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程不二說,一個人,若是老百姓說你不好,大抵你就好不到哪里去。你說曹操這么一個大人物,光京劇就有《禰衡罵曹》《徐母罵曹》《左慈罵曹》等劇目,這三位是活著罵,還有一出叫《伏后罵曹》,說伏后被曹操害死后,到了陰曹地府,讓閻王拘來曹操與其對質(zhì),并大罵曹操。你瞧瞧,就這么罵,即使罵不死你,唾沫星子也淹死你!
不過,曹操有《蒿里行》篇,里面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之語,心念百姓疾苦,可見他心眼也不壞——我適時向程不二遞上我的觀點。另,讀曹操諸如《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覺得他這個人,也不至于被人罵到這么慘烈。
對于我拋出的觀點,程不二支支吾吾,未置可否。不過,這位老兄還沉浸在剛才的語境之中,說道:“是啊,人性有時候,真的捉摸不透,最近我讀《宋史·楊萬里傳》,就看到了極其詭異的一幕。”
程不二說,楊萬里做官是個好人。有一年,他做隆興府奉新縣的知縣,作為父母官,他堅持不擾民。譬如收稅,他的做法是“戢追胥不入鄉(xiāng),民逋賦者揭其名市中”,大意是說,他不許催討賦稅的公差下鄉(xiāng)擾民,有逃避賦稅的老百姓,只把他們的名字張貼在集市中即可。結(jié)果是,百姓都高興地繳稅,該縣的賦稅每年都可足額繳夠,奉新縣“因而大治”。除了愛民,程不二還不厭其煩地羅列楊萬里如何直言進諫如何忠君愛國等等。隨后,他話題一轉(zhuǎn),說,宋孝宗初始很賞識楊萬里,便想從另一個臣子周必大那里打聽楊萬里這個人怎么樣。結(jié)果,你猜周必大是怎么答復的?!端问贰返拇鸢甘牵罕卮鬅o善語。大意是說,周必大沒有在皇帝面前給楊萬里好的評價。
“你知道嗎,周必大跟楊萬里是老鄉(xiāng),也是好友,你說這一出演得詭不詭異,叫人上不上火!”——即便是在這一刻,這位仁兄,還在鳴不平,仿佛被打壓的不是楊萬里,而是他自己。
如果《宋史》沒有造周必大的謠,那于情于理,周必大給楊萬里差評,都有點說不過去。因為差評的結(jié)果是明擺著的,楊萬里“由此不見用”,也就是說楊萬里因此沒被皇帝重用。“你說這要命不要命!”程不二繼續(xù)慷慨激昂陳說著這一切。
人性幽微之事,自古是說不清的。并且,哪怕是史籍所載之事,也要斟酌其損益,詳訂其真?zhèn)?,多方考證,避免管中窺豹,這樣,才不會冤枉一個好人,放過一個壞人。畢竟,有正確的歷史觀,才會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嘛!我輕攏慢捻,以此勸慰正憤憤不平的程不二。
我的觀點是,善惡各有去處。該挨罵的必須挨罵,該重用的,必須給予足夠的好評,不能打壓——不二老兄見我有點和稀泥,語氣依舊鏗鏘。
好,那就回到人性,同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我覺得,對人性的探討,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很難說誰是純粹的好人,誰是純粹的壞人,因為好人也許會迸發(fā)一剎那的惡,壞人也可能生出一瞬間的善。古人講要蓋棺定論,但有時候,蓋棺定的論,也未必一定保險——既然程不二老兄如此較真,那我也認真一回。
“你的意思是,要審慎地評價,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p>
“對,不接近真相,少做定論,不多方考證,勿下斷言。我覺得,搞清事實是一方面,觀照己心有無偏斜是另一方面,如此才是理性和智慧的體現(xiàn)。”
我剛說完,程不二一指我,哈哈大笑。我也心照不宣,一指他,哈哈大笑。
論天下人與事,莫不該如此吧。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