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祥令,黃梓宸,陳 超
(1.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徐州 221116; 2. 中國礦業(yè)大學,徐州 221116;3. 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州 221116)
隧道建設會面臨多工況疊加、邊坡偏壓、巖土層超薄覆蓋等各種工程情況,這給隧道施工帶來較多不便。隧道施工方法包含礦山法、掘進機法、盾構法、明挖法、暗挖法等,其中明挖法是較常用的開挖方式之一[1]。明挖隧道回填土的堆載穩(wěn)定性是評價隧道整體穩(wěn)定性的一項關鍵指標,臨坡施工的明挖隧道的回填土穩(wěn)定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降雨和地下水是常見的自然因素,因此本項目開展降雨對明挖隧道回填土堆載穩(wěn)定性的影響分析、討論施工關鍵技術措施,且相關研究內容已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2]。馮儉華等[3]以重慶地鐵上灣路站至環(huán)山公園站區(qū)間隧道為例,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暴雨降水前后該區(qū)段隧道圍巖及支護結構的力學行為變化情況進行分析。俞文生等[4]采用數(shù)值計算的方式對黃土隧道開挖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降雨后隧道上方地表土體的塑性區(qū)擴大并產(chǎn)生滑移,雨后隧道支護結構受偏壓影響更加明顯,偏壓一側結構破壞更為顯著。朱苦竹等[5]依托廣州龍頭山隧道工程,通過FLAC3D軟件對隧道洞口段在降雨條件下開挖產(chǎn)生的圍巖松動區(qū)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考慮降雨滲流場后,隧道圍巖松動區(qū)不對稱分布和雨水滲流作用加劇了隧道偏壓變形。喬俊[6]采用FLAC3D模擬降雨入滲對隧道的影響,結果表明降雨滲入圍巖將導致土體強度參數(shù)與非飽和區(qū)基質大幅減少,降低隧道穩(wěn)定性,且在隧道頂部地表形成積水后,隧道穩(wěn)定性進一步降低。
已有研究表明,降雨條件下臨坡明挖隧道回填土的施工,需要特別注意邊坡穩(wěn)定性、施工安全性等問題,采取合理的設計依據(jù)和加固措施,可有效解決相關難題。以徐州某臨坡明挖隧道為研究對象,建設工程左段K0+358~K0+390屬邊坡偏壓地段,結構斷面為回填棚洞結構,施工期間處于夏季降雨期,通過計算明挖隧道與邊坡空間的尺度關系、降雨環(huán)境下覆土堆載穩(wěn)定性等得出相應結論,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徐州某臨坡明挖隧道按單向雙車道+單個非機動車道+單個人行道的城市主干道標準設計,設計行車速度為 40 km/h,單車道寬為3.5 m,限界凈高為4.5 m;隧道縱向按單面坡設計,不設置泵房。該施工段東西端起伏較大,地面標高為39~67 m,地形較復雜,人工填土較厚,橫向坡度為10°~40°。該工程位于道路K0+358~K0+475段,其中K0+358~K0+390段為明挖半折板拱形結構,K0+390~K0+475段為明挖單箱雙室結構。邊坡支護采取錨桿掛網(wǎng)防護,錨桿為4 m或8 m的砂漿錨桿,長短錨桿間隔150 cm進行布設,直徑為25 mm。表面采用直徑為6 mm、間距為200 mm×200 mm的鋼筋網(wǎng),并噴射150 mm厚的C20混凝土。明挖隧道斷面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明挖隧道斷面示意(單位:mm)
邊坡開挖支護完成后,對隧道結構體進行施工,明挖隧道主體結構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結構澆筑完成后順作底、側墻及其他結構。工程勘察報告揭示,場地勘探深度范圍內土層分為7層,各巖層巖土性狀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各巖層巖土性狀描述
受限于隧道用地屬性的特殊性,原地形較復雜,人工填土較厚,其中K0+358~K0+390段斷面為回填棚洞結構,明挖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后進行回填。因施工期處于夏季雨期,開挖土體含水率較高,且周邊均為土質邊坡,開挖土體回填前不能進行有效風干晾曬,導致土體難以分層碾壓密實。
工程勘察報告揭示隧道表層存在人工雜填土,降雨因素下地形的平整度和壓實度均難以按照設計要求施工到位,須充分考慮降雨量對回填土堆載穩(wěn)定性的影響,同時可在地面線以上保留一定的土層作為后期沉降預留,抵消坡面出現(xiàn)的固結沉降。
數(shù)值建模時將土體材料簡化為連續(xù)均質的理想彈性體,實際地層共分7層,為降低復雜模擬損失,將模型地層簡化為5層,土體自上而下分別為人工填土、黏土、細砂、泥灰?guī)r和石灰?guī)r。明挖隧道主體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邊坡支護結構為錨桿,隧道回填時采用土石和片石混凝土,數(shù)值模型中土層計算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數(shù)值模型中土層計算參數(shù)
數(shù)值計算建模范圍為水平方向臨邊坡側模型邊界的3~6倍明挖隧道斷面寬度,根據(jù)實際圖紙按1∶1尺寸建立二維平面圖,縱向尺寸約為70 m、橫向尺寸約為150 m,數(shù)值計算建模示意如圖2所示。模型的邊界條件為限制左右兩側和底部土體的法向位移,上表面取至地表,設置為自由表面,劃分網(wǎng)格時主要以四邊形為主。
圖2 數(shù)值計算建模示意
為優(yōu)化原設計方案中明挖隧道與邊坡空間的尺度關系,模擬隧道與坡腳在不同空間間距下、不同厚度回填土堆載情況下的位移變化。
隧道與坡腳存在不同空間間距變化時,原邊坡與明挖隧道結構體之間為填土堆載,考慮選取開挖隧道左輪廓線與坡腳距離為0 m(初始)、5 m、10 m和15 m 進行模擬。左輪廓線與坡腳距離變化時的水平位移模擬結果如圖3所示。根據(jù)施工經(jīng)驗,回填土一般不超過5 m,選取不同厚度回填土堆載變化時隧道上增加覆蓋人工填土厚度為0 m(初始)、1 m、2 m和3 m進行模擬,覆土厚度變化時的豎向位移模擬結果如圖4所示。
(a) 距離坡腳0 m
(b) 距離坡腳5 m
(c) 距離坡腳10 m
(d) 距離坡腳15 m圖3 左輪廓線與坡腳距離變化時的水平位移模擬結果(單位:mm)
(a) 覆蓋土體增加1 m
(b) 覆蓋土體增加2 m
(c) 覆蓋土體增加3 m圖4 覆土厚度變化時的豎向位移模擬結果(單位:mm)
明挖隧道與邊坡空間尺度關系中,隧道與邊坡坡腳直線距離的變化會影響邊坡的穩(wěn)定性。隧道在距坡腳不同位置處進行開挖,使得邊坡水平和豎向位移變化呈線性規(guī)律,根據(jù)計算結果,得到不同空間距離下隧道邊坡典型點位的位移量,距離坡腳不同距離時邊坡節(jié)點位移變化曲線如圖5所示。
(a) 水平位移
(b) 豎向位移圖5 距離坡腳不同距離時邊坡節(jié)點位移變化曲線
邊坡節(jié)點編號為1~25,從小到大依次表示明挖隧道開挖從坡腳到坡頂?shù)木幪?。距離坡腳15 m時隧道的最大水平位移發(fā)生在邊坡中部,最大值為14.6 mm(邊坡節(jié)點編號為18)。整體而言,距離坡腳0 m、5 m、10 m和15 m開挖隧道對邊坡水平位移的影響趨勢一致,距離開挖坡腳越遠,邊坡水平和豎向位移變形越大,邊坡的安全儲備系數(shù)越低。不同間距變化時,距離坡腳越遠,坡頂水平位移量越大,但坡腳處的水平位移量變化幅值為非均勻值。由圖5(b)可知,邊坡土體的豎向位移從坡腳到坡頂?shù)母釉?2.7~25.9 mm。距離坡腳5 m、10 m 和15 m開挖隧道的邊坡豎向位移曲線整體變化趨勢一致,豎直方向位移曲線開口向上、呈凹形,最小豎向位移皆發(fā)生在邊坡中部,坡頂與坡腳的豎向位移量比較大。在坡腳處隨著距離的增大,豎向位移量相應增大;在坡頂處隨著距離的增大,豎向位移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距離坡腳15 m時邊坡中部豎向位移增加幅度顯著降低。
由圖5可知,在邊坡中部水平位移量比較大,而豎向位移量比較小。整體上,距離坡腳較遠處開挖施工,邊坡的水平位移量較大;在坡腳和坡頂處的邊坡豎向位移量與坡中部相比也均較大。
隧道覆蓋回填土厚度不同會導致隧道邊坡位移量的改變,根據(jù)設計覆土極限厚度(5 m),選取覆蓋土層厚度增加1 m、2 m和3 m的工況進行模擬,根據(jù)已有模擬結果分析,得到增加不同覆蓋土層厚度時隧道邊坡土體的位移量,增加不同覆蓋土層厚度時隧道邊坡位移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
(a) 水平位移
(b) 豎向位移圖6 增加不同覆蓋土層厚度時隧道邊坡位移變化曲線
由圖6可知,隨著覆蓋土層厚度的增加,隧道邊坡土體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都相應變大,覆蓋土層厚度越大,邊坡土體位移量變化越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為9.64 mm,豎向位移最大值為27.5 mm。增加土層厚度,邊坡土體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變化的趨勢大致一樣,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節(jié)點15~20范圍。
在降雨入滲的條件下,含水量增加,堆載的回填土摩擦角減小、黏聚力降低,且黏聚力下降幅度明顯。通過改變黏聚力和內摩擦角值來模擬小降雨(降雨強度為3 mm/d)和大降雨(降雨強度為15 mm/d)對隧道覆蓋土層的影響,計算時參考文獻[7-8]中的模擬計算取值。巖土層材料參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巖土層材料參數(shù)
不同降雨程度下隧道覆蓋土層位移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與初始隧道覆蓋土層的邊坡位移類似,在大降雨和小降雨情況下,隧道覆蓋土層的水平位移隨著覆蓋土層節(jié)點編號的增大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豎向位移則隨著覆蓋土層節(jié)點編號的增大呈減小的趨勢。
(a) 水平位移
(b) 豎向位移圖7 不同降雨程度下隧道覆蓋土層位移變化曲線
覆蓋土層節(jié)點編號為1~16,水平位移曲線呈凸形,隨著降雨量的增大,土層的水平位移量相應增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為21.2 mm,降雨后覆蓋土層的水平位移整體上大于初始覆蓋土層的水平位移。豎向位移比較中,曲線變化相差較小,豎向位移最大值為46.1 mm(位于坡腳處),豎向位移最小值為30.2 mm(位于坡頂處),降雨后土體的豎向位移普遍大于相應節(jié)點處的初始土體的豎向位移。
降雨時長的增加也會擴大雨水潤濕的土體范圍,在臨邊坡明挖隧道開挖時尤其要重視雨季施工回填土堆載的穩(wěn)定性監(jiān)測,做好相應防護措施。
以徐州某臨坡明挖隧道為研究對象,通過數(shù)值建模明確明挖隧道與邊坡的空間尺度關系、覆蓋填埋土體的厚度關系以及降雨對覆土堆載穩(wěn)定性的影響等,結論如下:
(1) 距離坡腳越遠處進行明挖隧道開挖,隧道結構的水平位移量越大,其在坡腳和坡頂處的邊坡豎向位移量與坡中部相比也均較大;在邊坡中部水平位移量較大,而豎向位移量則較小。
(2) 施工隧道上覆蓋土層厚度不同時,水平位移曲線和豎向位移曲線變化的方向大致保持不變。隨著覆蓋土層厚度的增加,邊坡土體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皆變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為9.64 mm,豎向位移最大值為27.5 mm。
(3) 降雨后土層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皆變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為21.2 mm(在覆蓋土層中部),豎向位移最大值為46.1 mm(在覆蓋土層坡腳處)。降雨對回填土堆載的影響較大,在施工時應重視雨季施工回填土的堆載穩(wěn)定性監(jiān)測,做好相應防護措施。