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黑吃魚
春花嬌媚,春鳥多情,春水瀲滟,春日漸長。
人們都說,這是春天來了,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在詩人的詩歌里。本文中的古詩都和春天有關(guān)。
一、寫在白日漸長的春天
絕? ?句
[唐]杜? ?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大意:
在春天,江山顯得更加秀麗,春風(fēng)送來花草的清香。泥土濕潤,燕子飛來飛去,暖和的沙洲上,鴛鴦睡臥其中。
“詩圣”杜甫的這首《絕句》還有一個姊妹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絕句》(其二)寫了什么內(nèi)容吧。
絕? ?句(其二)
[唐]杜? ?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大意: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羽毛顯得更加潔白,蒼翠的青山把花兒映襯得猶如燃燒的紅色火焰。今年的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這首《絕句》(其二)是杜甫入蜀后所寫的詩,抒發(fā)了詩人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
思鄉(xiāng)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主題之一,我們學(xué)過李白的《靜夜思》,表達的也是思鄉(xiāng)之情。不過,杜甫和李白的表達方式可不同:李白是從深夜不眠人遙望月亮的角度來寫的;杜甫則是在欣賞怡人的風(fēng)光后,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你看春天又要離開了,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
二、鳥兒的婚戀
在杜甫的《絕句》中,鴛鴦在暖和的沙洲上臥著不動,享受明媚的春光,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你知道嗎?鴛鴦先生和鴛鴦夫人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xiàn),它們還被看作“愛情的象征”。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鳥兒的世界了解一下吧!
“愛情的象征”? ? ?——鴛鴦
鴛鴦是一種色彩艷麗的鳥兒,鴛指鴛鴦先生,鴦指鴛鴦夫人。鴛鴦夫婦喜歡在內(nèi)陸湖泊及山麓江河中生活,出雙入對,令人誤以為鴛鴦一旦配對,便成為至死不渝的終身伴侶,是“愛情的象征”。
可是,近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鴛鴦夫婦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恩愛。每當(dāng)鴛鴦夫人產(chǎn)蛋時,鴛鴦先生就會不見了蹤影。
“不離不棄的守護”??——企鵝
和鴛鴦不同,企鵝社會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為了追求心儀的企鵝小姐,企鵝先生可是費盡了心思。
企鵝先生會潛入深水中,為企鵝小姐尋找一樣?xùn)|西。它為了找到這樣?xùn)|西,需要游數(shù)千米甚至數(shù)十千米。等到它終于找到滿意的愛情信物——一塊小石頭之后,就銜著這塊小石頭,虔誠地獻給企鵝小姐。它小心翼翼地把這塊小石頭放在企鵝小姐的“腳”邊,退后幾步,緊張地等待著企鵝小姐的回答。
若是企鵝小姐很喜歡這塊小石頭,就會把石頭銜回事先筑好的巢里,這就表示企鵝小姐接受了企鵝先生的求愛,兩只情投意合的企鵝就會結(jié)為夫妻;若是企鵝小姐不想和企鵝先生談戀愛,就會兇巴巴地沖上來,拍打著翅膀,張著嘴巴去啄企鵝先生,企鵝先生只好失望地離開。
一旦結(jié)為夫妻,企鵝先生和企鵝夫人就會不離不棄。在繁殖期,企鵝夫人會通過叫聲和動作辨認出自己的企鵝先生。當(dāng)其中一只企鵝生病、受傷或生命受到威脅時,它忠實的伴侶也不會離開,而是始終陪在伴侶身邊,和它同生共死。
“模范丈夫”和“賢惠妻子”? ? ?——鸚鵡
鸚鵡先生和鸚鵡小姐一旦結(jié)成了夫婦,就會彼此十分忠誠。鸚鵡先生會殷勤地為鸚鵡夫人摘回可口的水果,體貼的它還會用自己的喙,把水果堅硬的果殼鑿開。這絕對是鳥類中的“模范丈夫”呀。
鸚鵡夫人也非常賢惠,它知道鸚鵡先生胃口大,所以在夫婦共同享用水果盛宴時,每次只吃少的那部分。
共同筑巢的伴侶——烏鴉
喜歡穿一身黑色羽衣的烏鴉先生,到了繁殖期,就會不斷地表現(xiàn)自己,哪怕是飛翔時,也要玩點兒花樣,比如雜技式的飛行。它總是通過炫耀的方式獲得烏鴉小姐的關(guān)注。
和企鵝夫婦相似,烏鴉夫妻也是“一夫一妻制”。恩愛的烏鴉夫婦共同筑巢。它們的巢是用粗枝編成的,粗枝間還用了泥土加固。為了讓巢舒適,烏鴉夫婦還在內(nèi)壁加上草莖、細枝、獸毛、羽毛及棉麻纖維等。這樣巢既穩(wěn)固、舒適又暖和。
烏鴉是一種極其聰明的鳥兒。日本有一種烏鴉,它們很喜歡吃胡桃,卻苦于無法將胡桃殼敲碎。為了吃到美味,烏鴉決定借助人類的力量。它們銜著胡桃來到馬路邊,路口的紅燈亮起時,就把胡桃放到等信號燈的汽車的車輪前,等綠燈一亮起,汽車前進,胡桃的硬殼就被車輪碾碎了。這個時候,烏鴉們便趕緊飛過來,享受自己用勞動和智慧換來的胡桃美食。
三、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 ? 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大意:
竹林外有幾枝桃花初放,江水漸暖,鴨群歡快地在水中嬉戲,春天的暖意鴨子們最先感覺到。河灘上長滿新生的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此時,河豚正要逆流而上。
北宋的蘇軾,在詩、文、書畫等領(lǐng)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的父親蘇洵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學(xué)家。童年時期的蘇軾博覽群書,加上他本來就天資聰穎,很快便學(xué)會了吟詩填詞做文章。看到蘇軾文采斐然的詩詞文章后,親友們紛紛夸贊他是“神童”。
聽了這些贊美,小小的蘇軾開始自高自大起來,認為自己十分博學(xué),于是寫了一副非常狂妄的對聯(lián):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他把對聯(lián)很招搖地貼在門上。父親看到這副狂妄的對聯(lián)后,找來了幾本深奧的古書,交給蘇軾,讓他好好讀一讀。
蘇軾打開古書,發(fā)現(xiàn)書里有好多字都不認識,更別提懂得字的意思了。
蘇軾覺得十分慚愧,就在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前各加上了兩個字,這樣對聯(lián)就變成了: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后來,蘇軾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學(xué)作品,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巨匠。
四、金衣公子黃鶯
三衢道中
[宋]曾? ? 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大意:
梅子黃透成熟的時候,連日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我乘著小舟來到小溪的盡頭,改走山路繼續(xù)前行。
山路上古樹蒼翠,與水路上的風(fēng)景相比也毫不遜色,此時樹林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更增添了些許幽趣。
人們總愛用“鶯歌燕舞”“草長鶯飛”等詞語來描寫春天生機勃勃的樣子。
這里的“鶯”,指的就是黃鶯,也叫黃鸝。黃鶯羽毛艷麗,因為身上的羽毛大部分是黃色,所以身著“黃袍”的它們又被稱為“金衣公子”。“金衣公子”在春暖花開時節(jié)最為活躍,因此詩人們總把它們和春天聯(lián)系在一起。
黃鶯是一種食蟲益鳥,平時棲息于灌木、樹叢間,能消滅害蟲、捕食小鼠,對人類有益。
(本文選自《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xué)·三年級下冊》,溫沁園、鄭以然主編,王云超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