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英
欽州市欽北區(qū)新棠鎮(zhèn)農業(yè)農村服務中心,廣西 欽州 535000
小鵝瘟是由鵝細小病毒感染而引發(fā)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具有傳播快、病程短、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的特點,一旦暴發(fā)將對鵝場造成較大影響。該病在我國廣泛流行,尤其在長江以南的省份和地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差、消毒頻率低和管理不規(guī)范的養(yǎng)殖場最易流行,每年均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小鵝瘟的病原為小鵝瘟病毒,歸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電鏡觀察其整體為規(guī)則的球狀,直徑為18~25 nm,大體呈20面體對稱,表面無囊膜,對乙醚、氯仿等脂溶性溶劑不敏感,核酸物質為單股DNA,感染后通過血液流動擴散全身,脾臟、腸道、肝臟、腦、心臟、腎臟、肺等組織中均可分離到病毒,但以肝臟、心臟和腸道中分布的數量最多,也是受該病危害最大的3個器官,臨床表現出肝炎、心肌炎和滲出性腸炎特征。該病毒對不良因素有較強抵抗作用,能耐一定的酸堿環(huán)境,干燥環(huán)境下也能存活較長時間,但對高溫敏感,病毒在沸水中瞬間滅活,病鵝糞便通常以堆肥發(fā)酵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利用發(fā)酵過程中產生的生物熱來殺滅病毒。受感染的鵝尸體通過焚燒即可控制擴散。該病毒對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紅細胞無凝集作用,和其他種類的細小病毒也無抗原交叉關系,目前只分離到1種血清型。無母源抗體的雛鵝在感染后病毒不能被中和,隨血流快速擴散全身,分離后通過在12~14日齡的鵝胚或莫斯科鴨胚絨毛尿囊膜上培養(yǎng)增殖,1周左右就可使發(fā)育中的胚胎死亡,外觀表現廣泛性出血,證明病毒除了雛鵝外,對胚胎也有較強的致病力。對胚胎進行解剖,其病變特征和雛鵝相似,病灶集中在肝臟,可見肝組織變性壞死,絨毛尿囊膜也有輕度水腫。小鵝瘟病毒經30代以上傳代后毒力顯著下降。1周齡以內的雛鵝初次感染潛伏期通常不超過72 h,表現出癥狀后一般在24 h內就死亡。2周齡以上的雛鵝潛伏期和病程均有所延長,但病死率大部分不低于90%,少數有幸耐過的鵝后期也會因繼發(fā)感染、發(fā)育不良、機體衰竭等原因而遭淘汰。
小鵝瘟呈世界流行,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報道于德國、荷蘭、法國等地,我國最早是在揚州發(fā)現該病。自然條件下只有雛鵝和番鴨能發(fā)病,其他禽類感染后不表現癥狀,對哺乳動物也無致病性,經過育雛期的鵝對病毒不敏感。病鵝和隱性感染鵝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將病毒散播于環(huán)境中,污染飼料和飲水后經消化道侵入健康鵝體內[1]。母鵝感染后病毒可經卵感染下一代,1月齡以內是雛鵝感染高峰期,隨著日齡的增加,發(fā)病率顯著下降,超過1月齡后即使感染也不表現癥狀。該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在一個地方流行1次后,間隔1~2年會重新開始流行,這個特征可能和流行后鵝群普遍產生抵抗力,而體內抗體有一定時效周期有關,待抗體滴度下降后又重新開始流行。各地因養(yǎng)殖習慣、飼養(yǎng)品種、消毒方式、自然氣候等存在差異,使得感染鵝發(fā)病時間和具體表現也不同。該病多發(fā)于飼養(yǎng)管理水平低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的鵝場,應激對該病有促發(fā)作用,如環(huán)境溫度過低、飼養(yǎng)密度過大、營養(yǎng)不良、噪聲刺激、天氣突變、暴力轉群等。
最急性型以出殼后1周內的幼齡鵝感染為主,潛伏期小于24 h或在24~48 h,發(fā)病前看不出明顯表現,一旦發(fā)病會快速死亡,病程僅僅數小時,期間不采食,精神極度萎靡,兩腳劃水樣撥動,神經癥狀明顯。由于該型基本無治療時間,導致病鵝病死率接近100%。
急性型以7~15日齡的雛鵝發(fā)病為主,潛伏期3~4 d,病鵝前期精神萎靡,臥地不起,不愿走路,采食量下降或完全不食,飲水量增加。中后期則完全機體虛弱,毛色灰暗無光,糞便呈灰白色或淡綠色,混合有氣泡和腸黏膜,常污染肛門周圍羽毛,同時呼吸極度困難,鼻孔流出黏稠的漿液性鼻液,病鵝頻繁甩頭企圖將鼻腔異物甩出。腳趾顏色變暗,臨死前雙腳麻痹,持續(xù)抽搐,直至死亡,急性型的病程為24~48 h,病死率在70%以上。
亞急性型主要發(fā)生于15~30日齡的雛鵝,還有少部分病鵝是由急性型未死亡而轉變?yōu)閬喖毙?病程在3 d以上,臨床癥狀和急性型相似,主要表現為精神頹廢、發(fā)育不良、不愿采食、畏寒怕冷和下痢。亞急性型雖然死亡率較低,但耐過者后期生長發(fā)育會受到影響。
對病死鵝進行解剖檢查,典型特征是腸炎、肝炎和心肌炎。最急性型病例因病程太短,相關組織器官病變不明顯,僅小腸的前端黏膜有腫脹,表面覆蓋著較厚的滲出液,部分區(qū)域有出血性病變,同時膽囊充盈,里面有大量稀薄膽汁。急性病例可見整個腸黏膜增厚,部分區(qū)域出現壞死和脫落,以空腸后段和回腸最為嚴重,直徑增粗2倍以上,質地堅硬,如香腸樣。將腸管剪開后腸腔中通常有凝固的栓子存在,對食物下行造成堵塞,顏色灰白或淡黃,這個特征是該病的視病癥狀。亞急性型病鵝由于病程長,腸腔中的栓子形成的更明顯,同時肝臟組織變性嚴重,質地變脆,有斑駁狀壞死區(qū)域,整體呈深紫紅色或黃紅色,膽囊腫脹,脾臟和胰腺充血出血,表面分布著灰白色的壞死點。
目前小鵝瘟疫苗以活疫苗為主,該類疫苗主要通過鴨胚傳代培養(yǎng)而使毒力減弱,接種后既能刺激機體發(fā)生體液免疫而產生抗體,還能產生細胞免疫,進一步提高免疫力[2]。種鵝建議產蛋前15 d進行群免,這樣經過2周的免疫反應,抗體含量可達較高水平,并可經種蛋傳授給雛鵝,保護其在幼齡期不被感染。如果種鵝未進行免疫,則雛鵝出殼后須第一時間單獨免疫,由于抗體的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故免疫后應隔離飼養(yǎng)7~10 d,期間加強外來人員、物料和飲水的防范,以防野毒傳入。需要提醒的是,雖然該類疫苗毒力已經弱化,但必定還保留了一部分毒力,接種后的24 h內務必對免疫鵝群勤觀察,以防發(fā)生較為強烈的副作用,使用完畢的疫苗瓶也應進行無害化銷毀。
由于該病能經種蛋傳播,因此,飼養(yǎng)商品代鵝的養(yǎng)殖場不應從疫區(qū)或曾暴發(fā)過該病的種鵝場引雛鵝。雛鵝運輸前應確保車體已經打掃干凈,且做到全方位消毒。運輸籠具須提前1周清洗和消毒,確保表面無糞污、羽毛、體液等粘附。運輸過程應確?!翱臁焙汀胺€(wěn)”,路途不可再到其他鵝場、家禽交易市場等場所停留,更不可將不同養(yǎng)殖場的鵝苗共用車輛混合運輸。雛鵝進場前,育雛舍的空舍時間須超過2周,如果曾暴發(fā)過該病,則空舍時間應大于1個月,舍內養(yǎng)殖設備、器械、用具等須徹底消毒,以防病原殘留影響。有些鵝場只采購種蛋回場自行孵化,這種方式帶來的感染風險要低于直接購置雛鵝苗,但應注意孵化前須嚴格對蛋表面及孵化室進行消毒。有條件的最好建成種鵝養(yǎng)殖、種蛋孵化、商品代飼養(yǎng)的產業(yè)鏈,這樣能做到閉環(huán)經營,減少野毒傳入的機會。
目前市售有小鵝瘟病毒卵黃抗體,而抗體的本質是免疫球蛋白,能特異性地中和抗原,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免疫過的種鵝群可通過母源抗體作用使后代獲得保護,但對于未免鵝群,后代只能通過被動注射抗體的方法使其平穩(wěn)度過危險期。一般建議出殼后的第2~5 d進行肌肉注射,能保護雛鵝1個月內免受感染。需要提醒的是,注射卵黃抗體和接種疫苗2種方法任選其一即可,不可同時使用,防止抗體和抗原發(fā)生相互中和而共同失效。此外,抗體注射前須在飲水中加入一定量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復方阿莫西林、氨芐西林、利高霉素等,可有效避免繼發(fā)感染。為了最大化發(fā)揮抗體功效,建議注射時動作輕柔,用藥后在飲水中加入黃芪多糖和電解多維,盡可能降低注射應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小鵝瘟病毒屬于對環(huán)境不良因素抵抗力較強的一種病原,需要用強堿類、強氧化性類、酸類、醛類等殺菌力強的消毒劑才能起到理想消毒效果。車輛和人員經常行走的走廊道路可噴灑2%火堿溶液,不低于3次/周噴灑。養(yǎng)殖舍周圍地面撒生石灰粉,舍內墻壁可涂刷石灰乳。鵝出欄后建議將墊料全部清理,地面噴灑2%火堿溶液,同時將門窗關閉,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熏蒸,從而起到無死角凈化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目的。規(guī)?;Z場應加強外來人員和車輛的管控,車輛設置消毒池,消毒藥可使用0.2%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人員設置專用消毒通道,采用霧化消毒法,平均每個人消毒時間不低于60 s,消毒藥可選用0.1%過硫酸氫鉀溶液。接種疫苗時針頭應做好消毒,避免病原通過血液途徑擴散。鵝群中發(fā)現病鵝時,除了做好隔離工作外,污染的場地須徹底清掃,之后用火焰高溫消毒。
養(yǎng)殖場糞便應定期清理,最終通過堆肥發(fā)酵方式無害化處理,墊料最好使用透氣、無污染、吸水性強的原料,有條件的還可使用發(fā)酵床進行雛鵝養(yǎng)殖。病鵝剖檢要遠離生產區(qū),尸體可用強酸或強堿浸泡后進行深埋,或直接焚燒,以防病毒擴散。一線飼養(yǎng)員、獸醫(yī)、清糞員等崗位人員盡量進行封閉管理,如遇特殊情況需要出場,應避免到同行養(yǎng)殖場、家禽交易市場、屠宰場等場所活動,歸場后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等程序。大型規(guī)?;Z場應做好場內分區(qū)工作,將育雛期、育成區(qū)、隔離區(qū)、行政區(qū)、生活區(qū)、糞污區(qū)、倉庫等嚴格分開,不同區(qū)域的員工禁止相互串崗。生產區(qū)的不同養(yǎng)殖舍間設置綠化隔離帶,不同舍的飼養(yǎng)員禁止相互走訪,養(yǎng)殖器具也應做到專舍專用。所有場內員工定期進行生物安全培訓,尤其是育雛區(qū)的飼養(yǎng)員和管理人員,確保平穩(wěn)安全育雛。
目前還未有特效的藥物能抑制病毒的復制,卵黃抗體因對小鵝瘟病毒具有高效的中和作用而常用于該病的治療[3]。病鵝按照1~1.5 mL/只的劑量進行注射,一般肌肉注射后的60 min內抗體即可通過血流到達全身,可有效阻止疾病惡化。由于小鵝瘟臨床都是急性發(fā)作,即使抗體對病毒有中和功效,也是僅適用于急性和亞急性型病鵝,這2種發(fā)病類型有一定治療時間,相關感染的組織器官未出現器質性病變前只要將病毒殺滅,病鵝就較容易存活,但對最急性型病鵝的治愈率較低。
中藥對該病也有一定治療效果,治療時以清熱解毒、澀腸止瀉、疏肝解郁為原則,每100只雛鵝,取板藍根30 g、金銀花20 g、黃芩30 g、柴胡20 g、官桂20 g、赤石脂5 g、生地黃20 g、茵陳20 g、五味子10 g、赤芍10 g、水牛角5 g,將藥物粉碎混合后,加入800~1 000 mL飲用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換成文火煎煮20~30 min,過濾后將藥液加入飲水中集中飲用,藥渣拌入飼料中采食,1次/d,連用2 d對改善亞急性型病鵝癥狀有較大幫助。
小鵝瘟病在我國經過多年流行,目前雖已經能夠通過多種手段進行控制,但每年仍有多地出現感染的報道。該病發(fā)病急、病死率高、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使得臨床控制難度非常大,只要鵝群中發(fā)現感染鵝,一般1周之內絕大部分鵝都會受到感染,建議該病從引種源頭就進行控制。高免卵黃抗體對該病雖然有一定治療效果,但也僅限于病程較長有一定治療時間的病鵝,最急性型整個病程只有數小時,即使用藥后體內病毒被中和,受損害的組織器官功能再也無法恢復,最終仍以死亡告終,因此,該病須要盡早用藥,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值得一提的是,較多病鵝經治療康復后,后期的生產性能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故建議患病嚴重的鵝不予治療,直接予以淘汰可節(jié)約一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