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其
小時候,老家沒有自來水,需要到門前的小河挑水。在大多時候,河水是清澈的,可以直接飲用。但是,一旦下大雨,引發(fā)山洪,河水就變得渾濁不堪了。挑回來的水往往要放很久,待泥沙沉淀后,才能用來燒水做飯。老家人把這一過程稱為“坐清”。
有時急著用水,我就在水桶邊大聲嚷嚷:“怎么還不清,怎么還不清!”這時母親就會耐心地告訴我:“娃兒,‘坐清’得靠時間,急不得喲!”時間久了,我的性子漸漸被磨平了,做事情也不那么急了。
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是急不得的,得靠歲月的積淀和時間的積累。
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宋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時,發(fā)現(xiàn)縣衙對面“山嶺高峻,人路不通,了無花卉點綴映照”。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叫人用黃泥裹著核桃做成彈丸,閑暇時便一顆顆往山嶺上投。幾年下來,竟然花開滿山。后來,蘇軾游歷此地,賦詩贊曰:“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o數(shù)?!?/p>
有人說,石曼卿聰明,想出了個金點子。我想,這個故事的價值還在于告訴我們時間的偉大。數(shù)年之后,沒有人記得當(dāng)時有誰參加過投擲核桃的游戲,也無法計算究竟有多少顆核桃落腳山坡。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堅持不懈的播種、靜謐無言的守望,定不會迎來滿山芳華。創(chuàng)造奇跡的是人,也是時間。
“坐清”需要時間,成事需要等待,這個過程說到底是個靜心的過程。由物聯(lián)想到人,縱觀歷史脈絡(luò),看人世滄桑,科學(xué)的探索,文壇的攀登,事業(yè)的成功,等等,無不是源自“靜”的魔法。老子說,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紛繁萬物回歸根本即為靜,只有靜才能回歸生命。諸葛亮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諍言,說明人的理想和追求與“守靜”是密不可分的。追求靜,既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事業(yè)成功的秘籍。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就經(jīng)過了10年的潛心思考。黑格爾在著書立說之前,曾謝絕一切公務(wù)活動,閉門苦讀苦思6年?,F(xiàn)代學(xué)者鄭振鐸“素志恬淡,于人世間名利視之蔑如;獨于書,則每具患得患失之心”。他每天清晨捧書尋一靜地,孜孜以讀,直到夕陽西下,他稱之為“人生一樂也”!還有文學(xué)家的“神來之筆”,軍事家的“出奇制勝”,科學(xué)家的“茅塞頓開”,思想家的“豁然貫通”,無不是靜心思考、絞盡腦汁的結(jié)果。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另一種“坐清”,因為靜得下心來,讓自己的頭腦清醒、思路清晰,才能深挖事物的本質(zhì),進而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最終步入成功的殿堂。
如果把“坐清”的過程全然交給時間,那也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兒時在等待水“坐清”的過程中,母親還會交待,待水稍稍清一些后,還要反復(fù)過濾幾次,才能把泥沙全部過濾掉,留下純凈清澈的水,這樣用起來才放心。含有泥沙的水需要澄清過濾,而人的修養(yǎng)和進步也是需要時?!斑^濾”的。這個過程叫“清心”,也就是消除心中的雜念吧。
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日常工作生活中又何嘗不需要“清心”。但憑“清心”向明月,有所行、有所止、有所為、有所戒。如此,樸素多了,私欲少了;定力多了,浮躁少了;看淡名利、祛除雜念,清廉之心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