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蓉蓉
[摘 要] 朗讀能力是構成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也是語文綜合能力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文本字義,把握朗讀節(jié)奏,深入理解文本原意,播下朗讀方法的種子,真正讓學生做到會朗讀,熱愛朗讀。
[關鍵詞] 部編本;朗讀能力;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齊讀聽似節(jié)奏明快、聲音整齊,但是,教師在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時,讀不正確、讀不流利的問題依舊存在,能讀出感情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揣摩文本字義
(一)勤于朗讀,夯實基礎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惫糯桔幼⒅卣b讀,課堂上總是書聲瑯瑯。語文教學也應力求多讀。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筆者盡量將課文精講多讀,把時間擠出來給學生讀書,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記住了字音和字形。
(二)明其理,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提倡學生多讀,但對于易混淆的字音還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小柳樹和小棗樹》中有這樣一句話“小棗樹結了許多又大又紅的棗子”,“結”字應該念第一聲,但學生受口語習慣的影響,容易發(fā)成第二聲。在反復糾正無效后,筆者將“結”的兩個讀音所代表的意思分別列舉出來(結jiē:長出果實或種子;結jié:結束,了結),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之后沒有再讀錯過。
二、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
(一)恰當停頓
教師在檢查學生課文初讀情況時,發(fā)現學生都將關注點放在了字詞讀音、添字漏字、是否通順,忽視了句子中的正確停頓,如果有學生斷句上遇到了困難,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誰來幫幫他?”在一位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范讀后,教師就接著問剛剛讀錯的學生:“現在你會讀了嗎?再來試試?!敝白x錯的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再嘗試一遍,運氣好的、記憶力佳的“蒙混”過關了,如果運氣不佳,教師又要如此再來一遍。表面上,教師知道要教會學生朗讀,可是讀錯的學生真的“會讀”了嗎?
學生之所以斷句錯誤,真正原因是沒有掌握這種句式的結構,簡而言之,學生根本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教師不肯花時間、精力,耐心去引導學生,那么花費再多的時間進行盲目訓練,學生也很難把句子讀好。所以,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斷句的方法,學生的朗讀才能具有抑揚頓挫的美感。
(二)巧讀輕聲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常出現拖音和唱讀的現象,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應當從讀好輕音開始。所謂輕音,就是發(fā)音要輕且短。因此,教師可以制定明確的朗讀要求:輕聲必須讀得又輕又短,尤其是句子中的輕聲詞“著、了、的、得、地”,“影子、猴子、木頭”中的名詞后綴“子、頭”等,以及一些約定俗成后一個字念輕音的詞語“蘿卜、蘑菇、地方”等。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學生要仔細聆聽,嚴格把關,只要輕音拖長了,就重新再讀。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便領悟到朗讀不可拖腔拉調。
三、深入理解文本原意
(一)理解助力朗讀
學生縱使掌握再多的朗讀技巧,如果不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也很難讀出感情,所以教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通過簡短而傳神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多數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抓住青蛙自以為是的形象,讀出自大、不聽勸的語氣。而對于好心的小鳥說的三次話,多數學生讀不出層次上的區(qū)別,尤其是小鳥第二次說的“你弄錯了”和第三次說的“你是弄錯了”,這兩句話語氣是否一樣。教師嘗試引導:“第三次對話中,青蛙的笑和小鳥的笑是一樣的嗎?”學生能夠分辨出青蛙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說明青蛙很自大,小鳥的笑是又好氣又好笑的笑,是無奈的笑,與青蛙的笑形成對比。教師追問:“那為什么后一句比前一句多一個‘是呢?”學生趕忙回答:“好心的小鳥很著急、無奈,青蛙怎么就不明白他的意思呢?”學生再次朗讀小鳥第三次說的話時,不自覺地把“是”重讀,仿佛自己就成了著急、無奈的小鳥。這樣的朗讀訓練,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讀,卻使原本朗讀水平不高的學生真正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演繹了最真情的朗讀。
(二)朗讀增進理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主人公,大多與學生年齡相仿。教師要架設起學生與文本的橋梁,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用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是一篇淺顯易懂的抒情類課文,作者通過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溫柔、好累,由于內容與日常生活切合度很高,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關愛。但有學生提出了一個質疑:“課文中寫‘彎彎的眉毛,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眉毛都是長在臉上的,可這里為什么寫睡在臉上呢?”筆者將“睡”字改為“長”字讓學生讀一讀,學生一致認為用“睡”字更好。在朗讀對比中,學生發(fā)現“睡”字讀起來更輕,“為什么要讀得輕呢?” “因為聲音大了會把媽媽吵醒。”“媽媽睡了,眉毛也睡了,說明媽媽太累了,累得太想睡覺了?!痹趯W生輕柔的朗讀聲中,大家仿佛看到睡夢中的媽媽那美麗的臉龐、溫柔的面容,聽到媽媽那均勻的呼吸聲……想起了媽媽關心自己的一幕幕,感受到了作者對媽媽的愛,更讀出了自己對媽媽的愛!
四、運用多種方式開展朗讀教學
(一)繪聲繪色表演
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有效朗讀的直接動力。教師可以將情節(jié)比較生動的文章轉換為劇本,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望,這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熱愛朗讀的好習慣。
例如,教師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中發(fā)現,課文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特別是對狐貍、老虎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特點——狐貍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教師鼓勵學生讀流利后,分角色表演。在學生興致勃勃的表演過程中,學生化身為小動物,不需要過分精細的指導,自然而然地喜歡上朗讀,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二)情境結合
教師在講解抒情類課文時,在遵循文字先行的原則下,恰當運用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融入情境中的朗讀是由心而發(fā)的,是水到渠成的,是悅耳動聽的。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祖先的搖籃》中,教師采用配音等多種輔助手段,再現原始森林,刺激學生視覺、聽覺感官,引導學生想象,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活力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場景。這時,學生再朗讀就自然流露,讀得入情入境。
(三)重視評價方式
教師要及時點評學生的朗讀情況。讀得好的,不僅要給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字發(fā)音清晰、準確”“透過你的朗讀,我感受到作者的傷心、難過”;讀得有欠缺的,也應委婉地指出來,如“像老師這樣讀(師范讀)試試”“想要讀出這個意思,應注意哪些詞呢?”“怎樣讀,才能表達出這種情感呢?誰來嘗試一下?”如果對學生的朗讀總是簡單模糊地來一句“讀得好”“讀得不行”,甚至不做任何評價,學生哪里會有閱讀樂趣呢?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絕不是通過一兩節(jié)課的練習就可以達成的。這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把握好每一次朗讀教學,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享受朗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