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富勻
2022年12月14日,日本京都舉行慶祝新年賀卡Nengajo的儀式
2023年的元旦又如期而至,行走在日本各大城市的街頭,隨處可見的“賀年卡”點綴著各大商場的櫥窗,而日本郵票也將迎來誕生的152周年慶。雖然郵票只是郵資的憑證,但是與信融合,傳達寄信人的心情,其美麗的圖案和豐富的變化是其魅力所在。
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通過郵政系統(tǒng)傳遞的“賀年卡”還會有市場么?為什么每到新年將至,日本人依然熱衷于寄紙質賀年卡?
長久以來,送賀年卡作為日本的習慣廣為人們熟知。據說從平安時代開始,日本就有作為年初問候而互相贈送文章的習慣。
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的賀年卡使用者七成是個人,三成是企業(yè)。人們一般是在元旦前寄出賀年卡,但元旦過后寄賀年卡也可以,不過要遵守一定的禮儀。如果在元旦過后再寄賀年卡,或者是在1月7日以后回信的話,不要寫“賀年”,而要寫“寒冬問候”。按照2023年的情況,到2月4日立春為止可以發(fā)送寒冬問候。過了立春,一般是作為“余寒探病”寄出的。
日本的賀年卡使用者七成是個人,三成是企業(yè)。
人們發(fā)送賀年卡的主要理由,有“想問候一下平時聯(lián)系不上的人,確認一下對方的情況”“想重視和親戚朋友的交往”“平時都是用短信,所以新年的時候想用明信片”等。在江戶時代,因為“飛腳”運輸制度的發(fā)達,“賀年卡”在平民之間開始普及。
1871年日本近代郵政創(chuàng)業(yè),在東京大阪之間經營郵政業(yè)務。1873年日本郵政明信片出現,1900年私人制作明信片被官方認可,這些都推動了賀年卡的普及與傳播。1949年12月1日,在《關于銷售紅包的賀年明信片的法律》的基礎上,帶抽簽的賀年明信片誕生了,其背后是一種社會福利精神。
2023年1月1日,日本東京,日本橋郵局舉行賀年卡投遞出發(fā)儀式
二戰(zhàn)結束后初期,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賀年卡能使人們了解彼此。當局以抽簽的形式,在賀年卡上加上壓歲錢,鼓勵更多的人捐款,這使賀年卡派贈成為了一種社會福利。抽獎與壓歲錢的形式,使賀年卡的交換變得更具樂趣,也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抽簽的郵件制度。
在2003年,日本紙質賀年卡達到了頂峰,其發(fā)行量達到44.6億張以上。按照傳統(tǒng)習俗,賀年卡一般要在元旦當天收到,而要確保這么多張賀年卡在一天之內全部準確無誤地寄到和簽收,其背后需要強大的郵政系統(tǒng)。
比如,2023年元旦要確保8.8億張賀年卡在早上8時前送達,需要5000人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將賀年卡通過自動讀取郵政編碼和地址的機器進行分類后,放入手工制作的箱子中。
作為日本郵政的發(fā)祥地,東京日本橋郵局還用上了“分揀機器人”來進行網格化分類,并采用“配送機器人”來實現高效的寄送。
日本還有賀年卡投遞出發(fā)儀式,如2023年元旦在宮崎市的宮崎中央郵局舉行的“發(fā)車儀式”:為了向該市發(fā)送163萬件快遞,上午7時過后141名快遞員騎著摩托車一起出發(fā)。載滿信件的郵遞摩托沖出紅線,將帶有祝福的信件派往千家萬戶。
而在日本橋郵局,松本總務大臣也出席了今年的派發(fā)賀年卡的出發(fā)儀式。他聲稱:“日本的賀年卡文化源遠流長。在疫情時代,有很多的人開始試著重拾這份記憶,重新感受一下賀年卡的溫暖,為遠方不能見面的親友送上一份真摯的新年祝福?!?/p>
近年來,由于通過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進行新年問候的人增多,寄賀年卡的人持續(xù)減少。20年間,賀年卡發(fā)行量從高峰開始,呈現持續(xù)減少的趨勢,減少到了近1/3。為了節(jié)約經費,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和店鋪取消了宣傳賀年卡。BIGLOBE于2022年12月發(fā)表的《關于年末年初過法的意識調查》顯示,20歲到50歲的人中有近一半回答“不送賀年卡”。20多歲的人中,不送的人占52.8%。
智能賀年卡為民眾提供各式模板
宣傳1949年第一張新年明信片彩票的海報
根據以500名打印機持有者為對象進行的問卷調查報告,我們可以了解到賀年卡的一些變化趨勢。
數據顯示,打算寄出2023年(兔年)賀年卡的人有439人,占87.8%。發(fā)送20張以上的人占75%,每5人中有1人發(fā)送了100張以上。很多人都有效地利用自己擁有的打印機,制作賀年卡。
另外,有85.3%的人用電腦親自制作賀年卡。使用打印機的人會在電腦上進行原創(chuàng)設計,并且會活用電腦內的住址錄來寫收件人姓名。可見,擁有打印機的人賀年卡寄送率較高。
賀年卡習俗并非一成不變,如“社交媒體+明信片的交流”就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在年輕一代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LINE進行問候。日本郵政開始考慮將LINE發(fā)送的便利性和紙質賀年卡的溫暖性結合起來,打造了一款“智能賀年卡”。它由LINE制作而成,可以發(fā)送到LINE上設計然后直接通過郵政寄出,實現了發(fā)送的方便和紙的溫暖的有機結合。
第一款智能賀年卡于2021年12月8日正式發(fā)布。設計師將界面設計得非常簡潔,字體比較大,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也可以在LINE上,完成從賀年卡的制作到紙質賀年卡的發(fā)送整個過程。
智能賀年卡最終的目標,是讓紙質賀年卡的溫暖文化得以延續(xù),但更重要的是讓那些不去“拜年”的人,也能感受到“新年快樂”的互動。日本郵政的其中一個舉措,就是讓寄送賀年卡變得有公益性質。
賀年捐款事業(yè)剛開始時,日本郵政只發(fā)行附有1日元捐款的明信片;1991年,日本郵政開始發(fā)行有捐款性質的郵票。從2022年11月1日開始銷售的附帶捐款的兔年“賀年明信片·郵票”中,有圖案的明信片68日元,其中5日元是捐款。包含壓歲錢的郵票有66日元和87日元兩種,其中3日元是捐款。
日本人的“兒童食堂”,就是一種帶有公益性質的食堂
顧客購買帶有捐款的賀年明信片所募集到的捐款,將通過日本郵政服務于社會。歷史上,“附帶抽簽的賀年片”在二戰(zhàn)復興后不久的1949年發(fā)售,在往后大約70年的時間里,已積累的捐款金額為519億日元。
通過賀年卡的方式來募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捐贈者可以不受年齡和居住地的限制。舉個例子,有些人想給某個團體捐款,但覺得把錢放進捐款箱太尷尬了。而賀年捐款是通過購買明信片、郵票等必需物品的行為,誰都能輕松參與。像這樣通過賀年卡進行的捐贈,成為了日本很多兒童人生中第一次捐贈的經驗。
像這樣通過賀年卡進行的捐贈,成為了日本很多兒童人生中第一次捐贈的經驗。
在郵局的窗口里,當把捐款的活用事例做成冊子給顧客看時,人們會高興地購買賀卡,并常會伴有這樣的評價:“原來你們在做這么有意義的事,之前一直都不知道不了解呢?!睘榱四苈牭礁噙@樣的聲音,日本郵政希望把有關賀年捐款的信息正確地發(fā)布出去,讓大家知道捐款與解決地方問題有關。具體來說,捐款除了用于團體福利和人才培訓等活動之外,還用于設施的維修和車輛的購置等。2022年度的郵政捐款超過2億日元,并已向全國155個團體分配了捐款。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案例,是用捐款來建設以兒童食堂為中心的項目。日本人的“兒童食堂”,就是一種帶有公益性質的食堂,讓社區(qū)的孩子們免費或者用很低的價錢享用到營養(yǎng)豐富的餐飲。盡管日本社會表面上富足,但實際上依然有一部分兒童生活在貧困狀態(tài)。
日本有2.4萬多個郵局,而日本郵政的目標是讓兒童食堂也能和郵局一樣,成為“地區(qū)基礎設施”,成為人們建立聯(lián)系的據點。日本郵政希望能在2025年實現每個小學區(qū)都有一個兒童食堂的狀態(tài),這是賀年捐款項目今后最有野心的計劃。
“啟一元復始,得四序更新?!钡靡嬗谌毡距]政多年來的創(chuàng)新,人們沒有忘記紙質賀年卡傳統(tǒng)。無論是越來越快的物流郵政系統(tǒng),還是新型的智能賀年卡形式,抑或是附帶抽獎、壓歲錢、捐款等獨特的制度,都象征著日本人對紙質賀年卡依然頗深的執(zhí)念。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