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學,呼和浩特 010010)
情緒ABC 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所創(chuàng)建的,他認為激發(fā)事件(A)并不能直接引發(fā)結果(C),二者之間還有一個變量——個體對于激發(fā)事件產(chǎn)生的信念(B),正是信念導致了最終的結果。該理論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較常見,很多學生在初中或小學階段就已經(jīng)接觸過。但是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很多學生雖然理解此理論,卻并不能很好地運用它。因此,開設運用導向的情緒ABC 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1.通過教師講解以及參與故事新編活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情緒ABC 理論,明白積極信念的重要性;
2.通過建立積極信念的練習,讓學生學會用情緒ABC 理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PPT 課件,小組學案紙。提前制作調查問卷,調查并統(tǒng)計在生活中影響學生們情緒的事件。
40 分鐘
小組討論法,活動體驗法。
高一年級學生
教師:請大家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剛來到我們的新集體中,某天上課時,你肚子特別疼,但是你強忍身體不適,趴在桌子上堅持聽講。可是老師卻以為你不認真聽課,不由分說,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批評了你。此時的你,可能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呢?
學生1:很生氣。
學生2:無所謂,批評就批評了。
學生3:當場跟老師理論一番。
學生4:下課跟老師解釋一下。
教師:同學們提供了很多可能性,都很合理。請大家再思考一下,為什么同樣是被誤解,不同的同學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或行為呢?
(學生發(fā)表看法,預設:不同的人想法不同)
教師:我們在生活中會觀察到,面對同一件事情,因為不同的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同,那么他們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做出不同的行為。這就是情緒ABC 理論。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讓學生們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從而引出情緒ABC理論。
教師:情緒ABC 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理論,他認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不能夠直接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二者之間還有一個中間變量——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 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belief),正是信念B 直接導致了情緒和行為后果。
教師:《狐貍吃葡萄》是一個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下面請同學們用情緒ABC 理論來解釋一下這個故事,故事中的事件(A)、信念(B)和結果(C)分別是什么。
(教師在PPT 上展示《狐貍吃葡萄》的故事)
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試著跳起來摘了好幾次,怎么都摘不到。于是他想:“這個葡萄一定很酸?!比缓鬂M意地走開了。
學生:事件是“狐貍吃不到葡萄”,信念是“這個葡萄一定很酸”,結果是“滿意地走開了”。
教師:回答正確。這只狐貍很聰明,他運用的是心理學上講的酸葡萄效應。酸葡萄效應是指當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是這只狐貍面對挫折的解決辦法。那么其他狐貍會怎樣應對這樣一個吃不到葡萄的困境呢?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對《狐貍吃葡萄》進行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規(guī)則:
1.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新編。
2.幫助狐貍建立至少1 個積極和1 個消極的信念,并合理推斷這些信念所導致的不同后果。
3.將編好的故事寫在學案紙上,格式如表1:
表1 故事新編示例
事件A:狐貍吃不到葡萄
信念B:他心想……
結果C:于是他……(情緒、行為)
4.限時5 分鐘。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觀察學生組內交流,及時提供幫助。學生分享時,教師板書歸納分享內容)
教師:同學們的故事新編很合理、很精彩,從故事的走向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狐貍抱有消極信念的時候,這個信念帶來的結果總是終結性的,可能是毀滅、可能是死亡、可能是無盡的等待;但當狐貍抱有積極信念的時候,這個信念帶來的總是無限的可能,比如狐貍可以提升自己、尋找外援等。其實,所謂積極的結果并不是指狐貍必須要摘到葡萄,而是不論最終狐貍能不能吃到葡萄,他都擁有努力去嘗試、不害怕失敗的勇氣,還擁有正視自己弱點并想辦法彌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當他付出了努力和辛苦,但最終結果還是失敗的時候,他能夠坦然接受并且依然對未來滿懷期待。
設計意圖:用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聛韯?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們練習使用情緒ABC 理論,加深其對理論的理解。在首次引導學生運用此理論時,用非真實世界的情景,能夠讓學生們卸下自我防御,較為放松地進行頭腦風暴。
教師:同學們也許想知道,在掌握了情緒ABC理論之后,如何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老師的回答只有一個: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練習。絕大多數(shù)人很容易對事情產(chǎn)生消極的信念,大家剛才編故事的時候也能夠感覺到,想出消極的結局更容易一些。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消極信念,建立積極信念,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思維慣性,遇到事情之后就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信念。接下來,請同學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情緒ABC 理論,練習如何在生活中建立積極的信念。
積極信念建立練習規(guī)則:
1.小組成員閱讀并討論學案紙上的案例,合作完成積極信念建立練習。
2.畫出案例中的消極信念,嘗試建立積極信念。(越多越好)
3.限時5 分鐘。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觀察學生組內交流,及時提供幫助)
案例一:小趙同學來到高一新班級后1 個月,還沒有跟同學們熟悉起來,可是其他同學彼此之間都已經(jīng)很熟悉了。他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真是無可救藥,于是對高中三年沒有了期待。
(學生分享。畫線部分為消極信念,積極信念預設:不同人交往的方式也不同;我就是慢熱的人,不著急,慢慢來;這才剛開學,我還有時間,可以學習一些新的交友方式)
案例二:小錢同學總是不敢對別人說“不”,他總覺得一旦自己拒絕了別人,就會失去這個朋友??墒峭瓿蛇@些勉強承諾的事又讓他覺得很辛苦。
(學生分享。畫線部分為消極信念,積極信念預設:我不會因為朋友的一次拒絕就和他絕交,大部分人也是這樣的;如果稍一拒絕就不理我了,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案例三:小孫同學學習非常用功,可是每次考試結果都比不上那些沒他用功的人,他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沒用。他很苦惱,最近上課總是無精打采,幾乎放棄學習了。
(學生分享。畫線部分為消極信念,積極信念預設:努力的意義在于獲得自身的成長,只要我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可以了;每個人的學習能力確實有差異,也許我就是需要比別人多付出努力)
案例四:小李同學上高中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高考失利,他覺得自己這輩子都完了,感到很絕望。
(學生分享。畫線部分為消極信念,積極信念預設:高考失利對我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影響,但這些影響是有限的,我還可以尋找別的出路;這并不是無法挽回的,我還可以彌補這個遺憾)
設計意圖:根據(jù)課前發(fā)放的問卷調查,將平時困擾學生們的問題編寫成案例,讓學生運用情緒ABC 理論分析案例、嘗試建立積極信念。案例來自學生,因此,會產(chǎn)生較強的共鳴,且在積極信念生成后,能夠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chǎn)生指導作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練習,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所遇到的困境是別人也會遇到的,同時也可以聽聽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教師:同學們,我們一生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當你覺得自己面臨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時,記得想想我們的這只狐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他一樣,看似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但人生中依然充滿了多種可能。正如老師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快樂是一種選擇”一樣,快樂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選擇,當我們選擇了快樂,快樂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選擇。
本節(jié)課用一個學生比較熟悉的“被誤解”場景引入情緒ABC 理論,通過故事新編、建立積極信念等活動,不斷地深化學生們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參與度達到預期,產(chǎn)生較好的課堂效果。本節(jié)課“積極信念建立練習”環(huán)節(jié),給出的案例是并列關系,在后期課程中可以針對某一主題,設計層層遞進的案例,引導和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去應對生活中的某一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