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唯有文字性,萬古抱根柢。(黃庭堅《次韻秦覯過陳無己書院觀鄙句之作》)
我在廣州黃埔的玉巖書院,突然想起了黃庭堅寫書院的詩句,我理解,只有好的文字(可泛指一切書院的學習),才是成就事物的本源或基礎。
——題記
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陳橋驛,天寒地凍,趙匡胤被溫暖的黃袍加了身。雖是蓄謀已久,部下?lián)砹?,趙皇帝還是有點擔心,國家初建,四周還有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許多雙眼睛盯著,統(tǒng)一乃當務之急。
面如白玉,唇齒如丹,櫻桃小口,眉目清秀,這不是美女,而是一位男兒。這位神仙中人叫潘美,與他的同宗先人潘安一樣貌美,不過,潘美不僅人長得帥,還是一位有名的武將。潘美青年時起就做過柴榮的侍從,柴榮繼位成周世宗,潘美又成了供奉官,跟著柴榮南北征戰(zhàn)。自然,他也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好朋友。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趙皇帝將潘美招呼到眼前,吩咐道:潘愛卿,前些年,平定李重進揚州叛亂,平定汪端湖南叛亂,你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你任潭州(今湖南長沙)防御使以來,南漢幾次犯桂陽、江華等地,你都狠狠地將他們打退?,F(xiàn)在,我們消滅南漢的機會到了,我命令你為行營諸軍都部署,尹崇珂做你的副手,南下消滅劉鋹!
關于潘美戰(zhàn)績的細節(jié),我們不一一細說了,只說最關鍵的一仗。
潘元帥率軍一路橫掃南漢,劉鋹拼死抵抗。在離南漢都城廣州120里地的柵頭,山深溝闊,南漢15萬大軍,在劉鋹弟弟的率領下筑起防線,狙擊宋軍。他們準備以逸待勞,既堅守,又可以消滅宋軍有生力量。潘美與尹副手觀察過地形后召開軍事會議,如此計劃:南漢軍隊用竹木編起柵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火攻的機會,一邊火攻,一邊用精銳部隊夾擊,南漢軍一定陣腳大亂,他們的防線就可以輕松突破。戰(zhàn)事也正如潘元帥判斷的那樣,古老的火攻依然奏效,南漢軍大敗,宋軍一路追殺,長驅直入撲進廣州城。劉鋹被俘,南漢宣告國滅。
南漢的都城廣州,迅速成為宋朝的一個州。潘美與尹副手,同知廣州兼市舶使;緊接著,潘美又兼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兩年后,潘美又兼嶺南道轉運使。
對潘美這樣的軍事大才,趙皇帝自然不會讓他閑著,還有南唐,還有北漢,還有吳越,一個個都要收入大宋囊中的。潘美自己也感覺,他隨時都有可能被趙皇帝招呼到統(tǒng)一事業(yè)的前線去。
鐘軾出場。
潘元帥打仗,自然不會僅僅是他自己沖鋒陷陣,鐘軾就是他軍中的一員主要戰(zhàn)將。他倆關系特別,是岳婿。潘美有九個女兒,鐘軾在19歲時就娶了潘家三小姐。潘家女婿,自然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最有名當數(shù)八小姐,她是宋真宗趙恒的第一任妻子,但她命薄,22歲就去世了,未留下子女。趙恒繼位后,追冊她為皇后,曰章懷皇后。
滅南漢,鐘軾功勞也大,官升二品朝議資政大夫,留守廣州。
開寶七年(974年),潘美果然又有新的使命了,他要率軍往江陵(今湖北荊州)去,趙皇帝征伐南唐。臨行前,他將鐘軾招到帳前:我們要伐南唐,后面還有北漢、吳越。我和皇帝說了,你就留駐此地,謹防南漢死灰復燃,這里人稠地肥,是過日子的好地方。
鐘軾,本邑馬村堡龍騰里人,原河南開封長葛籍,唐參知政事鐘紹京之八世孫也。以佐宋太祖勛官至防御使,娶相國謚武惠潘美之季女。開寶三年,奉命裨潘美征偽漢劉鋹,越明年平之,得州六十、縣二百四十,功加廣州留守,因卜筑于古番龍騰遂家焉。至今子孫繁衍,文雅翩翩,豈非戢亂、奠安斯民之報哉?署令蕭大成嘗記其事。
這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化縣志》上《鐘軾傳》的記載。
從鐘軾的小傳上看,鐘軾是唐朝宰相鐘紹京的后人。這鐘紹京與李隆基一起助李旦上位,自然也被重用,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鐘軾這一留下,就在廣州扎下了根,他選擇了龍騰里(今從化太平屈洞村)定居,他的后代于是在此開枝散葉。
可以想象,鐘軾與他的潘家三小姐一起,在龍騰里過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他的三個兒子,各自成家立業(yè),子又孫,孫又子,就如那蓬勃的荔枝樹一樣,在嶺南的大地上生長得郁郁蔥蔥。北宋沒了,南宋接著,這一下,就到了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鐘軾的五世孫鐘遂和,舉家從赤坭遷到蘿崗坑村的永保里。
說起鐘遂和,故事一連串。
鐘遂和經商、做官,都不說了,單說他的眼光。他的眼光焦點聚集在嶺南大地的文化傳承上。那嶺南首第古成之,鐘遂和從心底里佩服,名列第二,被同舍考生下了啞藥,以至于次日廷對時發(fā)不出聲被逐出大殿;但古成之沒有申訴,三年后,重新憑實力考到第19名(端拱元年只錄取28人,稱二十八宿)而成為宋朝嶺南第一位進士。鐘遂和清楚得很,與其他地區(qū)比,嶺南考取的進士本來就少得可憐,而要多出幾個古成之,只有讓更多的孩子不斷學習,才有日后參與全國科考的競爭機會。
在鐘遂和當年遷家的路途中,他第四個兒子鐘玉巖,只有8歲。鐘玉巖睜著一雙大眼,對周圍景色非常好奇,一路跟著大人,無憂無慮,就如平時父親帶他出去游玩一樣。鐘遂和的腦子迅速轉動起來,鐘玉巖這孩子聰明,無論如何要讓他多讀書,日后更有能力報國。
伏虎山下有一座小山巒叫蘿峰,山不高,風景卻絕佳,樹茂草盛,溪澗環(huán)流,曲徑通幽,常年云霧繚繞。晴空時,登峰眺遠,眼前景色盡收,每次打量蘿峰山,鐘遂和的眼光久久不肯離開,一個念頭迅速升起:這絕對是讀書的好地方。對,就在山麓辦一個小書院!
讀書的房子不需豪華,圓頂草屋也可以,只要窗明幾凈,鐘遂和將這個地方叫作種德庵。庵不是小廟,只是書齋,與此同時代的陸游,不也是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老學庵”嘛。萬事德為首,修身如執(zhí)玉,種德勝遺金。種德,修積德行,施恩德于人,于己于人,皆為大善。
從此,無論晴雨,種德庵里書聲瑯瑯。陽光與云霧一樣調皮,它們常伴著那些童子,輕輕觸摸著書卷。鳥鳴與流水,似乎有了極佳的對答。鐘遂和與他請來的老師,皆嚴厲而和善。嚴師的身影,映射出無數(shù)鄉(xiāng)鄰孺子成長的道路。淳熙十二年(1185年),80歲的鐘遂和去世,遵其囑,鐘家就將其葬于蘿崗?;蛟S,他心愿未了,他要日日在種德庵邊聽書聲。沒有受教于此學童的具體數(shù)字,但鐘玉巖與崔與之,這兩顆讀書種子,終成南宋時空中的參天大樹。
先說鐘玉巖。
鐘玉巖(1155—1225),字圣德,號玉巖。他入學種德庵時,已經12歲了,老爹嚴格教導,學習刻苦勤奮,遍讀典籍,但就是考試運氣不好,每次大考,總是發(fā)揮失常,幾乎落下考試恐懼癥??梢赃@樣認為,鐘遂和去世時,真是有點不甘心,他家老四,已經而立之年,甚至都沒能列為諸生。
然而,鐘玉巖并沒有過分氣餒,他依然認真苦讀不輟,有好同學崔與之的激勵,或許,宋代的特奏名也給他某種鼓勵,所以他持續(xù)不斷地考。只要活得久,十五六次以后,無論成績如何,只要能參加考試,都會考中。雖然特奏名進士名聲不如那些真進士,但終究還是進士。命運還是垂青了鐘玉巖,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已近知天命的他,終于舉鄉(xiāng)貢第24名。次年,鐘玉巖帶著勝利的喜悅,奮力一搏。京城臨安的三月,春風駘蕩,柳枝輕拂,鐘玉巖盯著進士甲科榜上自己的名字,目不轉睛,他太不容易了。這個榜,有他父親的深深期望。他與崔與之一樣,雖不是春風得意的年紀,但都是嶺南學子努力的結果。種德庵,那里埋下的讀書種子,終于長成了大樹。
大器晚成也有好處,人畢竟成熟,做官得心應手。徽州府判,公正廉明,頗有政績,三年后即升武昌同知。武昌虎患厲害,鐘玉巖想方設法,窮殺猛打,虎患幾近根治,武昌百姓出行平安,后調福建參議。廈門沿海,倭寇常來騷擾,百姓聞倭色變,鐘玉巖組織鄉(xiāng)勇,數(shù)次打退來犯倭寇,百姓安居樂業(yè)。為此,又升戶部度支判、敕進內直起居郎。
如果按照這樣的升官進程,要不了幾年,鐘玉巖就會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人物。然而,此時,大約是嘉定九年(1216年),宋寧宗時期,南宋政府已經如汪洋大海中的船一樣,飄搖不定,危險時刻而至。成吉思汗剛剛攻下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京,設燕京路大興府;而南宋政權內,既內斗得厲害,也抱著僥幸與天真,他們想聯(lián)合蒙古人一起滅金?;蛟S,鐘玉巖升得太快了,招人嫉恨排擠,有人參奏他組織鄉(xiāng)勇,開禍強鄰,會引發(fā)事端。鐘玉巖據(jù)理力爭,幸虧宋寧宗還沒有昏庸到不辨是非的程度,再次查明鐘玉巖抗倭真相,不僅沒治罪,反而升他為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然而,經此事件折騰,鐘玉巖對官場有些心灰意冷,他立刻想起了種德庵。年事也已高,那里才是他的好去處,他要像父親那樣,辭官歸故鄉(xiāng),教書育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帶著仕途的榮耀光環(huán),鐘玉巖回到了蘿崗故里。出去了十幾年,眼光也開闊了,財力也有,鐘玉巖將種德庵進行了擴建。似園、余慶樓、漱玉臺,或許,種德庵已經容不下這些建筑了,索性將其改為“蘿坑精舍”吧,功能依舊,延師講學,八方士子可以在此縱情讀書。
再說崔與之。
崔與之(1158—1239/1240),字正之,號菊坡。他小鐘玉巖三歲,家貧,9歲進種德庵隨鐘遂和讀書,他與鐘玉巖親如兄弟,稱他為四哥。崔與之的考試運氣比鐘玉巖要好,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在種德庵讀書長達24年后,崔與之前往臨安太學苦讀,他立下宏愿:三年必須高中。三年里,崔與之兩耳不聞窗外事,即便節(jié)假日,也不去街上走一下,他怕臨安城繁華的煙火會沖淡他的意志,他必須專心致志。功夫終不負他的苦心,三年后,他考中進士,此時,已經36歲。
南宋政壇上,崔與之顯然比鐘玉巖得意,他歷任廣西提點刑獄、金部員外郎、秘書少監(jiān)、成都路安撫使、四川制置使,著名的“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就是由他制造的,可見他對歸隱的堅決。嘉熙三年(1239年),崔與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數(shù)月后逝世,享年八十二。
崔與之政壇有成就,在學術上也有大建樹?!熬掌聦W派”被認為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人們尊其為“嶺南儒宗”。另外,他辭章造詣頗深,有“粵詞之始”之稱。
鐘遂和泉下有知,應該開心,他的兩位高足,為種德庵爭足了面子。
2022年8月11日上午,我到達玉巖書院的時候,八月熱烈的陽光已經將其披滿,不過,蘿峰山微風吹拂,依然給人別樣的清涼。
山腳的那些古樹,似乎是書院的守護?!叭嗣孀印睒?,我從來沒看到過,駐足細觀,繞圈,上下察,樹如人,那么多的品種,認不過來也算正常。每次外出,都能認識不少新植物,這就好比每次活動都會認識一些新朋友一樣,只是,許多人微信加上就沒有聯(lián)系了,而眼前的“人面子”必須多了解一下。常綠高大喬木,漆樹科,花白,果扁,根皮、葉可入藥,果肉可食,種子可制皂或潤滑油。不少樹就是這樣,普普通通,全身卻都是寶。為什么叫“人面子”樹呢?說是果核的形狀酷似人臉故命名。也是,西湖里有一種螃蟹,六月成熟,就叫六月黃,死貴。
整個書院,依山隨勢而筑,樹茂葉闊,林木掩映,精致而扎實。說精致,是因為規(guī)模不大,各個功能分布卻周到;說扎實,建筑群墻面皆用青磚,屋頂琉璃,檐口還有造型別致的各色灰塑,青石階,不少臺面都干凈得發(fā)光。我知道,那是由無數(shù)學子的足跡經時光打磨而成。
沿臺階而上,抬頭就是玉巖書院匾額,二層樓上還有“余慶”匾,樓連樓,閣依閣,檐接檐。從高處俯視,書院的建筑有點像杜牧筆下阿房宮的微縮版,雖沒有覆壓三百余里那種氣勢,卻也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鉤心斗角,隔天離日,建筑大多藏在樹蔭中。
鐘玉巖去世后,他的兒子鐘士紳為紀念父親的德行遺容,在蘿坑精舍的正殿塑了父親的像,并將整個建筑群正式改名為“玉巖書院”。宋代書院已經十分發(fā)達,全國共有400余所,其中南宋占78%,但這些書院大多集中在江南人文薈萃之地,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地最多,浙江就達190余所。而嶺南地區(qū)的書院并不多,從種德庵至蘿坑精舍,再到玉巖書院,鐘遂和及其子孫,他們就成了嶺南粗壯文脈的培養(yǎng)者。
玉巖書院正門右邊是“蘿峰寺”,書院的另一個名稱;左邊為“種德庵”,乃書院的前身。“種德”兩字厚重,對聯(lián)也有意思:澗水流年月,山云無古今。洗心池,細泉叮咚,學子每日課前,洗手凈心。玉漱石那邊,每年的豐水期,山泉滿溢,那些石頭整日都被泉水輕涮著,澗水汩汩,時時都在輕聲地陪伴著學子。催詩臺前的那株荔枝樹,已經1021年了。解說員說,這千年古荔枝樹,廣州最老,2021年結了好多果,有桂味和山枝(野生)兩種味道。我細看樹身,這樹明顯遭遇過大難,我看過不少遭大難的古樹,有的只剩小半身,也能茁壯。講解員接著說:明代的時候,這棵樹已經高數(shù)丈,需要兩人合抱,但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番禺、南海一帶大雪,滿山樹木大部分被凍死,這株古荔枝樹也奄奄一息。不過,第二年春天,樹莖底部依然長出了三個嫩芽,重新活了過來。透過荔枝樹身上空,白云在藍天間靜止不動,我看的云,與古代學子看的云,并不是同一片云。這對聯(lián),哈,應該改為“山云有古今”。
鐘遂和建的種德庵,應該是一個小型的學堂;而眼前的種德庵,只是一間不大的屋,數(shù)張桌椅,也就能容納十幾位學生。我知道,這只是象征。鐘遂和、鐘玉巖、崔與之,這些身影又清晰起來。南宋優(yōu)秀學子崔與之,他的座右銘,至今時時撞擊人的心: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后世。四個“無以”,就是警鐘,修身、家教、從政、為學,時時警誡。
我們往玉巖書院深處去。
祠堂正中,鐘玉巖高高坐著。每年的農歷五月二十日,是玉巖誕。他的生日,他的子孫們都會齊聚于此,向他頂禮膜拜。我更關注祠堂的兩側“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我知道,這是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后題的字。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從福建抵達岳麓書院講學兩個多月,某天清晨,他腦中突然閃現(xiàn)出這四個字,他以為,忠、孝、廉、節(jié),這四個字,足以體現(xiàn)程朱理學全部的深刻內涵。其實,朱熹這四個題字木刻,何嘗不是中國古代讀書人要尊奉的道德標桿呢?文天祥就以他的生命譜寫了可泣的悲歌。如今,只要留意,不少地方都有這四個大字的木刻、石刻蹤跡,有的家族宗譜上,干脆就以這四個字為家規(guī)。我覺得,鐘氏后人也是將這四個字作為家訓而承傳的。
明代的海瑞,曾為玉巖書院這樣題聯(lián):“石磴泉飛山欲青,洞門云掩晝多陰?!碧}峰寺是玉巖書院的另外一個名字,又是書院又是寺,我好奇?zhèn)€中原因。明中后期,曾四次禁毀書院,明代大儒湛若水的書院就遭嘉靖皇帝的警告而拆除。嚴嵩要禁書院,張居正也不贊同書院的開放思想,到了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地毀書院,著名的東林書院,就被他拆得片瓦寸椽不存。鐘家人為了保住書院,就改名為蘿峰寺,請來僧人管理,還新建了觀音堂、天尊殿、金花廟等。
如此說來,海瑞游玩書院,極可能就是改名后的蘿峰寺了。對聯(lián)不太考究,只是一般的環(huán)境描寫。海瑞生于1514年,海南瓊山人。35歲時才中得舉人,此后兩次進京參加會試,均落榜。不知道海瑞何時到達此地,我猜應該是他進京考試或者返瓊的空隙。海瑞的先祖曾在廣州當過官,蘿峰寺又在廣州近郊,頗有名氣,他慕名游寺不奇怪。海瑞有沒有拜過文昌廟,不得而知,因為鐘家修文昌廟,說是為了婉拒明代大儒湛若水擇墓:你那么有名氣,想在書院建墓,我們也不好拒絕,但我們在你看中的位置上修個廟,文昌廟,你還有什么話說呢?湛若水活到了95歲,他要早海瑞70年,海瑞拜文昌廟完全有可能。
蘿峰山翠,林深蔽日,澗流緊急,蘿峰寺于樹蔭中時隱時現(xiàn)。當海瑞走在石磴道上,往右邊的文昌廟而去之時,玉漱石邊的飛泉正向他迎面撲來,那副聯(lián)于是在海瑞心中脫口而出。
“山高水長”亭。這四個字,太熟了,它們牢牢地拽著我的目光。
我家鄉(xiāng)富春江邊,嚴子陵隱居富春山,留下了一大串歸隱的神話。范仲淹知睦州時,嚴祠已經十分破敗,范知州命人大修,并且親自寫下《嚴先生祠堂記》,最著名的結尾:“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比缃瘢贿M嚴子陵釣臺,抬頭就是“山高水長”的大石牌坊。
此刻,我眼前,一塊匾額,一方石刻。匾額就是“山高水長”,原為湛若水親題,后遺失,現(xiàn)存匾為湛若水十四世孫湛宴重書。到底是大儒,胸懷寬廣,到書院賞梅愛上了這里,墓修不成,照樣為你題字,此地風水確實夠好。石刻,一方高大的碑,為清末名臣張之洞游蘿峰山所寫的詩文:“漲海雪不到,臘花紅如春,深崦閉香雪,別有桃源津。一白披層巘,雜村不亂群,種梅如種桑,衣食山中人?!?884年初夏開始,至1889年底,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行事果敢,有擔當,五年半時間,他連續(xù)趕走三任法國駐粵領事。
湛若水贊鐘家修書院,山高水長。張之洞冬日游書院,梅花盛開,香雪似海。
張之洞在蘿崗賞梅,眼界大開,連綿綻放,潔白晶瑩,飛雪透香。其實,這十里梅林,800年前就很有名了,梅種就是鐘玉巖告老還鄉(xiāng)經過大庾嶺時帶回來的。
蘿崗香雪的故事,在廣州當?shù)貥O有名。
或許就是1219年底,天寒地凍之時,告老還鄉(xiāng)的鐘玉巖朝著家鄉(xiāng)方向一路南行,至大庾嶺時,但見滿山滿嶺梅花怒放,白如雪,香沁鼻,鐘玉巖不禁感嘆:這梅嶺,果真名不虛傳,反正不趕時間,眼前的梅花,要好好賞個夠。讀書人都愛梅,歷朝歷代,梅花詩作也是海量。鐘玉巖以為,那都只是紙上談梅,沒有深刻的體驗,而眼前這無盡的梅海,絕對不能錯過。迅速找一戶農家住下,一連幾天,盡情賞梅,還不時向農家主人請教關于栽梅、養(yǎng)梅等學問。
這農家主人是位見多識廣的老者,不僅盛情接待鐘玉巖一家,還吩咐家人掘出百株梅苗贈送。鐘玉巖望著略帶些梅嶺泥土的梅苗,開心極了,他仿佛看到了它們已經在種德庵前盛放噴香的場景。
接下來的情景,我們可以適當想象。鐘玉巖帶著那些梅苗回到了蘿崗,吩咐族人精心栽培,幾年下來,梅花就成林了;又不斷移植,數(shù)十年后,蘿崗的梅花就以潔白柔嫩的婀娜姿態(tài),迎接著各路文人墨客。鐘玉巖常在書院里吟詩作句,好友崔與之回鄉(xiāng)探親,兩人在梅樹下一坐就是一天。潔白的梅花,不僅是德行品格的象征,更是一種暗喻,做官、擇友,梅花就是極好的榜樣。也只有在這干凈的梅花樹下,人事的紛擾、官場的煩惱,才會一拋而空。
十里香雪海,也使我深深迷戀。
庚子年末,我與友人正參加廣州花城過大年活動,甫一踏進雪似的梅林,那一朵朵晶瑩剔透的小花兒,瞬間將人的心柔化。它們在梅枝上,一個個蹲著躍著,全都做出隨時撲向你懷中的調皮狀。
梅朵們都化作精靈,俯在耳邊輕輕與你對答。
唐寅幾杯酒下肚,順手拿起筆,立即顯現(xiàn)出原有的豪爽:“對酒不妨還弄墨,一枝清影寫橫斜?!蔽掖穑寒嫲?,趕緊畫,畫出你的唐伯虎!
王冕日日畫梅,對著自家院子里洗硯池邊的那幾株梅,自豪地向人告誡:“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编牛_實,你家有好梅,好梅開好花,好花個個像淡淡的墨痕。哇,你家梅花也能作畫呀!
朱孝藏輕輕嘆息:“月寒江路喚真真,一縷清愁猶著故枝春?!卑?,我的湖州老鄉(xiāng)啊,你不是翰林院編修嘛,文學功底深厚,好好作詞就是了,不要惱花,不要憂寒,不怕梅老,那梅骨朵兒依舊是春天的使者。
陸游一生,借梅抒發(fā)了諸多的情懷。他贊梅的品格,同時也惜梅、憐梅,替梅發(fā)聲,一樹梅花一放翁,或許,他自己就是梅。淳熙五年(1178年)年末,陸游到達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任所時,那里的蠟梅正漫山遍野綻放。愛梅之人,見了如此別致的梅花,自己的心情也如梅花般盛開,他一口氣寫下十首詠梅詩。這梅花,是空谷佳人,是河洛之神,姿態(tài)曼妙優(yōu)雅。自然,陸游是借此地梅花,贊他心中所有的梅花,蜀地梅花、臨安梅花、山陰梅花、福建梅花,皆無意爭春,任群芳嫉妒,盡管知道終要零落成泥成塵,依然香如故。那些茍且的主和派,我不會和你們同流的!
喧鬧的人聲,將思緒迅速拉回,陸游、鐘玉巖、崔與之、王冕,他們詠梅的身影,正在梅骨朵兒的雪海上緩緩升騰開去,并留下一串串暢快的大笑聲。
余慶樓的整體呈凹形,中間為一個長方形觀魚池,池中睡蓮數(shù)株,有游魚嬉其間。抬頭望二層閣樓,便是有名的“七檐滴水”。所謂七檐,玉巖堂一檐,余慶樓三邊上下各兩檐,下雨時,七個屋檐的雨水一起聚焦,滴落到觀魚池。
關于來歷,當?shù)赜讶苏f了一個故事:鐘玉巖對宋理宗的三皇子有救命之恩,他去世后,三皇子命人仿皇宮“八檐滴水”重建蘿坑精舍,禮制不能越,八檐變七檐。我立即條件反射:不可能!鐘玉巖做官的時候是宋寧宗時期,宋理宗繼位的次年,鐘玉巖去世;另外,宋理宗只有一個兒子,出生數(shù)月后就夭折了。
不過,故事盡管來歷不明,“七檐滴水”卻是一處好景觀。
忽然想,這不是殊途同歸嗎?“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保ā吨芤住罚┑缆凡煌?,方向卻是一個;思慮多種多樣,目的卻是一個。種德庵、玉巖書院、蘿峰寺,鐘遂和、鐘玉巖、崔與之,無論什么名,無論什么人,聚徒講授,研究學問,論道修身,都是為了文化種子的千年賡續(xù)。
一古對聯(lián)我深深喜歡: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嶺外玉巖,800年時間與空間的美妙組合,最有力量的讀書種子,往往在剎那間變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