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吃”的隱喻、邏輯與階級性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飲食書寫的歷史演變

2023-01-20 16:43郭劍敏
關鍵詞:饑荒飲食小說

郭劍敏

(浙江工商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談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吃”,可先從魯迅談起。魯迅是浙江紹興人,他在作品中雖描寫飲食不多,但每每談及卻頗能呈現(xiàn)出濃濃的紹興當?shù)靥厣?。如在《社戲》中寫到了看戲歸來偷羅漢豆吃的情節(jié);《孔乙己》中的茴香豆;《在酒樓上》的“我”在名為“一石居”的酒樓上點了一斤紹酒、十個油豆腐,還點評到:“酒味很純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醬太淡薄,本來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1]《幸福的家庭》里寫到一道菜為“龍虎斗”,因著江浙人不吃蛇和貓,便將食材假設為蛙和鱔魚。可以看到,魯迅作品中談及飲食,不論是食材還是口味亦或是烹飪法,都具有著十分鮮明的浙東當?shù)夭讼档纳省2贿^在魯迅作品中的飲食描寫最具深度與魯迅個人思想色彩的是以“吃”作比,即將“吃”作為一種頗具隱喻性和象征性內涵的行為,以此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進行反思與批判。如《狂人日記》中魯迅便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國傳統(tǒng)禮教傳承的歷史也便是“吃人”的歷史。在小說《藥》中,魯迅著重寫了茶館老板華老栓為給兒子治病而去買人血饅頭,而這個“人血饅頭”顯然充滿了象征意蘊,揭示了早期民主革命運動中,革命與民眾的隔膜。在雜文名篇《燈下漫筆》中,魯迅更是以“人肉的筵宴”作比,批判所謂的中國文明??梢哉f,魯迅在其行文中以“吃”作比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因子進行批判,十分鮮明地體現(xiàn)了啟蒙時代的思想特質,飲食的日常性恰恰揭示出了封建思想毒害的廣泛與深入,由此才使得國民性的改造與精神病痛的療救顯得如此的迫切與需要。在現(xiàn)代作家中,以吃作比寫得十分精彩的還有張愛玲和錢鐘書,張愛玲以吃來比擬世情百態(tài),而錢鐘書則以吃來諷喻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種種丑態(tài)。

在文學作品中深入而全面地展現(xiàn)一個城市的飲食文化特色的作家首推老舍。老舍在作品中對飲食的描寫細致入微、繪聲繪色,把老北京的飲食文化特色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其中又飽含著老舍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對老北京市井風情的深深留戀。老舍小說的京味兒特色,也深深地體現(xiàn)在他作品中對北京飲食文化的生動而傳神的呈現(xiàn),在這方面小說《四世同堂》最為突出。小說寫的是北平淪陷后的歷史情景,但作品中不斷寫到淪陷前北平的市民生活和市井生活情景,從而形成鮮明的對照。而追憶往昔生活情景時,飲食是老舍著重描寫的對象。如老舍用在小說中用杏來串起有著老北京夏天的記憶,“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很可愛的。從十三陵的櫻桃下市到棗子稍微掛了紅色,這是一段果子的歷史——看吧,青杏子連核每每教小兒女們口中饞出酸水,而老人們只好摸一摸已經活動了的牙齒,慘笑一下。不久,掛著紅色的半青半紅的‘土’杏兒下了市。而吆喝的聲音開始音樂化,好象果皮的紅美給了小販們以靈感似的。而后,各種的杏子都到市上來競賽:有的大而深黃,有的小而紅艷,有的皮兒粗而味重,有的核小而爽口——連核仁也是甜的。最后,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著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jié)?!盵2]老舍在這里用一個杏來串起一整個老北京夏天的記憶,色彩豐富,有色有聲,深深的市井氣息,無限的故土情懷。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飲食已成為呈現(xiàn)舊是北京民情風俗的重要方面,也成為沉淀著這座特殊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所在。老舍出身北京市井,在這飲食敘述中,有著老舍對童年、對家鄉(xiāng)、對親朋鄰里的深情。

在現(xiàn)代作家中,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深入而全面的書寫的是梁實秋,其代表作是《雅舍談吃》。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與翻譯家,是20世紀30年代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其小品文,堪稱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精品,舉凡琴棋書畫、衣食住行盡收筆端,溫婉平和的敘述中,把一種典雅而精細的生活情趣展示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適閑、淡泊寧靜的人生姿態(tài)。散文集《雅舍談吃》集中收錄了梁實秋談美食的近百篇文章,《燒鴨》《鍋燒雞》《爆雙脆》《烏魚錢》《滿漢細點》《佛跳墻》《西施舌》等等,寫的舌尖上的味道,呈現(xiàn)出的是數(shù)千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同時也把作家濃濃的故鄉(xiāng)情意及家國情懷書寫了出來。現(xiàn)代文壇上另一位小品文大家周作人也曾有多篇文章專述飲食,《故鄉(xiāng)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窩窩頭的歷史》《吃茶》等等都是其論及飲食的名篇,也有著與梁實秋文章一樣的文化意蘊與人生情趣。

從飲食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最后要談及的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因喜吃喜聚而形成的一個著名的文人圈,這便是“二流堂”文人群落?!岸魈谩笔强箲?zhàn)時期在重慶形成的一個別具一格的文人群落。這是一個由性情相投的文藝界人士在交往過程中聚合而成的朋友圈,主要成員有:唐瑜、吳祖光、丁聰、黃苗子、郁風、盛家倫、馮亦代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文人群落在不斷地擴大,成員主要來自美術、音樂、戲劇、書法、電影、文學等領域??梢哉f,這是一個由文藝、新聞、演藝界人士組成的一個朋友圈,大家彼此因意氣相投聚合到了一起,在這個文人圈子里散發(fā)出一種自由主義文人散淡自在的氣息。

“二流堂”文人的一個特點便是喜聚、喜吃。“二流堂”文人在一起時常聚餐,無拘無束,灑脫不羈,而且重義輕利。當年在重慶時,他們便是有苦一起吃,有錢一起花,不分彼此。這種交往風格在他們后來的歲月中也繼承了下來,成為一種傳統(tǒng)。夏衍當年在重慶時便與“二流堂”文人有過密切的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的夏衍每去北京必去“二流堂”文人所聚居的棲鳳樓,據(jù)說有一次為了和好友自在聚會,路上還故意甩掉了自己的警衛(wèi)人員。進入新時期,飽經風霜的“二流堂”文人們又聚到了一起,而且?guī)缀趺看味际且跃鄄偷男问秸偌??!岸魈谩蔽娜藗円虿艢舛郏蛄x氣而聚,也因性情相投而聚,聚會既是一種交往的方式,同時也是情義的表現(xiàn),尤其是共同歷經坎坷,這種聚集更具有一種見證歷史、見證情義的意味,這在現(xiàn)代以來知識分子群體中也有些十分獨特的意味,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情投義合者走到了一起,“二流堂”的交往成員也有了更廣泛的聯(lián)系,正如李輝在《亦奇亦悲二流堂》一書中所寫:“‘二流堂’就不再僅僅是原有的那批人的圈子,而是在更加廣泛意義上的‘物以類聚’。從王世襄、楊憲益、范用、黃永玉,到稍微年輕一些的姜德明、邵燕祥等,這些不同領域的人士,也都不時出現(xiàn)在‘二流堂’的聚會上。維系他們的當然依舊是綿綿不絕的文化情懷?!盵3]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50~70年代的文學作品中,有關“吃”的描寫被賦予了鮮明的政治色彩。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一方面吃香喝辣成為對反面人物的形象化描繪;另一方面,憶苦思甜成為正面人物的一種革命性的表現(xiàn)??梢钥吹?,在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不論是小說、電影、戲劇等,飲食具有了階級性。好吃、貪吃、吃好的等等思想和行為被視為是落后的、反動的、丑陋的、罪惡的。趙樹里小說《“鍛煉鍛煉”》中諷刺一個貪吃的落后農村婦女,給她起的綽號叫“吃不飽”;當年有關地主劉文采的故事敘述中,他在吃的方面的講究和奢靡,成為表現(xiàn)他反動性的重要證據(jù);而在小說《林海雪原》中,土匪首領坐山雕于除夕時大擺百雞宴,眾土匪齊聚一堂,成為整部作品敘事的高潮,當然最終被楊子榮帶領解放軍一網打盡。

可以說,在50~70年代的文學作品中,“吃”具有著鮮明的階級屬性與內涵,對飲食的喜好具有了劃分階級陣線的意義。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中,推杯換盞、大魚大肉常常成為描繪反面人物生活的典型場景,而吃糠咽菜、忍饑挨餓則成為描繪革命戰(zhàn)士與革命群眾日常生活景象的常態(tài)。這其中暗含著一條成規(guī),要成為真正的革命者,就是要能戰(zhàn)勝肉身的欲望,能徹底地抵制美食、美色的誘惑,這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相反,則會有著經不起誘惑而導致背叛革命的危險。

與此同時,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粗菜淡飯、省吃儉用成為一種革命的、高尚的品質和境界。如柳青的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中寫梁生寶進城買種子時,著重寫了他為了給大家節(jié)約開支,舍不得進城里的小飯館吃飯,一路上全靠自己帶的干糧充饑?!俺钥唷钡母锩缘男纬蓙碜杂诩t色革命敘事的打造,在對革命戰(zhàn)爭歷史的敘述中,“吃的苦”“吃的粗而簡” 不僅是筆下革命者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同時也是一種革命品質的體現(xiàn)。在有關長征故事的敘述中,吃野菜、剝樹皮,煮皮帶成為十分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景,由此,“吃苦”成為一種革命傳統(tǒng),成為一種高尚的品質,相反,貪吃、好吃等沉溺于肉身欲望的行為被看作是一種品行不端或思想反動的表現(xiàn),而只有超越肉身欲望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憶苦思甜也便成為這一時期對民眾進行思想教育、革命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對省吃儉用的提倡,一方面來自于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繼承,另一方面也緣于這一時期整個社會生活水平較低、物質供應匱乏的事實。為何愛吃、講究吃成為了革命的對立面,這其中包含著意志品行的考驗,意味著沉溺肉身欲望有著導致意志不堅定的危險,反之則會成為革命意志堅定的有力保障。所以在革命歷史敘事中,“吃得苦”成為革命者的重要品行。

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學中的飲食書寫終于褪去了階級的色彩,回歸其本色,談吃、談美食又成為了作家可以正面書寫的題材與內容。具有展現(xiàn)新時期農民新變化和新面貌標志性意義的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正是從“吃”入筆,通過敘述農民陳奐生進城賣油食的經歷,寫出了進入新時期中國農民的物質生活及精神面貌上的變化與特征。而陸文夫的《美食家》堪稱是20世紀80年代小說中書寫飲食文化的經典之作。小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0~80年代的時間背景下,講述資本家出身的朱自冶的“吃”的故事,在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年代里,貫穿著的是主人公朱自冶對美食的始終不變的執(zhí)著,美食沉淀著蘇州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美食也承載著一種往昔歲月里上層社會生活的某種蘊味。朱自冶以對美食的沉醉,游離于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也終在進入新時期以后的社會變革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美食情懷的天地。小說一方面是有關飲食文化歷史的呈現(xiàn),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80年代中國文學終于從那種政治化的寫作中擺脫了出來,在一種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寫作中而傳遞出新的審美走向。汪曾祺也寫有談飲食的散文《五味》《故鄉(xiāng)的食物》《家常酒菜》《蘿卜》《豆腐》等,其中體現(xiàn)出的不僅是作家對于飲食的特殊記憶,更重要的是透露出了進入新時期之后,曾經承受政治風云的一代作家走出陰霾后的那種輕松愉悅的心境。

民以食為天,也許是經歷過很長時間的食物短缺,饑餓成為很長一個時期里人們的一種深刻的記憶。長時期的物質匱乏、生活用品和日常食物的限量供應,都使得關于吃成為一個頭等大事,也許正因如此,在一段時間里,“吃了沒?”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碰面時的問候語。也正因此,有關饑餓的敘述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寫作命題。80年代的文學作品中直面描寫糧食短缺年代情形的代表性作品有高曉聲的《“漏斗戶”主》、劉恒的《狗日的糧食》以及張賢亮的《綠化樹》《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聚焦于底層小人物于饑荒年代里的艱難生存的本相。這種關于饑餓、饑荒的敘述,進入90年代以后,逐漸匯聚而成所謂的苦難敘事,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即《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張賢亮的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中,圍繞以邢老漢討老婆成家過日子為線索,串連起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底層農民艱難生活的歷史。小說中的一個場景是講述了大半輩子沒有討到老婆的邢老漢,卻在饑荒年代意外地因收留一個逃荒要飯的外鄉(xiāng)女子而終于有了一個可以搭伙過日子的人。這種女子在饑荒年代通過委身他人而度過災年的情景在其他作家的筆下也多有述及。劉恒的小說《狗日的糧食》發(fā)表于1986年第9期的《中國》,小說開篇即寫村里的老光棍楊天寬在饑荒年代里用二百斤谷子換來個脖子上長著癭袋的女人當了自己的老婆。癭袋女人長得很丑,卻在楊天寬面前逐漸變得十分強勢,這強勢主要來自于女人的兩大本領,一是能生娃,二是能弄來吃的,這在饑荒連連的鄉(xiāng)村社會里,幾乎就是天大的事了,而癭袋女人卻有本事把這兩樣都做得無話可說,也因此而在楊天寬面前變得霸道。女人因能弄來糊口的糧食而變得強勢,卻也最終因弄丟了購糧的糧本而自覺顏面盡失,最終吃有毒的杏仁兒而自殺身亡,咽氣前那一句“狗日的糧食”也成了女人命如草芥的卑微人生的一種詮釋。小說《綠化樹》里的章永璘在饑荒的年代里,練就了一身覓食、討食的本領,讀書人的所有智慧都轉化為如何能夠獲取多一口的食物,一個窩頭,一勺野菜湯,不餓死成為人生最大的追求。余華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以孫光明為視角,書寫出了一個底層家庭在饑荒年代里,因物質的極度匱乏而導致的家庭成員之間親情關系的極度惡化與極度冷漠。而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余華以一個普通的中國工人為養(yǎng)家而不斷地賣血求生的故事的敘述,呈現(xiàn)出了50~70年代底層家庭辛酸的生活史。

在20世紀80年代眾多講述饑荒的作品中,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有著特殊的意義。小說最初發(fā)表于 1980 年第1期的《收獲》,后于1981年獲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評獎一等獎。小說講述1960年春李家寨的四百九十多口人陷入了饑荒,李家寨的黨支部書記李銅鐘冒著風險,在昔日戰(zhàn)友、現(xiàn)今為縣糧店主任的幫助下,從糧庫里“借”出了五萬斤的糧食,村民得救,自己卻被作為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而搶劫國家糧食倉庫的首犯而被捕。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新時期文學作品中較早的一篇直接對當代特定的歷史事件進行書寫的作品。作品開篇從1960年春的饑荒開始寫起的,“黨支部書記李銅鐘變成搶劫犯李銅鐘,是在公元1960年春天。這個該詛咒的春天,是跟罕見的饑荒一起,來到李家寨的。自從立春那天把最后一瓦盆玉米面糊攪到那口裝了五擔水的大鍋里以后,李家寨大口小口四百九十多口,已經吃了三天清水煮蘿卜?!盵4]5而這時的十里鋪公社的黨委書記楊文秀則熱衷于搞浮夸風,熱衷于“全副精力用在揣摩上級意圖”[4]6。當村民開始因糧食短缺而鬧饑荒時,有關上級卻弄出所謂的“化學食品”來邀功請賞,以期糊弄百姓。上級動員缺糧的公社、大隊搞代食品,楊文秀很快組織人搞出了所謂的新的食物品種,有稱為“一口酥”的玉米皮淀粉虛糕、“扯不斷”紅薯秧淀粉粉條、“將軍盔”麥秸淀粉窩頭等等,但其實這些號稱用玉米皮、紅薯秧、麥秸做出的“化學食物”,其實純粹是弄虛作假的產物。瞞干、亂干、高指標,加重了饑荒,作品對這樣的一段歷史有著深刻的表現(xiàn),也正因如此,該作成為新時期初期反思文學中的一部力作。

1980年第2期的《新觀察》發(fā)表了汪曾祺的一篇題為《黃油烙餅》的小說。小說主要是從一個兒童的視角展開敘事,講的是蕭勝的爸爸媽媽都是科研人員,在口外沽源縣的一個馬玲薯研究站工作,因條件所限,在蕭勝三歲那年,爸爸只好把他送回到家鄉(xiāng)農村與奶奶一起生活。蕭勝七歲時,奶奶于饑荒中去世,但她到死也沒舍得去吃蕭勝爸爸早些時候帶給她的那瓶牛奶煉的黃油。奶奶去世后,蕭勝被接到了爸爸媽媽工作的馬玲薯研究所一起生活。小說中令人觸動的是作家講述那種艱辛生活時的淡然,雖然命運很是不公,但這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沒有抱怨,不論是面對親人的去世,還是自身處境的不公,還是基層社會中的不平等,他們都淡然處之,不抱怨,認認真真地生活,認認真真地工作,只有在兒子不解鄉(xiāng)下三級干部開會時所吃的黃油烙餅是何物時,正咽著紅高梁餅子的媽媽下狠心取出那瓶奶奶一直沒舍得動過的黃油,給蕭勝做了一張黃油烙餅?!笆拕僖贿吜髦淮淮难蹨I,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里。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咸的?!盵5]79這是汪曾祺復出后發(fā)表的較早的一篇小說,書寫的正是有關過往歲月里的饑荒經歷留給人的一種記憶。不久之后,汪曾祺又在1981年第5期的《收獲》上發(fā)表了小說《七里茶坊》,這篇小說中所講述的故事與汪曾祺劃為右派后的勞動改造經歷有關。小說中的七里茶坊因在張家口東南七里地而得名。小說講“我”在一家農業(yè)科研所下放勞動,在生產隊長的安排下,拿著介紹信、帶著三個人去張家口的公廁掏大糞。那是1960年,天寒地凍,白天掏糞,晚上回到車馬大店睡大炕。“掏公共廁所,實際上不是掏,而是鑿。天這么冷,糞池里的糞都凍得實實的,得用冰镩鑿開,破成一二尺見方大小不等的冰塊,用鐵鍬起出來,裝在單套車上,運到七里茶坊,堆積在街外的空場上?!盵5]167住在車馬大店,一早一晚都是店掌柜來給做手推莜面窩窩,莜面是自己帶來的,做熟了蘸著自己帶來的麥麩子做的大醬吃。吃得是粗飯,“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那是什么時候呀?——一九六〇年!”[5]168勞動的臟和累,吃的粗,住得簡陋,但作者恰恰是要寫出這種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在這車馬大店所感受的溫暖和香甜。不管是一起勞作的同事,勞動中互不計較,互有照顧。車馬大店的掌柜,一早一晚生火做飯,即使碰上的同住一個在炕的趕牲口的壩上人。人與人之間,無戒備,無妨犯,坦誠相待,即使一碗水,一袋煙,一塊咸菜,見得真情真義,汪曾祺把社會底層的真性情寫了出來。汪曾祺的作品述及了六十年代初歲月的艱辛,但他卻把這種艱辛講述得很淡然而寧靜,他更多呈現(xiàn)的是艱難歲月里所顯示出的那種人間至情。

猜你喜歡
饑荒飲食小說
春節(jié)飲食有“三要”
聯(lián)合國呼吁提供55億美元以免3400萬人陷入饑荒
飲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饑荒是你造成的
饑荒是你造成的
74年前的河南大饑荒
健康飲食
別樣飲食
修文县| 惠水县| 盘锦市| 岳池县| 洪江市| 宜都市| 永宁县| 磐安县| 天镇县| 酒泉市| 临泉县| 汨罗市| 琼中| 黄石市| 青海省| 霍邱县| 韶山市| 孝昌县| 理塘县| 醴陵市| 三台县| 沙坪坝区| 温宿县| 崇信县| 两当县| 宣汉县| 建宁县| 德令哈市| 英吉沙县| 永济市| 凤冈县| 宁海县| 赤城县| 望城县| 阜康市| 贵溪市| 大悟县| 盐源县| 东城区| 肃宁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