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全球化背景下跨國餐飲空間的多元感知與消費實踐
——以廣州Zagol Habesha餐廳為例

2023-02-28 03:31:10林婕璇
旅游學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埃塞跨國餐廳

尹 鐸,楊 蓉,林婕璇

(1.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華南人文地理與城市發(fā)展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006;3.粵港澳大灣區(qū)移民治理與城市發(fā)展智庫,廣東廣州 510006;4.廣東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廣州 510006)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跨國空間作為全球-本地互動過程中的重要社會性產(chǎn)品,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了基于日常生活實踐和社會互動的新體驗[1-2]。在移民相關研究中,多類型的跨國空間為移民所根植的地方和景觀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基礎,同時也成為在日常生活視角下考量外資嵌入與族裔經(jīng)濟、移民的本地社會融合等復雜權力關系的重要切入點[3]??鐕蛷d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是近年來學者們以不同群體的餐飲消費為媒介探討全球-地方關系的關鍵場所[4]。

已有研究以跨國餐廳中的全球與地方意義詮釋與文化建構為關鍵問題,從空間塑造、地方文化認同、味道與邊界、旅游體驗以及地方指向等方面揭示了其中全球-地方關系的再生產(chǎn)[5]。一方面,在西方文化擴張的全球化敘事主導下,跨國餐廳中飲食標準化所導致的文化同一性受學者廣泛關注[6],例如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作為重要的文化全球化符號,持續(xù)消解著飲食文化所表征的地方意義[7-8]。另一方面,全球化喚起了飲食的地方特性及其背后的民族主義議題,已有研究著眼于跨國餐廳內(nèi)符號化的空間營造和特色飲食所表征的原真的地方或民族身份,探討移民以飲食為媒介的跨地方嵌入過程[9]。可見,全球化背景下食物的傳播、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所蘊含的標準化和原真性及二者的匯融為理解跨國餐廳中的文化表征和意義建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10-11]。

然而,食物只是建構跨國餐廳文化意義的一個維度,經(jīng)營者和多來源消費者作為其中文化生產(chǎn)、消費和體驗的主體,也是理解餐飲消費空間中文化意義建構的關鍵所在[12]。有研究認為,消費者到跨國餐廳就餐是一種文化體驗行為,受到其本身的生活經(jīng)歷、他人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社交媒體營銷的影響[13]。例如,就餐者會依據(jù)自身的飲食文化與烹飪習慣對餐廳進行評判,這使得就餐者與餐廳老板或員工之間的文化同一性和差異性成為解釋就餐者用餐體驗的重要變量。當下,基于文化差異的視角構成了理解和測度消費者文化感知與體驗的核心,但在這種跨文化視角下考察餐廳中多元消費者文化體驗與互動的實證研究還很有限[14]??梢?,跨文化視角下的餐廳研究應關注消費者本身和食物(環(huán)境)所表征的文化差異,以及不同消費者在飲食消費中如何認識、理解以及應對這種差異。

此外,現(xiàn)有絕大多數(shù)研究將餐廳消費者的文化體驗置于旅游語境下,將其視為旅游者以餐廳消費為媒介獲得目的地地方傳統(tǒng)、知識、形象與品牌的方式,而缺乏在全球城市普遍的人口和文化多樣性并存的語境下對不同群體在餐廳中的邂逅與互動的關注。在城市研究中,全球化語境一方面代表著包容或排斥的制度與社會環(huán)境,同時也指代不同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與差異共存的經(jīng)歷[15]。而跨國餐廳作為城市全球化的重要產(chǎn)物,是透視全球化進程中的地方社會關系變遷的關鍵地點,對于其中消費者體驗的研究需以多元人群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為敘事主線。因此,厘清多元群體在跨國餐廳中的差異化消費體驗和跨文化互動,是在微觀視角下探討全球城市跨國餐飲空間的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的關鍵所在。

基于此,本文以埃塞俄比亞(后文簡稱埃塞)籍貿(mào)易商人在廣州所經(jīng)營的埃塞俄比亞餐廳Zagol Habesha 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中多元文化消費群體的差異化感知、體驗與跨文化互動,揭示全球城市跨國空間的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與文化意義建構的現(xiàn)實圖景與微觀機制,以期從消費者文化體驗與社會互動的視角豐富飲食消費空間研究,并為廣州非裔移民的社會參與及文化融入提供實證思考。

1 理論回顧

1.1 餐廳消費者行為與文化體驗

餐廳作為食物生產(chǎn)和消費的核心場所,是學者們在旅游研究、消費者行為和市場營銷等多重視角下考察特定群體飲食消費的動機、體驗及其影響因素等議題的重要地點[16-17]。已有研究認為,餐廳消費者通過地方食物、飲食方式和環(huán)境知識獲取特定的地方文化身份[15,18]。特別是在旅游研究中,美食體驗作為重要的旅游動機[19],已經(jīng)成為理解游客與地方互動的重要媒介[20]。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從文化的中心作用出發(fā)深入探討了影響消費者飲食文化體驗的核心邏輯,即特定地方飲食體驗的真實性以及主客之間的文化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餐廳消費者難忘的、積極的美食體驗感知[21-22]。這成為在跨文化視角下認識多元文化群體的飲食消費行為與文化體驗的理論源流。

一方面,實證研究從飲食消費行為的文化意義出發(fā),通過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偏好、決策和滿意度等評價,嘗試揭示影響餐廳消費者體驗的文化因素。這些研究多采用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通過計量模型嘗試建構指標評價模型。例如Mak 等確定了影響飲食消費行為的5 個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或宗教影響(如清真)、社會人口因素、與食物相關的人格特征、過去的經(jīng)驗和動機因素[23]。Kim 等也開發(fā)了類似的影響因素模型,認為動機因素(令人興奮的經(jīng)歷、逃離常規(guī)、健康等)、人口因素(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生理因素(新食物恐懼癥)是影響消費者飲食選擇和決策等消費行為的關鍵屬性[24]。此外,一些對羅馬尼亞[25]、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餐廳周圍的環(huán)境、食材的地方屬性、食物的呈現(xiàn)方式等也是影響消費者體驗的關鍵因素[18,26]。這些研究為識別和理解餐廳消費者行為與文化體驗的關系建立了結(jié)構性的框架。

另一方面,聚焦多元文化群體在餐廳中差異化的文化與心理體驗,學者們分析消費者的情緒、行為、態(tài)度和感官體驗等,探討消費者、餐廳及其所表征的文化意義之間的關系。例如美食旅行者對目的地飲食的親切感或新奇性的態(tài)度偏好決定了他們在餐廳中的文化體驗,風險規(guī)避者會遠離未知的食物,更喜歡在熟悉的餐廳用餐,而其他旅行者則在目的地積極尋找新的食物和差異化的用餐體驗[27]。此外,民族餐廳、族裔餐廳、地方菜系餐廳以及旅游景區(qū)餐廳等作為提供差異化文化體驗的重要地點,是學界探討消費者的社會文化屬性與特定餐廳中的文化體驗關系的重要場域。對于美國少數(shù)族裔餐廳的一系列研究認為,少數(shù)族裔消費者在餐廳中的文化體驗與其社會階層相對較低、居住聚集、對族裔網(wǎng)絡的高度依賴和邊緣化處境相關[28]。而其他類型的消費者則與文化品位、審美和多元文化體驗等相關。例如文化創(chuàng)意階層在族裔餐廳的消費行為往往被歸因于他們接受文化多樣性的能力和消費水平,餐廳是他們閱讀和了解特定地方文化的重要場所;而美食家和精英食客則把飲食消費當作一種教育、探索和評價的行為,特定的食物、就餐方式和環(huán)境成為他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29]。

可見,已有研究在多學科視角下對消費者在餐廳中差異化的文化體驗進行諸多探索,嘗試揭示了包括文化差異、社會身份和多元文化經(jīng)驗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為本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關鍵視角??傮w上,現(xiàn)有研究雖已闡明消費者的差異化社會文化屬性與他們在餐廳文化體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但對其文化體驗本身及差異化群體之間跨文化互動的本質(zhì)關注不足??梢哉J為,在跨文化視角下研究餐廳中多元消費群體的文化體驗將有助于深化當前在微觀視角下對消費體驗、文化差異以及社會關系的理解。

1.2 跨國餐廳中的多元群體感知與互動

跨國餐廳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生產(chǎn)和傳播特定文化符號的主要載體,也是在特定地方聯(lián)系社會、經(jīng)濟、文化與空間關系的復雜場域[30-31]。文化轉(zhuǎn)向后,以族裔(民族)餐廳為代表的跨國餐廳逐漸成為從社會文化視角透視跨國移民的社會、經(jīng)濟動態(tài),他們在移居地的社會適應,以及他們在移民社區(qū)中身份協(xié)商的重要來源[5,32-34]。學者們將跨國餐廳視為亞文化群體彰顯異國情調(diào)的“文化代理”(cultural agents)[35],通過對其中食物的生產(chǎn)、分配和消費過程探討移民的文化認同與適應等核心議題[9]。近20年來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化,跨國餐廳開始被視為不同文化群體跨文化接觸的場所,學者們通過觀察其中多元社會群體的文化體驗、身份表征以及日常生活實踐、(非)語言互動等,探討全球化進程與本土文化實踐的微妙關系[36]。

西方關于移民與跨國餐廳的關系研究重點經(jīng)歷了從生計經(jīng)濟到社會文化意義的變遷。早期研究中,移民經(jīng)營餐廳是維持生計、提升經(jīng)濟水平、應對不穩(wěn)定經(jīng)濟狀態(tài)并實現(xiàn)社會經(jīng)濟融入的策略[37]。而后,跨國餐廳開始與移民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網(wǎng)絡相聯(lián)系,圍繞族裔景觀和族裔經(jīng)濟等核心概念探討移民社區(qū)結(jié)構及其地方適應的過程[38-40]。隨著消費社會學相關交叉領域的不斷融合,跨國餐廳的消費者行為及其文化意義得到大量關注,餐廳開始成為理解移民的身份認同與本地社會關系的重要場所[41]。已有研究從食物、環(huán)境和服務3 個維度開展跨國餐廳研究[42],發(fā)現(xiàn)食物原材料來源、烹調(diào)和品飲方式、服務模式和環(huán)境設置等能夠為移民復刻熟悉的地方感并維護其身份的穩(wěn)定性。可見,對于移民來說,跨國餐廳幫助他們適應移居國復雜環(huán)境,逃避主流社會文化壓迫和同化,塑造了移居地的跨地方文化認同[43-44]。

而同時,本地社會群體作為跨國餐廳中的重要消費群體,其消費行為往往在后殖民語境下與文化體驗、文化寬容與社會價值觀重塑相聯(lián)系。在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社會中,跨國餐廳被認為是兼具象征性和政治性的有邊界的空間,與特定的他者和邊緣群體文化傳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5,20]。食物、環(huán)境與服務所體現(xiàn)的多樣性、歷史和地理價值受到關注,日常飲食消費成為城市居民了解城市的物質(zhì)和象征性文化結(jié)構變遷的重要方式[45]??鐕蛷d作為閱讀和體驗文化多樣性的地方,被認為是一種身份價值和社會分層的象征物[46]。實證研究中,異國風味餐廳往往象征著傳統(tǒng)的、連續(xù)的、原真的和多元的價值觀,其中的文化消費行為總是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的特定階層人士相聯(lián)系[47-48]。可見,全球城市中的跨國餐廳為本地人提供了邂逅少數(shù)的、異質(zhì)的和邊緣文化傳統(tǒng)的機會,使他們通過感知、體驗、想象和互動等具身消費行為,持續(xù)重塑自身的社會身份和文化價值觀念[49]。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城市日常生活領域,跨國餐廳作為促進多元文化邂逅并協(xié)商文化差異的微空間[2,25],成為學者們審視移民與本地社會關系的重要來源[50]。具有不同地方身份的就餐者都可以在本土地方看到、觸摸、品嘗食物而識別他者,既塑造自身身份[51-52],又建構并協(xié)商著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異[53]。相關實證研究表明,移民餐飲文化入侵是一種文化貢獻而非文化威脅[54],因此跨國餐廳常被認為是促進移民目的地社會接受移民并促進二者交流的關鍵推動者[55]。實證研究則進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微觀機制,即餐廳是移民與本地群體之間最主要且最親密的日常邂逅空間,本地群體通過在跨國餐廳這一特殊場域中的具身體驗豐富對移民群體的了解,而移民群體則會通過展示或隱藏飲食文化差異的策略尋求融入本地社會[25]。這表明跨國餐廳的食物風味、餐廳陳設等所表征的社會關系并不處于普遍的二分法中(我們/他們,此處/別處)[56],而是處于多元群體之間微妙的生產(chǎn)、消費、預期文化品位和行為之間的持續(xù)協(xié)商中[57]。可見,跨國餐廳作為一種促進文化接納和跨文化對話的空間,通過分析多元文化群體圍繞飲食消費的身份歸屬和權力關系敘事[30],有助于從日常生活層面揭示跨國空間的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與文化意義的建構過程。

綜上,已有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將跨國餐廳視為多來源消費群體通過飲食消費表征、感知、體驗和協(xié)商特定文化身份與社會關系的空間。這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角,但仍需進一步詮釋跨國餐廳中的不同文化生產(chǎn)主體如何通過飲食消費理解他者文化,協(xié)商文化差異,并開展跨文化互動,以及基于此的文化生產(chǎn)過程。具體來看:(1)現(xiàn)有研究多著眼于餐廳內(nèi)部食物、環(huán)境和服務等,而較少關注其中多元消費群體的具身體驗與文化經(jīng)驗;(2)多從食物的原真與融合視角討論餐廳中全球與本地的關系再生產(chǎn),忽視了其中多元社會群體基于飲食消費的跨文化感知與互動。因此,本研究將埃塞餐廳Zagol Habesha 放置于廣州貿(mào)易全球化背景下,通過對多來源群體的文化體驗以及互動進行分析,探討跨國餐廳中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與文化意義建構的現(xiàn)實圖景與微觀機制。

2 案例地介紹與研究方法

廣東省廣州市歷來商貿(mào)往來頻繁,是對外貿(mào)易商的聚集之地。20世紀90年代,廣州成為中國主要的非洲移民聚集地,而后人數(shù)急劇增加[34,39]。起初,在穗非洲移民主要是以尼日利亞人為主的西非客商,但近年來非洲東部與中部的商貿(mào)移民越來越多,埃塞俄比亞成為重要的移民來源國之一[34]。這些非裔客商多集中居住在廣州的小北和三元里地區(qū),其跨國婚姻、飲食消費、宗教實踐與音樂休閑等日常生活行為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在廣州的生活[18,58-59]。其中,飲食消費作為最日常且最能體現(xiàn)非裔移民社會和文化慣習的核心行為,也幫助這些身處異鄉(xiāng)的非裔移民建立起維系民族認同感的文化飛地[27,42]。隨著埃塞商務移民持續(xù)增加的現(xiàn)實需求,2017 年,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正式開張,使廣州成為繼阿聯(lián)酋迪拜之后該連鎖餐廳第二個落地營業(yè)的國外城市。

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廣州店位于廣州越秀區(qū)華樂路57號華樂大廈北塔首層自編102房(圖1)。老板、3 名員工和兩名廚師均來自埃塞俄比亞,1 名雜工為中國人。餐廳消費者主要有3 類:餐廳老板在穗經(jīng)商的埃塞朋友、其他埃塞顧客(超過9 成)以及中國本土顧客。食材主要來自餐廳附近市場,食物出品全部為埃塞俄比亞當?shù)貍鹘y(tǒng)菜式,即以英吉拉(injera)為主食配以辣里帶酸的埃塞風味的調(diào)味汁watt、牛羊肉與蔬菜。店內(nèi)最受歡迎的飲品為產(chǎn)自埃塞俄比亞的耶加雪菲咖啡,搭配燃燒香料的儀式。

圖1 餐廳的區(qū)位Fig.1 The location of Zagol Habesha restaurant

本研究采用綜合質(zhì)性研究方法,2017 年9 月至2018 年2 月、2019 年7 月 至2019 年10 月 對Zagol Habesha 餐廳開展了實地調(diào)研,并收集檔案與相關網(wǎng)絡文本作為二手資料。其中,文件和檔案資料用于了解非洲人聚居廣州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歷史與日常生活圖景、傳統(tǒng)埃塞飲食文化等相關背景;實地調(diào)研主要用于了解餐廳經(jīng)營者、員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表1)對埃塞餐廳的營造、感知與認同;而網(wǎng)絡文本用于輔助分析埃塞餐廳中國顧客的多樣化消費行為、態(tài)度以及文化與情感體驗。實地調(diào)研期間,研究者對餐廳的區(qū)位和環(huán)境設置進行記錄,參與式地觀察并記錄餐廳的景觀特征、符號設置以及不同群體的行為活動。同時,研究者圍繞餐廳的日常運營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訪談,主要包括4 個方面:一是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餐廳消費者介紹自身的身份背景信息;二是請他們陳述埃塞餐廳與他們在廣州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三是請他們描述對埃塞餐廳環(huán)境、食物和食客的看法和態(tài)度;四是請他們分享在餐廳中的感官體驗、互動過程與情感認同等。網(wǎng)絡文本主要收集了大眾點評、小紅書、微信公眾號和知乎等平臺中關于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的52篇探店、點評及跟帖的評論文本共16 274 字和照片121張。

表1 研究樣本的構成情況Tab.1 The samples’structure

埃塞餐廳受訪對象共25人,包括埃塞籍餐廳老板與顧客14 人,加拿大籍顧客1 人,中國顧客10人。埃塞餐廳老板作為關鍵信息提供者,多次受訪;其他顧客都在用餐期間受訪,時間都在30 分鐘左右。在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筆者基于質(zhì)性研究規(guī)范進行了數(shù)碼錄音與轉(zhuǎn)錄,以編號的形式確保了受訪者的匿名性。在分析過程中首先在不帶預設和偏見的前提下進行開放式編碼,逐字逐句閱讀觀察記錄、訪談轉(zhuǎn)錄和網(wǎng)絡文本,形成本研究的初始概念類屬;其次,進一步確定初始概念的類別、維度及其聯(lián)系,如不同群體、空間、文化意義表征等;接著,結(jié)合文獻框架和實際案例,通過不斷比較和反復推導,選擇并建構其針對跨國餐廳研究的概念類屬。最終形成本文實證框架的3 個主題:埃塞客商的情感體驗與身份認同、本地顧客的日常多樣性體驗和群體間跨文化互動與差異協(xié)商。

3 研究內(nèi)容

隨著空間中的消費向空間消費轉(zhuǎn)變,城市空間成為情感體驗性的商品[45,60]。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不僅是體現(xiàn)非洲文化的物質(zhì)空間實體,同時也參與建構了消費者對于異域他者文化的感知、想象和符號化過程。從環(huán)境設置來看,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裝潢擺設完全遵循埃塞俄比亞傳統(tǒng)裝飾風格。店名分別以阿姆哈拉語①阿姆哈拉語是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Amharic)、英語和中文書寫。餐廳墻上裝飾著手工制作的草帽和陶器器皿(圖2),廳內(nèi)擺放著四桌草編的圓鼓狀柳條籃子mesob,承擔餐桌功能。用餐時,食客圍坐在一圍月牙形木凳barchuma 上,食物則放在公用大圓盤gebeta中,置于mesob上。沒有使用時的mesob則會用一個類似塔吉鍋②塔吉鍋(tagine)是原產(chǎn)于摩洛哥的炊具,其特色為鍋體上方的高蓋帽。鍋蓋的草編蓋子覆蓋,形成一個傳統(tǒng)埃塞家庭客廳中常見的裝飾和家居收納容器(圖3)。此外,餐廳在經(jīng)營時間內(nèi)播放著埃塞流行的音樂,空氣中也充斥著埃塞人喜歡的濃郁熏香,從多感官維度極力還原埃塞當?shù)夭蛷d中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文化符號與傳統(tǒng)的場景和氛圍,形成一個鑲嵌在廣州繁華商業(yè)區(qū)的充滿非洲民族特色的跨國餐飲飛地。

圖2 餐廳里的裝飾Fig.2 The decoration of the restaurant

圖3 餐廳里的mesob和barchumaFig.3 The mesob and barchumas in the restaurant

3.1 品嘗“家”的味道:埃塞客商的情感體驗與身份認同

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是埃塞移民通過多維度感官與情感體驗在廣州建立人地聯(lián)結(jié)的關鍵地方。熟悉的食物、環(huán)境和同伴等能夠再現(xiàn)他們在家鄉(xiāng)家中的日常生活,延續(xù)他們基于來源地的身份認同[61]。通過各類民族標志美食的生產(chǎn)和銷售[62],餐廳為埃塞客商們提供了穩(wěn)定的身份認同,開辟了新的生活空間,并使埃塞客商群體通過餐廳而被整合為臨時的族裔社區(qū)。

首先,埃塞移民通過特色地方飲食消費在廣州建立起熟悉的人地聯(lián)結(jié),延續(xù)其來源地身份認同。食物一直被認為是展演文化認同最為有力的標志與載體[32]。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招牌菜品是海綿質(zhì)感的蜂窩狀酸味大面餅英吉拉,這種以苔麩(teff)為原材料的主食可以搭配以辣中帶酸的埃塞風味的調(diào)味汁(watt)、牛羊肉以及蔬菜一同食用(圖4)。盡管索馬里和也門等鄰近國家也有類似食物①在索馬里,稱為canjeelo或lahooh;在也門,稱為lahoh。,但許多埃塞人將英吉拉視為國民食物,英吉拉和埃塞人身份之間對應的牢固聯(lián)結(jié)逐漸建立。正如受訪者A所說,“就像你們吃米飯面條一樣,我們埃塞人一定要吃英吉拉,我非常喜歡英吉拉,它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它是最接近家的味道,是讓我會想家的味道?!痹趥鹘y(tǒng)的文化設施與環(huán)境下享用酸酸的英吉拉和蘊含花香與果味的耶加雪菲咖啡,從視覺、觸覺和味覺等多維度感官體驗傳統(tǒng)家鄉(xiāng)風味。簡單日常的飲食行為使情感和記憶與餐廳所表征的文化符號發(fā)生共鳴,使埃塞移民對家鄉(xiāng)的想象和依戀不再只是記憶敘事,而通過飲食消費場所中的體驗成為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p>

圖4 Zagol Habesha餐廳烹制的英吉拉Fig.4 Injera made in Zagol Habesha restaurant

“全廣州只有這里有英吉拉,是我從小到大家人做出的熟悉味道。在這里就餐,整個人都放松下來了,療愈了遠赴廣州所經(jīng)歷的所有辛勞?!?/p>

——埃塞顧客B

“廣州很好,但只要超出我熟悉的范圍,就必須要學習適應新的規(guī)則,這個過程不容易。很多時候,當我察覺到不被別人接納和理解,可能就會非常自然地來到這里,尋求一點安慰?!?/p>

——埃塞顧客H

其次,餐廳中連續(xù)的、熟悉的文化體驗使埃塞人獲得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成為他們在廣州應對多重不穩(wěn)定性的特殊消費空間。區(qū)別于具有長期居留意愿的其他跨國移民,埃塞客商作為頻繁往返中埃之間從事跨境貿(mào)易的群體,持續(xù)的跨國和跨文化體驗使他們無法在廣州獲得連續(xù)的認同感??缭降乩砼c文化邊界的遷移經(jīng)歷使他們對文化差異和危機經(jīng)歷的感知和體驗都較為敏感,特別是在某些城市場景中不被承認和理解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轉(zhuǎn)向傳統(tǒng)、歷史和民族的共同文化信念。例如,幾位埃塞消費者在受訪時都提到了在廣州文化迥異以及不熟悉制度規(guī)則等的困擾,他們普遍表示餐廳中地道的菜品與親切的空間氛圍,讓他們能夠短暫地逃避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陌生與疏離。通過飲食、閑談甚至發(fā)呆等多樣的文化實踐,他們重溫關于故土和家鄉(xiāng)的記憶,在多元、復雜的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這一層面來看,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通過民族美食和文化符號的生產(chǎn)與消費,為埃塞客商所秉持的民族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和他們身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變化之間的差異提供了重要的緩沖地帶。

“在廣州的埃塞人不多,不是一個很大的集體。Zagol 就是我們的一個聚集點,一個中心hub,來這里就是為了吃英吉拉。見到熟悉的人,能夠暢快地交談,也讓人覺得很放松。有時候我們會討論各自家里的事情,這里就像客廳一樣。”

——埃塞顧客H

“有一次我訂的貨物不能按時交給我,但我的簽證很快到期,該怎么辦呢,如果我就這樣回去,我的損失會很大,我來這里吃飯時候很著急,大家很快幫我聯(lián)系到了其他的供貨商。”

——埃塞顧客F

此外,對于埃塞客商來說,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場所,為族裔社區(qū)內(nèi)部人員提供社會支持,促進了整個埃塞客商群體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餐廳中的埃塞客商通過和其他埃塞同伴的日常交流、聚會和公共意愿的表達等社會實踐,將餐廳建構成為屬于廣州埃塞移民群體的親密地方。如受訪的埃塞顧客H所說,Zagol Habesha餐廳像家中的客廳一樣,是與最親密的朋友一同交流感情、分享經(jīng)歷和提供精神支持的重要地方。另一方面,餐廳作為廣州埃塞人族裔網(wǎng)絡重要的交匯點,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錨點作用。由于埃塞群體在餐廳的聚集、交流與頻繁互動,餐廳成為多種信息、口碑和人脈等不可見的社會資源集中的樞紐,能夠為不同的社區(qū)成員提供實際的社會經(jīng)濟支持。例如,埃塞顧客F 的一次危機經(jīng)歷展示了埃塞客商在廣州開展社會經(jīng)濟活動所時所面臨的現(xiàn)實條件制約,而正是餐廳中的另外兩位埃塞客商通過聯(lián)系其他供貨商并協(xié)調(diào)跨境運輸時間等方式解決了F的燃眉之急??梢?,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不僅通過地道埃塞食物的感官體驗和民族文化符號等維護埃塞人在廣州的身份穩(wěn)定性與安全感,還通過聚集體驗與資源共享與支持將廣州埃塞人整合為一個互惠互利的臨時社區(qū)。

3.2 品味異質(zhì)文化:本地顧客的日常多樣性體驗

在全球化語境中,埃塞餐廳是跨文化他者嵌入城市空間和社會的重要產(chǎn)物,為本地顧客提供了通過日常飲食消費感知異國情調(diào)并體驗城市多元文化的機會。餐廳中的環(huán)境、食物、器具和飲食方式都使本地顧客體驗到了不同于往常的、差異化的異域文化。在該過程中,部分本地消費者通過符號化的文化消費獲得新奇的象征性體驗[63],而另一部分本地顧客的體驗更加深入、完整,獲得與他者共存的文化多樣性經(jīng)驗。

“在廣州的冷門異國料理,吃的是埃塞俄比亞菜,打開新味覺,有機會還得多多感受下足不出國就可享用異國美食的獨特體驗!”

——大眾點評用戶小樺呱呱,2018-11-29

“非常鬼畜的一家店,里面只有非洲兄弟,菜單非常難以理解,但店家可以英文交流。來這兒拍拍照體驗一下,在朋友圈里秀一秀挺好,我剛發(fā)了一組(照片)好多人點贊,但這個所謂的英吉拉面餅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請慎重嘗試?!?/p>

——大眾點評用戶秋基文,2018-02-04

上述的顧客評論代表了一類本地消費者對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的期待與訴求——既有異國情調(diào),又能將體驗保持在對特定文化期待的邊界內(nèi)[64]。對于部分受訪者和許多社交網(wǎng)絡平臺上的探店博主來說,在埃塞餐廳的消費只是一種滿足獵奇心態(tài)的埃塞文化符號消費行為。他們往往以“冷門”“小眾”“異域”“揭秘”“領略”等字眼標簽化在埃塞餐廳的消費活動,并且將其中的菜品形容為“像抹布放壞了的味道”“一坨糊糊”,以迎合或者印證以往由媒體所建構的對原始、粗放的非洲飲食的刻板印象。在調(diào)研中也發(fā)現(xiàn),大部分中國顧客并不能完全接受未經(jīng)本地化口味改良的英吉拉和配菜,只挑選食用部分蔬菜與肉醬。相比于品鑒美食,他們更愿意對菜品進行各種角度的擺拍,然后上傳社交媒體分享。他們在餐廳中獨特的、新奇的東非文化體驗以及在社交網(wǎng)絡中的“秀”與“曬”所獲得的滿足感要遠遠高于菜品和環(huán)境本身所表征的埃塞文化??梢姡H蛷d雖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真的地方文化,但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他們無法通過短暫的消費體驗準確地、完整地洞察真實的埃塞文化,反而創(chuàng)造或者強化了對埃塞俄比亞的地理想象、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

“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挺有名的,星巴克也用,但當?shù)厝司唧w怎么喝的還真是不知道,沒想過。剛才老板娘端上來的時候覺得還是挺有特色的,這上面還有這種燒著的非洲香料,味道很像是那種淡淡的香水,還挺好聞的,不來試一試的話可能就以為就像那個巧克力可可產(chǎn)區(qū)的人,自己從沒嘗過,只是個產(chǎn)區(qū)?!?/p>

——中國顧客Y

“其實你看,廣州老是被叫什么第三世界的首都,但大多數(shù)人只是看見他們在走路,在坐地鐵,有多少人真的(和他們)說過話做過事呢,了解文化什么的更不可能。像我做生意要打交道,認真了解的話人和人區(qū)別不大的,可能吃不習慣這個英吉拉,但是人和人交往多了熟悉了都是差不多的,我來這里就相當于他們?nèi)コ院喜顺源ú嘶洸耍粯拥?,其實他們挺融入廣州的,除了外表不一樣,和我們一樣生活,有些甚至能聽懂或者說白話(粵語),一點都不稀奇?!?/p>

——中國顧客W

而對于另一些本地顧客來說,埃塞餐廳提供了真實的、豐富的和日常的跨文化經(jīng)歷,使他們通過具身性的感官體驗破除了以往形成的刻板、過時和不匹配的非洲(人)印象,并以該多元文化經(jīng)驗重塑了自己的文化態(tài)度與價值理念。這部分本地顧客通過在餐廳這一日常消費空間中瑣碎的、具體的行為活動形成了對差異文化的看法和態(tài)度,不斷重塑著多元文化群體間包容或排斥的社會關系。中國顧客Y 在埃塞餐廳中享用了儀式感極強的招牌埃塞咖啡,該經(jīng)歷不僅豐富了她對埃塞地方性知識的了解,也糾正了她以往對埃塞僅作為西方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咖啡飲料的原料生產(chǎn)區(qū)的邊緣區(qū)域印象。此外,和埃塞客商有皮具生意往來的本地顧客W 則通過更加持續(xù)和深入的多元文化體驗不斷反思且重構自身關于如何應對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她看來,大部分人對非裔群體的偏見和排斥根源在于缺乏理解,而正是餐廳等日常生活空間中差異個體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才能從微觀層面不斷塑造更加包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這也表明,對于本地居民來說,多樣性體驗并非僅僅受到社會融合政策話語的影響,而更多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具身體驗相關。

3.3 文化中間地帶:差異協(xié)商與跨文化互動

中間地帶(middle ground)是在特定場景下考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之間交匯所產(chǎn)生的地方意義的重要概念[65]。這個概念既涉及具體的地理空間,能夠聯(lián)通多重維度的他者性,同時又暗含差異文化互相融合的過程,是考察跨文化群體接觸過程中的互動關系的一個核心視角[66]。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作為不同社會群體共同消費和飲食體驗的場所,為埃塞人和本地人之間時空交錯的跨文化互動與差異協(xié)商提供了中間地帶。

首先,餐廳中埃塞人和本地顧客之間基于飲食文化的具身體驗與互動,使文化差異以可見的形式被持續(xù)地感知、體驗和認同。在Zagol Habesha埃塞餐廳這一文化飛地中,埃塞顧客通過展示、掌握和教授正宗的、正確的和傳統(tǒng)的就餐儀式獲取他們在餐廳微空間中的文化主導權,而本地顧客則在學習、嘗試和體驗的過程中成為其中的客居他者。例如餐廳的老板以及很多受訪的埃塞顧客都很關注本地顧客對菜品的接受程度,他們熱情執(zhí)著于演示和講解如何正確地分食英吉拉并蘸取醬料,以讓本地顧客能夠獲得獨一無二的埃塞飲食文化體驗。而當本地顧客放棄筷子和勺子開始手抓時,埃塞人會認為他們差異化的文化身份被接受和認同,他們受到了本地人的尊重??梢哉J為,手抓分食英吉拉就餐儀式作為可視化和具體化的埃塞文化實踐,使埃塞人和本地人在餐廳中的文化差異通過就餐方式而暴露,繼而通過埃塞人持續(xù)地講演、展示和期待,以及本地人的嘗試、模仿和接受而達成有效的跨文化互動,形成了餐廳這一微空間中的文化包容敘事。

“一直想請她品嘗,但我住的地方是臨時的,沒有食材和工具,這里就很好。她(中國顧客W)不一定會接受,但下次再說起來的時候她可能會知道原來是這樣的一種味道或體驗。”

——埃塞顧客G

“我生意上的朋友(埃塞顧客G)邀我一起來的。在這家店和埃塞人一起來的中國女孩子七八成都是搞外貿(mào)的。和他們做生意,總會了解到他們的文化,這是很自然的。他們和我們很像,吃飯就是互相了解的方式,能放松,還拉近距離?!?/p>

——中國顧客W

其次,餐廳作為埃塞人和本地人之間因社會經(jīng)濟互動而延伸出的交流空間,已經(jīng)成為不同群體基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媒介。以往研究在旅游語境下揭示了目的地餐廳的文化媒介作用,但在全球城市的文化多樣性語境下,這種媒介作用更多與城市的文化包容與社會融合敘事相關。大量學者從社區(qū)尺度出發(fā)對廣州的非洲商人聚居地開展了系列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主動隔離與隱形排斥,包括埃塞群體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非洲商人與本地群體之間的交往僅限于交易市場。但埃塞餐廳作為重要的半公共空間,為群體之間基于日常消費的接觸與互動提供了最直觀的環(huán)境。正如埃塞受訪者G 和一同用餐的中國顧客W,他們因長期的皮具生意合作而建立了相互信任關系。以往都是由W 做主將談生意的場所選在不同的中國地方菜系餐廳,埃塞人G 覺得這種方式幫助他更了解廣州以外的中國,因此他也邀請W 到Zagol Habesha 埃塞餐廳品嘗最地道的埃塞美食。雙方都非常認可這種輕松、簡單又充滿新奇體驗的交流方式,認同共同就餐是一種能夠促進交流且加強理解的重要渠道。通過分享食物的儀式性的消費行為,他們聯(lián)系并共享著不同的文化群體身份[67]。可以認為,埃塞人和本地人的用餐體驗與共同就餐的互動經(jīng)驗使必要的淺層社會經(jīng)濟互動不斷拓展至文化領域,通過持續(xù)的交流和互動促進了對各自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我以前在埃塞待過很長時間,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走遍了,大家不要總是覺得非洲貧窮落后都是野蠻人,埃塞雖然有古老文明,但城市也是很現(xiàn)代的。來這里吃英吉拉,他們對我的經(jīng)歷也很感興趣,大家圍坐著邊吃邊聊氛圍也很好。”

——中國顧客T

“我做人類學研究的,關注非洲移民現(xiàn)象,埃塞和其他非洲國家挺不一樣的,我主要也是來觀察和聊天,看看他們在廣州的生活,我感覺他們在這里更接近最真實和日常的一種狀態(tài)?!?/p>

——中國顧客P

此外,餐廳中的本地顧客因多樣的社會經(jīng)歷和文化經(jīng)驗而與埃塞文化產(chǎn)生關聯(lián),使他們與埃塞人之間的文化互動因具象、真實的知識、記憶和情感而更加深入。埃塞文化不僅通過埃塞人多樣的社會實踐根植在廣州的城市空間中,也因為其中多元群體對埃塞地方知識的持續(xù)建構得以豐富。不同于大多數(shù)本地顧客所持有的固有的廣州非洲人群體印象,一些本地顧客知曉非洲內(nèi)部差異,了解埃塞國家和地方知識,懷有清晰的埃塞文化形象。受訪的中國顧客T 是曾駐埃7 年的國企職工,他與埃塞店主和其他埃塞顧客圍坐在一起暢聊,重溫他駐派期間在埃塞的經(jīng)歷和生活記憶,自豪地展示了曾經(jīng)在埃塞工作和旅行時的照片,并講述了在當?shù)嘏笥鸭页醮纹穱L朋友媽媽烹制的英吉拉的經(jīng)歷。與他交談的埃塞店主和其他顧客也因此感到欣喜,他們非常認同T 對他們國家具象的、積極的并富有感情的評價,強調(diào)親身經(jīng)歷、體驗、交流與互動才是增進了解的最佳方式。此刻的埃塞餐廳不僅是多元文化的產(chǎn)物或者閱讀城市多元文化的窗口,而且是通過不同群體間基于特定地方的知識、記憶、想象與情感頻繁互動建構而成的理解全球-本地社會關系的復雜場域。

4 結(jié)論與討論

本文在城市全球化背景下,探討跨國餐廳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差異化的消費體驗、文化感知與社會互動,揭示了廣州多元文化群體基于日常消費空間的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和文化意義建構的現(xiàn)實圖景與微觀機制(圖5)。研究發(fā)現(xiàn),跨國餐廳是埃塞移民群體存續(xù)傳統(tǒng)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文化飛地,他們通過飲食消費重溫熟悉的地方文化,獲得應對多重不穩(wěn)定性的心理韌性,同時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臨時族裔社區(qū)。而對于本地消費者來說,餐廳為他們提供了雙重的文化多樣性體驗,一方面,通過異質(zhì)文化符號消費不斷印證已有的文化想象與固有認知;另一方面,通過深刻的文化體驗獲得豐富的地方性知識,促使其不斷建構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價值觀念。最重要的是,餐廳為差異化的文化群體提供了基于日常生活的重要互動媒介,通過其中擁有不同文化習慣、文化經(jīng)驗與文化態(tài)度的個體之間的持續(xù)互動,文化差異被協(xié)商、解構和重塑。結(jié)論認為,埃塞餐廳作為城市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多樣性的重要產(chǎn)物,使多元社會群體不斷閱讀和體驗文化差異,通過群體間積極的跨文化交流與良性互動,促進了城市中關于在穗非洲移民的文化包容與社會融合敘事,持續(xù)重構著全球-本地關系在城市微空間中的再生產(chǎn)。

圖5 跨國餐廳的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與文化意義建構機制Fig.5 The mechanism of reprod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ransnational restaurants

在學理層面,本文將多來源消費群體視為跨國餐廳中文化生產(chǎn)的主體,關注其通過飲食消費認識他者文化,協(xié)商文化差異,并開展跨文化互動的過程,從消費者的社會文化屬性和行為出發(fā)豐富了飲食空間研究,并為中國城市中的多元文化與社會關系的動態(tài)建構提供了一個基于日常生活領域的理解方案。一方面,以往研究多遵循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視角,將跨國餐廳視為在城市中彰顯異國文化的少數(shù)族裔他者飛地,關注其中的食物、環(huán)境和服務等對他者性的生產(chǎn)。而本研究重新定義了跨國餐廳中的文化生產(chǎn)主體,即具有不同社會身份、持有不同文化態(tài)度和擁有不同文化經(jīng)驗的多來源消費者。他們通過在餐廳中的感知與體驗、想象與情感等具身實踐不斷地豐富和重塑著自身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應對方式,并通過多重的跨文化互動聯(lián)通自我與他者,持續(xù)建構微空間中的文化意義。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往往從宏觀的制度、管制以及社區(qū)文化包容的敘事環(huán)境等結(jié)構主義視角出發(fā)探討中國城市中的跨國移民和本地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忽視了對人與人之間跨文化接觸的實質(zhì)探討。本文則從跨文化邂逅的地理學視角下揭示了全球化語境下的城市跨國移民與本地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微空間的再生產(chǎn)過程。事實上,在多元的人口和社會文化并存的全球城市語境下,不同群體間的身份差異和身份邊界的體驗和協(xié)商往往發(fā)生在社區(qū)、學校和工作場所等日常生活空間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接觸中[41,68]。該過程不僅使不同的社會行動者體驗和協(xié)商文化差異與多樣的社會身份,同時也重塑著群體間包容或排斥的社會關系。可以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下分析復雜的文化建構與社會關系議題時,不僅需要關注宏觀的文化包容氛圍和國家與區(qū)域關系在微空間的映射,同時也需要秉持日常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通過移民的地方適應與文化協(xié)商過程厘清全球和地方要素的互動與再生產(chǎn)。

當然,日常多元文化主義的視角在理解中國城市中的跨國移民議題時有其局限性。本文的案例埃塞俄比亞餐廳Zagol Habesha 在經(jīng)歷近3 年的營業(yè)后因疫情影響已停止營業(yè),該埃塞飲食文化在廣州的短暫嵌入又消失也顯示出跨國移民日常生活空間的脆弱性。不僅需要移民目的地國家提供制度化保證與合法性基礎,而且也需要移民群體能夠持續(xù)開展基于跨國主義的經(jīng)濟往來、族裔網(wǎng)絡支持以及文化互動等復雜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社會網(wǎng)絡的共同作用。

在實踐層面,本文所探討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跨文化互動為理解全球化時代中國城市的社會融合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廣州的非裔移民所引發(fā)的關注與討論不僅是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也是身份差異意識在公共話語領域持續(xù)發(fā)酵的結(jié)果。已有研究認為“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和非法就業(yè))現(xiàn)象和群體性事件促生了對非洲移民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加深了移民與本地居民的隔離與排斥[9]。同時,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促生了文化沖突,使群體間的身份邊界意識持續(xù)增強,削弱了城市社會凝聚力[11]。然而,本文通過審視跨國餐廳中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感知與社會互動,認為城市中的多元文化空間在促進不同文化群體間交流和相互理解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鐕蛷d等日常消費空間作為城市中調(diào)和并克服文化差異的關鍵,能夠通過最微觀的社會單元之間真誠、樸素和積極的社會互動共同建構起新的社會規(guī)范和文化慣習,使差異共存。因此,在實施全球城市中的社會文化多樣性治理時,應該避免將差異的文化身份特征進一步標簽化或?qū)_突戲劇化,而應更多地考慮個體在具體社會文化場域中具身性感知與體驗,以建立更加動態(tài)和可持續(xù)的包容多元文化的敘事環(huán)境。

猜你喜歡
埃塞跨國餐廳
TARENTUM萄木餐廳
LUNAR餐廳
絳縣輸送80名農(nóng)民跨國務工
城里的怪餐廳
跨國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秀色可餐”的虛擬餐廳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埃塞人911慶祝新年
光明日報《留學》雜志—跨國采訪實戰(zhàn)營
留學(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葛蘭素史克:跨國“賄賂門”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1
乌什县| 陵川县| 米易县| 包头市| 中宁县| 临颍县| 慈溪市| 固原市| 缙云县| 西和县| 江源县| 固镇县| 溆浦县| 酒泉市| 西青区| 吴堡县| 皮山县| 新津县| 漯河市| 万载县| 新兴县| 桂林市| 南靖县| 句容市| 洛川县| 镇雄县| 桐庐县| 元朗区| 恩施市| 拜泉县| 张家港市| 磴口县| 孟州市| 大厂| 洪洞县| 衡南县| 秦皇岛市| 沾化县| 新乡市| 钟祥市|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