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簫
一
《尚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國語·楚語》:“顓頊?zhǔn)苤?,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fù)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瓕櫳衿渥?,以取威于民,曰:‘重實上天,黎實下地。’”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顓頊生老童,老童生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p>
前兩處典籍都直接點出了“絕地天通”四字,《山海經(jīng)》只述及重和黎當(dāng)是實施了這“絕地天通”的行為。這看似簡單的四字語詞,其含義也同樣淺顯明白嗎?又似乎不是。依據(jù)《國語·楚語》的記載,春秋時期的楚昭王,就已不明其意了,只好向當(dāng)時的學(xué)問家觀射父請教。昭王的提問是這樣的:“《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鄔國義等譯注:《國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這個提問能看得出來昭王及當(dāng)時人的認識和疑惑:他們以為天地過去是可溝通、交通的,《周書》上說是重和黎使天地不通,若不是這樣,是不是凡人可以登天?這體現(xiàn)了神話思維和理性思維正在交融沖突的大時代背景下,處于知識文化中心的楚王也困惑不解的真實現(xiàn)狀,也看得出來這疑問中還殘存的神話印痕。觀射父的解答則完全從理性思維出發(fā),給昭王一個不同的答案。按李零先生的解讀,觀射父是這樣解釋的:人類早期的宗教職能本來是由巫覡擔(dān)任,后來開始有天、地二官的劃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類職官,負責(zé)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馬、司空一類職官,負責(zé)土地民人。這是以重、黎分司天地講祝、宗、卜、史一類職官的起源,所以這是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有關(guān)宗教改革的歷史事件。
在將“絕地天通”解作歷史事件的歷代解人中,除宗教改革說外,還有歷法改革和族群分離說??傊?,是將其看作真真切切的歷史事件,這是后代解說的主流。除此,也有少數(shù)近代和當(dāng)代學(xué)人將其解作神話故事,如顧頡剛、張光直、王孝廉、胡萬川、米爾恰·伊利亞德等,但他們的答案是失樂園神話或通天神話。即在一個天堂般的太初時代,人神可雜糅,人可登天,天地相通,神人和諧。后因某個神話事件(多為人類的某種錯誤),致使天神不樂,天神因此“絕地天通”,人類登天之路被阻隔,從而失掉天堂樂園等。楚昭王時代似乎就是這樣的主流認識。筆者則以為,“絕地天通”更可能是華夏上古的“天地分離”神話借史籍而保留下來的殘存和遺留。華夏史籍和傳說中除上述三處記載外,也能找到其他極少的蛛絲馬跡,例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其“天地剖判”一語,是有天地一分為二被分離開來的意涵存在的。此外,口傳神話中的《苗族古歌》的開頭也有天地從相連到分開的唱詞:
天地剛生下,相連在一起。
筷子戳不進,耗子住不下。
蟲蟲壓里頭,水也不能流。
哪個是好漢,辟開天和地?
剖帕是好漢,打從東方來。
舉斧猛一砍,天地兩分開。
…………
(潘定智等編:《苗族古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古歌中說天地剛生下時是連在一起的,是好漢剖帕舉斧猛砍才將天地分開。這是我們從傳世史籍和口傳神話中找到的“天地分離”也即“絕地天通”的神話線索。如果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還可以看到,天地分離神話其實遍及全世界,不管是從古典學(xué)中的文獻神話,還是從民族學(xué)中的口傳里,都能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可以對比從而獲得重新理解中國古代“絕地天通”神話的真實內(nèi)蘊的機會。
二
先看一些文獻中的天地分離神話。
蘇美爾神話:最初的世界,只有一片茫茫大水,她是宇宙萬物的母親,叫南瑪赫(Ninmah)。后來,在原始大水的胸懷里,山慢慢長出來,浮出水面,成為一片陸地。南瑪赫生了雙性同體的混沌神安啟(Anki),安啟后來分化成為天神安(An)和地神啟(Ki);安和啟的結(jié)合生出了空氣之神恩利爾(Enlil),他夾在父母之間,努力將他們分離,于是天愈高而地愈低……(姬云編:《巴比倫神話故事》,中國民族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1998年)
埃及神話:太陽神拉(La)誕生于原始大水中的荷花之上,拉生下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大氣之神蘇(S h u),另一個是水氣女神泰芙努特(Tefnut),蘇與泰芙努特結(jié)合生下了地神蓋布(Geb)和天神努特(Nut)。然后蘇舉起雙手托起了天神努特,努特也將四肢伸向大地,將四肢當(dāng)成了支撐天空的四根柱子。(朱星辰編著:《埃及神話》,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年)
希臘神話:宇宙之初一片混沌,混沌神卡俄斯(Chaos)生出了大地之神該亞(Gaia),地母該亞首先生了天神烏拉諾斯(Uranus),他與地母該亞大小一樣,覆蓋著她,周邊銜接。天神烏拉諾斯與地母交合,生了泰坦巨神和百臂巨神。天神烏拉諾斯性欲旺盛,趴在地母身上從不離開,地母因受擠壓而內(nèi)心悲痛,便想出一個主意,讓她的兒子們用計割下天神的生殖器,最小的兒子克洛諾斯(Cronus)答應(yīng)了,他拿著鐮刀守在地母該亞的子宮里,等天神伸出陽具進入地母的子宮時,克洛諾斯乘機割下了天神烏拉諾斯的陽具,烏拉諾斯負痛離開了地母該亞的身體。從此天地分離了。(赫西俄德:《神譜》,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
再看民族學(xué)中的口傳神話。
新西蘭毛利人神話:天父朗吉和地母帕帕為世上萬物之源。那時候,天上和地下都是漆黑一團,天父和地母還在擁抱著。他們的孩子在想,黑暗和光明有什么不同呢?如是他們開始想辦法將天地分開,把天放在頭上,把地置于足下。起初他們用手來分,歸于失敗。后來森林之父名叫坦訥·馬胡塔的孩子把自己的頭緊緊貼在地母身上,用盡氣力抬起雙腳向天父踢去,于是天父、地母被分開。馬胡塔把大地按到了很低很低的下面,把天推到了很高很高的上面。(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xué)入門》,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
沖繩人神話:太初,天地挨得很近,人們不能站著走路,只能像青蛙一樣爬行。有一位叫阿摩美谷的神,看到這種情況覺得人們很可憐。有一天,他站在一塊堅硬的巖石上,用雙手把天撐了起來。從此,天地便被分開。(《神話學(xué)入門》)
三
對比這些域外的天地分離神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與“絕地天通”神話有可比性,通過比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華夏民族上古的天地分離神話。
在“絕地天通”神話中,一說分開天地的神是重黎,如《尚書》;一說是重和黎二神,如《國語》和《山海經(jīng)》。到底是一神還是二神(當(dāng)然多數(shù)古人和今人討論的是一人還是二人)?從古到今也是爭論不休的。如果把這個故事看成是歷史事件,就只能是非此即彼,因為你不能說重、黎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兩個人。但若你將此故事看成是神話,就沒有問題了。因為神話中一神分化為二神是常見的行為和現(xiàn)象。蘇美爾天地分離神話正是這樣,混沌神安啟就曾分化成了天神安和地神啟,盡管分開天地的是安和啟的兒子恩利爾而不是他們本身。因此,作為分開天地的神重黎,是可以由一位神重黎,分化為二位神即重和黎。這種神人分化故事,一方面體現(xiàn)了神話的特性,另一方面還可能揭示了中外天地分離神話的某種關(guān)聯(lián)性。
另外,在多處域外天地分離神話中,我們都能看到天父和地母常處于交合狀態(tài),正是因為他們身體緊緊接合在一起,才使天地不曾分離。這讓我們想到“絕地天通”語詞中的“通”字,當(dāng)理解為“通淫”之“通”,而不是交通、溝通之“通”。正是因為天神和地神處于通淫交合狀態(tài),才有了重黎或者重、黎的阻斷天神和地神的交合的所謂“絕地天通”。
關(guān)于《國語》和《山海經(jīng)》中“重實上天,黎實下地”及“帝令重獻上天,令黎下地”的理解,三國人韋昭和晉人郭璞做過很好的解讀。韋昭注《國語》云:“‘言重能舉上天,黎能抑下地’?!瓌t‘獻、’之義殆即‘舉、抑’乎?重舉黎抑,而天地遠睽,正神話中‘絕地天通’之形象描寫也?!惫弊ⅰ渡胶=?jīng)》:“古者人神雜擾無別,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重上天,黎下地?!I、’,義未詳也。”關(guān)于“獻、”的理解,郭璞不及韋昭,韋昭的理解是對的。“獻”是“舉”,而“”正是“抑、按、壓”之意。這種對天和地的上“舉”和下“抑(按、壓)”,正同于上述幾則口傳神話的天地分離模式。因此,這兩句話及韋昭和郭璞的解讀,有助于我們把“絕地天通”理解和確定為天地分離神話。
還有一些域外的天地分離神話,其分離天地者是太陽、太陽神或火、火神等,例如古巴比倫人的創(chuàng)世記里,分離天地者是馬杜克(Mard uk),而馬杜克正是早晨的太陽的象征。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太陽神毗濕奴,也是天地分離者。印度神話中的另一太陽神阿迪亞(Aditya),他也是太陽本身,也有分離天地的神話。美國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希拉姆人、迪雅克人和納瓦霍人的神話也認為,是太陽把天地分開的。在非洲的約魯巴人和波利尼西亞的茂伊島人神話中,奧蘭甘(Orungan)是分離天地的太陽神。此外,非洲阿黛爾、尤和茂西人神話中,是煙把天從地的身邊趕走的,而在瑤、文頓和羅蒂人看來,是火把天地分開的。而中國“絕地天通”神話的天地分離者重黎,即祝融,也是太陽神和火神,我們當(dāng)然不認為這是巧合,而應(yīng)視作是同一神話母題也即天地分離者是太陽(神)或火(神)的母題在世界范圍的廣泛流布而已。
若筆者對“絕地天通”神話解讀不誤,則我們十分慶幸這三處文獻為后人保留下來了華夏民族的這一“天地分離”神話。中國神話向來被認為支離破碎不成體系,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神話歷史化”道路,走了一條被謝選駿命名為“中國式”之途徑。即該模式是“將神話本身化為歷史傳說”,而不同于“希臘式”,只是“對神話作出歷史化的解釋”,即認為神話中的人物原來都是歷史上的帝王或英雄。但神話還是神話,不曾被涂抹破壞而是較為完整地流傳下來。中國神話的歷史化道路也不同于“希伯來”式,即“在承認一個至上神的前提下,將其余的神‘化’為歷史人物”。“中國式”神話歷史化的結(jié)果,便是神話被消解,歷史傳說出現(xiàn)。因此體系化的神話變身為古史傳說和古籍中的“不雅訓(xùn)”之言,但在古史傳說中,總還或多或少被保留下一些未曾改造完畢的神話殘跡,形成上古歷史的種種神話與歷史復(fù)雜交融的“神話歷史”面貌。這種狀態(tài)“既改變了神話的原始樸野風(fēng)貌,同時也使變形、變質(zhì)的神話材料得以保存”。(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因此,我們倒是慶幸古代史家和作家記述歷史時對神話材料改造得不徹底之“瑕”,這反倒使后人有機會從這些“神話歷史”中尋出一些原始神話的“素地”。若假以時日,細細尋覓,為恢復(fù)中國上古神話大廈而尋出一些磚頭瓦塊來,是極有可能的。“絕地天通”神話正該是這樣的佳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