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五史”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

2023-03-08 19:35:13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記憶

溫 夢 煜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為此所有的民族工作都應該圍繞這個主線與抓手展開。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學習會議上強調,面向各族群眾應“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宣傳教育”[1]?!拔迨贰敝邪腥A民族發(fā)展史的重要內容,蘊藏著我黨成功的民族工作經驗。學好“五史”才能鑒往知來——知曉中國共產黨過去成功的密碼,洞悉未來繼續(xù)成功的先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自覺地堅定與踐行初心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團結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五史”是講好中華民族奮斗故事的生動教材與資源庫,“五史”教育更是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歷史教育的必要性

塑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維度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去塑造了人們的同一感和認同感,現在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未來則意味著為了共同發(fā)展與繁榮的目標而奮斗。到底什么能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呢?通常認為,意識就是“顯現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在顯現出來的同時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顯現”,而“被意識到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通過回憶再次被意識到”[2]。當然,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范疇而言,起作用的并不是一般性的回憶與記憶,而是與之相關的對意識起著再顯現與加強作用的歷史記憶。將現實、歷史與未來連接在一起的不是個體的記憶或者一般性的記憶,而是為共同體所有的歷史記憶。保羅·康納認為我們是基于對過去的了解才產生了對現在的體驗,過去的記憶是為當前社會秩序服務的[3]。即歷史記憶本身是為現實的需要而服務的,記憶什么、遺忘什么都是出于共同體的當下利益訴求。共同體的歷史記憶是共同體成員長期互動、實踐與敘事下,借助記憶與遺忘機制,經由敘事進行情景再現而形成的。

歷史教育與學習是在記憶、遺忘機制下塑造歷史記憶的重要渠道。成文歷史是歷史記憶的重要資源庫,卻不是其應然的來源。歷史書寫與歷史記憶是兩種相互關聯(lián)又相互區(qū)別的活動。歷史學家基于文獻、考古發(fā)現和口述史形成成文的歷史。它具有保留、傳遞人們的記憶的功能,與此同時還能塑造人們的歷史記憶?!皻v史不僅能夠鞏固和表達集體和個人記憶,而且能夠糾正集體和個人記憶甚至反駁它?!盵4]但它又不必然、自動成為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需要經歷一個記憶習得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框架內的個體都需要參與到中華民族的歷史之中。個體由于生命的長度有限,無法做到每一個歷史時刻都親身經歷,只能通過學習、記憶與中華民族相關的歷史知識,通過間接經歷的方式來參與或重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歷史的學習首先要對顯著事件的時間與經歷、事實、重要人物等內容進行學習與記憶,即認知記憶申述。它類似情節(jié)記憶,具有建構身份的標簽作用,使歷史記憶與個人的鮮活記憶融合在一起,填補記憶空白,延續(xù)記憶的連續(xù)性,拓展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內容與維度。因此,歷史記憶是從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框架中獲得,并在成員內部互動的過程中鑄牢共同體意識。

“五史”教育本身就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的提取、重溫與強化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顯著的歷史維度,歷史延續(xù)性更是認識理解古代—現代—未來中國的重要維度。有共同書寫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備的優(yōu)勢之一。“中華民族”并不是近代才被中國知識分子建構出來的,而是在歷史場合中孕育的民族實體與社會事實。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tǒng)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5]中華文明“內向凝聚”的統(tǒng)一性有賴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悠久的歷史形成、塑造歷程中培育的中華民族深沉的歷史意識?!拔迨贰苯逃鳛橐环N歷史教育方式,既是將外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觀念輸入內化于人民身體的一種渠道,更是促進內部感情生成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與挖掘“五史”中寶貴的歷史資源,轉換為歷史記憶,獲取廣袤的厚植資源與內聚性情感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五史”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機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認知、情感、信念與行動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既是繼替遞進的階段,又是齊頭并進、相互融鑄的過程,共同生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層的、穩(wěn)定的意識立場,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促使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一)“五史”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體認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是“五史”的重要內容。學習者可以從知識理論層面深化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系統(tǒng)、整體的認知,深刻領會自身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命運之間休戚與共的密切關系。

“五史”教育是講好民族團結故事的重要渠道,可以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共同情感生成奠定認知基礎。在“五史”教育中,可以充分學習各民族長期交融共創(chuàng)民族璀璨文明,鑄就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史實,了解近代以來各族優(yōu)秀兒女為民族獨立與解放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更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團結奮進、繁榮發(fā)展重要內容的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為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奠定了前提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我國對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并在此基礎上推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區(qū)在進行民主改革后,從根本上廢除了階級剝削壓迫制度,揭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新篇章。在經濟上,中央在民族地區(qū)布局現代工業(yè),始終將民族大團結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致力于打造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蘊藏于民族地區(qū)各族群眾相互幫扶之中——各族產業(yè)工人在生產生活中相互學習、相互了解、互幫互助,“在政治上、經濟上、國防上,都對整個國家、整個中華民族有很大的幫助[6]。改革開放后,在“兩個大局”下,中央陸續(xù)出臺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及其配套工程以推動與帶動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與開發(fā)有了新的工作抓手。在黨的正確領導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少數民族實現了整體性的脫貧,兌現了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書寫了一部中國各民族齊心協(xié)力擺脫絕對貧困的史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中華兒女凝聚共識,齊心協(xié)力,在大聯(lián)合大團結下繼續(xù)譜寫民族復興的贊歌。

學習“五史”可以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拔迨贰辈粌H囊括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發(fā)展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亦涵蓋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理論發(fā)展與實踐的歷程。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之間本身就是目標相契、價值共生、共同演進的關系[7]。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社會主義國家處理民族關系與民族建設問題的指明燈。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產生于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斗爭的背景之下,其總體目標指向各民族共同發(fā)展,核心內容為平等、團結、發(fā)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反杜林論》等經典著作對“民族平等”進行了詳細地闡述,認為先進民族應該幫助后進民族。后來列寧將這個原則運用到本國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在不斷批評“民族主義”中提出了處理大小民族之間關系的相關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僅追求表面的、形式上的民族平等,事實上的民族平等才是最終旨歸。在我國的具體的實踐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相應地增長為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成型與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促成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隈R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民族的動員能力與團結凝聚社會的功能理論,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經驗與教訓,我國在民族問題上將民族規(guī)律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在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各族人民對“五史”的學習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深化對“我國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進一步理解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背后的理論邏輯,引導各族群眾深化對我國民族方針與政策的了解與理解,認識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

由此可見,“五史”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相同的認知目標與旨歸?!拔迨贰苯逃齼热葚S富,本身就包涵了關于民族團結、“三個離不開”的內容,既包含了中華民族苦難記憶與輝煌記憶,亦涵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等豐富的內容。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民族觀以及基于共同歷史記憶下的共同領會所實現的一致性,為提升中華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等共同情感筑牢認知基石。

(二)“五史”教育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僅有基于知識層面的系統(tǒng)與豐富是遠遠不夠的。畢竟缺乏情感浸潤的歷史知識與認識是沒有溫度的,難以全面澆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情感建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肯綮[9]。

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充盈著很多情感,其中最核心、最具有號召力的情感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拔鍌€認同”是澆筑民族團結的情感根基,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與情感架構與“五史”教育內嵌的認知與情感體系彼此契合。“五史”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停留在淺表的對歷史時間、重要歷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的簡單記憶或講述,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全國人民在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0]。它明確闡釋了“五史”教育不僅是一個知識再生產的平臺,更是一個情感加工廠。

“五史”教育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塑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教育內容來看,“五史”中涵育著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起著增強“五個認同”、積蓄共同情感能量的作用,直接作用于中華民族內部的情感建設?!拔迨贰钡闹骶€充分彰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才能探索出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在,更是團結中華民族的核心力量。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就十分關注民族團結問題。1924年,中國共產黨早在“大革命”時期提出了以民族平等為基礎的民族團結的內容。隨著革命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注重提倡民族平等,促進民族團結,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紀念活動、抗日宣傳、座談會、紀念性文章,深入挖掘各種資源,在為抗戰(zhàn)動員服務的同時也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經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作為中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以及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團結的理解也不斷深化。新中國成立以后,“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成為國家民族敘事中的一個核心高頻詞匯,為黨推進增強各民族情感的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模式,并將之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成為我們民族工作的重要領域。在1957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的座談會上,周恩來就指出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各民族的民族感情具有長期性與兩面性,規(guī)避民族感情擴大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重要辦法就是將“民族感情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11]。此后,我們?yōu)榱藰嫿ㄐ滦兔褡尻P系,在制度安排上,采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基本制度,締造與鞏固中華民族大家庭,促進與陶鑄中華民族歷史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12]。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主義對人民性和公平正義的追求與強調。因此,只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中華民族進一步的凝聚與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的引領與鑄牢?;谥腥A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史和實踐史,我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民族團結僅靠政治建構、政策來構筑政治認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文化認同以及共同的利益和命運認同[13],即將提升“五個認同”作為增強中華民族內部的凝聚與團結的黏合劑。

從教育形式來看,“五史”教育寄寓于情感喚醒的各類具象化的記憶場所。作為“情感磁石”的具象化的記憶場所包括革命文化遺址、各種層次的儀式與儀典、依托信息技術所建構的媒介化空間等。通過參觀革命文化遺址或線上展覽,在圖片、文字或視頻所提供的歷史記憶中,參與者被或悲壯或激昂或自豪的情感所感染,解除情感禁錮,將去個人化的情感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抑或對個體化情感進行調整與校正;在各類儀式與儀典中,情感通常與認知信息、價值觀念一同隱藏在支配性符號之中,寓于共同凝視象征與展演性的活動中的歷史知識與記憶——包括對黨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壯麗篇章的歷史等——為個體所接收,在情感共融中獲得對祖國、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濃烈的情感,為中華民族提升內聚力供應情感能量,也為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信念打牢基礎。

(三)“五史”教育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信念

學史增信,“五史”教育促進各民族在信念上的團結統(tǒng)一。信念不是簡單的“相信”“確信”層面的認知,而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狀態(tài),看作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體”[14]。只有在充分認知與維持高情感能量的情況下,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形成意志力,最終生發(fā)信念。中華民族共同體信念包涵三個層次:

1.堅定的理想信念。即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的堅定執(zhí)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理想信念有著深層次的互嵌關系,相互支撐,共生共長。共同理想的實現離不開中華兒女的大團結,相應地,理想信念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指明燈在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起著錨定方向,劃定同心圓,人心凝聚的黏合劑作用。一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共同體才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擁有未來的民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向前發(fā)展,眾志成城,勠力同心,共同的理想信念必不可少。沒有共同理想信念的支撐,一個民族就會像一盤散沙,會因為失去奮斗目標、方向與精神支柱而失去凝聚力。

2.堅持對黨的領導的信任。包括對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成就的引以為豪,以及對中華民族未來前途命運的自信滿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拔迨贰苯逃軌驇椭髯迦罕娭販亟詠?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的關鍵性的輝煌的歷史時刻。這生發(fā)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未來的堅定信心,夯實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信念,促進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樹立。當然,“五史”教育并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去的成就,而是要從黨百年民族工作中總結成功的民族工作經驗,牢牢把握民族規(guī)律,讓各族群眾在“五史”教育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進而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對中華民族光明未來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與信念,促進共同理想與信念上的團結與統(tǒng)一。

3.對中華民族共同道德信念的篤行持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信念”[15],是凝聚著中華民族14億人所共融、共建、共享的價值觀共識,承載著各民族群眾的美好愿景,更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形塑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引領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緒上邁入現代化,澆筑中華民族為共同的理想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價值觀層面的夯實能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五史”教育促成共同體信念的堅守,從三個維度打牢了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16]。基于體認與情感所產生的共同體信念一旦嵌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系統(tǒng)與共有精神家園后會指引人們的價值取向與選擇,直接影響行動系統(tǒng),為增進中華兒女的團結合作筑牢堅實的思想基礎。

(四)“五史”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的團結合作

歷史學習尤其是中共黨史的學習貫穿于黨的百年歷程之中。歷次學習都起到了統(tǒng)一思想、內聚團結、促進合作的良好作用。在延安時期,六屆六中全會拉開了以黨史學習為重點內容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相關歷史文集的學習,提高了黨內高級干部的思想覺悟,統(tǒng)一了對黨的歷史的認識。學習活動拓展至普通黨員中,也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最終促進了延安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話語和精神風貌的轉變,增強了延安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與支持。

在“五史”教育中,認知增強、情感建設、信念夯實與團結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一體化過程。首先,“五史”教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塑造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標的是一致的[9]。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團結教育就將愛國主義與“民族大家庭”兩個工作緊密結合。在20世紀50年代將愛國主義作為民族工作的重點,呈現了“‘民族大家庭’與新中國史‘二位一體’的”現象[17]。愛國主義教育在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延續(xù)至今,早在2015年習近平就強調了愛國主義對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起著維系的重要作用[18]。愛國主義精神促使各族群眾自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凝聚各族群眾的思想意識,是反對各種形式的民族分裂主義的最強大的力量。其次,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團結”的理論為夯實民族關系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學好“五史”的關鍵在于在其中感悟思想偉力,特別是要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qū)所取得的發(fā)展與變化來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理念,感悟民族團結理論,以在思想層面深層次地掃清影響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內聚力提升的障礙。

三、“五史 ”教育涵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展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作用主體并不是同質的。這意味著以“五史”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的社會工作要以學習主體為關鍵變量,在學習資源、學習形式、學習方法三個方面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提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效力,引導各族群眾樹立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一)規(guī)劃分眾化學習資源,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效度

學習“五史”教育的資源、材料應該根據學習主體進行內容規(guī)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共同體的每一份子都不具備親歷全部歷史的能力與可能性,如客觀因素造成了個體記憶之間的差異與個體—集體記憶之間的距離。具體而言,代際、個體經歷、生命經驗與地方性知識等維度都作用于彼此之間以及個體—集體記憶之間的差距,影響“五史”學習的效果。首先,由于成長的年代差異,不同代際的人們與中華民族歷史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存在認知與理解差異?!安煌叿莸娜穗m然以身共處于某一個特定的場合,但他們可能會在精神和感情上保持絕緣,可以說,一代人的記憶不可挽回地鎖閉在他們這一代人的身心之中?!盵3]3其次,不同人或人群對同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的感受是不一致的,自身的生命經驗以及“是否親歷”是關鍵的變量。畢竟,苦難記憶是可以共享,但是個人不能完全擁有他人苦難的、個體性經歷,尤其是不能完全體驗親歷者的情感感受。再次,個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之間的距離差不僅體現在代際差異,還受地方性知識的影響,存在地域差異。

客觀存在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存在的距離導致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感受之間的差異。然而,在同一個社會秩序下,共同體的參與者必須要有共同的記憶,否則就會出現“不能經驗共享或設想”的現象,不利于共同體凝聚。要想彌補不同行動主體之間的差異與距離,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聚焦共同的時代關切,使得不同代際、具有不同生命的主體在共同的凝視、共同的記憶之場中,將碎片化、多元化的歷史敘事整合為同一的、傳達清晰、鼓舞性的敘事,并且通過符號和紀念儀式來固定,以抵抗社會記憶的非穩(wěn)定性和易逝性。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教育效果,在以“五史”教育陶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在抓住歷史主線的同時提供分眾化學習資源。針對青年人需選擇貼近青年人的思維方式與歷史知識儲備的資料,對于民族地區(qū)的民眾則要因地制宜地挖掘、整理與宣傳各民族自古以來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注重“三個離不開”歷史的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

(二)打造多樣化的學習形式,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維度

“五史”教育應該打造“多形式、多層次”的立體化學習模式,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多維協(xié)同。在中華民族回憶自身歷史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記憶之場:歷史著作、包括照片等在內的文獻資料、博物館、革命文化遺址、儀式與慶典、民間故事與傳說等等物質之場與非物質之場。因此,在“五史”教育中,回憶場并不是單一的,我們的記憶提取、習得之所不僅僅局限在成文歷史或者教育課程體系之中——比如自主閱讀、專題學習、專題黨課、專題民主生活會、專題培訓,還包括博物館與革命文化遺址的參觀,共同的風俗習慣與紀念日,電視、電影等相關表演作品的觀看等,此即所謂的“正典”。從社會記憶變成歷史記憶,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需要引發(fā)公眾的興趣。在形式創(chuàng)新上,一個重要的導向為通過新鮮活潑的形式引起公眾對“正典”的興趣,而不是生搬硬套、搞形式主義,否則將影響提取或者重溫社會記憶的效果。

毋庸置疑,“正典”對歷史記憶的形塑作用仍然處于核心地位,但非正式、非官方的回憶之場在提升中華民族的認同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五史”教育的關注領域更多的集中在社會與學校之中,而家庭教育因其隱蔽性受到的關注較少。人們生活所仰賴的社會框架——家庭、民族、社會等提供的信息并不是一個完整自洽的同心圓結構,得到的可能是互相抵觸的、相互爭鳴的敘事。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承擔著教育個體的重要責任。家庭的教育具有傳遞歷史記憶、傳遞價值觀與情感、培養(yǎng)行為模式等作用。傳統(tǒng)的講故事借助個人講述的形式,將個人記憶轉換為歷史記憶,最終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陶鑄的目的。除了語言外,實物圖像,比如照片、影視作品也具有記憶載體與歷史敘事的功能。盡管人們不能完全擁有他人的記憶,但一旦經過言語的表達,個體記憶就與語言融合在一起,不再為講述者個人所獨有。因此,在家庭的“五史”教育中,公民可以通過講述紅色故事,圍坐在一起看紀錄片、電影等多元形式進行“五史”學習,形成學校、社會、家庭 “三維”協(xié)同的學習結構。

(三)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校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精度

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決定了學習的精準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習過程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性,否則會 “陷入盲目狀態(tài)甚至誤入歧途”,甚至“難以抵御各種錯誤思潮”[15]406。在“五史”教育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唯物史觀觀點,抓住歷史的主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入侵。

歷史記憶是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重要事項。記憶是為了現在或者當下的利益服務而進行的“過去”建構。“記憶是一個社會群體的主觀經歷,它本質上維持著一種權力關系。簡單來說,這就是誰想要誰記住什么”[4]198?!爱斠粋€大國想剝奪一個小國的民族意識時,它使用有組織忘卻(organised forgetting)的方法”[3]11。通過遺忘等機制,人的記憶是可塑的,甚至會在回憶中不斷重寫過去個體經歷的細節(jié),也可以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植入完全錯誤的記憶。

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利用了歷史記憶可建構的特點,通過反諷、拼貼、篡改、戲說等敘事方式,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與中華民族發(fā)展史進行歪曲、篡改,割斷各民族之間的歷史交往的事實與文化上的聯(lián)系。具體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只專注于篡改與解構,不談發(fā)展與和諧,以細枝末節(jié)遮蔽歷史的主流,以片面的、個人化的個人記憶來肢解歷史的延續(xù)性、完整性,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共享的價值觀體系與歷史記憶的權威性與嚴肅性,解構社會共識,最終達到消除、解構自然認同以及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與文化的原生性的忠誠。所以,在“五史 ”教育中,應堅持用唯物歷史觀來認知歷史,分清主流和支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守好意識形態(tài)陣地。

“五史”教育可以架起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作為記憶提取的場景,將歷史知識與場景轉換為歷史記憶,從認知、情感、理想信念與團結合作四個維度幫助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增強“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與至關重要的渠道。在以“五史”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五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首先,代際、生命經驗與地域之間存在的差異會影響“五史”教育的效果,因而需要進行分眾化教育;其次,“五史”教育的形式應是多元化的,不論是“正典”教育,還是紀念儀式、革命文化遺址以及家庭教育等,都具有將歷史資料轉化為歷史記憶進而涵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再次,在“五史”教育中應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抓住歷史的主線,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輝煌歷史的割裂與篡改。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記憶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記憶中的他們
兒時的記憶(四)
卫辉市| 清徐县| 贵港市| 双流县| 安达市| 永吉县| 清涧县| 德庆县| 收藏| 廊坊市| 建瓯市| 万载县| 大荔县| 沈阳市| 紫金县| 南江县| 兴文县| 辰溪县| 定安县| 卢氏县| 婺源县| 绥中县| 平泉县| 攀枝花市| 射洪县| 禹城市| 神池县| 涟源市| 阿拉善盟| 隆德县| 修武县| 虎林市| 深泽县| 临湘市| 湟源县| 大余县| 北碚区| 绵阳市| 班玛县| 镇原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