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梓妍
華夏歷史,悠悠五千年,許多燦爛的文化,揚(yáng)起生生不息的風(fēng)帆,在歲月的長河中航行。這些文明與智慧的結(jié)晶,與我之間始終都隔著一層電視屏幕。而今天,在勞動實(shí)踐活動中,我竟有幸體驗(yàn)到了其中之一——篆刻文化。
課程剛開始,老師為我們介紹了篆體。這種字體發(fā)源于秦朝,古樸雄渾,方正飽滿,一筆一畫,遒勁有力,刻在印章上更顯厚重之氣。拿起刻刀,我用食指與大拇指握住刀柄,中指作輔助,小心翼翼地移動刻刀。我緊盯著那石面,努力將每一條線刻直。但是,每次刻出來的線條,總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白蛇匍匐在石面上,懶洋洋的,全然沒有氣魄。我急忙修改,但越修越歪,甚至還偏離了航道。
擦擦手上冒出的冷汗,真不知如何是好。以前,總見熒屏上胡子花白的手藝人戴著眼鏡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筆一畫地刻字,感覺他們很輕松地就把整齊的篆體雕鏤在了石面上。今日一體驗(yàn),才知道這過程是多么不易!
我拿著這“愛因斯坦的小板凳”去向老師求助,老師對用力的方法與方向又指點(diǎn)一二。我重起爐灶,更加用心地使用刻刀,終于鼓搗出一個較為滿意的作品。我興高采烈地跑去染印泥,當(dāng)紙上出現(xiàn)鮮紅的章印時,內(nèi)心的喜悅真是難以言表!這就是一枚印章的誕生!雀躍之余,又覺腰背因久彎而酸痛,手指因持刀而略有變形,眼睛因過于專注而導(dǎo)致看周圍都模模糊糊的??桃幻队≌乱惺艿牟贿m如此之多,那為什么手藝人還要夜以繼日地雕刻呢?
老師告訴我們,匠人們的初心便是讓那鮮紅的印章永不褪色。印章或落款于書畫之末,讓作者的姓氏與畫作、書法一同不朽;或流轉(zhuǎn)于友人的信札之間,寄托著赤子那熾熱而鄭重的承諾。匠人們用發(fā)自肺腑的熱愛練就巧奪天工的卓越技能,就是為了將中華文化傳遞下去。我們在臺下聽得熱血沸騰。老手藝人甘于寂寞,不斷打磨,靠一燈、一刀、一石、一心而忘我篆刻,想到這兒,我對他們的敬意更添了幾分。
通過這堂課,我長見識了!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xué)天寧分校‖指導(dǎo)教師: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