組織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等炎癥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增加腦組織血管通透性,緩解微循環(huán)障礙,保護相應神經細胞[7]。有研究認為,在腦缺血過程中,核心缺血部位在極短的時間內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損傷,并啟動細胞凋亡和細胞自噬程序,細胞自噬在誘導神經元死亡的同時可以降解受損的細胞器和異常蛋白以維持細胞的穩(wěn)態(tài)[8]。張智慧[9]研究表示醒腦開竅針法可以抑制腦出血半暗帶區(qū)神經細胞凋亡,適度激活細胞自噬,對早期大腦功能起到保護作用,促進細胞生存,改善腦缺血病變。
焦順發(fā)教授從“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傳統(tǒng)針刺治療規(guī)律中得出,中風病位在腦部,可選取頭部腧穴治療,同時結合現(xiàn)代西醫(yī)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理論將頭部分區(qū),設立了16 個刺激區(qū)[10]。治療中風后偏癱常選用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血管舒縮區(qū)、平衡區(qū),分別用于中風偏癱的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皮層性水腫及平衡障礙。郭春彪[11]用隨機對照法將60 例偏癱患者分為體針組和焦氏頭針組,治療3 個月后,焦氏頭針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均明顯高于體針組,療效顯著。符濤等[12]采用焦氏頭針結合康復治療技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結果顯示焦氏頭針聯(lián)合治療效果高于單獨使用康復治療技術,說明焦氏頭針法能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有效降低致殘率。
焦氏頭針法廣泛應用于腦源性疾病。王舒婭等[13]研究認為針刺大腦皮層所投影的頭皮區(qū)產生的信號可能引起三叉神經系統(tǒng)的一級二級神經元發(fā)生會聚和相互作用,產生中樞敏化,加強大腦皮層各功能區(qū)之間的協(xié)調和代償作用,激活損傷中樞功能低下的神經元和神經纖維,調整神經反射環(huán)路中各個運動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提高再生神經的運動協(xié)調支配能力。李薇等[14]認為焦氏頭針法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腦血流量,糾正異常的生理放電,減少細胞凋亡,增加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促進抑制性神經遞質表達,改善肢體功能活動,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
腹針療法是由薄智云教授提出的神闕經絡系統(tǒng)理論,結合腹部全息學說發(fā)展而成的特色針刺[15]。薄教授認為神闕向四周及全身布送氣血精微的功能居于次等地位,以臟腑為主的輸送全身氣血的經絡系統(tǒng)占據主導地位,兩者共同調和臟腑陰陽、經絡氣血平衡。同時設立腹部神龜全息圖,從中得出腹針療法治療偏癱的經典標準化處方,如天地針、引起歸元、腹四關、風濕點等[16-17]。丁柳尹[18]治療痙攣性偏癱患者取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配合患側滑肉門、外陵、上下風濕點,留針30 min,1 次/d,治療4 周后患者的臨床痙攣指數(shù)和肢體運動功能明顯高于普通針刺組,且腹針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說明腹針療法安全可靠,療效顯著。金靈青等[19]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60 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使用腹針結合運動療法,另外60 例患者只使用運動療法,兩組治療8 周后發(fā)現(xiàn)腹針聯(lián)合運動療法較單獨使用運動療法可明顯減輕痙攣性偏癱患者痙攣程度,恢復興奮、抑制神經遞質的平衡。
針刺腹部穴位可修復腦卒中后的損傷腦組織。研究表明大腦與胃腸道存在雙向調節(jié)軸,即腦腸軸,腦腸軸能雙向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針刺干預下,腸神經、自主神經等興奮上傳激活腦干網狀結構系統(tǒng),神經遞質釋放,神經元興奮,使神經細胞重塑,從而間接修復腦組織損傷[20]。趙紅霞等[21]研究認為,腦卒中發(fā)生時神經功能損傷會引起腸道內菌群紊亂,針刺干預能提高有益菌的數(shù)量,下調致病菌數(shù)量,抑制血清促炎因子如TNF-α、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白細胞介數(shù)-8(IL-8)等的表達,減少炎癥反應對腦組織的損害,使肢體活動不利等癥狀得以改善。
靳三針療法是來源于靳瑞教授多年針灸臨床應用而創(chuàng)立出來的一種針灸學派,其臨床思路為:三針取穴,辨證補瀉,治神調神[22]。靳三針療法治療腦性疾病效果顯著,其中頭四項(腦三針、顳三針、智三針、四神針)為治療腦部疾患的特定穴組,手三針、足三針、肩三針、攣三針為治療偏癱輔穴。高品操等[23]在運動再學習技術的基礎上針刺患側顳三針、手三針、足三針、攣三針、肩三針等穴位治療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治療2 個月后試驗組NIHSS 下降幅度、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上升幅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靳三針療法治療偏癱有較好效果。李子康等[24]應用運動整復療法結合顳三針、攣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發(fā)現(xiàn)其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使用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痙攣。
顳三針針刺部位位于感覺區(qū)和運動區(qū)在顳部的投射區(qū),針刺顳區(qū)的穴位,產生的神經沖動上傳至受損腦區(qū),刺激腦部血管擴張建立新的側支循環(huán),激活神經元細胞重塑,維持正常的腦功能代償,以改善腦卒中患側肢體異常功能障礙[25]。攣三針包括手、足攣三針,上肢下肢攣三針所選穴位,基本分布在神經干周圍。研究表明強有力的針感產生的神經沖動在肢體局部可平衡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的肌力,誘發(fā)分離運動,同時神經沖動信號可上傳至中樞,使患側病變腦組織區(qū)域循環(huán)代謝及相關神經介質的活性發(fā)生改變,激活病變周圍腦組織的潛在功能,故通過此種外周針刺刺激干預,可強化對大腦皮層的正性反饋與輸入[26]。
王樂亭先生經大量的實踐驗證創(chuàng)立了治療中風的13 套穴方,其中手足十二針為治療偏癱的首選穴方,由雙肘關節(jié)以下的合谷、曲池、內關和雙膝關節(jié)以下的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組成,其特點為:先針刺健側,后針刺患側,補其正氣,祛其邪氣[27-28]。黃建梅等[29]基于隨機對照治療68 例中風恢復期患者的臨床觀察試驗,發(fā)現(xiàn)35 例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lián)合手足十二針治療的患者的NIHSS、Barthel 指數(shù)及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FMA)明顯優(yōu)于單獨使用康復訓練組。王新偉等[30]在常規(guī)康復基礎治療的方案上使用手足十二針,證實了王氏手足十二針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痙攣及神經損傷程度,而且優(yōu)于單純康復基礎治療組。
王氏手足十二針治療腦卒中后運動功能受損的效果確切,但其作用機制有待于進一步探尋。劉璐等[31]通過觀察手足十二針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前后的神經可塑性指標及臨床療效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神經可塑性指標及臨床療效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手足十二針療法通過增強病灶側大腦初級運動區(qū)(MI 區(qū))興奮性,降低病灶對側MI區(qū)興奮性,促進雙側初級運動皮層興奮性平衡的重建,激活神經元的自我重塑程序,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陳天竹等[32]認為腦卒中患者MI 區(qū)受損后,患側M1 區(qū)對健側M1 區(qū)及健側小腦的抑制作用下降,健側M1 區(qū)對患側小腦的抑制增強,致使患者產生隨意運動方面的功能障礙,針刺可通過調節(jié)病灶側與健側M1 區(qū)(iM1-cM1)的功能連接,影響到健側M1 區(qū)激活度及其與患側小腦的DTC 通路,改善偏癱癥狀。
平衡針法是王文遠教授所創(chuàng),王教授認為大腦是人體的最高自我平衡系統(tǒng),通過針刺外周神經特定靶穴實現(xiàn)大腦中樞的自我調節(jié),啟動自我修復程序,可實現(xiàn)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其根據神經網分布,確定了治療大部分慢性疾病的38 個平衡穴位,偏癱常選偏癱穴、臀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踝痛穴等,其中偏癱穴是交叉取穴原則,其他穴位均取偏癱同側[33]。位娜娜等[34]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在運動再學習治療的基礎上選取偏癱穴、督痛穴、膝痛穴等以探測平衡針的療效,治療8 周后發(fā)現(xiàn)接受平衡針治療患者的FMA-下肢部分(FMA-L)評分、Berg 平衡量表(BBS)評分及偏癱步態(tài)分析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平衡針法治療偏癱有一定效果。
平衡針的作用機制并不十分明確,目前主要認為是“三靶”(靶點、靶軸、靶位中樞調控)機制[35]。針刺受中樞神經系統(tǒng)支配的外周神經靶點,刺激信號由信息通路傳至中樞神經,促進神經遞質、神經肽及內分泌激素產生,促使內分泌系統(tǒng)的改變,在大腦中樞靶軸的整合下,進而達到病變靶位新的平衡。陳杰夫等[36]研究表示平衡針能調節(jié)血清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一氧化氮(NO)、緩激肽(BK)、內皮素-1(ET-1)、P 物質(SP)水平,改善血液流變,抑制氧化應激反應,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改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
不同名家的特色針法學術思想各有千秋,取穴方案、針刺手法不盡相同,但治療效果均明顯高于單獨常規(guī)康復訓練及西醫(yī)治療,且操作方便,在臨床治療上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查閱近年來特色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文獻,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不足:(1)特色針法的研究報道較少,實驗設計不夠嚴謹,缺乏規(guī)范的操作模式,應大力推廣臨床使用,制定規(guī)范的研究標準。(2)特色針法療效明確,但其發(fā)揮療效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若兩種及兩種以上的特色針法一起使用,其療效是否1+1>2,應加強針法機制的基礎研究。(3)研究過程中存在治療周期不統(tǒng)一、治療周期較短、后期無隨訪追蹤等問題,可規(guī)范治療周期,增加隨訪觀察,以更好地評判特色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