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東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是享譽世界的美國漢學家。他在中國古典文學和詩學的研究、批評和翻譯領(lǐng)域,成果豐碩,影響巨大。他的《初唐詩》《盛唐詩》《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世界的征象》《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xiàn)》《諾頓中國文學選集:初始至1911年》等著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和詩學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貢獻。2016年,年近70歲的宇文所安歷經(jīng)8年,以非凡的才華和毅力,完成了杜甫詩全集的翻譯,出版ThePoetryofDuFu(以下稱《杜甫詩》),這是國內(nèi)外杜甫詩歌的首部英文全譯本,具有令人矚目的開創(chuàng)意義。
這部6卷本的恢弘譯著,長3 000多頁,重4公斤,包含了杜甫的1 457首詩和10篇詩體散文(表、賦)的英譯以及豐富的注釋和附錄。多年來,宇文所安對杜甫的欣賞和研究,對唐詩的熱愛和追求,對中國古典詩歌和詩學的研究積累,對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經(jīng)驗和思考,都凝聚在這部譯著中??缭街形鳎缭角?,在宇文所安的研究、解讀和翻譯中,杜甫和杜甫詩歌的形象在英語世界完整、立體、鮮活起來。
本文從宇文所安對杜甫詩歌的解讀、對杜甫形象的認識、對翻譯模式和譯本結(jié)構(gòu)的考量、對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這四個方面,認識這部英文全譯本的特點和價值,分析宇文所安在原文理解和譯本建構(gòu)層面的思考和理路,并進一步認識西方漢學家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進程中的貢獻、價值與局限。
宇文所安認為,“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在中國詩歌傳統(tǒng)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gòu)成的一個重要部分”。[1]對這樣一位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詩人,宇文所安的研究態(tài)度熱忱而審慎。他對杜甫詩的解讀方法,以研究考證和文本細讀為特點。
研究考證,包括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特點、創(chuàng)作和鑒賞特點的研究,對杜甫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研究,對杜甫的創(chuàng)作語境和心理情感的研究,對歷史上不同版本的杜甫詩集的考證、訓詁和研究等。文本細讀是宇文所安研究和解讀的出發(fā)點,藉此完成對詩歌意義的理解、對形式的認識、對風格的把握等。研究考證使他能夠?qū)Χ鸥υ姼枳龀霰容^客觀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文本細讀使他能夠不被“成規(guī)”和“成見”桎梏,獨立思考,提出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個人解讀。通過多年的研究考證和文本細讀,宇文所安認為,杜甫詩的重要特點是“復雜多樣”[1]214,體現(xiàn)在題材、風格、語言和情感表達的方方面面。
從題材上看,杜甫詩中不僅有盛況空前的大唐景象、安史之亂后的千瘡百孔、顛沛流離的民生疾苦,還有采摘種植的歡愉、貧病交加的無奈、尷尬可笑的窘境、日常生活的瑣碎。王孫貴族、仆從侍衛(wèi)、農(nóng)夫鄰里、一粥一飯、喜怒哀樂都活躍在杜甫的筆端,[2]題材的豐富達到了“地負海涵、千匯萬狀的廣度”[3]。從風格上看,宇文所安認為,“沉郁頓挫”這一中國讀者對杜甫詩風的恒久印象,僅僅是一個方面而已。輕松明快、幽默諷刺、戲謔自嘲等風格,在杜甫的1 400多首詩中屢見不鮮。即使在一首詩中,杜甫也常常不拘一格,輕松自如地“轉(zhuǎn)換風格”。例如,在《望岳》一詩中,首聯(lián)的語言隨意松散,中二聯(lián)曲折精致,尾聯(lián)直抒胸臆,風格各不相同。[1]218模糊多義與清晰簡潔、繁復修辭與日??谡Z、深奧典故和自由創(chuàng)新,都在杜甫的詩歌風格中有所體現(xiàn)。從語言上看,宇文所安認為,杜甫詩歌的語言不僅體現(xiàn)“斷片美學、距離美學和沉默美學”[4]的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美學特征,而且風格多樣,富于變化,體現(xiàn)慣例與傳統(tǒng),但又超越慣例,不屈從于傳統(tǒng)。從情感表達上看,不僅有悲憤、沉重、唏噓、憐憫,還有快樂、狂放、幽默、尷尬等豐富的情感。
宇文所安的解讀,既體現(xiàn)“知人論世”的中國詩學觀,也體現(xiàn)英美新批評、讀者批評的方法和視角;既有與中國學者相同的觀點,也有自己的新視角、新認識。他對杜甫詩的研究和解讀,決定了他翻譯杜甫詩全集的目的和初衷:唯有如此,才能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杜甫詩歌涵括萬象的題材、變幻多彩的風格、不拘繩墨的語言和豐富真摯的情感;唯有如此,詩人杜甫的形象才能鮮活完整。
不同于飄逸不羈、飛向山水和明月的“詩仙”李白,杜甫是“詩圣”“詩史”,“是穩(wěn)穩(wěn)當當站在地面上的一座山”[3]226。他念國家安危,嘆民生疾苦,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悲憤滿懷,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感懷憂傷,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蜀相扼腕嘆息,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而大聲疾呼。杜甫被中國史學家、文學家置于文學榮耀的最高殿堂,不僅因其詩歌成就,還因為杜甫“代表了最廣大的同情和最高的倫理準則”[5]。在一般中國讀者的心中,杜甫的形象是“沉郁”“滄?!薄肮?jié)制”的。然而,在宇文所安的解讀中,杜甫“輕松”“隨便”起來,那是一個“完整的杜甫”(a whole Du Fu),而不是 “精選的杜甫”(a selected Du Fu)。[2]lvi
在《杜甫詩》的“介紹”部分,宇文所安用了相當?shù)钠鵞2]liv-lxi談自己對杜甫的認識:杜甫喜歡吃生魚片,會纏著親戚討要香蔥,因一罐豆醬對朋友千恩萬謝;他體弱多病,飽受糖尿病、肺炎、哮喘、發(fā)燒和疼痛的折磨;他30多歲就稱自己“老了”,是一個總覺得自己“衰老”的詩人;他雖窮困,為了方便鄰家婦人過來摘棗,不忍在自己的屋舍周圍設(shè)置籬笆。他是那個坐在書案前,面對大堆公文苦熱心煩的官員;是那個屋頂被吹飛,被村童欺負,滑稽可笑又無力回擊的老人;是那個戰(zhàn)亂后拖家?guī)Э谶w徙趕路的落魄文人;是那個不辭辛苦負重60部詩卷趕往成都、夔州的讀書人。他因朋友離別而難過,為友人升遷而歡喜,為蔬菜的不達標氣惱,為糧食沒有按時送達而發(fā)怒,因竹筒輸送山泉進廚房而眉開眼笑。他不是一個道德家,不是一個總寫“大事件”的人,而是一個在凡俗世界和日?,嵥橹?,發(fā)現(xiàn)道德和倫理的詩人。[2]lvi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長,是忠誠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職的官員,是心系家邦的國民”[5]252?!督鈵炇住分械牡哪ⅰ蹲頌轳R墜諸公攜酒相看》中酒醉后因炫耀馬術(shù)而墜馬的窘狀、《空囊》《字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彭衙行》《北征》中的自我解嘲、《渼陂行》中的奇幻瑰麗的想象等,都展現(xiàn)出杜甫性格的多重維度。
傳統(tǒng)的、程式化的杜甫形象,在宇文所安的解讀中豐富起來。那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詩人,不再那么哀傷、沉重,他幽默、機智、真實。他“是律詩的文體大師,社會批評的詩人,自我表現(xiàn)的詩人,幽默隨便的智者,帝國秩序的頌揚者,日常生活的詩人,及虛幻想象的詩人”[1]214。宇文所安對杜甫形象的認識和理解,體現(xiàn)了西方漢學家的研究傳統(tǒng)和探究視域:關(guān)注人和人性,關(guān)注“那些通過詩歌展示出來的和詩人這個人聯(lián)系起來的問題:人的希望、人的欲望、人的精神狀況、人對自己的認知等”[6]。
研究先行,是漢學家做翻譯的鮮明特點。對原文和原文作者的深入理解,是譯本建構(gòu)的前提和基礎(chǔ)。
作為中西文化之間的“擺渡者”[7]148,宇文所安的翻譯目的首先是進行文化傳播。他認為“翻譯是把傳統(tǒng)文化由國家文化變成共同分享的國際文化的重要途徑”[7]148,中國文學應該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其次,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讓英語讀者了解和欣賞杜甫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偉大詩人。他的目標讀者是那些懂一點中文,但不足以讀懂杜甫的人,可以是一般讀者,也可以是專家學者。[2]lxxxi第三,宇文所安是漢學家,是中國詩歌詩學的研究者,他的翻譯離不開研究的目的。他希望更多的學者通過他的翻譯,豐富和拓展對杜甫和杜甫詩的研究。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模式。裔傳萍把宇文所安的翻譯分為三種不同的文本語境,不同的文本語境有不同的翻譯模式:詩歌史建構(gòu)語境下,宇文所安采用的是語文學翻譯模式;詩學建構(gòu)語境下,宇文所安采用的是考據(jù)型翻譯模式;文學選集語境下,宇文所安采用的是互文性翻譯模式。[4]38-80筆者認為,《杜甫詩》的翻譯模式兼顧了以上三種模式的特點和考量:譯詩以傳達意義為主旨,形式與原詩亦步亦趨,呈現(xiàn)出的是嚴謹狀態(tài)下的譯文,力圖展現(xiàn)杜甫詩的“原貌”,可以作為杜甫詩歌研究和批評的素材和例證,體現(xiàn)語文學翻譯模式的特點;對于詩歌意義的理解、詩歌的歷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心理情感等,對于讀者難以理解的文化詞匯或典故,他尋經(jīng)據(jù)典,求證訓詁,在譯本中多用注釋和附錄,體現(xiàn)考據(jù)型翻譯模式特點;對于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或典故,在每卷后的“典故”附錄部分,集中給出尋根溯源的解釋,并加注索引,使讀者對杜甫詩歌的主題、常用典故等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體現(xiàn)互文性翻譯模式特點。
翻譯模式?jīng)Q定譯本結(jié)構(gòu)的安排和建設(shè)。杜甫詩全譯本共6卷,包括1 457首詩和10篇詩體散文的英譯。第一卷包括5部分(books),共198首詩;第二卷4部分,共247首詩;第三卷4部分,共328首詩;第四卷4部分,共254首詩;第五卷4部分,共306首詩;第六卷共3部分,共124首詩和10篇詩體散文。以第一卷為例:體例包括“致謝”、中英文對照“目錄”“介紹”“相關(guān)知識和譯本體例”“杜甫詩的英譯”“典故”“簡寫或縮寫”和“補充注釋”。
在“致謝”部分,宇文所安對學生、朋友和贊助人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并簡單描述了自己編選、??焙头g的過程,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massive beast)和“黑洞”(black hole)一樣的工作,他付出了異常艱辛的努力。“目錄”長達42頁,列出了1 400多首詩的雙語目錄?!敖榻B”部分對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杜詩的主題、杜甫的生平、以及翻譯中運用和參考的各種杜詩版本,一一作了介紹。在“相關(guān)知識與譯本體例”部分,宇文所安細致介紹了翻譯困難和解決方法,比如,人名、地名、職務(wù)名、典故、胡、蠻等非漢族名稱的翻譯困難,“排律”的形式再現(xiàn)困難,以及詩歌的理解和闡釋困難等。這部分還介紹了譯本的排序原則、腳注的作用和適用范圍、卷后附錄“典故”和“補充注釋”的內(nèi)容和作用。
“杜甫詩的英譯”,即正文部分,是對杜甫的1 457首詩和10篇詩體散文的英譯,排序按照仇兆鰲的《杜詩詳注》(1703)中的順序。正文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很多譯詩下面,有“原注”(original notes)和“腳注”,前者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創(chuàng)作語境,后者對一些可能給讀者帶來理解困難的詞匯進行了解釋。
正文后的“典故”部分,宇文所安把常出現(xiàn)在杜甫詩中的典故,集中進行了解釋,包括歷史人物、文學經(jīng)典、文化意象、神話傳說等等,目的是既不在正文中分散讀者注意力,又可以拓展讀者的文化知識,增強讀者的理解能力。在“補充注釋”部分,宇文所安把詩歌出現(xiàn)在其它權(quán)威杜詩版本中的諸如卷號、頁碼等來源信息進行了標注,包括《全唐詩》、北宋的《文苑英華》、宋代版本、郭知達的《九家集注杜詩》、中華書局重印的仇兆鰲的《杜詩詳注》,以及2014年出版的蕭滌非版本等,并且對這些版本中的一些內(nèi)容和觀點做了介紹。這部分內(nèi)容,不適合作腳注,但可以滿足專家學者的研究興趣。[2]lxxxv
從《杜甫詩》的譯本結(jié)構(gòu)上看,正文(杜甫詩歌的譯文)與副文本(各種注釋、典故介紹、知識和體例介紹等)相輔相成。透過譯文和副文本,讀者不僅可以“觀詩”,還可以“觀史”“觀人”,[4]194“期望譯作和原作一樣,成為通往意義世界的窗口,只是這里的意義世界既包括原作所指向的意義世界,也包括譯者宇文所安另外發(fā)現(xiàn)的意義和詩歌史研究、詩學研究等主觀意圖”[4]194。作為研究者和譯者,宇文所安在翻譯中有多重考量,他的翻譯模式和譯本結(jié)構(gòu)既滿足了研究者的身份要求,也完成了翻譯家的使命。他的譯本具有學術(shù)性和文獻性,也兼顧文學性。
《杜甫詩》的翻譯策略和具體方法,體現(xiàn)出“協(xié)調(diào)”的特點:
首先,意義和形式的協(xié)調(diào)。在《諾頓中國文學選集:初始至1911年》中,宇文所安用英語創(chuàng)造出一套具有差異的形式系統(tǒng),目的是凸顯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詩人的詩歌特點,體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規(guī)律性。而此次翻譯杜甫詩,是專門對一個詩人的詩作進行翻譯,對形式的考量和追求就不再那么突出。杜甫詩主要以五言和七言為主,宇文所安采取了逐句翻譯的形式,沒有刻意追求譯文的韻律節(jié)奏,也沒有創(chuàng)造凸顯差異的形式,他首先確保的是意義的傳達。
第二,歸化和異化的協(xié)調(diào)。從譯文的整體語言上看,宇文所安傾向于歸化的文化策略,譯詩的語言流暢自然,語法規(guī)范,很少省略、調(diào)整詞序語序,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規(guī)則,便于讀者的理解和接受。在處理人名、地名、典故等文化詞匯時,他基本采取異化的文化策略,運用音譯、直譯、直譯加注釋等方法,保留、解釋和傳播原詩中的文化信息。
第三,翻譯方法的協(xié)調(diào)運用。在詞匯層面,對于動植物名稱、人名地名等文化負載詞,他一般采用音譯或直譯,輔以豐富的注釋。例如,在《望岳》一詩的翻譯中,“岱宗”“齊魯”音譯為“Daizong”“Qi”“Lu”,并在“腳注”中加以解釋:岱宗是泰山的山峰,泰山的北面是古代齊國,南面是魯國,在“原注”中進一步介紹了這首詩所描寫的地方和泰山在中國的重要地位[2]3-5;“造化”直譯為“Creation”,“陰陽”直譯為“Dark and Light”,在卷后的“附加注釋”中,對“陰陽”“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其它可能的理解,做了介紹:“陰陽”不僅指宇宙的原則,也指山的南坡和北坡;“決眥”,可以指睜大雙目,也可以指瞇起眼睛,追蹤飛鳥。[2]395對于雙聲詞、疊韻詞、疊音詞等,宇文所安采用英語中相應的聲音詞直譯,增強譯詩的生動性,例如,“車轔轔,馬蕭蕭”譯為“Wagons rattling, horses neighing”[2]77,“迢迢隔河水”譯為“far, far beyond the Yellow River’s waters”[2]265,“絲管啁啾”譯為 “the warbling notes of strings”[2]133, “聲啾啾”譯為“their voices moaning”[2]81。對于原詩中一些描述性詞匯,他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采用增益等方法,增強譯詩的文學性,例如,“惡風白浪”譯為“adverse winds”“white-capped waves”[2]133,“玉臂”譯為“her jade-white arms”[2]247。在句子層面,為了使詩行形式簡潔,他多用獨立主格結(jié)構(gòu)、前置或后置定語和狀語的結(jié)構(gòu),例如:“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譯為“Exhilarating the breast, it produces layers of cloud; splitting eye-pupils, it has homing birds entering”[2]3。在修辭層面,對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段,他通常以直譯加注釋的形式保留,例如,“有淚如金波”,譯為“with tears like those metallic waves”,并在注釋中對“金波”做解釋:“referring to the moonbeams”。[2]263簡言之,直譯、音譯、增益、注釋等方法綜合運用,不拘一格,協(xié)調(diào)運用,使他的譯本不僅具有學術(shù)性,也兼顧了文學性。
宇文所安以自己勤奮的工作、縝密的考據(jù)、獨立的思考、創(chuàng)新的精神,完成了杜甫詩全集的英譯,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他對杜甫詩歌的解讀、對杜甫形象的認識、對翻譯模式和譯本結(jié)構(gòu)的考量、對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成就了這部譯作的特點和價值:
首先,《杜甫詩》為西方讀者提供了總覽杜甫詩歌風貌、認識中國“詩圣”的途徑和媒介。通過這部卷帙浩繁的譯作,一個完整鮮活的詩人形象得以構(gòu)建和傳播,中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作品走向世界。
第二,《杜甫詩》涵蓋1 400多首詩的英譯,考據(jù)審慎,注釋詳盡,為西方學者的杜甫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研究資料。
第三,翻譯模式研究、翻譯路徑研究、以及對詩歌中的音韻、典故、服飾、樂器、建筑、歷史等文化詞匯的翻譯方法研究等等,都是漢詩英譯討論和研究的重點,《杜甫詩》為翻譯研究和譯者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和譯例讀本。
第四,宇文所安的學術(shù)認識、批評闡釋、研究成果貫穿《杜甫詩》中,使它不僅是一部翻譯作品,也兼具了一些學術(shù)著作的特征。宇文所安在譯文和副文本中表達出來的一些理解和認識,能夠促使我們思考和審視已有的研究成果,知己知彼,互照互識。
《杜甫詩》也令我們進一步認識西方漢學家的貢獻與價值。
在原文理解層面,宇文所安對杜甫和杜甫詩的研究方法、解讀視角和學術(shù)觀點,讓我們聽到了“唐詩世界的異鄉(xiāng)人”[3]172的聲音,看到了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學者的學術(shù)眼光。漢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研究中國文學,往往能夠提出一些我們習而不察的觀點。有些新觀點和新思路可以豐富我們的研究內(nèi)容,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思考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途徑和方式。
在譯本建構(gòu)層面,漢學家的翻譯思想和翻譯路徑與他們的詩學思想相輔相成,翻譯實踐為詩學研究服務(wù),是詩學思想的踐行和體現(xiàn)。宇文所安、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康達維(David Knechtges)等西方漢學家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中,注重學術(shù)性和文獻性,兼顧文學性,譯文不僅具有文獻研究價值和翻譯研究價值,也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實踐提供了方法和啟發(fā)。
對于“他山之石”局限和不足,我們也應有清醒的認識。在原文理解層面,漢學家對于中國詩人和詩歌文本的理解,往往基于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例如,艾克爾(William Acker)把陶淵明的飲酒理解為酗酒,海陶瑋認為陶淵明常常為聲名、長生和死亡而焦慮不安,戴維斯(A.R.Davis)認為陶淵明善于在詩歌中創(chuàng)造個人形象,宇文所安則把陶淵明解讀為一個具有“雙重自我”的詩人。[8]他們的認識和解讀有時會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誤解,新觀點和新思路也可能疏離了詩人和詩歌的核心精神和意義。在譯本建構(gòu)層面,誤譯、誤釋、意象改變、意境與原詩不符等現(xiàn)象,都屢見不鮮。對于漢學家在原文理解和譯本建構(gòu)中的這些偏差、誤解、疏離、誤譯和誤釋等等,我們應敏銳洞察,分析其意義和產(chǎn)生原因,這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漢學家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