訚耀保,郭文康
(同濟大學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上海,201804)
電液伺服閥是電液伺服控制系統(tǒng)的核心部件,可將電信號轉換為相應的流量和壓力信號,以控制機械執(zhí)行器的輸出位移和力,具有體積小、功率放大率高、線性度好、響應速度快、運動平穩(wěn)可靠等優(yōu)點[1-2]。KRIⅤTS[3]研究了氣動射流管伺服閥的前置級簡化模型和參數(shù),分析了兩級伺服閥結構參數(shù)與閥靜態(tài)、動態(tài)性能的映射關系。SOMASHEKHAR 等[4]建立了射流管伺服閥的集中參數(shù)數(shù)學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射流管伺服閥特性,獲得了反饋桿的反饋力隨射流管偏轉位移變化的表達式,提高了仿真精度。力矩馬達作為射流管伺服閥的核心驅動裝置,其性能直接影響伺服閥的整體性能。眾多學者從磁路漏磁、加工裝配誤差等多個方面對力矩馬達及射流管伺服閥的靜動態(tài)特性進行了研究[5-11]。隨著高性能材料的發(fā)現(xiàn),逐漸出現(xiàn)了智能材料驅動的射流管伺服閥,該類射流管伺服閥具有更高的響應速度和更大的帶寬[12]。GARCIA 等[13]研究了離心力對電液伺服閥零偏的影響,建立了地震實驗臺數(shù)學模型。訚耀保等[14]建立了三維離心環(huán)境下射流管伺服閥零偏特性的數(shù)學模型,提出了抑制三維離心環(huán)境下射流管伺服閥零偏值的措施。學者們也對偏轉板式射流伺服閥進行了研究。李雙路等[15]建立了考慮射流盤尺寸和形位誤差時的流場仿真模型,通過分析射流盤的形狀因素與壓力特性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了借助神經(jīng)網(wǎng)絡算法對不同形位誤差組合下的射流盤兩腔恢復壓力的預測。延皓等[16]推導了偏轉板式射流伺服閥前置級液動力的簡化計算公式,并將其與Fluent液動力壓力差計算法和實驗測量法進行比較,驗證了所提公式的可行性。在伺服閥的溫度特性研究[17-18]中,多借助數(shù)值模擬軟件來模擬熱平衡過程以及分析熱-流-固耦合問題,較少涉及伺服閥的前置級流動過程研究。
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流體的射流流動過程復雜,在目前分析中通常對其進行較大程度的簡化,且高溫下流體流動狀態(tài)的變化機理尚不明確。為了揭示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流體流動過程中的能量傳遞機制,本文建立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數(shù)學模型,分析高溫下射流管伺服閥的流量特性,探究前置級結構參數(shù)與射流管伺服閥流量特性之間的映射關系。
圖1所示為射流管伺服閥示意圖,射流管伺服閥主要由力矩馬達、射流管前置放大級和滑閥功率放大級構成。射流管由銜鐵樞軸支撐,可繞樞軸擺動。導油管與射流管相連接,油液從射流管射出后,部分油液進入到接收器的2 個接收孔內(nèi),兩接收孔分別與滑閥的兩腔相連接。油液通過射流噴嘴將壓力能轉化為動能,被接收孔接收后,又將動能轉化為壓力能。當力矩馬達無電流輸入時,射流管伺服閥處于零位,噴嘴相對于2個接收孔處于幾何中立位置即對稱位置。噴嘴噴出的流體均等地進入2個接收孔,流體動能在接收孔內(nèi)轉化為壓力能,滑閥兩端的壓力相等,滑閥處于中位,射流管伺服閥無流量輸出。當有電流輸入時,力矩馬達產(chǎn)生使射流管偏轉的扭矩,射流管組件繞著轉軸旋轉,噴嘴偏離中立位置,使其中一個接收孔接收的流體多于另一個接收孔接收的流體,在滑閥兩端的容腔內(nèi)形成壓差,推動滑閥閥芯產(chǎn)生位移,輸出流量;同時,在銜鐵組件偏轉和滑閥閥芯移動過程中,反饋桿組件產(chǎn)生對射流管的反饋力矩和對滑閥閥芯的反饋力,當射流管受到的反饋力矩與力矩馬達產(chǎn)生的偏轉扭矩相平衡時,銜鐵組件處于穩(wěn)定位置;同時,當滑閥閥芯兩端的壓力差與滑閥的液動力和反饋力之和相平衡時,閥芯停止運動。閥芯位移與輸入的控制電流呈比例關系,當負載壓差一定時,閥的輸出流量與控制電流成正比。
圖1 射流管伺服閥示意圖Fig.1 Schematic of jet-pipe servo valve
射流放大器結構如圖2所示,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主要由射流噴嘴與接收器組成,噴嘴后端與導油管連接。圖2 中,ps為供油壓力;pb為截面B上的油液壓力,可近似等于系統(tǒng)的回油壓力pe;v0為流過截面B流體的平均速度;ds為導油管直徑;d1為射流噴嘴直徑;d2為接收孔直徑;θ為噴嘴收縮角;l2為噴嘴的自由射流距離;接收器中兩接收孔對稱分布,與豎直方向呈夾角α;Δ為分流劈厚度。射流放大器的工作過程可大致分為3 個階段:1)第1 階段,油液從導油管入口處(截面A)流入,經(jīng)導油管和射流噴嘴流出,該階段內(nèi),高壓油液的壓力能轉化為動能;2)第2階段,油液從射流噴嘴中高速流出,射入同種介質中,形成淹沒射流,之后到達接收器上表面(截面C);3)第3 階段,高速流出的油液進入接收器的2個接收孔中,左右對稱分布的接收孔分別與主閥芯左右端面處的封閉容腔相連,待油液充滿封閉容腔并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閥芯左右兩端即形成恢復壓力pL和pR,此時在接收孔內(nèi),油液的動能重新轉化為壓力能。
圖2 射流放大器結構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jet amplifier structure
在第1階段中,油液的能量形式由壓力能轉化為動能,考慮流動過程中的沿程損失和局部損失,并忽略重力勢能,則有:
式中:ρ為油液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ξ1為第1階段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l1為射流噴嘴內(nèi)部圓柱段長度;ξ1a為錐形漸縮流道的局部損失系數(shù),常溫下ξ1a可取為0.12;γ為噴嘴出口圓柱段的沿程損失系數(shù);Re為雷諾數(shù);μ為油液動力黏度。
在射流放大器工作過程的第2階段中,高速流體從噴嘴噴出,如圖3所示,主射流與周圍靜止流體發(fā)生摻雜,摻雜區(qū)域隨著流體流向下游而逐漸地擴展,形成2 個不同區(qū)域,即初始段和主體段。根據(jù)文獻[19],圓形自由射流的初始段長度x0為
圖3 圓形自由射流流動特征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free circular jet flow
對于射流管伺服閥中的射流放大器,噴嘴到接收器的距離l2小于初始段長度x0,即流體從截面B到截面C的過程均處于自由射流的初始段。初始段中,距噴嘴出口x處截面上的速度v為
式中:r為流場中的點到射流中心線的距離;re(x)為等速核心區(qū)半徑;be(x)為射流特征厚度;c為特征厚度系數(shù),根據(jù)文獻[20]的試驗結果,本文取c=0.21。
圖4所示為C截面上接收孔的射流接收面積示意圖,其中等速核心區(qū)半徑為R1,剪切層外邊界半徑為R2,圖4 中,R1=re(l2),R2=re(l2)+be(l2)。在接收斷面中,當射流管伺服閥處于零位時,射流束軸線的沖擊點為C1,分流劈左、右半側的厚度分別為Δ1和Δ2。接收孔在接收面上的投影為橢圓,其中a1為短軸,b1為長軸,根據(jù)圖2所示幾何關系可知,a1=d2/2,b1=d2/(2cosα)。由于射流噴嘴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l2非常小,故射流束移動的距離即可視為射流噴嘴的偏移距離xn。
圖4 射流放大器接收孔的射流接收面積示意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receiving area of jet amplifier receiver hole
在額定電流驅動下,射流管伺服閥的射流噴嘴偏移量為數(shù)十微米,遠小于射流發(fā)展到C截面時的等速核心區(qū)半徑;在射流管伺服閥的工作過程中,接收孔內(nèi)接收到的動量根據(jù)速度分布的不同可分為等速核心區(qū)和剪切層接收區(qū)兩部分。其中,等速核心區(qū)形狀為橄欖形,剪切層接收區(qū)為弧形。
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流量接收示意圖如圖5所示,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域的面積Apo為接收面上接收孔和射流中等速核心區(qū)重疊區(qū)域的面積。圖5中,Rr為接收孔半徑,Rr=d2/2。由于接收孔在接收面的投影為橢圓形,定義K=1/cosα,則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的實際面積A′po與Apo的關系為
由圖5 中的幾何關系可知,橄欖形區(qū)域面積Apo等于扇形MOrN與扇形MON面積之和減去四邊形MOrNO的面積。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域的面積Apo[21]為
圖5 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流量接收示意圖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flow receiving of olivary potential core zone
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的接收動量Jpo為
式中:lOrH為線段OrH的長度;lOrM為線段OrM的長度;lOH為線段OH的長度;lOM為線段OM的長度;Rrk為某一側接收孔的半徑,xk為某一接收孔中心與射流中心之間的距離,k=1,2;Jpo為橄欖形等速核心區(qū)的接收動量。
弧形剪切層示意圖如圖6所示?;⌒渭羟袑咏邮彰娣e可由大橄欖形面積和小橄欖形面積相減得到,同理可推導得到弧形剪切層接收區(qū)域動量Jma為
圖6 弧形剪切層示意圖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curved shear layer
式中:Ra為弧形剪切層內(nèi)邊界的半徑;R′a為弧形剪切層外邊界的半徑;dAa為環(huán)狀微元面積。
考慮到左、右接收孔軸線與接收器界面中垂線呈夾角α,則接收孔在接收界面內(nèi)呈橢圓形,故單側接收孔接收到的總動量Jr可表示為
單側接收孔的總接收面積Ain為
在射流放大器工作過程的第3階段中,油液的能量形式由動能重新轉化為壓力能。圖7所示為右側接收孔處的三維流場示意圖。選定圖7中截面C與截面D之間區(qū)域為控制體(高度為h),在控制體內(nèi),動量守恒。圖8所示為射流與接收面在截面C上的投影,結合圖7和圖8可知,進入到接收孔內(nèi)的動量中一部分因與劈尖碰撞而損失,損失的豎直方向上的動量Jr0為
圖7 接收孔處三維流場示意圖Fig.7 Diagram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low field at the receiving hole
式中:Ah為碰撞壁面的投影面積。
由圖8可見:碰撞壁面的投影面積為弧形,可通過大橄欖形區(qū)域的面積減去小橄欖型區(qū)域的面積得到Ah:
圖8 射流與接收面在截面C處的投影Fig.8 Projection of jet and receiving surface at section C
根據(jù)流量守恒公式可知,流量連續(xù)性方程為
由式(18)可推導得到出流流量的動量J4:
在控制體內(nèi),根據(jù)動量守恒定理,有
式中:J4為出流動量;Jr為流入動量;Jr0為射流過程中因碰撞損失的動量;J3為恢復界面上的力。
通過動量定理可求得右側接收孔內(nèi)的恢復壓力pR為
式中:Sr為接收孔在截面D處的橫截面積;pR為截面D處的恢復壓力。
從能量角度對第3階段進行分析,接收孔內(nèi)油液流動示意圖如圖9所示,高速流體以平均速度vin從面積為Ain的孔射入,油液在由截面C運動到截面D的過程中,動能轉化為壓力能,則有
式中:ξR2為第3階段中右接收孔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其代表接收孔內(nèi)流入和流出的兩股油液之間相互卷吸造成的能量損失。
根據(jù)圖9及流量連續(xù)性方程可知,油液從流入接收孔到流出接收孔,總的能量損失ΔER可表示為
圖9 接收孔油液流動示意圖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oil flow in receiving hole
式中:ξR為流體從流入接收孔到流出接收孔過程的總能量損失系數(shù),可以看出其僅與結構參數(shù)有關。
總能量損失包括與壁面作用的沿程損失ΔER1、兩股流體相互作用的能量損失ΔER2以及流體從接收孔流出時的局部能量損失ΔER3。
根據(jù)邊界層理論[22],流體與壁面作用的沿程損失ΔER1可表示為
式中:lin和lout分別為流體流入和流出接收孔的邊界層長度。流體從接收孔流出的能量損失ΔER3為
式中:ξR3為接收孔出流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Cd3為流體從接收孔流出的流量系數(shù),在閥口流動的雷諾數(shù)Re較高時,近似為定值,取Cd3=0.61。
由于接收器內(nèi)流體的速度較大且邊界層長度較短,ΔER1?ΔER3,在后續(xù)的計算中,可忽略流體與壁面作用的沿程能量損失。此外,兩股流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對流入和流出流體造成的能量損失相同,有
根據(jù)式(18)和式(23)~(28)可求得第3 階段右接收孔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ξR2:
當溫度變化時,能量損失發(fā)生變化,但仍遵循式(24)。其中,ΔER2和ΔER3對應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ξR2和ξR3僅與流道的結構參數(shù)有關,且總能量損失系數(shù)ξR為定值,故ΔER1對應的能量損失系數(shù)應保持不變。射流管電液伺服閥的工作介質為航空10 號液壓油,當溫度升高時,黏度會產(chǎn)生較大幅度下降,根據(jù)式(25),流體流入和流出接收孔的邊界層長度lin和lout會相應增加,即圖7中的h相應增加,進而導致接收孔內(nèi)的恢復壓力發(fā)生變化。
主閥芯在其兩端壓差作用下移動,其運動方程為
式中:Ft為主閥芯的驅動力;mv為閥芯與閥腔油液的綜合質量;Bv為閥芯與閥套間的黏性阻尼系數(shù);Bf0為閥芯瞬態(tài)液動力產(chǎn)生的阻尼系數(shù);kf0為閥芯穩(wěn)態(tài)液動力的彈性系數(shù);Fi為負載力;xv為主閥芯開口量。
主閥芯的驅動力Ft為
式中:Av為主閥芯閥肩橫截面面積;pc為主閥芯左、右兩端恢復壓力的差值,pc=pL-pR。
穩(wěn)態(tài)流量特性是伺服閥的靜態(tài)特性,電液伺服閥滑閥一般為負開口四通滑閥,故其空載輸出流量Qc為
式中:Cd為閥口節(jié)流系數(shù);w為滑閥節(jié)流口面積梯度;U為滑閥副的正遮蓋量。
當供油壓力一定時,伺服閥的流量與滑閥的開口量xv有關,而滑閥的開口量與主閥芯兩端的恢復壓力差值成正比。當伺服閥工作溫度變化時,油液的黏度發(fā)生變化,主閥芯兩端的恢復壓力差pc隨之改變,導致伺服閥的額定流量發(fā)生相應變化。伺服閥在小信號電流控制時具有優(yōu)良的線性度,故在分析中可近似認為恢復壓力差pc的變化幅度等于伺服閥空載流量Qc的變化幅度。定義某一溫度T附近的空載流量變化倍率λ為
式中:pLT0和pRT0分別為油溫為30 ℃時左、右接收孔內(nèi)的恢復壓力;QcT0為油溫為30 ℃時伺服閥的空載流量;pLT和pRT分別為油溫為T時左、右接收孔內(nèi)的恢復壓力;QcT為油溫為T時伺服閥的空載流量。
根據(jù)式(1)~(32),可對不同接收孔直徑下的恢復壓力和空載流量特性進行分析。為便于試驗對比,分析時取輸入電流為額定電流的10%即在射流噴嘴存在極小偏移時進行理論計算。計算時,取射流孔直徑d1為定值,接收孔直徑d2為變量。為研究高溫下伺服閥空載流量隨溫度的變化情況,首先根據(jù)前置級數(shù)學模型計算得到30 ℃下的接收孔內(nèi)控制體的高度h以及左右接收孔內(nèi)的恢復壓力pLT0和pRT0,然后,基于圖10 中油液黏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根據(jù)式(25)計算溫度變化后流體流入和流出接收孔的邊界層長度lin和lout,并通過圖7所示幾何關系得到變化后的控制體高度h,隨后計算得到溫度升高后的恢復壓力pRT和pLT,最后根據(jù)式(33)得到空載流量的變化倍率λ。當溫度變化ΔT=120 ℃(從30 ℃增至150 ℃)時,計算得到射流孔與接收孔直徑比對空載流量的影響,如圖11所示(圖11 中,l2為射流管伺服閥自由射流距離)。由圖11可以看出:伺服閥的空載流量變大,且射流孔與接收孔的直徑比會影響空載流量的變化倍率;伺服閥空載流量的變化幅度存在極小值,此時,因油液黏度的下降導致射流碰撞面積Ah的變化幅度最大,碰撞損失的動量Jr0增加,并部分抵消了圖7中控制體內(nèi)Jr和J4因射流速度變化而增加的動量,故此時空載流量的整體變化倍率最小,射流孔直徑與接收孔直徑比值約為0.69。當接收孔直徑減小時,常溫下的射流碰撞壁面長度h逐漸增加,最終達到最大值,即射流碰撞面積Ah達到最大值,此后,伺服閥空載流量的變化與射流碰撞面積Ah無關,僅受射流速度的影響;當接收孔直徑增加時,常溫下射流碰撞壁面長度h逐漸減小,直至壁面處由碰撞損失的動量Jr0可忽略不計,此后空載流量的變化同樣僅受射流速度的影響。本文選?、裥秃廷蛐?種射流管伺服閥,其中Ⅰ型伺服閥中射流孔直徑與接收孔直徑比值約為0.686,Ⅱ型伺服閥中射流孔直徑與接收孔直徑比值約為0.900,分別對應于圖11中A1和B1點。
圖10 10號航空液壓油的運動黏度-溫度特性曲線Fig.10 Kinematic viscosity and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10 aviation hydraulic oil
圖11 射流孔與接收孔直徑比對空載流量的影響Fig.11 Influence of the diameter ratio of jet hole and receiving hole on no-load flow
改變射流管伺服閥中的自由射流距離l2,根據(jù)式(6)和(7)得到此時接收截面處的速度分布和面積分布,并根據(jù)上述計算方法得到射流孔與接收孔直徑均不變時,空載流量受溫升的影響情況。圖12所示為溫度變化ΔT=120 ℃(從30 ℃增至150 ℃)時,射流管伺服閥中自由射流距離對空載流量的影響。當空載流量變化幅度未飽和時,射流管伺服閥的自由射流距離會影響射流碰撞面積Ah的變化幅度,進而影響空載流量的變化幅度。由圖12(a)可知,在Ⅰ型射流管伺服閥中,當1.7<l2/d1<2.5時,空載流量受溫升影響較小。由圖12(b)可以看出:在Ⅱ型伺服閥中,在不改變Ⅱ型射流管伺服閥中射流孔和接收孔直徑的前提下,改變自由射流距離l2不會改變空載流量受溫度的影響情況,且在ΔT=120 ℃時,空載流量變化倍率始終為1.14。
圖12 高溫下射流管伺服閥自由射流距離對空載流量的影響Fig.12 Influence of the free jet distance of jet pipe servovalve on the no-load flow at high temperature
射流管伺服閥恢復壓力特性測試裝置如圖13所示。試驗過程中保持閥芯與反饋桿始終分離,保證恢復壓力對噴嘴位移無反饋,可以在開環(huán)條件下直接得到控制電流i與恢復壓力pc的映射關系。此外,在主閥芯左右端蓋之中分別接裝壓力計,測量閥芯兩端控制腔內(nèi)的恢復壓力,液壓萬用表型號為WEBTEC。試驗流體介質為10 號航空液壓油,試驗時油液溫度保持在25~30 ℃,供油壓力為8 MPa,回油背壓0.6 MPa。使用伺服放大器提供伺服閥的控制電流,力矩馬達兩線圈為并聯(lián)連接。試驗中,控制電流從-20 mA 開始,間隔2 mA,增加至20 mA,之后仍間隔2 mA,再將控制電流逐漸降至-20 mA;分別記錄各電流對應的左右接收孔恢復壓力pL和pR,并計算得到閥芯兩端的恢復壓力差pc。試驗對象為Ⅱ型射流管伺服閥,其前置級主要結構參數(shù)如表1所示。
圖13 射流放大器恢復壓力測試裝置Fig.13 Test apparatus of recovery pressure for jet amplifier
表1 Ⅱ型射流管伺服閥主要參數(shù)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type Ⅱ JPSⅤ
以控制電流i為橫坐標,將試驗得到的恢復壓力差pc繪制在二維直角坐標系中;并通過理論計算得到控制電流i對應的射流噴嘴移動距離xjn。
式中:h1為銜鐵組件旋轉中心與噴嘴末端距離;kt為電流力矩系數(shù);km為磁彈簧剛度;ka為彈簧管剛度;i0為零偏電流;本文試驗中h1=9.45 mm,kt=4.3(N·m)/A,km=4.4(N·m)/rad,ka=21.1(N·m)/rad,i0=-11.54 mA。
在同一坐標系中,增加控制電流i對應的xjn刻度,并將xjn作為自變量,根據(jù)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數(shù)學模型,計算得到相應的恢復壓力差pc。射流放大器恢復壓力特性試驗與理論結果對比如圖14所示。由圖14 可以看出:射流前置級恢復壓力差的理論計算值與試驗值基本一致,驗證了前置級數(shù)學模型的正確性。
圖14 射流放大器恢復壓力特性試驗與理論結果對比Fig.14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of the recovery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jet amplifier
在高溫液壓試驗臺上進行射流管伺服閥的流量特性試驗,試驗介質為10 號航空液壓油,液壓試驗臺最大供油壓力為35 MPa,最大輸出流量為250 L/min,最高油液溫度可達160 ℃,溫度控制精度為±2 ℃??蛰d流量特性是電液伺服閥靜態(tài)特性的一種,它可以表征電液伺服閥的多項靜態(tài)特性指標,在電液伺服閥的性能判定中起重要作用。小信號空載流量特性曲線是指輸入電流幅值為10%額定電流時對應的伺服閥空載流量曲線。根據(jù)試驗曲線,可計算得到不同溫度下空載流量、流量增益、死區(qū)等伺服閥零區(qū)特性指標。
圖15所示為Ⅰ型射流管伺服閥在工作溫度分別為30 ℃和150 ℃時的小信號空載流量特性曲線,該型伺服閥的主要結構參數(shù)如表2所示,空載流量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結果的對比如表3所示。由圖15、表2和表3可以看出:高溫下Ⅰ型射流管伺服閥的空載流量、零位流量增益以及死區(qū)基本不變,理論結果與試驗結果較為吻合。
表2 Ⅰ型射流管伺服閥主要參數(shù)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type Ⅰ JPSⅤ
表3 Ⅰ型伺服閥小信號空載流量理論及試驗結果Table 3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mall signal no-load flow of type Ⅰ JPSⅤ
圖15 Ⅰ型伺服閥小信號空載流量特性曲線Fig.15 Small signal no-load flow curve of type Ⅰ JPSⅤ
圖16所示為Ⅱ型射流管伺服閥在工作溫度分別為30 ℃和150 ℃時的小信號空載流量特性曲線。空載流量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結果的對比如表4所示。由圖16和表4可以看出:高溫下,Ⅱ型射流管伺服閥的空載流量、零位流量增益均小幅度上升;當溫度由30 ℃增至150 ℃時,試驗得到的空載流量變化幅度為16%,理論計算得到的空載流量變化幅度為14%,理論與試驗結果變化趨勢一致,且總變化幅度較為吻合。
圖16 Ⅱ型伺服閥小信號空載流量特性曲線Fig.16 Small signal no-load flow curve of type Ⅱ JPSⅤ
表4 Ⅱ型伺服閥小信號空載流量理論及試驗結果Table 4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mall signal no-load flow of type Ⅱ JPSⅤ
1)將射流管伺服閥前置級分成壓力噴射區(qū)、自由射流區(qū)和壓力恢復區(qū),基于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理,建立了射流管伺服閥的前置級數(shù)學模型,并通過恢復壓力特性試驗進行了驗證。
2)高溫下油液黏度的降低導致射流管伺服閥的射流速度增大,恢復壓力增加,空載流量變大。在120 ℃溫差下(由30 ℃增至150 ℃),當射流孔與接收孔直徑的比值為0.69 時,射流碰撞面積的變化最大,射流過程中因碰撞損失的動量增加,一部分因射流速度變化而增加的動量被抵消,此時,伺服閥恢復壓力和空載流量的變化最??;當空載流量變化幅度未達最大值時,射流管伺服閥的自由射流距離會影響射流碰撞面積的變化,進而影響空載流量的變化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