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慶
(甘肅省武威第八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渠道。要構建高效課堂,必須向課堂45 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高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學科,《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地理課程,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發(fā)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結合地理教學的實踐不難看出,“優(yōu)化課堂時間分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積極開展地理實驗、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是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最佳舉措。
實施高效教學的重點在于科學、高效地分配課堂教學時間。課堂的45 分鐘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否理解并掌握新知識,直接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合理配置時間,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在課堂伊始,教師什么時候引入新課,什么時候進行知識傳授,什么時候讓學生自主探究,什么時候引入案例,什么時候進行評價和總結等,教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挖掘,以便在課堂上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當然,課堂教學時間的優(yōu)化分配不是靠主觀判斷的,而是基于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水平,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調(diào)控和對教學時機的精準把握。
有研究表明:在一堂課45 分鐘內(nèi),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分為五個時區(qū):起始時區(qū)(5 分鐘)——興奮時區(qū)(15 分鐘)——調(diào)試時區(qū)(5 分鐘)——回歸時區(qū)(15 分鐘)——終極時區(qū)(5 分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這種規(guī)律將課堂分為復習鞏固、預習評價——新課導入、新知傳授——提出問題、學生討論——鞏固新課、能力訓練——總結與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與之相適應。在開始的5 分鐘,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調(diào)整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轉移到課堂上來;接下來的15 分鐘是第一黃金時區(qū),此時學生的興奮點已經(jīng)進入第一波高峰,教師就要加大教學的密度與力度,完成新知的傳授。此時,教學時間已經(jīng)過去將近一半,學生開始進入一個疲勞期,教師必須進行調(diào)試,比如可以安排學生自主討論或者講一個幽默笑話等,幫助學生渡過疲勞波谷區(qū)。經(jīng)過5 分鐘的調(diào)適,學生的思維開始再次活躍,教師應當因勢利導,通過能力訓練將教學推向新的高潮。最后的5 分鐘學生再次趨于疲勞狀態(tài),這時的教學已接近尾聲,教師應當強化情緒,總結新課,提升學生的思維,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占據(jù)課堂的主要地位,主要通過“口授、板書”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通過“耳聽、筆記”被動地接受,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被激發(fā),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保障。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一般來說,教師與學生建立了比較友好、和諧的關系,學生就會對教師產(chǎn)生由衷的喜愛之情,從而愿意在課堂認真聽講、主動配合教師的授課。相反,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就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有些學生還會故意擾亂課堂秩序,妨礙教學的正常進行。因此,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一定要注重維護師生關系,真心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朋友,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師生關系才會更為和諧。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要建立多樣性、富有選擇性的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當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在民主、輕松的氛圍中激活思維,動手、動腦,在自主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高效學習,學會抓住重點并能學以致用。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隨著學生主體性的增強,他們質疑、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加,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講述者”變?yōu)椤皟A聽者”,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并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要做一名成功的賞識者,在傾聽的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教師不要將關注點局限在對知識的傳授上,而要將學生當作一個個獨立、個性的生命體,這樣,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和諧的氛圍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快樂地學習,高效的地理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實施高效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地理知識,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化理解。
經(jīng)常有學生反應,對于高中地理的部分學習內(nèi)容不理解,即使通過教師的講解,也很難消化和吸收,最多的感覺是一知半解。這時,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將抽象的內(nèi)容以圖片、視頻或者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地理知識的演變過程和來龍去脈,有利于學生抓住教學重點,理解教學難點,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晝夜長短和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一課時,由于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要求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概念和想象能力,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用動畫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則能使學生對于晝夜長短與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有一目了然之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三維目標體系的首要目標,影響并制約著其他兩個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剖析地理問題的動機與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臺風、暴雨、干旱等相關視頻,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場景,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情”,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從而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高中地理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示意圖繁多且復雜。因為地圖能夠綜合反應和呈現(xiàn)相關的地理知識,所以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記住教材中的文字,還要學會圖示的畫法,形成全面的讀圖、用圖能力,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難度,也使得地理課堂變得更加枯燥乏味。而利用多媒體將課本上的文字和圖片以視頻的形式播放出來,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結合地圖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認識和理解地理知識,這樣就極大地縮短了教學時間,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教學“氣壓帶的分布”“等高線”“等深線”的相關知識,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準備相關的視頻資料,結合這些動態(tài)資料進行授課,從而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達·芬奇曾說:“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备咧械乩淼囊粋€基本特征就是實驗,地理實驗能演示知識生成的過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具體分布、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地理概念與具體的實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通過實驗教學,能讓高中生動手操作,深入探索地理世界的奧秘,從而激發(fā)其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地理實驗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材也大量地引入實驗,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實驗對地理教學的作用,覺得在課堂上做實驗麻煩,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問題。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驗對地理學習的重要性,采取恰當?shù)男问介_展地理實驗。
首先,有些地理實驗過程較為簡單,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安排實驗,時間不宜超過十分鐘,這樣既不會影響教學進度,還能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實驗最好由教師演示,實驗材料要簡單、容易獲取,實驗步驟要精簡,某些或者多個實驗步驟可以讓學生輔助完成,以縮短實驗的時間,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
其次,對于有些較為復雜的實驗,需要開設專門的地理實驗課。因為從實驗器材的準備、實驗設計,到實驗的實施和實驗總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僅僅把實驗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對實驗過程做出充分的預判,注意實驗內(nèi)容和步驟的簡潔明了,避免一節(jié)課做不完。
再次,對于過程、材料都復雜的實驗,并且一節(jié)實驗課也無法完成的,為了避免耗費大量的時間,可以提前錄制微課。學生通過課外觀看微課,開展自主學習,能節(jié)省課堂演示的時間,為復習和更多的教學活動留出時間,使微課成為高效課堂的助力。
地理是一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應加強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認識到掌握地理知識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我們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比如在教學“晝夜長短變化和地球的運動”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都是東升西落?”“為什么冬天天黑得早?夏天天黑得晚?”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在思考的過程中,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探索的熱情,也增強了課堂導入的效果。
其次,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對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虒W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地理學本身就是一門人地關系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自然科學,在課堂教學中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實現(xiàn)知識遷移。例如,在教學“熱力環(huán)流”一課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為什么鍋里燒開的水總是從中間往上翻騰,沿鍋邊落下?為什么家里的暖氣總是裝在墻壁的下方?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告訴我原因。”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從而愿意主動地去探究地理知識。
再次,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與生活化的實踐。開放式的課堂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高中地理知識的講解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去探索地理的奧秘。例如,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實際測量一個小土丘,然后引導學生在紙上繪制出等高線圖,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綜上所述,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是一項長期的、戰(zhàn)略性的艱巨工程,也是教師職業(yè)生涯的重要目標。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學習,著眼于自身專業(yè)的成長,用專業(yè)的知識和理念提升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保持時間觀念、不拖延。最終在高效課堂目標的引導下,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從“低效”到“高效”的轉變,讓每個學生都想學、能學、樂學,讓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覺到“地理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向往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