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永鋒
粒粒珍珠,如果缺乏合適的線,就穿綴不成美麗的項鏈。材料再好,如果缺乏恰當的線索,就不能連綴成篇。所以,在寫作之前,我們要先確定文章線索,以便合理地組織和串聯材料。巧設線索,是寫好記敘文的法寶之一。設置線索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讀讀下面的例文,感悟巧設線索的寫法。
A.以時間為線索
【例文】
艱難的抉擇
太陽剛冒頭,我和鄧欣欣就高興地登上了開往縣城的公共汽車,我們要去參加教育局組織的繪畫大賽。車廂內人聲嘈雜,我獨自欣賞著隨身聽里的音樂,鄧欣欣則把視線轉向車窗外。
這次比賽對我們來說都非常重要,既事關學校年度“小畫家”評選結果,更事關一年后誰更有資格成為美術特長保送生。誰不想進入省示范高中就讀呢?
忽然,一股難聞的氣味直沖鼻孔,原來是鄧欣欣因為暈車而嘔吐了。她小臉煞白,兩手緊緊抓住前排座椅的靠背,衣襟衣袖上滿是污穢。汽車已停在路邊,乘務員一邊清掃一邊埋怨,乘客們則捂著口鼻紛紛躲避。怎么辦?是上前安慰、幫著清理,還是坐著不動、假裝不知?是就此一起下車,還是把鄧欣欣一個人扔在半途?
“欣欣,你怎么了?”我輕輕地拍了拍她的后背。
“暈車了……很難受?!编囆佬烙袣鉄o力地說。
“咱們下車吧?!蔽矣蒙塘康目谖钦f。
“那比賽?……你還是去比賽吧……我下車……”鄧欣欣搖搖晃晃地站起來。
“咱們一起下車?!蔽乙皇謹v著她的右臂,一手拎起了兩人的畫具。
公共汽車一溜煙開走了,我悵然若失。坐在路邊的鄧欣欣此時清醒了許多,她一邊擦拭著衣服上的污物一邊說:“佳佳,離縣城已經不遠了,你趕快去參加比賽吧,看時間還來得及?!?/p>
“那你怎么辦?”我擔心地問。
“我再坐一會。比賽……只能放棄了。”鄧欣欣的話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
我知道自己太需要這次機會了,也渴望那大紅的獲獎證書、錄取通知書。但鄧欣欣怎么辦?這里離學校少說也有二十公里!
太陽已經升到了樹梢,清新而溫暖的風吹在臉上,癢癢的。鄧欣欣再次催促我趕快攔車去參賽,但我還是做出了最為艱難的一次抉擇。
我站在路邊,攔下了一輛開往學校方向的微型車,先把鄧欣欣扶上車,然后自己也擠了上去:“師傅,能把車窗玻璃搖下來一點嗎?我同學暈車了,謝謝您!”
寫法點悟:同學暈車嘔吐,是上前幫忙還是坐著無視?是一起下車,還是獨自繼續(xù)前行?同學再三催促,是獨自去參賽,還是留下來陪伴?是抓住難得的機會,還是主動放棄?例文圍繞著“抉擇”這一中心來選材、組材,并通過精當的景物描寫、真實的心理描寫、與人物個性相符的語言描寫等手法,把“抉擇”的艱難客觀準確地表現出來,而將如此豐富的內容有機串聯成一個整體的,正是小作者巧妙設置的線索。細讀例文不難發(fā)現,文中的“太陽剛冒頭”“太陽已經升到了樹梢”等語句,既是景物描寫之筆,更是時間線索的“明示”,以時間為線索,既可彰顯清晰的敘述順序,又使故事情節(jié)更連貫、更緊湊。
B.以地點為線索
【例文】
紅色之旅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參觀記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就坐落在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山上。春節(jié)過后,我們踏著殘雪到那里參觀。
博物館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是一個大展廳,有對虎頭要塞遺址的介紹,也有對當年各類武器和生活用品的展示。在一座表現中國勞工進行要塞施工的浮雕前,我駐足良久:低矮狹窄的洞穴只容人跪著爬行,兩名中國勞工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正用簡單的工具開鑿著,赤裸的身體上傷痕累累,那凸出的肩胛骨和清晰可見的肋骨反映著他們遭受的非人折磨……旁邊是倒下的勞工尸體和累累白骨。據當年的幸存者回憶,構筑虎頭要塞共用了10多萬勞工,他們每日被蒙著眼睛帶到施工地點,進入洞穴后才允許摘下眼罩。在一整天的超強度勞作中,中國勞工稍有懈怠就遭到毒打,累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要塞建成后,日軍以打“防疫針”為名,給勞工一人一劑毒針,殺人滅口。聽了這些介紹,我心里堵得慌。
經過一條陡直、狹窄的“走廊”,我們來到了地下部分。盡管地下通道還算寬,且有20多人同行,但我還是感覺到陣陣寒氣。打了一個寒戰(zhàn)之后,我滿身雞皮疙瘩,頭發(fā)似乎也立了起來。通道兩側是各種房間,有日軍士兵的寢室、廚房、衛(wèi)生間,還有武器庫、彈藥室……看著看著,我的腦海中不覺跳出了兩個詞:蓄謀已久、煞費苦心。
在猛虎山山頂,導游向我們介紹了虎頭要塞的總體情況:要塞沿烏蘇里江修建,長20多公里,縱深3公里,曾被日軍稱作“東方馬其諾”;雖然蘇聯紅軍大進攻時把要塞炸毀了,但附近山上還有不少用混凝土澆筑的暗堡,也經常有人在山上發(fā)現尚未處理的炮彈?!斑?,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終結地紀念碑。2005年8月15日,以‘宣傳和平,促進發(fā)展為主題的‘虎頭國際和平論壇活動就是在虎頭鎮(zhèn)舉行的。人類真應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面向未來??!”
是啊,導游的話說出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的心聲。
寫法點悟:文章具體敘寫了一次“紅色之旅”給“我”留下的難忘印象。小作者想通過這次紅色之旅告訴我們什么呢?對!就是“人類真應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面向未來啊!”顯然,導游這句話的直接引用,正是小作者觀點的明確表達。小作者重點描寫了浮雕前的所見所思、地下通道中的所見所感、猛虎山頂的所聞,其他內容則一筆帶過,這樣安排既便于“寫真實”,又便于“寫具體”。文章以地點為線索展開,這是參觀記作文常用的結構安排方式,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C.以動作行為為線索
【例文】
西行漫記
早就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看看了,不為別的,只為尋找一個“答案”……
車過石家莊,轉向西南,開始進入黃土高原腹地。車窗外汾河谷地的風景被窗框分割成一幅幅圖畫,有的以綠色為主色調,有的是黃色唱主角,更多的是黃綠相間。綠色的是樹木、莊稼,黃色的便是千溝萬壑高低起伏的黃土地。我禁不住想:那一幅幅圖畫是何等的相似啊!它們都與我有緣嗎?前面車廂的乘客看到的場景,我也會在幾秒鐘之后看得到嗎?也許在我回頭的一剎那,就與它們擦肩而過了。于是,我目不轉睛地看著窗外,直到把脖子看酸、眼睛看疼。
腳一踏上延安的土地,我顧不得拍掉滿身的黃土,忘記了剛才在汽車上的“翻江倒?!保炔患按嘏郎狭藢毸?。目光所及,滿眼金黃,天地間似乎更亮了;耳邊所聞,有歡歌笑語、雞鳴犬吠。一切都是那樣熟悉,跟書本上寫的、電影電視里呈現的完全一樣;一切又都是那樣陌生,腳下的土地已不是隨便抓一把就可以攥出油來的黑土地,黃土地反射的太陽光直逼人眼,身邊的人群也變成了在穿戴、飲食、語言等方面與東北人截然不同的西北人。我在心里感嘆: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在棗園,在楊家?guī)X,在南泥灣,在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在各個紀念館的陳列品上,在講解員、導游員的解說詞里,我不斷地尋找著“問題的答案”。
沿延河順流而下,我來到了黃河邊。從地圖上看,我所處的位置離壺口瀑布不遠。導游指著遠處的渡口對我們說:“看,那就是當年毛主席東渡黃河的地方,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中國革命的勝利一個接著一個……”
漫步在黃河岸邊,我低頭沉思:沒有腳下的這片黃土地,哪來的“兵員”和“給養(yǎng)”?沒有了“兵員”和“給養(yǎng)”,我們靠什么去組建人民軍隊?靠什么去打勝仗?陜北的這片黃土地喲,你不僅養(yǎng)育了人民軍隊,你還養(yǎng)育了中國革命!
“找到‘答案了?”不知什么時候,媽媽來到我的身邊。
“有些感覺了?!?/p>
“再仔細地看一看腳下的黃河吧!你看它那奔流不息、一去不回的氣勢,你看它那吸納百川的胸懷,這都是平凡、樸實的黃土地給予它的。不僅如此,它還把黃土地賦予它的本色一直帶到了數千里之外的大海,并把一大片的海域變成了‘黃海!”
我的心不禁一顫:胸懷遠大!勇往直前!樸實無華!永不變色!這不正是我要尋找的“問題的答案”嗎?
太陽已經很高了,陽光照耀下的黃土高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司機把音響開得很大,極具地方特色和穿透力的“信天游”飛出車廂,引起了路人的注意,那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黃土高坡》。
寫法點悟:作文雖然寫的是當代的事情,但《西行漫記》這個標題還是很自然地引起了讀者對那個年代、那個區(qū)域、那個人群、那段生活的回憶,這篇作文因此有了厚重感。文章以動作行為為線索展開:開篇的“早就想……尋找一個‘答案”,接下來的“在棗園……在講解員、導游員的解說詞里,我不斷地尋找著‘問題的答案”,以及“漫步在黃河岸邊”時媽媽的詢問,最后以“我的心不禁一顫……這不正是我要尋找的‘問題的答案嗎”自然收束全文。顯然,“尋找答案”這一行為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層次更加清晰。
D.以情感變化為線索
【例文】
面對“缺陷”
不知道是命運的安排,還是老天故意作弄,在不滿周歲的時候,我不慎從炕上掉下來,跟爐子貼了一個臉。從那時起,我的臉上就留下了一塊疤。雖然四處求醫(yī),五年級時還做過一次手術,但一條蚯蚓似的疤痕還是留在了我的臉上。
從懂事起,我就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上街時,行人會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入幼兒園后,小朋友們都說我“真嚇人”“好惡心”。有一次,媽媽讓我去商店買東西,我磨磨蹭蹭不想去。當我戴著口罩走進商店時,女店主陰陽怪氣地對我說:“大熱天的,戴個口罩干嗎?莫非得了什么傳染???”我覺得自己的頭突然間變大了,臉上也像被打了幾個耳光一樣火辣辣的。我氣憤地摘下口罩:“不就是嫌我臉上有疤痕、惡心人嗎?我偏要亮給你看……”要不是一位老奶奶把我勸回家,那天還不知道要鬧出什么大事來呢。
終于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但新的煩惱也隨之而來,因為個別同學給我起了個外號——“蚯蚓”。那真是一場一做就是幾年的噩夢??!我開始變得獨來獨往,幾乎不參加任何同學以任何理由組織的聚會,也很少參加班級、學校的大型文體活動,我封閉了自己。
進入中學后,我繼續(xù)奉行著“獨來獨往,互不干涉”的政策,仍然討厭抬頭走路、討厭照鏡子、討厭照相。但是我漸漸地發(fā)現,同學們已不再關注我臉上的疤痕,也很少有人提到那個外號。
轉變出現在上個學期。一天,語文老師指導我們閱讀一篇課外文章,題目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你遇到這些不如意時,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棄,頂好的辦法,就是像那個老師那樣去自勵自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只不過上帝特別喜歡我,所以咬的這一口更大罷了。”是啊,連自己都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陷,又怎能贏得他人的理解與尊重呢?
原來,我也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
第二天,我開始昂著頭走路了。
寫法點悟:小作者選取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痛苦經歷,使文章內容有了與眾不同之處。這樣不僅使選材變得容易,也為寫真實、寫具體提供了可能。文章以情感變化為線索,不但把自己由無奈、自卑、煩惱而一步步走向自我封閉的過程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用“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第二天,我開始昂著頭走路了”等含義豐富的語句,把自己面對缺陷的情感變化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文章先后表達了多種情感,每一種情感都是真實客觀、直擊心靈的。
E.以一物為線索
【例文】
一本《格林童話集》
在我的書柜里,有上百本幾乎被翻破了的青少年讀物,但只有一本例外,那是一本《格林童話集》。
在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春節(jié)剛過,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她叫林芳,家住農村,看樣子家里挺困難,十二三歲的女孩子了還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每當看到我換上什么新衣服、帶上什么新文具,她都是流露出羨慕的目光。林芳學習成績很好,已經在三次小考中獲得全班第一了。
有一天,我把爸爸剛為我買回來的《格林童話集》帶到學校,準備在“閱讀課”上讀??上挛缫坏叫#桶l(fā)現書不見了。我搜遍了桌上桌下,翻遍了書包,問遍了周圍同學,仍然沒有一點蹤跡。我急得哭了,心疼一本好書一眼沒看就不翼而飛。同學們議論紛紛,幾個要好的同學主張去告訴老師,體育委員則主張“翻書包”,我一時也沒有主意。
正在這時,林芳走進教室。怪了,她怎么把書包背回家了?要不怎么又背回來了呢?還沒等林芳說什么,小麗快人快語地先開了口:“芳,萍的書丟了,你看見了嗎?”“是那本《格林童話集》嗎?”“是。你看見了?”“沒……沒看見。”林芳的聲音小得讓人聽不清,臉紅紅的。我止住了哭聲,注視著這一切,一個想法涌上心頭:是林芳偷了我的書!
一連幾天我都沒找到那本書,而林芳也在有意地回避我。
“五一”放假,林芳要回鄉(xiāng)下去。臨走那天,我把她送到汽車站,因為心里有些“隔膜”,我們沒怎么說話,只是互相揮了揮手。開學后,林芳始終沒有到校??旆攀罴俚臅r候,爸爸收到了一個轉交給我的郵包,一看那上面的字就知道是林芳郵來的。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郵包,只見層層包裹的中間是一本嶄新的《格林童話集》,書里還夾著一封信:“……我也很愛讀童話,那天沒跟你打招呼就把那本書帶回姑媽家了。本想下午再向你解釋,可是進入教室后我覺得任何解釋都沒有用了。……我不是個壞女孩……這是我賣草藥得的錢買的。你那本就送給我做個紀念吧。……賣草藥買書那天,真想到學校去看看你,但家里活兒太多、太忙……很困難……弟弟還得上學,我不打算念書了……記住咱們之間的友情,記住那些令人難忘的日子?!笨赐晷?,我眼前一片模糊。
事情雖然過去好幾年了,但我還時時記起。每當拿起那本《格林童話集》,我仿佛看到林芳瘦小的身影,她現在在干什么呢?她還好嗎?
寫法點悟:小作者敘述了一件發(fā)生在“我”與同學之間并讓“我”“時時記起”的事情,具體刻畫了人物語言、神態(tài)、心理以及場面等,既豐富了故事內容,又飽滿了人物形象。開頭寫“我”有一本因為沒有被“翻破”而顯得有點“例外”的《格林童話集》,設置懸念;接著寫“我”帶書到校并莫名其妙“丟失”,然后重點敘寫了同學們在書“丟失”之后的種種表現;最后以補敘的方式交代了那本有點“例外”的《格林童話集》的由來,并抒發(fā)了“我”見書思人的真摯情感。這篇作文以《格林童話集》為線索,將時間跨度較大、頭緒較繁雜的諸多內容有機地串聯在一起,構成一篇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