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涵
人生如同登山,有人輕松登頂,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盤桓山間,迷花倚石忽已暝;還有人流連山麓,獨憐幽草澗邊生……要問何處風景更有情趣,哪種人生更有意義,可能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答案,而我認為,各處風景不同,其意趣亦無窮也!
清人張潮曾將人生境界比作觀月:第一層是牖中窺月,我認為那是山腳之視角;第二層是庭中望月,那恰如山腰之視角;第三層是臺上玩月,那正是山巔之視角。張潮此喻,乃是敦促世人追求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境界。依我看來,這三種視角下的月亮其實各具風味,各有其獨特魅力。即如登山,身處不同之處,人的視野不同,感受便不同,但你很難據(jù)此將所見之美分出個高下優(yōu)劣。高山流云是一種美,小橋流水如何不是美?瀚海闌干是一種美,平湖秋月如何不是美?每一處都會有令人感動的風景,每一處風景都會讓人產(chǎn)生獨特的感悟。
有人總傲氣地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登上絕頂,于是乎對沿途的風景不屑一顧,行色匆匆,風塵仆仆,一往無前,周遭的一切美好只能化作他們身后稍縱即逝的背景。
其實,我們不必用“會當凌絕頂”來不停地鞭策自己——有些人腳力強健,可以不斷進?。挥行┤四_力一般,何妨隨遇而安。最高,未必最好。蘇軾登上高臺,卻發(fā)出“高處不勝寒”的千古浩嘆,我等凡夫俗子又如何經(jīng)受得住山頂?shù)那謇渑c孤單?木心先生曾獨自一人于山頂木屋中潛心寫作,卻也會因耐不住寂寞冷清,時時到山腳下與農(nóng)家人聊天作樂??梢姡L居山頂難免寂寞,難免有曲高和寡之苦悶。所以說最高處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對更多的人來說,徜徉山間,隨處棲依,才是恰到好處。
當年,馬伊俐因家庭糾紛在微博上發(fā)布一則短文,瞬間火遍了大江南北。如今背景已然淡去,那句經(jīng)典的“且行且珍惜”卻深深地刻錄在人們記憶的硬盤上,在各種場合下被人提起。這句話實在是醫(yī)治浮躁心態(tài)的良藥,它如一根柔而且韌的絲線,牽扯著那些只問目的不計過程的人們的匆匆步履,讓他們靜一靜,想一想,找尋真正適合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一句“且行且珍惜”,奉勸人們珍惜當下,擁有一顆隨遇而安的心?!吧巾敗闭\然可貴,“山腰”亦有風景,“山腳”同樣趣味無限。能夠從容地品味和暢享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景,表現(xiàn)出的正是對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的自信。相反,沒有自己的獨特喜好和追求的隨大流的人生乃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乃至糟踐。
張潔的《我的四季》中有這樣一段話:“秋天來了,我和別人一樣收獲,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別人的干癟就灰心或是喪氣,我把它們緊貼在胸口,仿佛那是一個新誕生的自我?!?/p>
我想,這絕不是敝帚自珍,而是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簡評】文章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將“適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闡述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作者以“登山”為喻,以“山頂”“山腰”“山腳”比喻生命中的不同境界,化抽象為形象,讓人讀來毫無枯燥乏味之感。這一點值得議論文寫作愛好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