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北宋周侗是岳飛的恩師。這位馳騁疆場的大將,在解甲歸田后,迷上了收藏古董,并視之如命。
某日,一群友人前來欣賞藏品。就在周侗向大家介紹最心愛的古瓶時,一不小心,古瓶從他手中滑落。周侗趕緊彎腰抱住,古瓶幸而沒有落地,但他嚇得面如土色、虛汗直冒。
這件事讓周侗很是迷惑,自己戎馬倥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刀光劍影和腥風(fēng)血雨,為何一只古瓶落地竟把自己嚇成這樣?他還時常做噩夢,或夢見古瓶掉落在地上,或夢見古瓶被梁上君子盜去,甚至夢到房子倒塌砸碎了古瓶……這只古瓶竟然令周侗神情恍惚。夫人見此,無意中對他說:“那古瓶還不如摔碎,若碎了,說不定你也就不會這樣焦慮了?!敝芏被腥淮笪?。于是,他咬咬牙將那只古瓶摔了。當(dāng)天晚上,他得以安然入睡。
清道光年間的刑部大臣馮志圻也酷愛收藏,一生收藏?zé)o數(shù)碑帖書畫,但極少對人吐露。某次,下屬獻給他一幀宋代碑帖,照說他應(yīng)是喜不自禁,但他卻“觸目自警”,原封不動地退回。有人勸他打開看看,欣賞一下無傷大雅。馮志圻卻神情嚴(yán)肅地說:“過于迷戀,才患得患失,進而使自己難以解脫、日夜焦慮。”他不“暴露”嗜好,也是防阿諛奉承之徒投其所好、施其所求。
周侗算是被動“恍然大悟”,馮志圻則屬主動“封其心眼”。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都未被物役、不為物累,守住了內(nèi)心的一泓清泉。
莊子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比说奈镔|(zhì)需求,縱使有“良田萬頃”“廣廈千間”,也不過“日食三升”“夜眠八尺”;精神需求,也不過“賞一枝春色”“享滿腹詩書”。
然而,溯古察今,能夠像周侗那樣“恍然大悟”、馮志圻那樣“斷其誘惑”的,并不多見。許多人往往為“古瓶”所累,經(jīng)不住“碑帖”的誘惑,有些人更是物欲膨脹,沉迷錢財,鈔票鋪床砌墻者有之,名酒滿屋成窖者有之,書畫古董堆壘如山者有之。然而,他們?nèi)匀唤箲],焦慮于錢財“不夠”,焦慮于東窗事發(fā),焦慮于“自作孽,不可活”,到頭來“費盡心機得到想要的,回頭卻發(fā)現(xiàn)最珍貴的已然失去”。
這就是為物所累、為欲所傷。
古人說,“外累由心起,心寧累自息”。周侗和馮志圻的確深諳收藏的本質(zhì)——是對美的欣賞,而非對物的擄掠。推而廣之,人對“身外之物”,也應(yīng)該循莊子所說的,要超越“物役”“物累”。
北宋以“正道自律”享譽士林的宰相呂蒙正當(dāng)朝時,有個朝士稱收藏了一面古鏡,能照二百里,想經(jīng)由呂蒙正的弟弟把寶物獻給他以博取賞識。他的弟弟瞅準(zhǔn)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便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碟子大,怎么用得著照二百里(的鏡子)呢?”呂蒙正巧妙、委婉而又堅決地拒絕,不僅讓他的弟弟“不復(fù)敢言”,聞?wù)咭矡o不“嘆服”,稱贊呂蒙正“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不為物累、不為欲傷,需要操守,更需要持守,即像周侗、馮志圻和呂蒙正那樣,從容地打碎“古瓶”、退回“碑帖”、拒絕“古鏡”,抵御誘惑,修身養(yǎng)性,不為外物所累。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檢察風(fēng)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