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戰(zhàn) 朋
(嶺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48)
開元寺是雷州半島最早建立的佛寺,其佛教傳播學上的意義不容小覷??上У氖?關(guān)于它早期的基本形制及歷史流變,雖有簡單介紹,卻無專文論述。學界更多關(guān)注的是鑒真與開元寺的關(guān)系,并出現(xiàn)四種觀點:鑒真路過雷州,卻只字未提是否到過開元寺,這見之于僧傳、古代地方志及《唐大和上東征傳》;現(xiàn)代新修方志對鑒真到雷州半島一事并未涉及;第三種以余石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鑒真一行到過雷州半島和開元寺,因行程匆忙,對雷州半島佛教影響極小;觀點四則認為,鑒真在雷州半島待過一段時間,并對雷州半島佛教有相當大的影響。本文通過現(xiàn)有的文物文獻,還原了開元寺早期的基本形制,指出其在雷州半島佛教史上的地位,并結(jié)合寺院經(jīng)濟、鑒真一行的行程隊伍、其獲取資料的方式及其途經(jīng)雷州前后所受的禮遇等因素展開分析,得出結(jié)論認為鑒真曾到過雷州??甸_元寺,受戒講經(jīng),并做短暫休整,對半島佛教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最早記載開元寺的是明朝歐陽保纂的萬歷《雷州府志》(以下簡稱歐志)卷二十二《外志》“寺觀”:“開元寺,唐時創(chuàng)建,在城南調(diào)會坊上。有石塔,高五丈余。宋末寺廢。元天歷間重修,復(fù)廢。遺址今為民居。塔巍然屹立,堪輿家謂:‘文筆醮墨池,狀元聯(lián)及第。’郡因號是塔為文筆峰,本此。”[1]第四葉上-第四葉下清朝鄭俊修、宋紹啟纂的《??悼h志》中卷《秩祀志》“壇廟”[2]第二十一葉上和清朝吳盛藻、洪泮洙修的康熙《雷州府志》卷五《秩祀志》“寺觀”[3]444對開元寺記載同歐志。而清朝劉邦柄修、陳昌齊纂的《??悼h志》卷二《建置志》“壇廟”[4]第二十四葉下和清朝雷學海修、陳昌齊纂的嘉慶《雷州府志》卷八《壇廟志》則都在歐志基礎(chǔ)上增加了“明萬歷四十年,推官歐陽保即其地改建啟秀塔”部分,但是無“本此”二字[5]第十二葉下。民國時期梁成久纂修、陳景棻續(xù)修的《??悼h續(xù)志》沒有記載這個寺廟,此時的開元寺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另外,清朝全光祖纂修的《廣東通志》卷二十五 《寺觀》“??怠辈糠株P(guān)于開元寺的記載與歐志相比,增加了“唐開元中建,因名焉”[6]第二十一葉上字樣。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四《壇廟》“開元寺”條記載與歐志相比,增加“唐開元中建”字樣,無“堪輿家謂:文筆醮墨池,狀元聯(lián)及第。郡因號是塔為文筆峯,本此”[7]第四十一頁等文字。道光《廣通通志》卷二三○《古跡略十五》“開元寺”條記載內(nèi)容同雍正《廣東通志》,只是增加了依據(jù)來源。這說明雖然各種方志關(guān)于開元寺的記載雖略有不同,但基本內(nèi)容沒有多大變化。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梳理出開元寺的歷史基本線索:建于唐,宋末毀損,元代重修,明代改建,至今遺跡猶存。
當代學者認為開元寺是唐代雷州半島最早的佛寺。湛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湛江市志》:“唐開元年間,雷城興建開元寺,為??悼h最早的佛寺?!盵8]2020又雷州市地方志委員會編《??悼h志》第二章《宗教》:“??悼h佛教的傳播始于隋唐……唐開元間,雷城城南調(diào)會坊興建一座名叫‘開元’的佛寺?!盵9]1033作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唐代雷州地區(qū)最早的寺廟是否為開元寺,也并沒有專列一節(jié)談?wù)撻_元寺的情況,但言下之意甚明。牧野的《雷州歷史文化大觀》這樣記載:“開元寺,原名慈恩寺,位于南門外調(diào)會坊(今三元塔旁)。唐開元年間(713-742)創(chuàng)建,是雷州第一間佛教寺院?!盵10]297鄧碧全、柯錦湘主編的《宗教文化》收錄了陳志堅的文章《雷州開元寺》:“雷州乃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古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地。佛教傳入雷州的時限,當以企水出土的唐代七級駝耳陶罐為考證依據(jù),以《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開元寺為依據(jù),論證雷州的佛教始于唐開元時期?!盵11]82筆者認為雷州半島的佛教起始當以開元寺為依據(jù),故而開元寺的研究之于半島佛教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在上可以追溯佛教之初傳,在下可以觀察佛教之流布。雷州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編的《雷州史譚》:“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最早佛寺是大約興建于713年-742年的開元寺。”[12]11這個表述更加嚴謹,所以,研究唐代雷州半島佛教傳播當以開元寺為切入點。
開元寺的建造當在開元年間,其建造地點在“城南調(diào)會坊上”。歐陽保纂《雷州府志》卷八《坊表》:“開元寺,調(diào)會坊,南關(guān)外六祖祠下。”[1]第三十一葉上所謂“六祖祠”,在各種方志中記載為六祖堂(1)萬歷《雷州府志》卷二十二《外志》(明萬歷四十二年刻本),康熙《雷州府志》卷五《秩祀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嘉慶《雷州府志》卷八《壇廟志》(清嘉慶十六年刻本),康熙《??悼h志》中卷《秩祀志》(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嘉慶《海康縣志》卷二《建置志》(清嘉慶十七年刻本),《??悼h續(xù)志》卷六《壇廟志》(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都記載為六祖堂。。六祖祠和六祖堂應(yīng)為同一個地方。據(jù)萬歷《雷州府志》記載:“六祖堂,在郡城南門外調(diào)會坊。元大德間,郡民劉成章往南華請像安祀,指揮魏榮、太監(jiān)陳榮相繼修葺。嘉靖元年,提學魏校毀之。后坊民相率修復(fù)?!盵1]第五葉上六祖堂供奉六祖慧能(2)六祖慧能,廣東新州人。他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胡氣”十足的佛教面貌,使佛教真正走上了完全中國化面貌。唐宋以后的中國佛教,十之八九乃禪宗之天下。禪宗興盛,嶺南著名的佛寺幾乎皆為禪院。除法性寺(今光孝寺)、寶林寺(今南華寺)外,始興靈鷲山寺,廣州凈慧寺(今六榕寺)、白沙寺、華林寺、白云山福林禪寺,增城萬壽寺,清遠峽山飛來寺,潮州開元萬壽禪寺(今開元寺),潮陽靈山護國寺(今靈山寺)、卓錫寺、海潮寺,韶州龍山報恩寺(今國恩寺),鼎湖山白云寺,雷州天寧萬壽禪寺,梅州靈光寺,陽江石覺寺,均為禪宗寺院?!子晏?馬建釗《廣東宗教簡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59~62頁。,這說明禪宗信仰在此地的興盛。作為與六祖堂同在調(diào)會坊的開元寺,其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當與其有交叉和共通的地方。
開元寺建造于唐代雷州城調(diào)會坊里,并有石塔建造于上。宋代末年該寺院一度廢棄。元代天歷年間重修,不久又廢棄,該寺遺址成為民居。明代開元寺僅殘留一石塔。明人歐陽保將此塔改為啟秀塔。這里面有兩個問題要提出來:一是開元寺在唐代的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二是歐陽保改建啟秀塔的背景及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這在后面討論)。據(jù)前面引文可知,唐代時期開元寺呈現(xiàn)出寺加佛塔的基本形態(tài),這是佛教在中土傳播過程中,逐漸與漢文化結(jié)合的結(jié)果。中國佛教寺院的配置重心從以塔為主,到金堂,到法堂,到閣,這是一個逐漸中國化的過程[13]。所以開元寺與佛塔的出現(xiàn),有著佛教傳播學上的意義。如今的三元塔已經(jīng)是明代重新建造的,它固然反映的是明代建塔的用意。但透過該塔仍然可以想見唐時開元寺的雄偉壯觀?,F(xiàn)存雷州三元塔,外表為八觚形,高57米,外觀9級,內(nèi)有暗層8層,實為17層。塔仿樓閣式,塔身為磚壁。壁外為迭澀式砌磚出檐,挑出回廊。壁內(nèi)有木樓層,梯階設(shè)在壁上。不僅如此,塔基還鑲嵌有麟趾呈祥、龍騰虎躍、三羊開泰、鯉躍龍門等23塊精湛的浮雕石刻。此塔與唐代佛塔不同:從高度上來講,唐代佛塔只有五丈余,即17米左右;從材料構(gòu)成上來講,唐代佛塔是石頭質(zhì)料;從名稱上來看,唐代的石塔名字已經(jīng)無法考知;從藝術(shù)特征來看,唐代佛塔具有早期佛教藝術(shù)和唐代藝術(shù)交融的特征。如今的三元塔是明代粵西雕刻藝術(shù)的瑰寶[10]96,這樣一個粵西第一塔,在唐代也應(yīng)氣度不凡。
不僅從現(xiàn)存佛塔可以管窺唐代開元寺的風貌,從現(xiàn)存的文物即兩塊蓮花石柱礎(chǔ)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印證當時開元寺的大體規(guī)模。據(jù)陳志堅考證,現(xiàn)存兩塊蓮花石柱礎(chǔ)藏于三元宮內(nèi)庭院。其一石柱礎(chǔ)高約50厘米,底八棱對角直徑約68厘米,石柱礎(chǔ)上端四周,運用唐代的寫實手法,浮雕重疊的蓮花瓣紋,下端浮雕如意紋,合成厚實而莊重的紋飾,顯得十分雍容富美。其二石柱高約50厘米,底座瓜紋對角,直徑約72厘米,上端為蓮花瓣紋,下端為瓜紋,雄渾而厚重,合乎唐代推崇富美的風尚[11]83。不僅如此,他提供的一張石柱照片,極為珍貴,這兩個石柱礎(chǔ)的外貌形態(tài)是當時中印文化交流的生動再現(xiàn)[14]。
圖1 陳志堅拍攝的雷州市唐代開元寺石礎(chǔ)[11]8
唐代開元寺,除了在基本形態(tài)上體現(xiàn)出中印文化的合流外,最大的事件是鑒真因為第五次東渡失敗而登陸雷陽灣,并到訪開元寺。鑒真,唐代律宗大師,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標志性人物。其與雷州??甸_元寺的關(guān)系,學界頗多爭議。
最早記載鑒真事跡的是日本的真人元開,其所著《唐大和上東征傳》[15]103-131對鑒真第五次東渡失敗后,途經(jīng)雷州半島一事記載較詳,可以和《大藏經(jīng)》所載鑒真行藏比對參考。茲錄該書所載:“天寶七年春,從揚州崇福寺出發(fā)……冬十一月,至振州(海南島崖縣)……其寺佛殿壞廢,眾僧各舍衣物造佛殿,住一年造了……三日三夜,便達雷州。羅洲、辨州、象州、白州、傭州、藤州、梧州、桂州等官人、僧、道、父老迎送禮拜,供養(yǎng)承事,其事無量,不可言記?!盵15]62-71據(jù)上下文推測,鑒真到達雷州半島的時間大約在天寶八年(749)以后。這里的雷州指今廣東省雷州半島,羅州指今廣東省廉江市,辨州指今廣東省化州市,象州指的是今廣西象州縣,白州指的是今廣西博白縣,傭州指的是今廣西容縣,藤州指的是今廣西藤縣,梧州指的是今廣西蒼梧縣,桂州指的是今廣西桂林市。關(guān)于這些地點的具體所指,梁明院校注的《鑒真和尚東征傳》也有所考釋[15]59-61。關(guān)于鑒真到達雷州半島的情況,同書附錄五之《鑒真年表》則指出鑒真到雷州的具體時間為天寶九年至十年,即750-751年,并有記載:“從海南經(jīng)雷州半島,繞廣西、廣東、江西而北返。途中,榮叡寂化于端州,普照別,祥彥逝,鑒真本人也失明,經(jīng)大庾嶺北返?!盵15]126這段記敘相比上文,在地點的描述上更為籠統(tǒng),但在對普照、祥彥、鑒真本人的記敘上更為細致。而幾乎同時出現(xiàn)的文獻《東域傳燈目錄》之《鑒真和尚影像贊文一卷》[16]第55冊第1164頁中欄對鑒真東渡雷州事并未提及。至于后出文獻《祖堂集》卷十一《越山鑒真大師》[16]第25冊第521頁中欄《鑒真?zhèn)鳌穂16]第50冊第797頁上欄《五燈會元》卷七之《越州越山師鼐鑒真禪師》[16]第80冊第161頁上欄《神僧傳》卷八[16]第50冊第1003頁下欄皆無鑒真東渡過雷州事。翻檢地方志,竟然在《廣東通志》及雷州半島諸方志,未曾見到記錄鑒真在雷州半島的行藏史實。
傅杰的《鑒真大師傳》關(guān)于其與雷州半島的關(guān)系應(yīng)是根據(jù)上面原文,其描述如下:“七五一年,唐天寶十載,六十四歲。期間從海南經(jīng)雷州半島,繞廣西、廣東、江西而北返。途中,容叡于端州寂化,普照別去,祥彥逝世,鑒真失明。經(jīng)大庾嶺返回揚州?!盵17]174該文完全是對前文附錄的翻譯?,F(xiàn)代學者郝潤華在其《鑒真評傳》中對鑒真登陸雷州半島的具體地點有明確的指認:“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航行,他們在雷州灣登陸,經(jīng)過羅州(今廣東廉江附近)、辨州(今廣東高化)、白州(今廣西博白)、庸州(今廣西容縣)、藤州(今廣西藤縣)、梧州(今廣西蒼梧)等,到達桂州(今廣西桂林)?!盵18]158這個登陸地點更具體,并且對辨州的所指與前文也不同。
不僅如此,當代學者關(guān)于這個問題出現(xiàn)幾種不同的聲音。如鄧碧全、柯錦湘先生編寫《雷州文化》(2013年,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司徒尚紀著《雷州文化》(201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湛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湛江市志》(2004年,中華書局)、湛江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寫《湛江古今大事記》(2006年,中華書局)、湛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湛江市志》(2013年,中華書局)、雷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悼h志》(2005年,中華書局)、吳茂信、何天杰先生編寫《雷州名賢》(2013年,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等一大批地方文獻,對鑒真在雷州半島的事跡只字未提,更不用說記載鑒真到開元寺的情況。另一方面,許多地方文獻認為鑒真到過雷州半島及開元寺。雷州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編寫《雷州史譚》對鑒真到雷州半島一事進行了敘述。該書認為,鑒真一行因為颶風被刮到海南振州(三亞)得到振州馮太守接濟,在大云寺淹留一年多,后由甲兵護衛(wèi)來到雷州。來到雷州后,他一邊托缽化緣,一邊考察當?shù)仫L土人情及物產(chǎn),并著成《東征記》一書。這本書后來演繹成為日本淡海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該書也記載了鑒真路過雷州吃菠蘿蜜,由此聯(lián)想到佛教中的“到達彼岸”,遂下定決心,東渡遂成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該書記載了鑒真到達雷州城,被開元寺僧眾迎入知客堂居住,其后便匆匆啟程趕往桂林。并引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太平之甍》來證明此事。作者得出結(jié)論認為,鑒真來過雷州及開元寺,但影響很小[12]120。而牧野在其編寫《雷州歷史文化大觀》之《宗教》一節(jié)對鑒真到開元寺的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鑒真在雷州曾帶領(lǐng)僧眾于“開元寺”設(shè)壇講經(jīng),還暢游“伏波祠”“雷祖古廟”“雷祖誕降處”及“蘿崗福地”等勝地。在他的感化下,“蘿崗福地”后來簡稱天寧寺,五代時建起廣教寺,宋代建起“圓通寶閣”(雨花臺),宋末建起高山寺,元朝興建“六祖堂”“普菴堂”,明代興建“永泉寺”[10]296。在作者筆下,鑒真對雷州佛教貢獻很大。按照這個推理,鑒真在雷州應(yīng)該生活過一段時間。陳立新則從絲綢之路交往史的角度看待鑒真來到雷州半島的情況,他認為鑒真一行到達雷州“更受到其它各州官員、僧道、父老迎送禮拜,供養(yǎng)承事,均請和尚受菩薩戒,因此和尚在此留住一年。”[19]116
至于張春生,對鑒真來雷州半島的盛況考察尤詳。論述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他認為鑒真應(yīng)該接見過雷州各界人士。佛教在當時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地位之高,影響力之大今人難以想象。鑒真在海南、桂林、廣州等地,都受到官吏僧人及父老的熱烈歡迎,他在雷州也應(yīng)受到禮遇。二是參與各種佛事活動。鑒真到雷州時,開元寺建起已有十余年。因此鑒真應(yīng)該到開元寺弘法傳道,講經(jīng)授戒。三是接受人們的物資饋贈。他從海南來時,海南各界饋送甚厚。如他在海南振州(崖縣)時,別駕馮崇債派四百多士兵迎接,并在太守廳內(nèi)設(shè)壇授戒,供奉甚敬,走時又派八百甲兵護送。到海南萬安州(萬寧、陵水)時,大首領(lǐng)馮若芳請鑒真一行住在家里,供奉物資也非常多。到海南崖州(文昌、澄邁)時,游奕大使(武官)張云出迎拜謁,各級官僚都設(shè)齋施物。雷州應(yīng)不例外[20]。
綜上所述,關(guān)于鑒真與開元寺的關(guān)系,至少有四種觀點。從僧傳、古代地方志及《唐大和上東征傳》的角度來看,鑒真一行路過雷州,至于是否到過天寧寺,作者沒有交代?,F(xiàn)代新修方志對鑒真到雷州半島一事只字不提,顯然有失公允。第三種以余石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鑒真一行到過雷州半島和開元寺,因為行程匆忙,其對雷州半島影響極小。第四種觀點認為,鑒真在雷州半島待過一段時間,并對雷州半島佛教有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認為,由于歷史文獻的缺乏,關(guān)于鑒真是否到過開元寺,對雷州半島的佛教影響是否很大,要逐一分析。首先,從其行程隊伍來說。據(jù)日本真人元開著《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天寶七年,榮叡、普照師從同安郡來……造舟、買香藥,備辦百物,一如天寶二載所備……同行人僧祥彥、神侖、光演、頓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榮叡、普照、思讬等道俗一十四人,及化得水手一十八人,及余樂相隨者,合有三十五人?!盵15]62這樣一支隊伍,如果從雷州灣登陸,到雷州城,再到羅州,約為120公里左右。以當時交通工具而言,從早上出發(fā),即使輕裝上陣,也需要20小時左右。鑒真一行登陸上岸,極有可能選擇距離雷州灣最近的雷城寺院開元寺補給整頓以利再發(fā)。第二,從當時的寺廟經(jīng)濟來看。據(jù)卞孝萱在其《寺院經(jīng)濟與鑒真東渡》一文考證,當時的寺院經(jīng)濟十分發(fā)達,寺院不僅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林業(yè)、牧業(yè)、副業(yè),而且還經(jīng)營手工業(yè)、商業(yè)。而世俗的布施行為也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良好的寺院經(jīng)濟為僧人出行、駐足提供了非常堅實的物質(zhì)保證[21]。當時的開元寺,物質(zhì)富足,為鑒真一行提供充足的物質(zhì)補給。第三,從鑒真當時獲取物質(zhì)資料的方式來看。鑒真是律學大師,又是名醫(yī),他為人受戒、講經(jīng)、治病所得報酬要大大高于一般僧人[21]。為了獲得物質(zhì)補給,鑒真在雷州半島開元寺受戒、講經(jīng)完全有可能。第四,從鑒真途經(jīng)雷州前后所受的禮遇來看。在來雷州前,鑒真一行到振州,“其經(jīng)紀人往報郡,其別駕馮崇債遣兵四百余人來迎。引至州城,別駕來迎”,又“即迎入宅內(nèi),設(shè)齋供養(yǎng)。又于太守廳內(nèi),設(shè)會受戒,仍入州大云寺安置……別駕馮崇債自備甲兵八百余人,經(jīng)四十余日,至萬安州”。到崖州,“州游弈大使張云出迎,拜謁,引入。令住開元寺。官竂參省設(shè)齋,施物盈滿一屋?!盵15]67-69鑒真在振州、崖州受到官民熱烈歡迎。鑒真到雷州,“羅州、辨州……等官人、僧、道、父老迎送禮拜,供養(yǎng)承事,其事無量,不可言記?!盵15]71這里明顯采用略記手法。鑒真離開雷州到達始安郡(今桂林),“州縣官人、百姓填滿街衢,禮拜贊嘆,日夜不絕?!盵15]72他在始安郡所受禮遇可謂盛況空前?!短拼蠛蜕蠔|征傳》為記載鑒真史實最為可靠的文獻。根據(jù)這些記載,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jié)論:鑒真一行來到雷州半島,受到官民極大的禮遇,他極有可能到過開元寺受戒、講經(jīng),但由于相關(guān)文獻記載簡略,只能依賴推測,有待直接文獻的獲取。有的學者對鑒真來到雷州半島只字未提,顯然是不恰當?shù)?。有的學者認為鑒真到過開元寺,并對雷州半島佛教影響巨大,這只是臆測罷了。有的認為鑒真到過雷州半島,只是匆匆路過影響較小,這種觀點相對公允。
鑒真與雷州??甸_元寺的關(guān)系之所以出現(xiàn)諸多觀點,源于記載上的分歧。最早記載源自日人文獻《唐大和上東征傳》,而早期中土文獻記載闕如,這給我們的研究帶來諸多困惑。至于后代研究文獻,多依據(jù)唐以來的傳記文獻,時代愈是久遠,可能揣測的成分更多。
即使如此,本文首先考察了開元寺這一半島最早佛寺在該地的早期地位和基本形制。無疑,出現(xiàn)于雷州??档拈_元寺是半島最早出現(xiàn)的佛寺,它說明佛教在半島的傳播可能更早,這也從側(cè)面印證了半島佛教最早傳入的時間可能在三國甚或更早的論述。至于佛寺加佛塔的形制及蓮花石柱礎(chǔ)的出現(xiàn),說明佛教在傳入當?shù)貢r對傳統(tǒng)地方文化的融攝。
在梳理文獻史的基礎(chǔ)上,基于當時寺院經(jīng)濟、行程隊伍、獲取資料方式及鑒真途徑雷州前后所受的禮遇,提出本文的觀點。但是,這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因為這有待更多一手文獻諸如出土資料、域外文獻的發(fā)掘和參照。這種遺憾只能假以時日才能得到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