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田
‖ 張默君(1883-1965年):教育家、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qū)。‖
張默君被后世譽為“民國最強大腦”,這個略顯時髦的稱呼恰如其分。她不僅學識淵博,更有令人起敬的巾幗壯心。
張默君出身湖南湘鄉(xiāng)名門,父親曾督辦兩江學務及參辦時務學堂,母親尤擅詩詞歌賦。張默君自小好學,8 歲時,見到父親帶回的“天足會”材料,遂請求母親幫印并分發(fā)給家鄉(xiāng)父老。她帶領女伴反對纏足,還專門賦詩表達“還爾莊嚴自在身”的立場。
1901 年,張默君入讀母親任教務長的金陵養(yǎng)正女校,由于表現(xiàn)優(yōu)異,學生身份的她甚至兼授附小的文史倫理課程。往后,張默君又就讀于南京匯文女校、上海物本女校。讀書期間,她通讀進步書刊,1906 年正式加入同盟會。摯友秋瑾英勇就義后,張默君“興女權(quán),啟民德”的決心更進一層。
武昌起義之際,張默君隨父勸說駐蘇州的末代巡撫程德全參與運動。受程德全委托,她主辦《江蘇大漢報》,且用“涵秋”等筆名撰寫數(shù)篇社論以示聲援。與此同時,張默君主動扛起為革命籌募餉費的大旗,1912 年與談社英、湯國梨等人成立“神州女界協(xié)濟社”“北伐隊”,由此募捐到5 萬元款項。孫中山稱贊張默君是“年輕有為的女青年”,亦給出“婦女參政宜先治學”的建議。不久,張默君成立神州女學,該校開設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專修科班,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學子。
1918 年,張默君赴歐美考察女子教育。她在美國考察了六所女子大學以及各州多所市立中小學,而后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研教育。逢國內(nèi)“五四運動”爆發(fā),身處異國的張默君積極組織“愛國會”與之呼應。此外,張默君還深入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比利時等國考察,所撰寫的《歐美教育考察錄》反響巨大。
回國后,張默君擔任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她以“真善美”為校訓,創(chuàng)立圖書館、實驗室,聘請竺可楨、吳梅等名士來校任教,積極推動學生品德、體格、家事諸方面的發(fā)展。1921 年,張默君任職中國教育改進社女子教育組組長和交際主任,帶頭發(fā)起“中國平民教育運動”,提倡男女受教育機會均等。不僅如此,在張默君主導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率先增加班級數(shù)量接納適齡女子就讀,同步附設失學婦孺夜校普及女子教育。
20 世紀20 年代末,張默君成為中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教育委員兼杭州教育局局長。南京考試院成立后,她出任考選委員會考試委員,并被聘為高等教育典試委員。然而,國民政府舉行的首屆高等考試中,竟沒有一名女生被錄取。張默君噙淚召開特別會議,要求以“絕不降低”的同等標準招收女生。這種對女性的共情和鼓勵之舉,贏得“玉尺量才”的評價。
1965 年1 月30 日,82 歲的張默君病逝。伊人遠去,那緘默而璀璨的精神氣場,恰如陌上花開,欣然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