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游覽杭州靈隱寺,一副直白樸素的對聯(lián)引人駐足,細思頗為觸動心弦。
素常,大家聽得多是“萬事如意”“萬事勝意”等喜詞吉語。這寄予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但也僅僅是愿景而已?,F(xiàn)實生活中,能達致此境界者怕是打著燈籠也難找。恰如季羨林先生所言,“自古至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那么,大多數(shù)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個體的人生常態(tài)是什么樣的?“半稱心”而已。
這不難理解。人生在世,世事多變,本身就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既有擁抱成功的喜悅,也有經(jīng)受失敗的煩惱;既要努力有所得,也會操勞有所失。而人又是情感動物,對一件事情、一種狀態(tài)的滿意度標準不一。同樣是一個饅頭,饑渴之人拿到已是知足萬分,而送給富足之人,卻會招致嫌棄。吃喝拉撒睡、酸甜苦辣咸,說起來這“百味人生”,恰恰源于“半稱心”的心路歷程。
話雖這么說,汲汲于“諸事稱心”者卻不乏其人。這里頭,有的是從自己出發(fā),和自己較勁,旁人無從置喙,也算是人生不同活法的選擇。但有些人為自己稱心打別人主意,甚至不惜走上歧路,就必須敲打一二了。特別在官場上,有人為求政績稱心,鋪張浪費整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人本已官職不低,為了滿足“官大就代表一切”的個人價值取向,跑官、要官、行賄買官,毒害官場生態(tài),掉進深溝是早晚的。
人有七情六欲,誰都有欲望,這很正常。但得隴望蜀,樣樣要占足,必然招災(zāi)惹禍。反之,重拾“半稱心”,客觀認識自身的長短板、環(huán)境優(yōu)劣勢,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更容易把簡單的事情做得精致,使其變得不簡單,在平凡的崗位做到極致,使其變得不平凡。
明末清初李密庵有首《半字禪》,讀之慨然:“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欲半禪半隨緣。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放棄對欲望的過度追逐,才能收獲“半人半我半自在”的佳境。當然,我們說體驗“半稱心”,絕非提倡消極對待生活、被動對待人生,而是要尊重客觀實際,尊重客觀規(guī)律,在“取法于上而得其中”,不自滿、不泄氣,自強不息。
選自《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