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娟
案例中,學校大力表揚義賣款前三名的班級,本班沒獲表揚,許多學生心生不平,議論紛紛。我如果是這個班的班主任,會分5步處理。
班主任要聽見學生內心的聲音。學生認為自己在義賣活動中拼盡了全力,理應得到同樣的鼓勵與重視,這一點無可厚非。作為活動全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班主任要理解學生,與學生產生共情,做好安撫工作。
要及時將以下信息傳達給學生:“我知道很多同學為義賣出謀劃策、做宣傳海報、制訂促銷方案,每一個人都身體力行,的確拼盡了全力。這些我都看在眼里,學校的其他老師也都看在眼里,我還用手機記錄下來了。同學們辛苦了!老師為你們今天的表現(xiàn)點贊,為你們自豪?!?/p>
覺得遭遇不公時,學生情緒激動,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班主任應先平息學生的情緒,再處理問題。共情很重要,唯有共情,學生才愿意心平氣和地面對,冷靜地思考與分析問題;唯有共情,班主任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從內心深處不排斥交流,進一步實現(xiàn)情感認同。
待學生的情緒平復下來,班主任應了解義賣款前三名的班級籌款金額。假設分別為800元、700元、600元,再來比對本班義賣款,假設為500元,再來理性分析,算一筆“經濟賬”。
“和義賣款800元的班級相比,我們班的義賣款少了300元,不妨看看,300元可以做什么?”由于義賣款通常用于愛心慈善事業(yè),就以此來舉例說明。
在四川涼山,很多小朋友的一日三餐都是土豆、蘿卜或白飯,這樣算下來,一天的伙食費只有5元左右,這樣算來,800元是一個孩子160天的伙食費,而500元是一個孩子100天的伙食費。300元,對于家庭條件優(yōu)渥的同學來說,或許不算什么,而在四川涼山,卻是一個孩子60天的伙食費。真的沒區(qū)別嗎?
通過對比數(shù)字,請學生談體會,進一步感受金額差距背后的現(xiàn)實意義。
適時呈現(xiàn)“貢獻值”這一概念。“我們都有一顆愿意貢獻的心,那么,用行動做出的實際貢獻是多少呢?有個詞叫貢獻值,它指我們?yōu)閳F隊做的實際貢獻,貢獻值要用數(shù)據(jù)說話。”
進一步舉例。2021年,鄭州發(fā)生了洪澇災害,很多人都心系受災地區(qū),為災區(qū)奉獻愛心,但貢獻值有差異。也許不少同學知道,鴻星爾克捐款5000萬元,我班小諾捐款1000元。跟5000萬元比,1000元簡直是杯水車薪,但這也是他幾年的壓歲錢。
“5000萬元可以用來做什么?”
“可以重建一所被洪水沖毀的學校?!?/p>
“1000元可以用來做什么?”
“給一所災后重建學校購買幾十本書?!?/p>
將不同金額的購買力對比,請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同樣都是奉獻愛心,他們的行為都值得敬佩,但兩者的貢獻值存在區(qū)別,這個區(qū)別是不得不承認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說,愛心不分貴賤,貢獻存在大小。
得到學生認可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學校表揚義賣款前三名的班級,表揚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們的貢獻值。相對于其他班級,他們的確有更大的貢獻值,理應得到鼓勵。而我們也應為他們做出的貢獻值喝彩。
任何活動都有規(guī)則,本次活動的規(guī)則是為了激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義賣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如果直接生硬地告知學生這就是義賣活動的規(guī)則,學生也許表面上會接受,內心肯定不服氣。不如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讓學生逐漸理解規(guī)則,認同規(guī)則,敬畏規(guī)則。
在數(shù)額差面前,引領學生進一步反思:為什么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們也拼盡了全力,卻還是比別人籌得的錢少呢?我們做的一切是否還有待優(yōu)化?是商品種類不夠豐富,廣告宣傳不夠到位,定價不夠科學,還是促銷方式不夠有吸引力?
可以邀請義賣款前三名的班級代表分享義賣經驗。只有知己知彼,學生才會有更加清醒的頭腦和更加深刻的認知。
“聽了幾位同學的分享,反觀自身,你覺得我們班在義賣的哪個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優(yōu)化?”“如果讓你再次義賣,你會怎么做?”請學生圍繞以上兩個問題完成一張“反思重構單”,寫下自己的思考??傮w來說,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習經驗,回顧過程,反思自我,積極重構”。
雞蛋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班主任要少說多聽。聽獲得前三名的班級代表怎么說,聽自己班學生心里的想法。引導學生肯定別人,為他們的成功喝彩,正視其中的差異,從別人的成績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
盡管沒進入前三,也沒得到表揚,但對于每個參與義賣的同學來說,一定收獲了比表揚更珍貴的東西。從籌備到實踐,班主任一定用鏡頭記錄了很多珍貴瞬間。有了這些照片,班主任可以再來算一筆“情感賬”。
此時,帶領全班回顧活動過程,邀請每個人都來說一說:“義賣活動中我收獲了什么?”學生可能回答:“與同學合作,我收獲了友誼;制作宣傳海報,我鍛煉了動手能力;制訂促銷方案,我提升了‘財商’;義賣的過程中,我鍛煉了組織能力,還鍛煉了溝通能力,敢主動與人說話……”是啊,這滿滿的收獲,難道比不上表揚嗎?
“雖然我們籌得的善款不是最多的,但是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因為我們的善舉,這些人或許能多一份保障,心里又多一點溫暖。這難道比不上表揚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班主任要帶領學生重溫活動全過程,細數(shù)過程中的收獲,幫助學生淡化對結果的過分關注。
最后,一切要回到原點,和學生一起叩問參加義賣活動的初心,讓學生自己道出參加活動的目的。班主任要“乘勝追擊”,分享幾個匿名捐助貧困學生的人的真實故事,讓學生在他人的故事中進一步思考奉獻的真諦。
至此,“愛心義賣活動”接近尾聲,最后的總結語要表達以下意思:愛心無須衡量,奉獻人人可為。盡管我們能力有限,但要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盡管我們籌得的錢有限,但我們的愛心可以無限。一次活動僅是行善的開始,我們要將善良的種子植入心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做一個有愛心、行善舉的人。
要讓學生走出之前的認知誤區(qū),明確愛心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是無價的。奉獻愛心不能僅為得表揚,它需要成為自發(fā)行為。
每一次教育事件就是一次育人契機。班主任要善于把握,智慧應對,把每一次“事故”變成“故事”。在這個案例中,班主任要給學生算“經濟賬”,引導學生理性分析義賣結果,體會“貢獻值”;更要算“情感賬”,引導學生無私奉獻,不計回報,懂得愛心無價。
好的教育,要先對學生的反應產生共情,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好的教育,要通過數(shù)據(jù)和事例讓學生自己對比分析,而不是把道理生硬地強加給他們;好的教育,要學會引導學生在經歷中反思成長,而不是只關注一次表現(xiàn);好的教育,要讓學生看到活動背后的意義,獲得價值觀的認同,獲得情感的升華,而不是僅停留在活動表面。唯有如此,學生才會向著更好的自己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