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莉莉
(山西農業(yè)大學 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13)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qū)溝道治理時以淤地造田和滯洪攔沙為目的而修建的水工建筑物,是改善當?shù)厝罕娚a生活條件、將荒溝變良田、增加糧食產量的水土保持溝道治理工程[1]。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是保障淤地壩安全運行、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各壩的防洪標準,做好洪水組合計算,是壩系工程除險加固設計時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在這方面有關專家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壩系工程防洪標準確定原則[2]和洪水組合計算方法[3-5],并在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6]。本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相關理論,以臨縣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為例,從流域內干支溝最上游開始,綜合分析各壩的分布位置及其對下游的影響,構建壩系內大中型淤地壩層次結構模型,直觀、快捷地分析流域內各壩的分布特征及上下游壩間的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壩的防洪標準和洪水組合計算方法,為壩系工程除險加固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層次分析法[7]由美國運籌學家薩德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它將復雜問題按相互關系構成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對比分析確定相同和相異層次中各因素的重要性,并做出綜合決策判斷,在我國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層次分析法在淤地壩效益分析、施工時序安排等方面也有應用[8-9]。
基于層次分析法相關理論,將臨縣萬安溝小流域內干支溝最上游的淤地壩設定為第1層,把其影響到的下游淤地壩設定為第2層,再把第2層影響到的下游淤地壩設定為第3層……以此類推,直到分析完整個壩系。若某座淤地壩上游有多座并聯(lián)淤地壩,且位于不同層次時,按最低層次原則,逐級遞推,順次將其劃分至下一層次,使壩系內大中型淤地壩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結構體系,且各層間具有特定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分析各壩的分布位置及其相互影響關系,構建壩系層次結構模型。
萬安溝小流域位于山西臨縣臨泉鎮(zhèn)境內,屬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流域總面積53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52.2 km2,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1.43萬t/(km2·a)。流域壩系工程建設期為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共建成大中型淤地壩30座[10]。其中,大(1)型淤地壩1座,設計總庫容212.35萬m3,主要建筑物級別按4級設計,防洪標準按30 a 一遇洪水設計、300 a 一遇洪水校核;大(2)型淤地壩11座,設計總庫容50萬~100萬m3,主要建筑物級別按5級設計,防洪標準按20 a 一遇洪水設計、200 a 一遇洪水校核;中型淤地壩18座,設計總庫容10萬~50 萬m3,主要建筑物級別按5級設計,防洪標準按20 a一遇洪水設計、50 a 一遇洪水校核。壩系工程可控制流域面積44.6 km2,總庫容1 416.4萬m3,其中攔泥庫容991.1萬m3,可淤地面積141.6 hm2。在這30座淤地壩中,除殷唐溝大(1)型淤地壩為“三大件”外,其余均為大壩和放水工程“兩大件”,除險加固的主要任務是增設溢洪道。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總體布局見圖1,淤地壩除險加固基本情況見表1,圖表中G、D、Z分別表示大(1)型、大(2)型和中型淤地壩,標“*”表示該淤地壩下游影響范圍內有居民點。
表1 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淤地壩除險加固基本情況
圖1 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總體布局
按照層次分析法,結合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分布情況,將流域內大中型淤地壩劃分為5層:第1層淤地壩有19座,包括大(2)型淤地壩3座、中型淤地壩16座;第2層淤地壩有6座,包括大型(1)型淤地壩1座、大型(2)型淤地壩3座、中型淤地壩2座;第3層淤地壩有3座,均為大(2)型淤地壩;第4、5層淤地壩各有1座,均為大(2)型淤地壩。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層次結構模型見圖2。
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除險加固防洪標準,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從圖2中可以看出,位于第1層的D5*、Z4*、Z5*、Z13*,第2層的Z12*和第3層的D8*這6座淤地壩下游影響范圍內有居民點。根據(jù)《淤地壩技術規(guī)范》(SL/T 804—2020)中“失事后損失巨大或影響嚴重的淤地壩工程中5級主要永久性建筑物,經論證可提高一級”的要求,主要永久性建筑物可提高一級,其相應的防洪標準也應提高一級,因此D5*和D8*這2座大(2)型淤地壩防洪標準應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防洪標準的30 a一遇洪水設計、300 a一遇洪水校核,用GD5*和GD8*表示;Z4*、Z5*、Z13*和Z12*這4 座中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應提高到20 a一遇洪水設計、200 a一遇洪水校核,用DZ4*、DZ5*、DZ13*和DZ12*表示。
圖2 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層次結構模型
從圖2中可以看出,第1層Z17和Z18這2座中型淤地壩位于單獨支溝內,且下游沒有大型淤地壩。根據(jù)《淤地壩技術規(guī)范》(SL/T 804—2020)中“大型淤地壩控制區(qū)域外的中型淤地壩校核洪水重現(xiàn)期應取上限”的要求,這2座中型淤地壩防洪標準應提高到20 a一遇洪水設計、200 a一遇洪水校核,按大(2)型淤地壩設計,用DZ17和DZ18表示。
從3.1分析中可知,流域內大(1)型淤地壩有3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GD5*、第2層的G1和第3層的GD8*。便于洪水組合計算,與其相關的大(2)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也應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
位于第1層的GD5*和第2層的G1下游是位于第5層的D6,G1上游還有防洪標準提高到大(2)型淤地壩的DZ4*和DZ5*,考慮調洪計算時防洪標準的一致性,D6、DZ4*和DZ5*這3座大(2)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應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分別用GD6、GZ4*和GZ5*表示。而位于第5層的GD6,上游有位于第4層的D4、位于第3層的D2和位于第2層的D3、D1,共4座大(2)型淤地壩,便于洪水組合計算,其防洪標準也應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的防洪標準,分別用GD4、GD2、GD3和GD1表示。
位于第3層的GD8*上游為第2層的Z15和第1層的Z14這2座中型淤地壩,因不考慮其影響范圍,故保持原有防洪標準。
這樣,從洪水組合計算角度考慮,需要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防洪標準的壩有7座,分別是GD1、GD2、GD3、GD4、GD6、GZ4*和GZ5*。
防洪標準保持不變的淤地壩共有17座,其中:大(1)型淤地壩1座,為G1;大(2)型淤地壩有4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D10、D11、第2層的D9和第3層的D7;中型淤地壩有12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Z1、Z2、Z3、Z6、Z7、Z8、Z9、Z10、Z11、Z14、Z16和位于第2層的Z15。
綜上所述,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除險加固設計時,最終確定該流域壩系工程防洪標準為:大(1)型淤地壩10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GZ4*、GZ5*、GD5*,第2層的G1、GD1、GD3,第3層的GD2、GD8*,第4層的GD4,第5層的GD6;大(2)型淤地壩8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D10、D11、DZ13*、DZ17、DZ18,第2層的D9、DZ12*,第3層的D7;中型淤地壩12座,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Z1、Z2、Z3、Z6、Z7、Z8、Z9、Z10、Z11、Z14、Z16和第2層的Z15。其防洪標準分布見圖3,防洪標準層次結構模型見圖4,從圖中可直觀地看出需要提高防洪標準的淤地壩及提高的原因。
圖3 萬安溝小流域壩系工程除險加固設計時防洪標準分布
圖4 萬安溝小流域壩系除險加固設計時防洪標準層次結構模型
壩系工程除險加固設計時,洪水組合計算包括組合洪峰流量和組合洪水總量兩部分,利用層次結構模型按單壩、串聯(lián)壩和并聯(lián)壩三種情況分析洪水組合[3]。
因大型淤地壩洪水組合計算時,其區(qū)間產流面積包括區(qū)間防洪標準為中型淤地壩的產流面積,因此按單壩計算的淤地壩就是位于第1層的所有淤地壩,以及設計壩上游層均為中型淤地壩的大(1)型淤地壩和大(2)型淤地壩。從圖4中可以看出,共有24座淤地壩按單壩計算,分別是位于第1層的19座淤地壩;位于第2層其上游第1層為中型淤地壩的大(1)型淤地壩GD1、GD3和大(2)型淤地壩D9、DZ12*這4座淤地壩;位于第3層其上游第2、1層均為中型淤地壩的大(1)型淤地壩GD8*。
4.1.1 洪峰流量
根據(jù)山西省《淤地壩工程技術規(guī)范》(晉Q 834—85),計算公式為
QP=C1H24PF2/3
(1)
式中:QP為頻率為P的洪峰流量,m3/s;C1為洪峰地理參數(shù);F為產流面積,km2;H24P為頻率為P的24 h暴雨量,mm。
4.1.2 洪水總量
洪水總量計算公式為
WP=KRPF
(2)
式中:WP為頻率為P的設計洪水總量,萬m3;K為小面積洪水折減系數(shù);RP為頻率為P的設計暴雨一次洪水模數(shù),萬m3/km2;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按串聯(lián)壩計算的淤地壩是指位于相鄰兩層次、防洪標準相同,且相互關系唯一的淤地壩。從圖4中可以看出,按串聯(lián)壩計算的有位于第2層的Z15與第1層的Z14,是中型淤地壩串聯(lián);位于第3層的GD2與第2層的GD1,是大(1)型淤地壩串聯(lián)。
4.2.1 組合洪峰流量[4]
組合洪峰流量計算公式為
(3)
式中:QP調為經上層壩調節(jié)后的洪峰流量,m3/s;QP區(qū)為區(qū)間洪峰流量,m3/s;QP未為未經上層壩調節(jié)的洪峰流量,m3/s;Q1P為上層壩的洪峰流量,m3/s;q1P為上層壩的最大下泄流量,m3/s。
4.2.2 組合洪水總量
組合洪水總量計算公式為
(4)
式中:WP調為經上層壩調節(jié)后的洪水總量,萬m3;WP未為未經上層壩調節(jié)的洪水總量,萬m3;F為設計壩上游的總產流面積,km2;f區(qū)為區(qū)間產流面積,km2;W1為上層壩達到最大下泄流量時的泄洪總量,萬m3。
按并聯(lián)壩計算的淤地壩是指位于設計壩上游相鄰層、防洪標準相同,且上層壩有2座或2座以上的淤地壩。從圖4中可以看出,上層并聯(lián)2座淤地壩的有3座,分別是位于第2層的G1、第3層的D7與第4層的GD4。其中G1上層是防洪標準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GZ4*、GZ5*和中型淤地壩Z6,G1在洪水計算時,按照上游串聯(lián)壩下泄洪水與產流總面積進行調洪計算,應考慮GZ4*、GZ5*下泄洪水與區(qū)間產流面積(含Z6區(qū)間產流面積)的洪水組合;D7上層分別是防洪標準提高到大(2)型淤地壩DZ12*、DZ13*,D7在洪水計算時,應考慮設計標準提高到大(2)型淤地壩DZ12*、DZ13*的下泄洪水與區(qū)間產流面積的洪水組合; GD4上層分別是防洪標準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GD2、GD3,GD4在洪水計算時,應考慮設計標準提高到大(1)型淤地壩GD2、GD3的下泄洪水與區(qū)間產流面積的洪水組合。
上層并聯(lián)3座淤地壩的有1座,是位于第5層的大(1)型淤地壩GD6,其上層分別是位于第4層的GD4、第2層的G1、第1層的GD5這3座大(1)型淤地壩和按區(qū)間產流面積計算的Z7~Z10這4座中型淤地壩。GD6在洪水計算時,應考慮上層并聯(lián)的3座大(1)型淤地壩GD4、G1、GD5*的下泄洪水與區(qū)間產流面積的洪水組合。
從以上分析可得,按并聯(lián)壩計算的共有4座淤地壩,分別是按并聯(lián)2座淤地壩計算的G1、D7、GD4及按并聯(lián)3座淤地壩計算的GD6。此處主要介紹并聯(lián)3座淤地壩時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的計算。
4.3.1 組合洪峰流量[3]
并聯(lián)3座淤地壩的組合洪峰流量計算公式為
(5)
式中:Q1P、Q2P、Q3P分別為上層1號壩、2號壩、3號壩的洪峰流量,m3/s;q1P、q2P、q3P分別為上層1號壩、2號壩、3號壩的最大下泄流量,m3/s;∑f為設計壩上層3座壩產流面積之和,km2;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4.3.2 組合洪水總量
并聯(lián)3座淤地壩的組合洪水總量計算公式為
(6)
式中:W1、W2、W3分別為上層1號壩、2號壩、3號壩達到最大下泄流量時的泄洪總量,萬m3;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基于層次分析法理論,將流域內大中型淤地壩層次化、條理化,構建壩系工程層次結構模型,可直觀地反映出流域內壩系工程的整體布局,快速、便捷地掌握各壩與上下游壩的相關關系,科學合理地確定各壩的防洪標準,做好壩系洪水組合計算,有利于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設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