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曉
生活嘰嘰喳喳,日子可可愛愛。我愛牛肉面,你也記得好好吃飯呀!
我們學校有4個食堂,東南方向是一餐二餐,三餐靠北,四餐在西北角。學院的宿舍樓,包括平時上課的教學樓,離一餐二餐最近,有時候想換換口味,多去三餐;要是去四餐,大家都得專門空出小半天,因為光是從教學樓到四餐,就有半個小時的路程!一來一回再加上排隊點餐、找座位、吃飯的時間,得將近兩個小時。平時上課時間緊,只有得了空,大家才會去一趟,美其名曰“犒勞犒勞自己”。
可我不一樣,我去四餐去得相對頻繁。倒不是我太閑,而是因為四餐二樓的蘭州牛肉面實在是太好吃了!黃亮的面條置身清爽的面湯中,輕薄透明的白蘿卜片和深紅的牛肉片自在地壓在粗細均勻的面條上,周遭浮著些許翠綠且細碎的香菜葉(或蔥葉),再盛入一小勺紅艷艷的辣椒油,添上個巴掌大的金燦燦的炸蛋,四五種顏色熱熱鬧鬧拘在一只碩大的青花瓷碗里,看著就很有食欲!用筷子翻出面條,挑起幾根輕輕吹吹,“吸溜”一下滑進嘴里——霎時,鮮咸味裹挾著絲絲縷縷的香辣在唇齒間翻涌;戀戀不舍地咽下,再咬一口吸滿湯汁的炸蛋,雖然它的口感與嫩滑的面條相比略顯粗糙,但縫隙間清鮮的湯汁卻是溫溫柔柔的,兩者一中和,就像粗獷的西北壯漢突然遇見了心愛的姑娘,手足無措一陣,然后乖乖臣服了。
賣牛肉面的兩位師傅都是少數(shù)民族,高鼻大眼,五官深邃,頭戴一頂小帽,不僅面做得好,嗓門也大。別的窗口請同學取餐都用機器呼叫,牛肉面的窗口根本用不著,師傅隨便一喊,也沒覺得多費勁,一句略帶口音的“XX號,面好了——”就能從餐廳最西頭直愣愣傳到最東頭。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被驚得筷子一哆嗦,差點兒把面抖掉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對“聲如洪鐘”有了具體的認識。
還有一件事,說起來怪“丟人”。上個學期,有段時間很忙,忙到晚上夢見吃牛肉面但白天愣是沒時間去吃。好不容易忙完了,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四餐二樓。匆匆忙忙點完面,排隊時才發(fā)現(xiàn)臺子上豎了個紅底白字的標牌,上面印著四個緊湊的大字:餃子面條。我盯著牌子,心想:“餃子面條”是什么?沒聽說過啊,是不是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呀?我摸著下巴琢磨片刻,終于豪氣萬丈地肯定:我泱泱中華,地大物博,有些食物我沒聽說過那可太正常了。于是,本著“不恥下問”的原則,輪到我取面時,我一臉天真地問:“師傅,‘餃子面條’是什么呀?”師傅瞅了我好久,默默伸出拇指,豎在四個字的中間,意思是兩種食物——餃子、面條。身后排隊的同學“哄”地笑了,我抄起面碗,紅著臉,風一樣地逃跑了。
這些細細碎碎的事我執(zhí)著地記了很久。
生活嘰嘰喳喳,日子可可愛愛。我愛牛肉面,你也記得好好吃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