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召峰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2]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依法規(guī)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fā)展”。[3]筆者以為,把握資本的特性、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導資本健康發(fā)展,需要我們透視資本世界的假象,保持清醒的頭腦。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4]《共產黨宣言》中的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以便說明馬克思曾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有過高度肯定性的評價。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缺乏好感的人們可能會提出如下質疑:“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果真是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的?倘若我們查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可以發(fā)現(xiàn),上面這段話的譯文原本是這樣的:“資產階級爭得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地位還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盵5]其實,在《共產黨宣言》的更早譯本中,用詞也有“造成”與“創(chuàng)造”的差別。[6]此時,我們有必要追問:究竟是資產階級“造成的生產力”,還是它“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
上述經典語句的德文原文是:Die Bourgeoisie hat in ihrer kaum hundertjhrigen Klassenherrschaft massenhaftere und kolossalere Produktionskrfte geschaffen als alle vergangenen Generationen zusammen.[7]其中的關鍵在于如何翻譯“hat……geschaffen”?!癶at……geschaffen”是完成時,其動詞原形是schaffen.schaffen是馬克思經常使用的動詞,在《資本論》中也有出現(xiàn):Die Zirkulation oder der Warenaustausch schafft keinen Wert(意為: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chuàng)造價值)。[8]據《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schaffen的首要義項是: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塑造。[9]應該說,“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這一翻譯沒有問題;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的譯文相比,199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009年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譯文更加準確。寫作《共產黨宣言》時的馬克思,的確有“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之類的思想,問題在于如何評價這一思想。
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說,《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xiàn)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10]筆者以為,“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之類的思想,不屬于“《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而是“已經過時了”。恩格斯曾經用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zhàn)》中“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xiàn)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論斷,否定《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我們也可以用馬克思《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相關論斷,否定《共產黨宣言》中“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這一具體觀點。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力商品化了,活勞動被并入資本,勞動過程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為屬于資本的活動,所以社會勞動的一切生產力都表現(xiàn)為資本的生產力。[11]也就是說,資本具有明顯的神秘性質。在《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中,馬克思還指出了這種神秘性質是如何加深的:(1)單個工人的勞動能力的社會結合,不屬于工人,而是作為資本主義的組織同工人相對立;(2)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表現(xiàn)為資本主義關系的內在的東西,表現(xiàn)為跟資本關系不能分開的東西;(3)勞動條件的社會性質,表現(xiàn)為不依賴工人而存在的、完全獨立的東西,表現(xiàn)為資本的存在方式,從而表現(xiàn)為與工人無關的、由資本家安排的東西。[12]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這種關系顛倒的表現(xiàn)稱為“拜物教”(Fetischismus)。[13]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多次談到了“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由各種勞動的結合所產生的生產力”)好像是(表現(xiàn)為)“資本的生產力”(“資本內在的生產力”)。[14]不僅如此,“自然力”也表現(xiàn)為“資本的生產力”:作為要素加入生產但不需要代價的自然要素,不是作為資本的組成部分加入生產,而是作為資本的無償的自然力,也就是,作為勞動的無償的自然生產力加入生產的;只不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這種無償的自然力,像一切生產力一樣,表現(xiàn)為資本的生產力。[15]
立足《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理論高度,我們要說:“比過去一切世代加起來還要多、還要大的生產力”并非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的,而是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只不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的生產力”表現(xiàn)為“資本的生產力”,所以,這“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才看起來好像是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的。“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是容易迷惑人的假象,是需要馬克思主義者透視的假象!為了透視資本世界的假象,我們需要對資本的本性、神秘性質(拜物教性質)進行更為細致的剖析。
“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代表人物有托馬斯·霍吉斯金、威廉·湯普森等)有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我們需要的是資本,而不是資本家。”對此,馬克思批判道:“如果他們排除了資本家,他們也就使勞動條件喪失了作為資本的性質?!盵16]在此,馬克思想強調的是:“資本被理解為物,而沒有被理解為關系。”[17]資本不是物,而是生產關系,而且是一種剝削關系——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不過,奴隸主與奴隸、地主與佃農、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都存在剝削與被剝削關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說:“不管階級對立具有什么樣的形式,社會上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卻是過去各個世紀所共有的事實?!盵18]用這“共有的事實”還無法準確說明資本關系的獨特性。
雖然商品生產和交換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業(yè)已存在,但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地主與農民之間的剝削關系并非建立在“商品交換”之上;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剝削與商品生產的關系是“外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則實現(xiàn)了剝削與商品生產的“內在結合”。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剖析了不同“剝削方式”的重大差別:“在徭役勞動下,服徭役者為自己的勞動和為地主的強制勞動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是明顯地分開的。……在雇傭勞動下,甚至剩余勞動或無酬勞動也表現(xiàn)為有酬勞動?!盵19]馬克思在此指明了不同生產方式下的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重大差別:服徭役者為自己的必要勞動和為地主的剩余勞動是明顯地分開的,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為雇主的勞動)也表現(xiàn)為必要勞動(為自己的勞動),從而資本主義的剝削被“平等交換”的假象掩蔽起來了(表現(xiàn)為沒有剝削)。
不僅如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種種假象都發(fā)揮著掩蓋剝削的功能:“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的產物,但在“工資”形式上,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分別“消失”了,好像雇傭工人的全部勞動都是有酬勞動;剩余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只是要在流通過程中“實現(xiàn)”),但資本的流通過程造成的假象是:剩余價值來源于流通領域(它是在“賤買貴賣”的“交換關系”中產生的),資本有一個與資本的生產過程無關,從而與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無關的、神秘的、自行增殖的源泉;剩余價值只是可變資本增殖的產物,但利潤好像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無論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還是利息、地租,都是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但是,商業(yè)利潤卻表現(xiàn)為好像完全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企業(yè)主收入和利息的分割好像只是兩個資本家之間的關系,生息資本好像是一個能夠“自行增殖”的“物神”。地租則直接和土地這一自然要素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好像是土地的“自然力”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商品扣除生產它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以后的價值,分成工資、利潤和地租三個組成部分;但是,資本主義的競爭所造成的假象卻是: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構成”商品的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一般與雇傭勞動實現(xiàn)了“合而為一”(一切勞動都好像是雇傭勞動);勞動條件在雇傭勞動者面前所采取的一定社會形式與勞動條件的物質存在本身實現(xiàn)了“合而為一”(生產資料好像天然地是資本,土地好像天然地是若干土地所有者壟斷了的土地,資本和被壟斷的土地好像是勞動條件的天然形式)。于是,在“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個“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die Verdinglichung der gesellschaftlichen Verhltnisse),物質的生產關系和它們的歷史社會規(guī)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20]由此可見,資本世界是充斥著假象的、顛倒的世界;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被層層假象掩蓋了起來,資本是一種被平等交換的假象掩蓋了的剝削關系![21]
當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遇到否認資本剝削的人,聽到否認資本剝削的理論觀點。有人把利潤看作是“風險收益”。聽到這種論調,筆者想起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一個腳注中對巴師夏“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柯訆Z為生”的觀點進行的批判:“如果人們幾百年都靠掠奪為生,那就得經常有可供掠奪的東西,或者說,被掠奪的對象應當不斷地被再生產出來?!盵22]馬克思的觀點可以給我們的思想啟迪是:只有先把所謂的“風險收益”創(chuàng)造出來,它才能被人以“風險收益”的名義占有。我們不妨追問:風險可否創(chuàng)造收益?若不能,那么,是誰創(chuàng)造了“風險收益”?“利潤是風險收益”之類的說法,不過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皮相之見。[23]
有人把利潤視為資本家作為管理者的工資。這是一種“不把利潤解釋為剩余價值即無酬勞動,而把它解釋為資本家自己勞動所取得的工資”的辯護。[24]對于這種辯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過透徹的批判。馬克思認為,混淆企業(yè)主收入和管理工資,是由于利潤超過利息的余額所采取的同利息相對立的形式造成的;而隨著工人方面的合作事業(yè)和資產階級方面的股份企業(yè)的發(fā)展,混淆企業(yè)主收入和管理工資的最后口實再也站不住腳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使那種完全同資本所有權分離的指揮勞動比比皆是,這種指揮勞動就無須資本家親自擔任了;合作工廠提供了一個實例,證明資本家作為生產上的管理人員已經成為多余的了,因為一個樂隊指揮完全不必就是樂器的所有者;商業(yè)經理和產業(yè)經理的管理工資,在工人的合作工廠和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yè)中,都是完全同企業(yè)主收入分開的。[25]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混淆企業(yè)主收入和管理工資對于資本所有者也可能是不利的:不參與企業(yè)經營管理的資本所有者就不應該有“管理工資”,從而沒有資格占有“利潤”;參與企業(yè)經營管理的資本所有者,其全部“收益”也不應高于同類情況下職業(yè)經理人的工資。
還有人為了否認資本的剝削而鼓吹“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能夠自我增殖,可以獲得或分享剩余,具有同其他資本一樣的特征(言外之意是,既然人力作為一種資本也獲得了增殖收益,那么“其他資本”獲得增殖收益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批判過這樣一種“流行的觀念”——“工資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勞動力被看成是提供這種利息的資本”。馬克思評論說:“資本家們思考方式的錯亂在這里達到了頂點,資本的增殖不是用勞動力的被剝削來說明,相反,勞動力的生產性質卻用勞動力本身是這樣一種神秘的東西即生息資本來說明?!睂τ谏鲜觥傲餍械挠^念”,馬克思的揭露很犀利:“第一,工人必須勞動,才能獲得這種利息;第二,他不能通過轉讓的辦法把他的勞動力的資本價值轉化為貨幣?!盵26]“人力資本理論”并不新鮮,只不過是馬克思批判過的上述“流行的觀念”的當代變種?!叭肆Y本理論”回避資本是對勞動者無酬勞動的剝削關系,回避資本增殖的根源,掩蓋剩余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的真實關系;其實,人力不是資本,資本不是人力,“人力資本”是個自相矛盾的概念。[27]
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大體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大時期。20世紀以來,壟斷資本主義經歷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兩大發(fā)展階段。對于當前資本主義發(fā)展處于何種階段,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看法: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即含有社會主義因素的資本主義)等。[28]雖然大家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有分歧,但是資本擴張而導致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是非常明顯的事實。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簡單商品流通——為買而賣——是達到流通以外的最終目的,占有使用價值,滿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只是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盵29]資本沒有限度的擴張、跨國公司的發(fā)展,資本的全球化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
在資本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對象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英國學者約翰·史密斯以三種“全球性商品”(蘋果手機、T恤和咖啡)的生產為例,剖析了GDP統(tǒng)計數據所產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獲得分離的反?,F(xiàn)象,并指出這一反?,F(xiàn)象的實質是把“價值掠奪”看作“價值增值”。他認為,GDP統(tǒng)計數據一貫地低估發(fā)展中國家的廉價工人對全球財富增長的真正貢獻,卻肆意地夸大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國內產值。他特別提醒人們注意生產蘋果手機零部件的中國工人、生產T恤的孟加拉國工人和咖啡種植國的啡農,跟發(fā)達國家的公司員工之間的巨大收入差距,并得出如下結論:壓榨貧窮國家的工人是富裕國家中大部分民眾直接的經濟收入的源泉。約翰·史密斯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GDP統(tǒng)計數據抹殺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廉價工人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應有的地位以及對全球財富增長的真正貢獻;在生產全球化即資本—勞動關系全球化的時代,發(fā)達國家公司是通過生產的外包而源源不斷地獲取高額利潤的。[30]上述材料可以帶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的主要剝削對象不再是本國的工人,而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者。當代學者有必要運用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揭示資本全球化帶來的新的假象,批判人們頭腦中產生的新的誤認。
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特征。經濟的金融化、虛擬化根源于資本的本性。在馬克思關于“貨幣資本的循環(huán)”的一段論述之后,恩格斯補充說明了一種“狂想病”:“正因為價值的貨幣形態(tài)是價值的獨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以實在貨幣為起點和終點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就是賺錢。生產過程只是為了賺錢而不可缺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只是為了賺錢而必須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中介而賺到錢?!场盵31]“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中介而賺到錢”,這在金融領域有著異常明顯的體現(xiàn)。
金融壟斷資本已經可以在不完全依賴產業(yè)資本的情況下,從金融市場直接獲取壟斷利潤,表現(xiàn)出獨立化、自由化的特征。國際壟斷資本與金融資本融為一體,實現(xiàn)對全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剩余價值的全球剝削。剖析經濟金融化、資本虛擬化,需要運用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馬克思說,在生息資本形式上,“貨幣除了作為貨幣具有的使用價值以外,又取得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作為資本來執(zhí)行職能的使用價值。在這里,它的使用價值正在于它轉化為資本而生產的利潤。就它作為可能的資本,作為生產利潤的手段的這種屬性來說,它變成了商品,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或者換一種說法,資本作為資本,變成了商品”。[32]不僅如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貨幣資本的權證也商品化了。馬克思認為,“有價證券不僅是對資本價值的所有權證書,從而也是對這種價值的未來再生產的所有權證書,而且同時是對未來的價值增殖的所有權證書”。不過,馬克思告誡說:“不能把這種價值計算兩次,如鐵路的價值和股東手中的鐵路股票的價值?!盵33]在馬克思看來,有價證券的資本價值純粹是幻想的,鐵路、采礦、輪船等公司的股票代表現(xiàn)實資本,但是,這個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另一次是作為在這些企業(yè)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種形式,股票不過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xiàn)的剩余價值的一個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34]虛擬資本是一種與現(xiàn)實資本對立的,能夠定期確定收益,且在市場上買賣,作為現(xiàn)實資本的復制品的所有權證書。[35]虛擬資本把未來收益提前支取,這使之成為財富轉移,而不是財富創(chuàng)造的特殊經濟活動。[36]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隨著國際金融壟斷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由“滯脹”型危機演化為金融危機。當代金融危機的特點是,第一,首先爆發(fā)在虛擬經濟領域,而后向實體經濟領域蔓延;第二,實體經濟日趨萎縮,整個國民經濟日益虛擬化;第三,民眾包括工薪階層超前、過度的透支消費,形成了嚴重的“消費泡沫”;第四,波及范圍不斷擴大,從發(fā)達國家蔓延至世界各國。[37]世界性金融危機既是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由于美國勞動者對住房的消費需求不足,住房資本過剩,才需要發(fā)展“次貸”,使原本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可以“消費”住房),又同經濟金融化、金融虛擬化和金融衍生產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監(jiān)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等具有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38]運用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明晰地區(qū)分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價值的轉移,剖析資本的虛擬化,防范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的沖擊,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