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語
《沙石峪》這部作品取材于“愚公村”沙石峪以張貴順為代表的第一代建設(shè)者的人生經(jīng)歷,其中展現(xiàn)了沙石峪人艱苦奮斗的拼搏歷程,以及在辛苦勞作過程中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并真實再現(xiàn)了沙石峪百姓質(zhì)樸堅韌的性格特點。該話劇是以遵化市沙石峪村支書張貴順帶領(lǐng)村民擔土造田、開山平地的真實故事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主人公張貴順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帶領(lǐng)村民走向富裕,實現(xiàn)現(xiàn)實版的“愚公移山”。該劇本著尊重現(xiàn)實、大膽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劇中多角度、多層次地塑造張貴順這一人物形象,將這一模范人物塑造得真實又鮮活、動人不煽情,在這一點上《沙石峪》為如何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塑造模范人物提供了參考。
“有的描寫英模人物的戲不感人,不是英模人物的事跡不感人,而是描寫英模人物的戲劇作品寫得不感人。”①真實的事跡是打動人的,但有時如果人物塑造得離生活太遠,離觀眾太遠,則會導致使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渡呈肥冀K讓主人公張貴順處于矛盾沖突中,因為在矛盾沖突的過程中,劇中的人物都按照各自的自由意志和性格特點采取行動,相互產(chǎn)生碰撞,并在行動中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整部話劇分為三個部分:“擔土造田”“開山平地”“興修水利”,除“人與自然的矛盾”貫穿始終,每個情節(jié)中也摻雜了人物之間的矛盾。
1.人物與自然界的矛盾沖突
“沙石峪”,從名稱上看是只有沙石的地方,劇中的沙石峪地處環(huán)境惡劣的大山里,這里“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由于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村里太窮,因此大多數(shù)村民認為“出去要飯也比待在村子里餓死強”,外地的女孩子也不愿嫁過來,人人都想逃離卻沒人想過改變,或有改變的想法也被殘酷的現(xiàn)實嚇退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貴順來到沙石峪擔任村支書,上任之前有人勸他:“別接下這苦差事,趕緊走!”但他留了下來,想要徹底改變沙石峪的境況。
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擺在張貴順面前最根本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與天斗、與地斗。在這個缺水缺土、漫山遍野大石頭的地方想要讓村里人吃上飯,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田地問題。那么,當?shù)馗揪蜎]有土,何來田呢?張貴順一往無前,堅定了“擔土造田”的想法。他帶領(lǐng)村民從石頭縫中取土,從外面擔土,一鋤頭一鋤頭在光禿禿的青石板上鋪土造田。為了加固土層,張貴順提出“社員外出不空手,每人都要帶點土”的口號,發(fā)動全村老少造田。但天不遂人愿,即使是日夜不耽擱,全村一起擔土也架不住造田效率低,收效甚微。
因有高山阻擋的原因造成擔土路途遙遠,大部分的時間都耽擱在路上。張貴順心一橫,咬緊牙關(guān)決定“開山平地”,從山里直接開出一條隧道,帶領(lǐng)村里的青壯男女不分晝夜“用尖鎬鑿,鐵錘錘,雙手挖”,硬是鑿出了一條幾百米長的隧道。
天不降雨,村民只能每天步行十幾里到旁邊的大老峪挑水,張貴順又帶領(lǐng)村民向地下尋找水源,用鋼釬打下十幾口水井;為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張貴順帶著村民在山上打了幾千個石坑,用從遠處石縫中搜土填滿,全部栽上蘋果樹……張貴順身體力行實踐著“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在人與自然的抗爭中彰顯了張貴順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性格特征?!白屔呈拇迕穸几黄饋怼边@個理想貫穿了張貴順的整個人生,他窮其一生都在為之奮斗。最終這個“窮山溝”從400畝荒山變成良田,創(chuàng)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chuàng)高產(chǎn)”的奇跡。
2.人物之間的矛盾
張貴順的形象同時也是沙石峪第一代建設(shè)者的代表和縮影,他以自己的“愚公”精神影響著沙石峪的村民。劇中的群眾形象也十分出彩,有一心一意支持張貴順工作的妻子、小舅子等,也有只顧眼前利益的村民等,還有之前反對但最后全力支持的副書記……這些形形色色的群眾形象共同構(gòu)成了沙石峪第一代建設(shè)者的形象,他們受張貴順精神的影響共同創(chuàng)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chuàng)高產(chǎn)”的奇跡。因而,在劇中主人公與其他角色形象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成為舞臺上精彩的部分。
在“擔土造田”這部分,張貴順考察了沙石峪的情況后提出“擔土造田”的方案,卻被村民們認為是天方夜譚,大家充滿不屑。副書記李旺書看不上大字不識幾個的張貴順,對其冷嘲熱諷,一時間無人支持這個新上任的支書。但張貴順并沒有因此放棄想法,而是轉(zhuǎn)頭帶領(lǐng)自己的家人不分晝夜地在山上擔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真誠無私感動了村民。
到了“開山平地”這部分,劇中用“種樹拔樹”這樣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作為導火索,引發(fā)了村民和張貴順之間的矛盾。張貴順種蘋果樹是想防止水土流失,村民認為有限的土地應(yīng)該種糧食,遂認為應(yīng)將樹拔掉。村民們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有偏激者動了手。
因為有這次矛盾在先,后來張貴順“炸山開路”的想法一提出就再一次遭到村民們的拒絕?!斑@是多么大的工程量!”“如果那山炸不開呢?”一聲聲的質(zhì)疑幾乎將張貴順淹沒,他一個個地去勸說村民卻無濟于事,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只會說空話的支書,張貴順又委屈又生氣,知曉他想法的家人又一次站在了他身邊。
炸山開路時,張貴順和小舅子李鐵龍豁出命沖在第一線。一錘一錘的鑿山聲落在了村民的心上,他們再一次被書記的沖勁兒和干勁兒震撼。大部分的村民紛紛加入了炸山開路的行動中。
在“興修水利”部分,經(jīng)過村民數(shù)年的努力有了土有了田,可卻少了水。莊稼種在地里,卻要眼睜睜看著被旱死,老天不下雨,村民們病急亂投醫(yī),就請人做法事。張貴順認為封建迷信只會讓本就貧苦的村民雪上加霜,地里的糧食繼續(xù)干旱枯死,更無人管理,便禁止了一系列的封建迷信活動。不想此舉卻惹得全村百姓都反對他,這次連家人也站在了對立面,張貴順無法阻止眾人,氣得病倒了。全村人趁著書記病倒之際請來算命的盲人找地下水,由此爆發(fā)了一場科學和迷信之爭。結(jié)果可想而知,往地下挖了十幾個十米左右的深坑愣是沒有一滴水。算命的跑了,勞民又傷財。張貴順拖著病體勸解失意的村民,親自帶領(lǐng)村民朝幾個深坑繼續(xù)往下挖,雖沒有地下水,但那幾個沒有水的深坑竟成為村里的蓄水池。
這些人物之間的矛盾,“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善與惡、美與丑、正面與反面的較量,其背后共同指向的,都是人在極端惡劣自然條件下的搏斗與抗爭?!雹谝虼?,劇中沒有絕對的反派,但這些矛盾沖突都圍繞張貴順展開,他始終生活在現(xiàn)實的矛盾中,他所做的每一次決定,所獲得的每一項成就背后都充滿了艱辛和不易,汗水和淚水,需要克服的重重苦難,需要忍受的不理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張貴順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寧折不彎的骨氣,秉持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忍受著他人的不理解、謾罵甚至羞辱,以身作則沖在第一線,化身為現(xiàn)實版的“愚公”帶領(lǐng)村民一點點地“移山”,讓“窮山溝”的村民不再世代困于荒涼的大山里受窮。
3.人物自身的矛盾
遇到問題張貴順往往會迎難而上,但劇中他也有猶豫、退縮的時候。第二部分張貴順提出“炸山開路”的方案時,村民將積怨已久的情緒發(fā)泄在張貴順身上,他們咒罵著、埋怨著,張貴順也因此產(chǎn)生了深深的挫敗感,在自我懷疑中漸漸失去希望。他滿心委屈,自己一心為了幫村民擺脫窮困,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不理解和咒罵。他動搖過,或許要認命,“在青石板上造田”或許真的就是天方夜譚。他自我懷疑過,是不是自己當初的承諾就只是一廂情愿,到頭來只能敗給現(xiàn)實??删驮谟H眼看到李鐵龍與寡婦閆桂花的愛情因閆家看不上沙石峪的窮困而告吹,聽到沙石峪人因為貧窮在外面飽受歧視時,張貴順被狠狠敲醒,這些事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上,敲打在他的耳邊。這一刻他在內(nèi)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發(fā)誓要帶領(lǐng)沙石峪人富起來,不論有多少困難,都不會讓沙石峪人因為窮而被人看不起。此時此刻,舞臺上的他眼神堅毅綻放著光芒,讓人無比動容。
為了呈現(xiàn)真實的張貴順以及沙石峪幾代人擔土造田的經(jīng)歷,主創(chuàng)團隊曾多次前往沙石峪體驗取材,并連待數(shù)月體驗當?shù)卣鎸嵉娘L土人情,因此《沙石峪》在選材還有人物形象上做到了深入生活。正是因為主創(chuàng)人員用其創(chuàng)作的真誠將張貴順這一模范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真實、可信、立體、鮮活,才讓這一形象在舞臺上顯得無比動人。
張貴順曾被評為全國農(nóng)業(yè)勞動模范,被選為河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但是劇中沒有一味地只寫“好人好事”,而是將他褪去光環(huán),還原成普通人。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活”在舞臺上進而打動觀眾。張貴順這一模范人物的塑造并未停留在對其品德高尚、無瑕的刻畫上。劇中并不避諱展現(xiàn)人物的“瑕疵”,張貴順身上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性,會在小舅子李鐵龍準備娶閆桂花時囿于偏見,始終反對這門親事,使得兩個有情人沒能在一起。李鐵龍第一次領(lǐng)著閆桂花上門時,就遭到了張貴順的激烈反對。因家里的長輩皆去世了,姐姐姐夫就是家長,這段沒有家長祝福的感情注定無緣。最后鐵龍在得病去世前,還是沒能迎娶桂花。桂花在心愛之人去世后,不顧世俗觀念毅然選擇留在沙石峪,繼續(xù)建設(shè)沙石峪,張貴順也摒棄舊觀念,將桂花接到身邊當家人照顧。這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將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十分出彩,有為了娶桂花努力脫貧最終累病去世的李鐵龍,有溫柔賢惠不顧世俗觀念的閆桂花。張貴順在這個情節(jié)中雖不是主角,但卻在其中實現(xiàn)了“人物弧光”,從一個自小接受舊觀念成長的人,到最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摒棄舊觀念完成了蛻變。
話劇中張貴順在剛開始工作時也會犯錯誤,隨著對工作熟悉逐漸后會時刻警醒自己。這樣的張貴順顯得尤為真實鮮活,他就像我們身邊的某個人,他會有缺點,有自身的局限性,會放棄、會猶豫,但同時他也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進而去改正、去彌補,由此觀眾便看到一個真實可信的張貴順。這樣有血肉的人物才會牽動觀眾的心,因此他建設(shè)沙石峪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的過程才打動人,他的性格魅力才為人所折服,他“讓沙石峪富起來”的人生追求才為人所支持和贊揚。
《沙石峪》講述的是張貴順的故事,亦是第一代建設(shè)者的故事,他們發(fā)揚的“不畏辛苦”“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得以代代傳承。張貴順在實現(xiàn)讓沙石峪脫貧這個愿景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不只是惡劣的環(huán)境本身,還有村民們的不理解。劇中張貴順雖是模范人物,但編劇并未將其形象固化成一個完美的“模板”,而是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在帶領(lǐng)沙石峪脫貧的道路上迸發(fā)出人性的光輝。由此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成長為“模范人物”的真實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會跟著主人公一起經(jīng)歷重重困難,體會到種種心酸,會對從挫折中站起來的人肅然起敬。這些人也許會被命運給予的挫折蹂躪得“血肉模糊”,但即使再艱難也會爬起來和命運再戰(zhàn)。這樣的英模人物不斷被人們歌頌,他們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以及困難終究會被戰(zhàn)勝的信念,鼓勵著世世代代的人,這樣的人物形象是鮮活的、感人的、令人敬佩的。本文以改編自真實“模范人物”的話劇《沙石峪》為例,重點分析了張貴順這一生動感人的藝術(shù)形象,希望能為相關(guān)研究者提供參考。
注釋:
①劉平:《讓英模人物形象綻放出思想光芒看話劇〈桂梅老師〉有感》,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版,第39頁。
②穆海亮:《話劇《沙石峪》:“活愚公”精神的歷史銘刻與藝術(shù)再現(xiàn)》,當代戲劇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