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靜 姜紅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致殘率,且后遺癥多,不僅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嚴重者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2]。研究顯示,在治療同時對病毒性腦炎患兒實施良好的護理對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至關重要[3,4]。本研究對病毒性腦炎患兒采用全面護理干預,探討其護理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8.32±6.14)歲;病程2~7 d,平均(4.32±0.54)d。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51±6.38)歲;病程2~8 d,平均(4.58±0.54)d。2組性別比、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制定的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5],②具有發(fā)熱、嘔吐、意識障礙、驚厥等臨床癥狀,且經腦電圖、MRI、實驗室檢查確診;②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①先天性智力低下;②腦腫瘤、結核性腦膜炎或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腦炎患兒;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④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治療。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試驗組患兒實施全面護理干預:(1)監(jiān)測生命體征:密切監(jiān)測患兒呼吸、脈搏、心率、肌張力變化,對出現(xiàn)高熱的患兒,給予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對出現(xiàn)驚厥的患兒,應將患兒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其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必要時給予吸氧、氣管切開等處理;(2)心理護理:由于病毒性腦炎起病急、病程長、病情進展迅速,患兒住院后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年齡、喜好采取講故事、做游戲、唱兒歌等方式緩解其負面情緒,并向患兒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護理要點等,從而提高患兒及家屬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3)飲食護理:為患兒制定合理飲食計劃,增加高蛋白、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攝入,宜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4)康復訓練: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訓練方案,輔助患兒進行四肢、關節(jié)伸展活動,逐漸增加活動幅度,并采取按摩、揉捏等方法輔助患兒恢復肌群功能和自主運動能力;此外,還要對患兒呼吸、吞咽、咳嗽、認知功能進行訓練,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
1.4 觀察指標
1.4.1 癥狀體征改善時間:觀察2組退熱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驚厥消失時間、腦膜刺激征消失時間、錐體束征消失時間。
1.4.2 神經功能、運動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Fugl-Meyer量表(FMA)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4.3 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兒心理狀態(tài),分值低表示患兒焦慮、抑郁程度減輕。
1.4.4 后遺癥發(fā)生情況:觀察2組后遺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智力低下、吞咽困難、視力障礙、癲癇發(fā)作等。
1.4.5 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價為自擬,滿分100分,91~100分為滿意,70~90分為比較滿意,0~69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5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干預后患兒癥狀體征消失,腦電圖、實驗室指標無異常;(2)有效:干預后患兒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腦電圖、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但未恢復正常;(3)無效:干預后患兒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腦電圖、實驗室等檢查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2組患兒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護理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護理效果比較 n=30,例(%)
2.2 2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顯著縮短(P<0.05)。見表2。
表2 2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2.3 2組患兒GCS評分、FMA評分比較 2組干預前GCS評分、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GCS和FMA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GCS、FMA評分比較 n=30,分,
2.4 2組患兒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2組干預前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SAS評分和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見表4。
表4 2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n=30,分,
2.5 2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 n=30,例(%)
2.6 2組患兒后遺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后遺癥發(fā)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后遺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30,例(%)
病毒性腦炎發(fā)病急、癥狀復雜多變,若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病毒播散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可逆性損傷,繼發(fā)癲癇發(fā)作、智力低下、肢體癱瘓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甚至導致死亡,給患兒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6,7]。
目前,臨床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主要采用抗病毒、抗休克、降低顱內壓、維持酸堿平衡、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支持治療,雖然能夠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但其后遺癥發(fā)生率仍較高[8]。相關研究表明,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最大限度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兒各項功能恢復,并降低致殘率及改善預后[9-11]。常規(guī)護理模式僅限于對癥處理、飲食干預、用藥護理等,護理方式較為籠統(tǒng)、單一,缺乏對心理狀態(tài)、呼吸功能、運動功能、吞咽功能等方面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導致后遺癥發(fā)生率居高不下。
全面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對患者心理、生理及其他可能對疾病轉歸產生影響的因素給予全面、細致的關注,并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狀況實施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護理質量,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12,13]。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在患兒入院后,實時觀察患兒呼吸、心率、體溫、精神、肌張力變化,對高熱患兒及時采取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將體溫控制在35℃左右,同時將患兒頭偏向一側,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或采取吸氧、吸痰、放置壓舌板等干預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對于出現(xiàn)驚厥癥狀的患兒,可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藥物,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護工作,避免墜床、脫臼、骨折等意外發(fā)生。待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心理干預,減輕患兒及家屬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對治療依從性[14]。另外,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兒進行上下肢、關節(jié)被動活動,不僅可以改善肌痙攣,還能夠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避免肌肉萎落[15]。由此可見,全面護理干預能夠為患兒提供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并發(fā)癥護理、康復訓練等系統(tǒng)化、全面化護理干預措施,這對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癥狀體征,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說明全面護理干預應用于病毒性腦炎患兒能夠提高護理效果,縮短癥狀體征改善時間,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從而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原因在于全面護理干預旨在對患兒提供用藥指導、飲食管理、康復訓練等全程監(jiān)護,并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處理措施,這對于縮短康復進程,規(guī)避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至關重要。
GCS、FMA評分是評估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常用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前GCS、FM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2組干預后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說明全面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恢復。原因在于全面護理干預著重從語言、意識、認知、肢體運動等方面出發(fā),為患兒制定系統(tǒng)性、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不僅增強了神經系統(tǒng)修復能力,也有效促進了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從而降低了后遺癥發(fā)生率。
病毒性腦炎患兒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差,加之對醫(yī)院環(huán)境、護理操作的陌生和恐懼,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導致對治療和護理工作依從性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前SAS、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2組干預后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且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顯著降低(P<0.05)。說明全面護理干預應用于病毒性腦炎患兒能夠有效緩解患兒負面情緒,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原因在于護理人員能夠及時了解患兒心理狀態(tài),并根據年齡和認知能力加強心理疏導,緩解了患兒不良情緒,提高了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全面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臨床癥狀體征,促進患兒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恢復,并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