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盼盼,伍國強,魏明
(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K+是植物細胞中含量最豐富的陽離子之一,約占植物干重的10%[1]。K+不僅在植物細胞伸長、酶激活、滲透調(diào)節(jié)、光合作用和韌皮部糖裝載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還可增強植物對生物及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1-3]。一般情況下,在植物細胞中,維持正常代謝活動的K+濃度為100~200 mmol·L-1,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K+,然后分配到不同組織部位,以滿足正常生長發(fā)育需要[4]。此過程主要由定位在質膜上的K+轉運蛋白或K+通道完成。目前研究較多的K+通道主要有Shaker型K+整流通道、雙孔K+通道(tandem-pore K+channel,TPK)和雙孔通道(two-pore channel,TPC)家族[5-6];K+轉運蛋白包括高親和性鉀轉運體(high-affinity K+transporter,HKT)、K+吸 收 滲 透/高 親 和 性K+轉 運 蛋 白/K+轉 運 蛋 白(K+uptake permease/high-affinity K+transporter/K+transporter,KUP/HAK/KT)和陽離子質子逆向轉運蛋白(cation-proton antiporter,CPA)家族[7-8]。
Shaker型K+整流通道是參與植物K+轉運和分配的重要通道[9]。該通道家族屬于高度保守的K+選擇性電壓門控通道,根據(jù)受激活的電壓范圍及整流特性可將其分為4個功能亞群:內(nèi)向整流(K+inward rectifier,Kin)、沉默整流(K+silent rectifier,Ksilent)、弱整流(K+weak rectifier,Kweak)和外向整流(K+outward rectifier,Kout)通道[10]。在擬 南 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Kin通道 包 括AtAKT1(K+transporter 1 inA.thaliana)[11]、AtAKT5、AtSPIK(shaker pollen inward K+channel)[12]、AtKAT1(K+channel inA.thaliana1)[13-14]和AtAKT2/3[15],它們介導K+跨細胞膜吸收,其主要特點是在負電壓(-80~-100 mV)下打開門控。Kweak通道AtAKT2可介導K+吸收和外排[16],也可與Kin通道亞基組裝成具有雙向整流特性的異構體通道[17]。Ksilent通道成員AtKAT3(又稱AtKC1)本身并不會形成功能性的同質型四聚體通道,但其與Kin亞基具有很強的異聚化親和性[18],可作為負向電壓調(diào)控元件與AKT1組裝,AtKC1-AKT1異構體激活所需要的電壓比AtAKT1更低[19-20]。相比之下,以At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21]和AtGORK(guard cell K+outward rectifier)[22]為代表的Kout通道被膜去極化打開,可使K+由胞內(nèi)排至胞外。與Kin通道不同的是,Kout通道不僅對電壓敏感,而且對胞內(nèi)和木質部汁液K+濃度敏感性也很強[23-24]。大量研究表明,SKOR在維持植物根部和地上部K+穩(wěn)態(tài)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成為目前植物逆境生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備受學術界的關注。本研究對SKOR的發(fā)現(xiàn)、結構、分類、表達調(diào)控及其逆境響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綜述,并對其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為其在農(nóng)作物遺傳改良中的應用提供一定依據(jù)。
Wegner等[25]采用膜片鉗技術在大麥(Hordeum vulgare)根的離體組織中首次證實外向整流K+通道活性,稱之為KORC(K+-selective outward rectifying conductance)。Roberts等[26]在玉米(Zea mays)根中柱鞘細胞及皮層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介導K+從中柱細胞外排到木質部汁液中的外向整流K+通道。Gaymard等[21]在擬南芥中克隆到第一個高等植物的外向整流K+通道基因AtSKOR,發(fā)現(xiàn)其在根中柱組織中特異性表達。隨后,相繼在小花堿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27]、水稻(Oryza sativa)[28]、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29]、枸杞(Lycium barbarum)[30]、甜瓜(Cucumis melo)[31]等物種中鑒定到SKOR基因(表1)。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物種SKOR基因家族僅有1個成員,不同物種SKOR基因編碼氨基酸數(shù)目變化較大,為632~1032 aa(表1)。
表1 不同植物SKOR基因Table 1 The SKOR genes in different plants
SKOR為代表的Kout通道與Kin通道(如KAT1)具有很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和基本相同的結構特征[43-44]。SKOR與KAT1結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P環(huán)和S6,從而導致其門控特性不同[23,45]。Kout通道(SKOR和GORK)的S6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基序(Asp-Met-Ile/Val-Leu-Gly),而Kin通道和Kweak通道(KAT1、KAT2、AKT1、AKT2和SPIK)的保守基序則為Asn-Leu-Gly-Leu-Thr[23]。
SKOR是由4個α-亞基組裝而成的多聚體蛋白,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通道的滲透途徑[46]。每個亞基由6個跨膜α-螺旋組成,命名為S1~S6,短的N-端和較長的C-端都位于膜內(nèi)側[47](圖1)。前4個α-螺旋位于中心離子傳導孔的外圍構成電壓傳感器結構域(voltage sensor domain,VSD),其中S4富含帶正電荷的氨基酸殘基Arg或Lys,這些氨基酸位于膜的電場中,響應去極化將螺旋向外移動[48],形成VSD的激活狀態(tài),待細胞膜的電位恢復后復位而使通道關閉[49]??缒た妆旧碛蒘5和S6螺旋排列,并傾斜形成倒置的“圓錐”形,使得靠近內(nèi)膜表面的通道變窄[48]。S5和S6之間部分“折入”成孔(pore loop),包含高度保守的序列TxGYGD(Thr-x-Gly-Tyr-Gly-Asp),構成滲透途徑最窄的部分,S5-P-S6共同構成孔域(pore domain,PD),控制離子通過并決定通道的離子選擇特性[50]。S4~S5間一段短的氨基酸序列作為選擇性過濾器(selectivity filter,SF)連接并耦合VSD和PD[51-52],S4通過電壓傳感器選擇性過濾器門(VS-SF)耦合控制跨膜通道的打開或關閉[53]。
圖1 SKOR跨膜結構及組裝方式模型圖Fig.1 Transmembran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method of SKOR[48,54,57]
SKOR的C末端包含調(diào)控位點和對通道組裝重要的區(qū)域,被認為對蛋白質的穩(wěn)定性、四聚體組裝和調(diào)節(jié)蛋白結合有重要的作用[24]。C-端含有一個保守的環(huán)核苷酸結合域(cyclic nucleotide binding domain,cNBD)、錨蛋白anky結構域以及富含疏水酸性殘基的遠端KHA結構域[54-57]。其中,anky結構域是蛋白質-蛋白質互作的位點,也是蛋白激酶如CIPKs(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的結合部位[55]。
Kout通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藻類[50,58-59]。在一些晚期分叉的鏈柄藻類(如Spiroloea muscicola)中Kout通道與Kin/Kweak/Ksilent通道已有區(qū)分,此時已經(jīng)具備與AtSKOR相似的特征,如外向整流和細胞外K+濃度的感應等[44,59],此后SKOR在進化中高度保守。前人對SKOR家族的系統(tǒng)發(fā)育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SKOR進化關系較遠,而同一科或相近科物種SKOR氨基酸序列有較高的相似性,進化關系較近[29,37,40]。為深入探究不同物種間SKOR進化關系,本研究采用MEGA X軟件對70個物種SKOR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進行多重比對,并通過鄰接(neighbor-joining,NJ)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2)。根據(jù)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將SKOR分為3個簇,Ⅰ簇有13個成員,Ⅱ簇有26個成員,Ⅲ簇有31個成員。單子葉植物如烏拉爾圖小麥(Triticum urartu)、大麥、玉米、水稻等都歸類于第Ⅲ簇,而雙子葉植物在Ⅰ、Ⅱ、Ⅲ簇中均有分布。甜菜BvSKOR屬于第Ⅱ簇,與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ApSKOR相似度高達85.65%,進化關系最近。
圖2 不同物種SKOR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Fig.2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KOR in different species
K+作為植物細胞中的主要陽離子,維持一定K+水平是植物細胞進行正常生理生化過程的先決條件[60]。細胞膜上的各種轉運蛋白和通道蛋白控制著植物細胞K+流入和流出,從而調(diào)節(jié)胞內(nèi)K+穩(wěn)態(tài)平衡[61]。SKOR定位于細胞膜,是一種高K+選擇性的外向整流型K+通道,在離子跨膜運輸和胞內(nèi)外離子平衡調(diào)節(jié)中起著重要作用。K+進入孔道后被剝離水化殼,與通道GYGD基序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圖1)。P環(huán)一次只能結合一個K+,下一個離子進入后會將前一個K+擠出配位,使該K+被排出細胞[49]。由于PD中心孔的大小與K+的水合空間非常匹配,較大的離子(如Ca2+)無法滲透到孔中,而較小的離子(如Na+)即使進入,也會因羰基氧化合物彼此間隔太遠而無法完成脫水[49],綜上構成SKOR對K+的選擇性。SKOR門控依賴于外界K+濃度(external K+concentration,[K+]ext)[23],高[K+]ext的情況下,胞外K+與PD相互作用,使通道中的K+更難被釋放[62],因此必須進一步將膜電壓驅動到更正,只有當K+凈流量的驅動力指向胞外時通道才會打開。SKOR通道一旦開放,無論外部K+濃度如何都只可以外流K+,其流量與膜內(nèi)外電壓差和細胞內(nèi)K+濃度呈正相關[21,24],即胞內(nèi)K+濃度越高,膜兩側K+濃度差越大,流量越大。K+外流在一些情況下是必要的,如在細胞周期中,K+外流和細胞膨脹度降低是G2期進入M期的先決條件,所以分裂間期可以觀察到SKOR基因表達的增加和通道活性的增強[63]。另外,在鹽脅迫下,K+的進出和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平衡Na+引起的細胞內(nèi)外離子失衡[64],維持細胞穩(wěn)態(tài),減輕鹽脅迫造成的傷害。
SKOR是K+從植物根部向地上部長距離運輸?shù)囊粋€關鍵通道,Gaymard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atskor突變體植株木質部汁液中K+濃度以及地上部K+含量比野生型降低了約50%,由此推斷AtSKOR參與K+由根向地上部的運輸,且在此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SKOR在中柱鞘細胞和木質部薄壁組織細胞中優(yōu)先表達,促進K+裝載到木質部汁液[21],隨后K+在蒸騰拉力作用下隨汁液運輸至地上部[65]。根細胞中K+濃度越高,SKOR通道越活躍,更多的K+被裝載到木質部,隨木質部汁液流輸送到地上部器官;相反,根系積累的K+不夠充分時,則地上部K+供應也會受到限制[66]。此外,K+吸收和轉運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K+轉運系統(tǒng)的運轉對K+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反饋調(diào)節(jié)作用。atskor突變體K+凈吸收率顯著低于野生型植株,根中AtHAK5和AtAKT1表達水平顯著降低[67],表明K+向地上部的運輸減少,從而使根系K+吸收能力降低。這些結果表明,SKOR在植物K+長距離運輸及根部和地上部K+分配中起重要作用。
幾乎所有逆境如高鹽、干旱、缺氧、冰凍、病原體、重金屬、紫外線等,都會使植物產(chǎn)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68],如:氧自由基(radicals,O2-)、單線態(tài)氧(singlet oxygen,1O2)、超氧陰離子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O2-)、超氧化物(chemistry of superoxide)、羥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H2O2)、過渡金屬(transition metals)等[69]。大量研究表明,ROS的產(chǎn)生會導致細胞生化途徑發(fā)生改變,激活SKOR、GORK等通道[70],并誘導其編碼基因的表達,致使大量的K+流出。Demidchik等[71-72]研究發(fā)現(xiàn),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AA)、Cu2+和H2O2等混合物處理擬南芥、豌豆(Pisum sativum)、玉米和小麥(Triticum aestivum)導致根部出現(xiàn)大量K+外流,電流對K+通道阻滯劑TEA+(tetraethylammonium)敏感,說明ROS誘導的K+外流是Kout通道(SKOR和GORK)介導的。Garcia-Mata等[73]的研究將能迅速增強SKOR的電流并延長電流時間的通道激活劑明確為H2O2。SKOR對H2O2的敏感位點為Cys,即S3 α-螺旋的Cys168及其空間上相鄰的Cys228和Cys234被H2O2氧化形成亞磺酸,這一反應可能使SKOR構象發(fā)生改變,從而增強對K+的通透性[73-74]。氧化應激誘導的K+外流增加可能觸發(fā)細胞能量重新分配,降低需耗能的生物合成,抑制植株生長,利用釋放的能量來抵御脅迫造成的傷害,以增加植物在不利環(huán)境下的存活概率[75]。
Lacombe等[76]在非洲爪蟾卵母細胞中表達AtSKOR發(fā)現(xiàn)其電流受到pH調(diào)節(jié),當注射酸性溶液使細胞內(nèi)部pH從7.4降至7.2時,SKOR的電流則下降約80%。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pH變化未顯著影響SKOR單通道活性,但可以改變激活的SKOR通道數(shù)量。酸性陽離子與SKOR通道S4跨膜片段相互作用,使通道處于不可被K+激活的休眠狀態(tài),隨著內(nèi)部酸化休眠通道的數(shù)量增加,從而使SKOR介導的K+外流減少[76]。pH通過調(diào)控激活的SKOR通道的數(shù)量來影響其功能。
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最重要的脅迫反應激素之一,廣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各組織器官中,在鹽脅迫下參與滲透調(diào)節(jié)、離子平衡和ROS清除等,在抵御鹽脅迫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77]。ABA重要的功能就是調(diào)控根中K+的轉運。Roberts[78]和Wolf等[79]的研究表明,ABA對玉米ZmSKOR的活性具有潛在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可通過降低其活性而減少經(jīng)木質部的K+轉運。SKOR的C端Ankyrin結構域含有保守殘基,類似于吡拉巴汀抗性1/類吡咯蛋白/ABA受體的調(diào)節(jié)成分(pyrabactin resistance 1/PYR-like proteins/regulatory components of ABA receptors,PYR/PYL/RCARs)的ABA結合位點[80],可能有助于其與ABA相互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表明,SKOR的表達受到ABA調(diào)節(jié)。Gaymard等[21]最早發(fā)現(xiàn)AtSKOR的表達豐度在ABA處理下顯著降低,隨著更多的SKOR基因被發(fā)掘,外源ABA處理降低黑果枸杞LrSKOR[81]、水稻OsSKOR[82]、灰楸CfSKOR[83]表達水平的現(xiàn)象相繼被報道。ABA可降低木質部SKOR表達水平,同時誘導韌皮部AKT2表達[84]。這種雙重效應一方面會抑制K+向地上部運輸,另一方面則促進K+通過韌皮部向根回流,有助于在缺水和鹽脅迫下保持根中K+穩(wěn)態(tài)平衡。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種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的氣體信號分子,通過維持Na+/K+穩(wěn)態(tài)平衡,改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統(tǒng)等參與植物對各種非生物脅迫的響應[85-86]。研究表明,H2S可以通過防止K+流失來增強植株耐鹽性。H2S一方面調(diào)控質膜Na+/H+逆向轉運蛋白、H+-ATPase等促進Na+排出并維持H+梯度[87],保持細胞膜電位,限制去極化激活的SKOR活性[88];另一方面通過調(diào)控鹽脅迫下根系K+通道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維持K+水平的相對穩(wěn)定。與NaCl單獨處理相比,NaHS預處理后再進行NaCl處理,使得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MhSKOR表達量降低,MhAKT1表達量增加,K+外流速率與K+含量下降幅度也明顯減緩[89-90],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91]。NaCl處理黃瓜(Cucumis sativus)后,CsSOS1和CsSKOR在葉中的轉錄水平顯著降低,而在根中有所增加,添加NaHS則逆轉了這種趨勢[92]。另外,H2S產(chǎn)生的關鍵酶L-半胱氨酸脫硫酶(L-cysteine desulfhydrase,LCD)的功能缺失會導致擬南芥AtAKT1、AtAKT2、AtKC1和AtKAT1等基因的表達水平明顯上調(diào),AtGORK和AtSKOR表達水平則顯著下調(diào)[93]。這些結果表明,SKOR的K+整流功能受到H2S間接調(diào)控。
在鹽脅迫下,過多的Na+會與K+競爭質膜上的攝取位點,從而抑制K+吸收;另外,其與K+競爭細胞質中關鍵代謝酶的結合位點,紊亂植物組織的新陳代謝[1]。因此,維持K+穩(wěn)態(tài)和高K+/Na+的K+轉運蛋白和K+通道在植物耐鹽性中起著重要作用[94]。大量研究表明,SKOR參與植物對鹽脅迫的響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植物的耐鹽性。低濃度NaCl處理使長穗偃麥草EeSKOR[95]、甜菜BvSKOR[96]、梨(Pyrus betulaefolia)PbSKOR[97]、平邑甜茶MhSKOR[98]的表達水平在短期內(nèi)顯著上調(diào),黑果枸杞根中LrSKOR表達量先降低而24 h后升高[99]。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甜瓜CmSKOR[31]、長穗偃麥草EeSKOR[96]的表達水平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峰值出現(xiàn)在150 mmol·L-1處。鹽脅迫后多年生黑麥草(Lolium perenne)耐鹽品種“Catalina”中AKTI和SKOR表達量均顯著高于鹽敏感品種“Inspire”[100],推測耐鹽品種可能通過AKT1和SKOR共同維持植株根部和地上部K+含量來抵御鹽脅迫。在擬南芥中CmSKOR過量表達后,轉基因植株在NaCl處理下生長更加健壯,表現(xiàn)出較大的PSII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較高的生物量以及K+含量[31],比野生型具有更強的耐鹽能力。相對地,水稻osk5.2突變體植株木質部汁液中K+濃度較野生型植株顯著下降,而Na+濃度則變化不大,K+/Na+和野生型植株之間差異隨著鹽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大[101]。這些結果表明,SKOR可以通過維持植物體內(nèi)較高的K+/Na+來增強植物耐鹽性。也有證據(jù)顯示,參與K+韌皮部再循環(huán)的AKT2/3在鹽脅迫下被誘導[102-103],SKOR和AKT2/3的上調(diào)能夠促進K+在維管組織中的高速循環(huán),從而使K+在根和地上部之間不斷地重新分配,以減輕Na+對地上部幼嫩組織的毒害。
滲透脅迫會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正常新陳代謝,從而抑制植物生長,甚至導致死亡[104]。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適應策略,以應對滲透脅迫[64]。RNA-seq結果表明,K+轉運相關基因在滲透脅迫反應過程中表達也受到調(diào)控,在脅迫初期SKOR表達量升高,以更好地調(diào)節(jié)K+在根和葉之間分配[29]。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處理后,煙草NtSKOR[33]和綠豆VrSKOR[42]表達量在短期內(nèi)劇烈升高后有小幅下降,霸王根和莖中ZxSKOR被顯著誘導[29],可見SKOR能積極響應脅迫,促進K+在滲透脅迫下的積累與動態(tài)平衡。這些結果表明,SKOR可能在植物滲透脅迫響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K+虧缺條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顯著下降,生長迅速減緩,生殖受阻[6]。在低K+脅迫下,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LuSKOR[105]、甘薯(Ipomoea batatas)IbSKOR1/2/3[106]表達量持續(xù)下降,地上部出現(xiàn)葉片失綠等典型的缺K+癥狀。K+攝取不足通過影響SKOR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K+信號的傳導及K+運輸,從而影響植株的表型。高玉龍等[107]研究發(fā)現(xiàn),低K+(10 μmol·L-1)處理煙草后,NtSKOR表達量在24 h內(nèi)先上升后下降,結合低K+脅迫引起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等激素的變化,推測K+饑餓時,NtSKOR表達模式受到植物激素調(diào)控[107-108]。用KCl補給K+饑餓處理后的霸王,ZxSKOR在不同濃度KCl處理中的轉錄水平都有所增加,且隨著外源K+濃度的升高其表達量呈不斷增加趨勢,表明ZxSKOR受KCl顯著誘導[29],以保證在缺K+之后SKOR恢復向木質部裝載K+的功能。這些結果表明,SKOR響應低K+脅迫調(diào)整自身表達,調(diào)節(jié)K+在根和地上部之間轉運和整株的分配為植株抵御K+饑餓環(huán)境做貢獻。
植物攝取不同養(yǎng)分的信號通路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種營養(yǎng)元素的虧缺可能會導致其他營養(yǎng)元素攝取的降低。幾乎所有的營養(yǎng)缺乏處理均可顯著降低K+的吸收以及向地上部轉運能力,N、P和S虧缺均可降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擬南芥中SKOR轉錄水平[109]。這就暗示了植物對不同養(yǎng)分攝取的過程中涉及轉錄調(diào)控的信號之間可能存在串擾。對不同養(yǎng)分獲取進行協(xié)調(diào)調(diào)控的一個典型例子是N和K,這兩種營養(yǎng)元素轉運之間的密切關系最早在“Dijkshoorn-Ben Zioni模型”中被描述[110];該模型表明,NO3-在木質部中以K+作為對抗離子從根部運輸?shù)降厣喜?。Drechsler等[111]研究發(fā)現(xiàn),NO3-缺乏抑制了AKT1和SKOR基因的表達。該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了木質部中K+和NO3-轉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硝酸鹽轉運體1.1(nitrate transporter 1.1,NRT1.1)和NRT1.5功能缺失后,K+從根部向地上部的運輸能力減弱,SKOR表達受到抑制[58,112]。深入解析養(yǎng)分虧缺下K+吸收和轉運的調(diào)控機制,對于提高作物養(yǎng)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高鹽、干旱、養(yǎng)分失衡等是抑制植物生長、限制作物產(chǎn)量的常見脅迫條件,大多數(shù)作物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一種或多種非生物脅迫,因而研究植物的脅迫響應和脅迫耐受性對于促進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的10余年中,有關逆境脅迫條件下細胞維持K+穩(wěn)態(tài)平衡機制成為植物逆境生理學研究熱點之一。SKOR編碼一類外向整流K+通道蛋白,負責將根吸收的K+裝載到木質部,是參與植物體內(nèi)K+轉運的主要通道蛋白之一,其在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和脅迫響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對模式植物擬南芥AtSKOR的研究較多,其結構、功能研究得較清楚;然而,對其他物種SKOR的報道相對較少,其生物學功能、表達調(diào)控機制、逆境脅迫響應等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將具有抗逆潛力的SKOR基因應用于作物遺傳改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今后對SKOR的研究可從以下3方面著手:1)挖掘和鑒定其他作物SKOR基因,通過過量表達、RNA干擾、基因敲除等方法揭示其在不同類型植物K+/Na+平衡調(diào)控和抗逆中的功能。2)利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基因編輯等技術手段探索SKOR響應逆境脅迫的信號通路,解析SKOR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機制,為農(nóng)作物抗逆性遺傳改良提供基因資源和理論依據(jù)。3)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將鹽生植物或嗜鹽作物SKOR轉入經(jīng)濟作物或糧食作物中,從而提高作物對K+的利用效率,增強植物的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