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不配得、不敢要的內(nèi)心沖突,不僅會讓我們不敢追求幸福,還會在獲得之后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懲罰。
一
有位讀者說,她丈夫有非常強悍的賺錢能力,但總會在賺到一筆錢之后,就迅速地揮霍一空。雖然不會太影響家庭的正常運作,但是她一直搞不懂,為什么家里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就不能更上一層樓呢?
后來,她才慢慢地理解了丈夫的行為。
公婆從不舍得花錢,還曾被不法分子騙了十多萬元存款,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下來的錢不但沒有享用到,反而都“貢獻”給了騙子。她的公婆都是極其節(jié)省的人,他們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兒子要節(jié)儉。
丈夫曾對她說:“父母辛苦攢了一輩子的錢,什么都沒干就沒有了,都不知道賺錢是為了什么?”她以前不能理解,就會對丈夫講道理:“所以,我們賺到錢以后不要太節(jié)儉,但也不要亂花錢,要提高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她這話說得沒有錯,但是對丈夫沒有用。
現(xiàn)在,她才領會到丈夫背后的心理動力:他可能從小就覺得,窮苦到必須節(jié)儉得不能再節(jié)儉,才算是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而手上突然賺了一筆錢,反而會讓他內(nèi)心不安,所以必須盡快揮霍掉才能坦然地過日常的生活。
這種潛意識的信念,不僅壓抑了他的欲望,也讓他無意識地去回避金錢。他真正回避的,是獲得金錢之后所帶來的內(nèi)疚感。因為父母節(jié)儉了一輩子,攢下來的錢一下就沒有了。但是,他強悍的賺錢能力,總是能讓自己手上有一大筆錢。這意味著會提高生活質(zhì)量,這也意味著會超越父母的窮苦生活,同時也顛覆了自己以往的生活狀態(tài)。生活的顛覆會讓人內(nèi)心產(chǎn)生失控感,而我們天然害怕這種失控,哪怕是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在這些沖突的影響下,他的內(nèi)心既內(nèi)疚又恐懼。他強悍的賺錢能力,雖然在別人的邏輯看來是幸福的,但是在他的潛意識邏輯來看,卻是痛苦和難受的。所以,他總是要把賺來的錢揮霍一空,一方面是表達對過去生活的忠誠,對自己不配得、不敢得信念的鞏固;一方面是對自己擁有獲得感的懲罰,對自己獲得了之后所產(chǎn)生焦慮的釋放。
二
廣東話里有句俗語:“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边@句話,我最初是在周潤發(fā)的電影《秋天的童話》中聽到。周潤發(fā)從賭場中出來,把辛苦工作掙來的工錢輸了個精光,像是對自己的安慰或自嘲,他邊走邊說著這句話,雖然錢財都輸光了,但身體似乎也輕松了。
或許,這就是潛意識中對自己不配得的一種催眠;同時,也是潛意識中對自己得到之后的一種懲罰。所以,為了避免懲罰,為了緩解焦慮和內(nèi)疚,我們就會讓自己在獲得的路上走得慢一些、讓自己更吃力一些;讓自己在幸福和快樂的路上走得曲折一些,讓幸??鞓反螯c折扣。
心理學者李雪說,她的一位朋友很會做生意,但總有個不正常的心理模式。就是每次很順利地談成了生意,到要簽合同時,這位朋友就坐立不安,總好像有哪里不對路一樣。然后,她就會犯一些錯誤。譬如:重要的材料忘記帶,或是耽誤時間錯過了航班等。接著,她再通過各種努力,付出各種代價,最后重新簽約成功。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了好多次,結果就變成,似乎總要特別辛苦才能成功。
辛苦并不是成功本身需要的,付出那些辛苦的意義,似乎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安慰:我已經(jīng)足夠辛苦了,我終于配得到了,打了折扣的快樂之后,我就可以踏實地享受我獲得的成功了。因為,這位朋友的父母常常對她說的一句口頭禪就是:“錢哪有那么容易掙到?!?/p>
口頭禪是一個人習慣性或無意識地常說的話語。習慣或無意識的表現(xiàn),常常反應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tài),這跟口頭禪使用者的性格、生活經(jīng)歷或情緒有關??陬^禪,不僅會呈現(xiàn)出個體的特質(zhì),往往也會影響到周圍人對這個人的感覺,以及和他的互動方式。
如果你在學校門口接過孩子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家長來接孩子時都會有很不一樣的口頭禪。有的父母一見到孩子就脫口而出說: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嗎?有的父母一見到孩子就問:今天的作業(yè)做完沒有?今天上課有沒有好好聽課?今天在學校有沒有打架?今天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其實,從父母見到孩子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投注:他們在關心什么,他們在焦慮什么。
三
有焦慮很正常,家長的焦慮要家長自己負責,盡量不要把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要知道,傳遞的不僅僅是焦慮的情緒,還有暗示。暗示就是一種催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配得、不敢得的話,那么,比較他、控制他、否定他、抱怨他,都是有效的辦法。
有個女生收到閨密發(fā)來的美食照片,原來是閨密專門打包過來探望她,目前正在前往她家的路上。她很開心,就截圖發(fā)了個朋友圈,并附上“想嫁”二字。在一片艷羨和嫉妒的回復中,她的媽媽也冒泡附上了六個字。她說,這六個字破壞了她接下來一整天的心情。媽媽的留言是:女孩子要自重。
還有個朋友說,只要自己發(fā)吃的、玩的自拍到朋友圈,母親就會留言說:又去哪玩、又亂花錢。以至于她每次開心發(fā)個朋友圈都要猶豫一下,最后只好選擇把父母給屏蔽了。
似乎父母沒辦法感受到孩子的開心,也不愿感受到孩子的開心。最經(jīng)典的場景莫過于,考了滿分的孩子興高采烈地奔向父母,結果父母回一句:不要驕傲。雖然道理都對,但是孩子的感受是:不能太開心。長此以往,就逐漸形成了一種人格模式,用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爽透不能型人格。
因為父母長期活在不能爽透之中,如果孩子輕輕松松就得到了,那仿佛就變成了對父母最大的背叛。所以孩子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沖突,會坐立不安,會無意識中把事情搞砸一些,不讓自己得到,或者讓自己得到的很辛苦、艱難。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