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瀅
托馬斯卡萊爾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即便談人生,多多少少會給人無病呻吟的嫌疑。而一個經(jīng)歷生活鞭笞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趙亞東,一個做過搬運工、收過破爛、當(dāng)過三輪車夫、住過出租屋的青年,他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生活的折射和反饋。《稻米和星辰》就像生活給趙亞東的一份厚禮。不必渲染,信手拈來每一個都是沉甸甸的串珠。這樣的生活閱歷,他多半不會口吐蓮花,輕盈浪漫,豪情萬丈。他的詩讀起來,并不能使人產(chǎn)生心靈上的愉悅感。相反,總像是有一個秤砣在勾著它,沉,是那種穩(wěn)穩(wěn)的沉,即便泛起幾朵浪花,也是小小的。這小小的浪花寄予了他對生活的期許和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每個人的詩集,幾乎可稱謂個人簡史?;蚨嗷蛏匐[匿著他的人生軌跡,大磨難和小歡喜。從趙亞東的詩里可以感知到他的深沉和冷峻。
唯有把生命體驗與靈魂的高蹈相融合的詩作,才值得好好地玩味品賞,才值得傳閱。相比當(dāng)下一些庸常之作,無病呻吟的閑筆,趙亞東的詩作是有質(zhì)樸的,實誠的,隱忍的。打工生涯奠基了趙亞東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定位,他的詩里沒有狂放派的“狂”,先鋒派的“晦澀”,也沒有情愛派的“黏膩”,有的是一個底層寫作者冷靜的自我反思。由于他把自己放置得足夠低,所以,他感受到的就足夠多。他在用自己敏感的神經(jīng)捕捉生活中細(xì)微的訊息,并把它們與自己的認(rèn)知相融合,勾勒,形成一幅幅簡略精致的簡筆畫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這一幅幅畫又差不多帶著苦澀的味道。
作為生長在東北大草原的趙亞東,對廣袤和細(xì)小有著深刻的理解。譬如:“偌大的烏蘭諾爾/只有一棵小榆樹,在草原上/偌大的烏蘭諾爾/只有一只烏鴉,在顫巍巍的枝條上……我愛的人都離開了草原,只剩下這只烏鴉/和它眼睛里落日的蒼黃/在偌大的烏蘭諾爾草原上/一切都靜止不動,唯有我,在枯草間左右為難”(《枯草間》)。還有在《烏蘭諾爾的打魚人》里他寫道:“……每一條魚都有它的前世/他說,他的命運和這些魚是一樣的/被一滴水生下來,再被另一滴水埋葬……最早在烏蘭諾爾出生的人/和最后一個,并沒有任何區(qū)別……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那些草,是大海長出的牙齒/正把我/——撕咬”。在《沒有時間的草原》里:“……我知道,一定有這樣的一天/我們再次回到群山之巔/整個人類都深陷于細(xì)小的火焰……山腳下晃動的燈盞/微涼,而又孱弱/足以讓我們淚流滿面”(《深陷于細(xì)小的火焰》)。
把這幾首詩放在一起,就容易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蒼涼感。從這些靜如止水的敘述里不難看出詩人的心境,他心底的波瀾被這些冷凝的文字壓制著,仿佛與世界隔著一層薄冰。
在這里,一只烏鴉,一棵小榆樹,一滴水,一顆石子,一盞燈,甚至包括一個人——我,在廣袤的草原上顯得微不足道,孱弱而卑微;這樣的世界最早出生的人和最后一個沒有區(qū)別,來過和沒來過一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這樣的視覺對比,和身世對比,讓詩人很早就擁有了自省意識。也許是在他經(jīng)過人生的打拼后,重返草原后在一切的“小”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這種自省也是一粒“稻米和星辰”的覺醒。
在《對飲》里,他寫道:“我們只有這一壺烈酒/在白茫茫的天地間/讓一把劍刺進(jìn)咽喉/讓五臟六腑淬火/我們好久沒有/把彎下去的腰直起來了/這些年的雪都堆積在眼睛里/背上的塵土/壓得我們喘不過來/最后一杯酒/要毫不猶豫灑在地上/在你的墳?zāi)骨?讓這深藏于濁酒中的火焰/暖暖大地冰涼的肋骨”。我們不知道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但并不影響他詩中那把冰冷的劍的誤傷。最大的悲涼是無聲的,噬骨的。酒中有火焰,倒入口中,進(jìn)入五臟六腑,變成詩人心中的火焰,灼燒著自己。趙亞東說,他幾乎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寫。每次寫作他把會把自己封閉起來,杜絕一切外部的干擾。由于太過于專注,每每寫完之后身體就會不適,出現(xiàn)發(fā)燒嘔吐等生理癥狀。這種把自己掏空后“嘔心瀝血”的生理反應(yīng),只有沉浸式寫作,完全融入才會出現(xiàn)!由此可見,寫作某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是一種煎熬。把自己歷經(jīng)的苦煉成比苦更苦的“丹”。這是一個詩人的慈悲心使然!
正像包臨軒在本書后記中所說:“他沒有消費苦難,也沒有拋棄苦難給予的生活和命運,而是在接納、承受的漫長過程中,始終充滿了悲憫之心?!笨梢詳喽ǎ且粋€善良且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而不像有些人因苦難而心中充滿戾氣,字里行間也充滿抱怨和癲狂。我們知道詩人多多少少骨子里總隱含著鋒芒,不滿時,難免會有不恭之詞。但趙亞東的詩里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語句。
趙亞東的詩對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有著深切的同情,不自覺就帶出悲涼的氣息,這種悲涼裹挾著的不安也被他復(fù)制到詩歌里來……譬如:“我所有的勇氣/都來自這雙手套/正是它們在我和人世之間/形成巨大的緩沖/而現(xiàn)在,它們丟了/在一次醉酒之后/我再也找不到它們/從此,我的手指/像一群無家可歸的孩子/局促,怯懦,一點風(fēng)吹草動/就會感到不安”(《手套》)。
在現(xiàn)今社會,也許腳步走得太快了,所有人都在強(qiáng)調(diào)安全感。由于對未來的不確定,對周圍環(huán)境的陌生感,融入感的弱化,使人們需要借助人或外物來增強(qiáng)自身的能力,弱者需要通過某種道具來完成它的一些使命。這些道具的缺失,就容易讓“我”露出怯來。詩人也許在寫自己人生的某個時刻,也許是陳述自己熟悉的某類人。他只是在揭示一種生存現(xiàn)狀。一雙手套的缺失對于一般人而言,可能無足輕重,但作為道具的手套所擔(dān)負(fù)的使命和通常意義上的手套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慌亂和不安的感覺在他的詩里竄動,進(jìn)而讓讀者也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代入感。
如果局促不安、孱弱卑微始終呈現(xiàn)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那么他肯定是沒有出息的,沒有希望的。趙亞東的詩里還跳動著一簇希望的小火苗,并且這小火苗是倔犟的,無可阻擋的。例如:“我熱愛的是被樹根纏繞的石頭/長出那一層薄薄的/深綠色苔蘚/那被包裹著的不甘和決絕/暗中的涌動……現(xiàn)在,我又愛上太姥山/那些被露水和鳥鳴喂養(yǎng)的野茶/在我的指尖上/那難以馴服的冰涼和清甜/正在叫醒我們的骨氣”(《骨氣》)。如果在《手套》這首詩里,我們讀出的是怯懦和不安,那么在《骨氣》這首詩里,我們讀出了隱藏在詩人骨子里的不甘屈服的倔強(qiáng),和抗?fàn)幘?。他先用不甘樹枝纏繞的石頭,長出青苔;又用太姥山上長出的野茶的清甜來暗喻,人不能被苦難絆倒,要暗自發(fā)力,彰顯自己的個性釋放出靈魂的香氣。
“我一直不敢承認(rèn):我們是一起長大的/漫步在午后的灘頭/我不敢說出它們的小名/暴雨傾盆而至/最疾的一陣,打得我們彎下腰去/凌厲的閃電抽著脊背/而始終在狂風(fēng)中挺立的/是我最羞于說出的,那些倔強(qiáng)的/野稻子”(《野稻子》)。在趙亞東的詩中,多次提到稻子,毫無疑問這是他從小就熟識的植物,樸素且有品格。雖然被生活抽打,不得不彎下腰去,但始終在狂風(fēng)中倔強(qiáng)地挺立。野稻子的野在于,不服輸頑強(qiáng)挺立。所有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石頭或植物在趙亞東這里都被賦予頑強(qiáng)的生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在茫茫的世間爭得一席之地。就像詩人畢志在《熬藥》里寫的:“世間的苦,要用文火一點點把汁把熬出來……”。人生就是個“熬”的過程。最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苦來甜。我們不由得就想到這些苔蘚,野茶,野稻子,所有在野的都是趙亞東們的化身。
同樣在于野的還有《二姑》:“八十歲了/還把縫紉機(jī)推到街上/為別人做鞋墊,縫衣裳/八十歲了/還為五十歲的兒子買藥,喂飯,洗腳/眼睛看不清/有時把兩件衣服縫到一起……那一天,去廊坊/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你/弓著腰,推著機(jī)器/那一天,風(fēng)很大/仿佛一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你駕駛著自己的戰(zhàn)車/仿佛,這世界沒有你的縫補/就會被風(fēng)撕碎”。這首《二姑》讓人不禁生出惻隱之心!八十歲是個頤養(yǎng)天年的年齡了,但為了生活不得不把自己逼成一個戰(zhàn)士一個英雄。如果沒有二姑的堅忍,家庭的大廈被風(fēng)撕碎是分分鐘的事情。在人世間,頑強(qiáng)拼搏不僅僅是年輕人的事情,老人也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正是一代代中國人自強(qiáng)不息精神的傳承發(fā)揚才使得我們的民族成為一個最堅強(qiáng),最富有韌性的民族。
誠如人們說,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卻各有各的不幸。各種各樣不幸的生活,成為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母體。如何從不幸的生活中汲取精神的食糧,是一個技術(shù)活,如果筆投偏了,可能會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如何從各種各樣的不幸中,發(fā)現(xiàn)光芒,發(fā)現(xiàn)人性的閃光點,這也顯示出一個詩人的修為和品質(zhì)。就像我們知道生活的苦,卻依然能心懷陽光逆風(fēng)前行。
在詩人趙亞東從鄉(xiāng)下走向城市的過程中,有回眸、留戀,也有陣痛。也可以說,他是中國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親歷者,見證者,一個時代縮影的記錄者。譬如:“谷子沒熟的時候/總是昂著頭/在鄉(xiāng)下,種谷子的/都是老實人/這樣磨出來的米/才好吃,很多年來/己經(jīng)沒有人種谷子了/鄉(xiāng)下人也學(xué)會了精明/忙著算計產(chǎn)量和價錢/于是,我開始想念谷子……看見谷子,和那個皮膚黝黑的/鄉(xiāng)下人,他們一起低著頭/真好啊,谷子一低頭/小米就要被生下來/傻乎乎的,像極了我們/小時候的樣子”(《再次遇見谷子》)。在城市化的進(jìn)程中,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一些質(zhì)樸的東西在漸漸失去,這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隱痛。就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成長疼!他并沒有避諱生活中一些不好的東西,他把它呈現(xiàn)出來,讓大家品評,反省。
在《霞光在緩緩地升起》里,他寫道:“背對著落日和群山/一切都靜止不動,唯有霞光/在大地上緩緩升起”。在《照亮》里,他寫道:“……那些覓食的野獸,此時厭倦了祈禱/在月光中俯下身去/一滴清涼的淚水,從葉脈的深處滑落/剛好照亮了松針上的火焰”。這兩首詩,一首是秋收過后即景,一首像鏡子一樣照出外物和我之間隱秘的關(guān)聯(lián)。但最后一句無論是“在大地上緩緩升起;還是剛好照亮了松針上的火焰”都給人以微弱的希望之光。這也是詩人自己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心底都留有一簇小小的火種。這火種將會照亮未來的路。趙亞東本人也從一個打工者,成長為一個全國知名的青年詩人、文學(xué)編輯。正如《荀子·修身》里說的:“路雖遠(yuǎn)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無論影視作品,還是文學(xué)作品,最終的落腳點,皆歸于哲學(xué)范疇和宿命論。似乎是一個從逗號、頓號、感嘆號、省略號到句號的一個輪回。無論你的一生是痛苦的,還是幸福的,最終都?xì)w于平靜。在《遠(yuǎn)去》里,趙亞東這樣寫道:“我們將遠(yuǎn)去,隨水東流/在盛開白菊的地方安營扎寨/我們不帶銀兩,也不駕香車/就這樣慢慢地走,被河流引領(lǐng)/直到四季消失,大地澄明一片……”接下來他又寫道:“我們就用柳條筑巢,在大樹上安家/我們就和群山中的樹木一起/相依為命,永不分離……”在這里又寫了生命的輪回。生命有沒有輪回,誰也不知道。詩人在下一世輪回里選擇當(dāng)一只鳥,這也比較符合一個身在塵世里淪陷,精神挺拔高蹈的詩人的訴求。
而在《歇馬灘》中:“……我只在河邊,收斂銳氣/與流水談心,與清風(fēng)對飲/與流水談心,與清風(fēng)對飲/我偶爾也把心貼緊泥土/把眼睛里的花朵種在大地深處……我和群山一起吐故納新/我奔跑著去河邊,我不歌唱萬物/我只安心寫詩,在水中悄悄返青”。在這首詩里,我們能體會到詩人的愉悅感,那種心靈的釋懷,把靈魂融入大自然,在這里清風(fēng)流水都成了知己。“把心貼緊泥土,把眼睛里的花朵種在大地深處……和群山一起吐故納新”(《歇馬灘》)的自適感,是他抽離塵世,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的情懷,閱讀起來,讓讀者也不由自主跟著詩人產(chǎn)生了眩暈蕩漾的情愫。也是這本詩集里難得的一首輕盈之作。
另外,他寫的《隱身》也有類似的感覺:“我看不見我,黃河看不見,風(fēng)也看不見/我也看不見:/我自己/我以為,我是那個看到了一切的人/在黃河曲曲折折的褶皺里/藏著很深的命運/起伏著/而我沒有看到的事物/正在黃河的背影里/生長”。在這里,詩人以蒙太奇的手法,描述了萬物之外的我,和我之外的萬物生長。這種類似于捉迷藏的敘述方式給人以別致的閱讀體驗。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慨嘆和悵惘。
在《照亮》里,他寫道:“我看不到自己的小/渺小的小,微小的小,狹小的小/正如夜晚的松林看不到自己的大/它再大,也僅僅是一塊補丁……”。在《稻米和星辰》中,他寫道:“每一粒稻米/都頭頂一顆星辰/他們隔著時間、空氣和塵土/共同完成了/——對一條大江的/咀嚼”。這兩首詩里存在的共性便是大中蘊小,小中含大。大和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對調(diào),轉(zhuǎn)換。這些意象的運用,使宇宙觀在人們的腦海中漸漸形成。在蒼茫的宇宙中,萬物皆小如稻米和星辰。松林在附近的視野很大,但在飛機(jī)上可能就是一塊補丁。稻米很小、在地上看星辰也很小,在這里詩人以擬人的手法,把它們當(dāng)作了上下牙齒,中間隔著時間、空氣和塵土,就把一條江給嚼了。這樣的聯(lián)想,也是趙亞東式的聯(lián)想,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正如他的個人詩觀,他追求:“澄明、簡約、深情、沉實,牢牢把握住每首詩的內(nèi)核,訓(xùn)練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控制好節(jié)奏和走向。”
看完整本詩集,趙亞東的詩差不多都是短制,明朗、深沉、真誠。沒有特別難懂的意象,相反簡約且直接,語言精煉,意象準(zhǔn)確。他的詩寫得很節(jié)制,每句話都擔(dān)負(fù)著自己的使命,幾乎沒有冗余和龐雜。稻米和星辰的隱喻也滲透到詩歌的字里行間。它引領(lǐng)著讀者進(jìn)入由詩人營造的以灰暗或澄明為背景的敘事現(xiàn)場,來感受他的感受:蒼涼、深沉,抑或輕盈、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