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晨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燒制瓷器歷史悠久。 人們在燒制過程中漸漸發(fā)現(xiàn), 瓷窯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會直接影響瓷器的質(zhì)量。 工匠使用的陶泥、釉料和制作工藝不同,出產(chǎn)的瓷器便千差萬別。 一些能夠燒制出釉色獨特、形制優(yōu)美、質(zhì)地細(xì)膩的瓷器的窯爐成了“名牌”,受世人追捧。這樣的“名牌”窯爐僅宋朝就有五座,人稱“五大名窯”。
汝窯因位于河南汝州而得名。 汝窯是宋代皇室燒制宮廷用瓷的地方, 燒制的時間集中在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 年) 至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存續(xù)的時間不過二十余年。 汝窯燒制出的瓷器釉色青翠如玉,造型高雅,傳世的瓷器不足百件,所以在中國制瓷史上享有“汝窯為魁”的美譽。
淡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式爐
汝窯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天青色”的獨特釉色。 相傳宋徽宗在夢中看到雨后天空初晴,呈現(xiàn)出一抹令人心醉的天青色,于是醒來后便提筆寫下一句“雨過天晴云破處”,還下令讓工匠想辦法燒制出這種釉色的瓷器。 后來工匠將瑪瑙磨碎制成釉藥,不斷實驗,最終燒制出了這種質(zhì)地細(xì)膩、溫潤如玉的天青色瓷器。
汝窯燒制的瓷器通常以素瓷為主,花紋較少。汝窯對瓷器的篩選非常嚴(yán)格,凡是不符合宮廷要求的瓷器通常會被悉數(shù)銷毀,目前流傳下來的汝窯青瓷以盤和洗為主。 盤有點像我們?nèi)粘I钪惺褂玫谋P子,不過下面會帶有支架,通常用于室內(nèi)裝飾,洗是用來盛水洗毛筆的器皿。
哥窯創(chuàng)始于五代或北宋初年,鼎盛于南宋,窯址至今仍沒有定論。 哥窯瓷多以青銅器為藍(lán)本,造型自然典雅,制作精良。
青釉弦紋瓶
哥窯瓷最直觀的特點,就是器物表面不規(guī)則的“開片”。 瓷器的原料受熱膨脹,在冷卻過程中釉面自然開裂,形成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裂紋,稱為“開片”。 這原本是瓷器燒制過程中出現(xiàn)的瑕疵,而哥窯瓷卻反其道而行之。 工匠們會故意讓瓷器表面布滿“開片”,這些“開片”大小不同,形狀不一,營造出了一種古樸自然的“缺憾美”,將瓷器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廣義的官窯是由官府直接營建、管理的瓷窯的統(tǒng)稱,專門用于燒制宮廷和官府用瓷。 狹義的官窯專指南宋時設(shè)立的官窯,窯址在今天的杭州南郊烏龜山一帶,有時也稱“新窯”。
南宋官窯燒制的瓷器與哥窯瓷很像。 釉面看上去并不完整,有密密麻麻的裂紋, 如同魚鱗紋或冰裂狀。 釉色主要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色澤幽雅。由于官窯瓷的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官窯瓷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常常泛出鐵紅色,所以官窯瓷常被人稱為“紫口鐵足”。 除了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之外,官窯還以商周青銅器為藍(lán)本燒制了尊、鼎、爐等大件瓷器,用于日常陳列與祭祀。
青釉方花盆
鈞窯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城內(nèi)的八卦洞,始建于唐代,興盛于北宋。 燒制的瓷器以大型器皿為主,比如坐墩、爐盒、方瓶、罐子、花盆、尊等。
天藍(lán)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最為人稱道的是其華麗奪目的“窯變花釉”。在燒制過程中,釉色原料中含有的鐵、銅、錫、磷等礦物質(zhì)會在高溫下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有時即使是同一種釉色配方,在不同的溫度下,燒制出的瓷器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釉色,因而鈞窯瓷有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顯著特點,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lán)、胭脂、朱砂、火紅等顏色。
鈞窯的另一個特點是它“蚯蚓走泥紋”的釉面。 鈞窯瓷的釉面上常常有一條條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細(xì)線,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時留下的痕跡, 這種別具一格的紋路讓鈞窯瓷顯得獨特而美麗。
定窯始建于晚唐和五代時期, 興盛于宋。 宋代五大名窯中,其他四窯都以燒制青瓷為主,而定窯以生產(chǎn)白瓷著稱。
定窯瓷之所以“走紅”, 一方面是由于它色調(diào)上屬于暖白色,細(xì)薄潤滑的純白中閃著微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 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善于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技法。不同于其他四窯瓷器的樸素,定窯瓷常帶有立體花紋,常用的紋飾有水波、游魚、飛禽、花卉等類型,其中以龍鳳、牡丹、蓮花、萱草、菊花較為多見。
相較于陶的質(zhì)樸天成,瓷器釉質(zhì)溫潤,既保持了土的溫厚,還帶上了火的熱烈和水的柔軟。而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瓷以其精美典雅的器型、新穎多變的釉色、簡約大氣的紋飾聞名世界,堪稱是中國陶瓷技藝的巔峰。
白釉孩兒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